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泉州市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福州市、漳州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长汀县入选。

?福州市

周属七闽地。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晋太康三年(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宋、齐、梁因之。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

建、泉、漳、潮五州););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

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

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

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为福建路治;宋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升福安府。元改福州路,为福建道宣慰司、福建行省治。

明初,改福州府,为福建布政使司治。

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

清仍曰福州府,为福建省治,领县十、厅一。

清仍曰福州府,为福建省治,领县十、厅一。

民国二年(1913年),福州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

经国务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专区机关驻地移驻莆田城厢,管辖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连江县、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平潭县、莆田县、仙游县。1970年7月底,连江县和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再度划入福安专区。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

莆田专区管辖莆田县、仙游县、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平潭县。同年6月,改称莆田地区,管辖范围不变。1973年07月,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实际给福州管辖。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从莆田市区划给福州代管。

福州市政府驻地:福州市乌山路24号,下辖6个市辖区、1

个县级市、6个县

?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

泉州市

上古为百越地

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年),泉地隶属会稽郡。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改属晋安郡。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改南安江为晋江。

梁·天监间(502年~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

归其管辖。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唐太宗继位后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圣历二年(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又置武荣州,治南安县,旋迁州治于今泉州市,三年废,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衙前辟南大街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