论述题 故宫天坛明十三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
北京故宫即紫禁城,是明清时代的宫城。

由明成祖(朱棣)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到公元1420年建成的宫殿群。

故宫总体建筑构图上对称,其中的每座建筑是在一条由南到北得中轴线上展开的,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宫殿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故宫总体又可以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

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上接受朝贺,接受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

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台阶之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

其中以太和殿等级高,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

三大殿的屋顶形式也有所不同。

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为最高等级;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

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东侧有奉先殿、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

这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整个故宫由南部端门、武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渡道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1时间: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和故宫同时
修建。

2 位置: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隔街相对.也是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
3 规制: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共有坛墙两重.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配
殿)。

正门在西,其余均不设门。

4 天坛的建筑包括:
a.圜丘组群:圜丘坛,皇穹宇
(圜丘,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祈天用.圜丘坛,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皇穹宇,放先祖牌位.)
b.祈年殿组群:祈祷丰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
d.丹陛桥(361×29米).
e.神乐署: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
f、牺牲所:饲养牺牲品的场所.
二.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
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天坛建筑的
核心特色
1“形”的象征:既表现为建筑基址的整体
平面形状,也表现为各种建筑单体的平
面形状。

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两
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是体现
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就单体
而言,天坛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物,如:
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
形,屋顶形式则是为圆攒尖,这些都是
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象的。

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
(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

尽量用矮
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

创造
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
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
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
线"。

2“色”的象征:如明代祈谷坛祈年殿的三
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
黄、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与万物。

清重建时将三檐均用蓝色琉璃瓦,只取
其象征“天”的意象。

用纯净色彩(蓝色)
表现天。

3“数”的象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最为广
泛。

天坛的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年殿
是主体。

圜丘坛的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
符合“阳数”,中国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又称
“天数”,其中九为“极阳数”。

坛的上层直
径为当时计量单位营造尺1×9丈=9丈,
中层直径3×5丈=15丈,地层直径3×7
丈=21丈,全符合阳数。

台阶、栏杆的
数量均取九的倍数。

坛面用艾叶青石,
中心是一圆石,圆心外有九环扇面形石
块,每环的石块亦为九的倍数。

即,9×1,
9×2,9×3……9×9。

中层、下层也是如
此。

除了坛面外,台阶、栏杆所用的石
块也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九重天
的象征。

祈年殿为三重台三重檐金色宝顶蓝色琉
璃瓦攒尖圆殿,檐柱12根(12时辰)
承下檐,金柱12根(12月)承中檐,
同时两者又是24节气,加上井口柱4
根(四季)承上檐,这样就为28星宿。

结构布局合理。

它的造型由层层收进的
屋檐、攒尖顶构成的外观给人一种强烈
向上与天接近的感觉。

它的室内空间很
高、彩画绚丽,东西配殿各九间,有矮
墙围成院落,也是应阳数之极数。

三、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1中轴线布局
2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①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
②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③主建筑与环境
④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
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
⑤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落于
绿色之中
⑥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
殿、皇穹宇)
⑦建筑尺度:天坛虽为祭天之所,却
未象西方建筑那样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
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为形”的原则进行
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绝对高度
也不过38米。

然而,由于祈年门的欲扬
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积极层层渐
收的三重檐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
获得了气势恢弘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

四、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
总多"的方法.
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
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
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
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
“无”
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
杂.
北京明十三陵
自明成祖起,明代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墓
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形成一个
占地约80余平方公里的陵墓区。

这十三
座陵墓共用一个神道,习称“十三陵”。

十三陵的主体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七年
至十一年(1409~1413年)所建的长陵,
其他十二陵是逐渐依附于长陵而建的。

十三陵中以长陵规模为最大。

嘉靖帝的
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亲自经
营三十多年的寿陵,所以规制恢宏豪华,
其他九座陵墓——仁宗献陵、宣宗景陵、
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
康陵、穆宗昭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
都是皇帝死后才动工兴建,修建时间不
过半年,比之长陵、永陵、定陵的规模
相差甚远。

神道布置:神道最前方是五间十一楼的
大石牌坊,此坊面阔约29米,高约14
米,是全国最大的一座石坊。

石牌坊内
是大红门,门内约600米即是碑亭,内
立碑,刻有碑文。

碑亭四隅各立汉白玉
华表一座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碑亭以北是石柱一
对,再北石象生十二对,依次为:狮、
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卧立各一
对,再次为武臣、文臣、勋臣各四尊,
其间比南京孝陵多勋臣四尊。

石象生之
北是棂星门(亦称龙凤门)。

过棂星门
后约5公里,越过二座五孔桥和一座七
孔桥后才到达长陵陵门。

整个神道规制
气势宏伟。

陵殿:陵殿是举行祭礼的场所。

嘉靖十
七年(1538年)改称裬恩殿。

各陵裬恩
殿规制以长陵为最大,重檐九间,左右
配殿各十五间;永陵次之,重檐七间,
配殿各九间;其他陵五间,配殿五间。

长陵殿柱全用巨大楠木,至今殿宇完好,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明代木构建筑。

方城明楼方城明楼是明代陵墓的创
造,也是陵区的重要标志建筑之一。


三陵中的明楼平面是成方形的,采用的
不是木而是砖石结构,甚至斗拱、梁枋
都是石制(如永陵、定陵)。

明楼之内
增加了一通皇帝庙谥碑。

此时的明楼已
成了一座碑楼。

虽然永陵、定陵的明楼
取消了楼下的通道,已完全不同于城楼
的概念。

但其位置紧靠墓前,楼下有“灵
寝门”,有的还在墓前哑巴院内设置琉
璃照壁,这种迹象表明,明楼仍是作为
地下寝宫的神灵出入口来处理的。

地宫十三陵地下寝宫至今只发掘了一
处,即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定陵地宫
的主体是由三个分别代表“正殿”和东
西“配殿”墓室组成的“院落”。

在这
个庭院前还有两个庭院作为前导。

各墓
室都用石拱券筑成,总进深约9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