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闻采访综述
一、采访的定义
▪采,就是搜集、采录;访,就是访问、调查。
采访,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调查研究。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定义: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闻性
或称为专业性。
采访是不同于其他调查研究的,是专为获取新闻、写作稿件而进行的工作。
▪2、时间的限制性
▪或称为及时性。
迅速及时,是保证新闻时效的前提,没有时间要求,就不称其为新闻,新闻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新闻是“易碎品”,报纸有截稿时间限制,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把新闻传播出去,否则新闻就失去了价值。
▪3、突发性
▪或称为突发性。
有些采访项目和内容事先不可预知。
记者大部分的采访是带有突发性的,记者往往毫无准备,所以不可能象一般的调查一样有充分的准备,这个时候记者就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
▪4、广泛性
▪或称为广泛性。
这是受大众传播面广量大,分布广泛的特点决定的,受众需求、口味不同,采访活动也因此涉及方方面面。
▪5、持续性
▪客观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的,事物的矛盾总是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6、活动的艰辛性(防火防盗防记者)
▪或称为艰辛性。
新闻界行话:“铁腿,马眼,神仙肚”。
新闻采访的活动艰辛异常,记者英年早逝。
三、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1、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
2、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四、材料的基本要求
1、材料的准确度:材料不仅应是真实的,而且应准确无误。
2、材料的深刻性:反映事物的本质、内涵的深浅度、典型程度, 还要注意挖掘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
3、材料的全面性:材料的多、全、整。
4、材料的细微程度:细微——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五、第一手材料:记者亲自感知,不经过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
第二手材料: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
第二章新闻记者
六、新闻记者的定义
从对记者这一词语的定义来看,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者泛指新闻传媒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采写、编辑、管理、印刷、发行、广告、通联、后勤、广播电视播音员、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
狭义的记者指的就是外勤记者。
英美都称为之reporter。
所以,新闻记者,是指在新闻机构中专门从事采写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
七、记者的类型
(1)按工作性质分:
A.文字记者
B.摄影记者
C.广播记者
D.电视记者
(2)工作领域分:
A.政文记者
B.经济记者
C.军事记者
D.文教记者
E.体育记者
F.司法记者
(3)按业务职称分:
A.高级记者
B.主任记者
C.记者
D.助理记者
E.见习记者
(4)按角色定位分:
A.专业记者
B.驻站记者
C.机动记者
D.特派记者
E.特约记者
F.驻外记者
八、新闻记者的职责
(1)采写新闻
采写新闻稿件是记者的首要任务,新闻稿件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媒体的质量,所以,记者要把采写又多又好的稿件,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来看待。
(2)反映情况
记者除了采写新闻稿件反映情况外,还有另外一种反映情况的方式,即以内参的形式向上级部门乃至最高领导层反映那些不宜于公开报道,但是对领导层的行政决策又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事件情况,反映一些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是记者的第三项任务,这是由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这项工作包括:①经常联系和相组织一些通讯员。
利用他们的信息来为报社服务。
②认真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现在报社一般都有读者来信部或社会服务部,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
③征求群众意见。
④组织开展社会活动。
九、内参,顾名思义就是内部参考。
广义的内参可指任何机构搜集的供内部人员参考的
信息资料。
在我国,新闻内参特指新闻媒体向各级党政机关专门呈送的一种新闻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
与普通的新闻不同的是,新闻内参是一种不进行公开发布的报道。
目前,我们所说的“内参”通常即指新闻内参。
十、记者修养,是新闻记者在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等能力方面的一个综合水平体现,也就是要当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1、理论修养
2、知识修养
3、技能修养
4、心智修养
十一、记者的素质
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
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十二、我国记者职业道德及行为失范的集中表现:
一是搞有偿新闻,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收取新闻刊播费用。
二、收受礼金。
主要是部分被采访单位以“交通费”、“误餐费”等形式发给记者的红
包。
三、贪图享乐。
热衷于采访各种“请柬新闻”、“产品鉴定会”、“泡”会议,赶“场子”,不愿去基层采访,不愿到艰苦地区深入采访。
四、报道失真。
出于种种原因,淡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五、导向错误。
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报道一些负面影响大的东西。
第三章新闻敏感与新闻选择
十三、新闻敏感—
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十四、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四种判断能力:
1. 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2. 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会分析材料,取舍内容的能力
3. 判断某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
4. 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十五、新闻敏感的作用
1. 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2. 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3. 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
4. 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十六、如何培训新闻敏感?
1. 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
2. 要懂得新闻价值
3. 接触实际,注重实践
4. 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十七、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一)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价值五要素)
1.新鲜性;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
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
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变动)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人们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
2.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越重要,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3.显著性;这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质。
显著性通常表现在: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
4.接近性;这是指某个事实和读者(听众、观众)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
现在,世界新闻事业出现了一种向着区域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受接近性这个新闻价值要素的影响。
接近性主要有地理、职业、年龄和心理上的接近等。
5.趣味性,所谓趣味性,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
它主要是从事实对读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来判断其价值的。
我们常说,这件事挺有趣,这件事挺感人的,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
当然,趣味是存在着分野的,有的高尚、正当、健康,有的则低级、庸俗、病态。
我们坚持前者,反对后者。
我们采写的新闻中的趣味性,应该满足读者心理上的健康的合理的需要,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心中美好的感情,调节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因此,这种趣味性是有
新闻价值的。
(二)新闻政策标准
这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的又一道选择。
这道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关系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进行公开报道的“命运”。
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就是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共组原则和本国国情以及具体的现实环境,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它包括党和政府就新闻宣传工作作出的决定、决议、指示,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宣传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讲话、专文、批示等。
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一、新闻采访的难度表现在:
第一,记者要在尽可能短的有限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
第二,采访有记者和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项人际交往关系。
第三,采访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二、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第一、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记者采访的第一步就是要接近采访对象,然后才能打开话匣子,把采访进行下去。
如果记者没有准备就仓促上阵,有时这第一步就迈不开。
第二,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第三,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第四,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第五,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三、采访的准备工作可以分成两种,即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
四、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1.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即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他们或者本身就是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或者亲自参与,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最了解和熟悉新闻事件的过程和内情,讲的情况最真实可信,并且有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2.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3.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选择采访对象时,就要有意识地找一些持不同看法的人。
4.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第五章采访方式方法
一、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
二、访问的形式
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
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
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集体访问:这是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
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
三、访问类型
因事件访问
因人物访问
因经验访问
因问题访问
因争论访问
四、访问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1、接近阶段——寻找访问对象的相似点,接近点来“搭桥”,缩短距离,尽快接近;
2、融洽阶段——进一步发展感情联系,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关系;
3、沟通阶段——组织好采访提问,沟通双方感情与思想交流;
4、激发阶段——与访问对象共同探讨,深化认识,把握事物的意义及其规律。
五、提问的方法
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采访中往往交替使用,常用的有: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激发式提问,迂回式提问
1、开放式,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2、闭合式,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比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3、诱导式,在于启发对方,把自己想知道的情况具体谈出来。
4、激发式,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和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5、迂回式,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访迂回式提问,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
六、特殊方式的采访
1、巡回采访
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旅行采访,其特点是流动性大,每到一地,一般停留时间很短,通常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主题的报道。
例如,某铁路干线通车的沿线采访,随同某领导视察采访,穿行某革命老根据地的采访等。
2、易地采访
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例如,根据报道需要,中央新闻单位驻山东的记者,被编辑部临时派遣到西藏取采访;省报驻甲地区的记者,被编辑部临时派遣到乙地区去采访,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再回到原来工作的地区。
3、交叉采访
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
这种采访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体育大赛的报道,在人少任务重的时候,就宜采用这种采访方式。
当然,记者经过努力仍感力不从心,就可组织通讯员写稿,让他们分担部分报道任务。
4、蹲点采访
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实践较长的采访方式。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
二是新闻机构派出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这种采访方式的特点是,采访的周期
比较长,调查研究深入细致,搞的报道比较扎实,适合于贯彻某项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或就某一重大题材做深度报道。
5、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
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公开的)采访相对而言的。
这种采访方式的主要优点是,不会因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的原来面貌。
例如,记者要采访一家饭店,事前不向对方打招呼,而是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前去就餐,然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稿,这就避免了某些人一听记者要上门采访,事前做一些表面工作,把七分成绩粉饰称八分九分甚至十分。
它的缺点是,由于记者没有表露自己的身份,因而,就的不到采访对象以及有关单位的协助,只好单枪匹马地干,有时难免把事实搞得不够准确而引起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