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本文将围绕着东坡古诗进行赏析,进一步深入探讨苏轼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东坡诗歌的特点之一是豪放洒脱。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豪爽大气、不拘一格的个性。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豪情万丈的情感和无畏风雨的精神。
他大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受世俗束缚,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其次,东坡的古诗情感真挚。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例如《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生命的真挚态度和对于永垂不朽的渴望。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此外,东坡的古诗意境深远。
他的诗作常常以细腻、深邃的意象和意境给人以启迪。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幅画面使人们联想到秋天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渺小。
东坡的诗作往往具有画面感,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东坡古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个人的才情,更在于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独到理解和创新实践。
他以自由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使得他成为宋代文坛的瑰宝。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追求自由,强调音韵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作音韵优美、意蕴深远。
他的词作中也常常运用典故和寓意,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这些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让苏轼的诗歌作品独树一帜,流传于后世。
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放洒脱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普世价值和时代特色。
他的诗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风格和情感。
苏轼作品赏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 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岗。
贺铸 鹧鸪天· 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後,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3、如何理解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一词 的“充满理趣而又放纵不羁”,请结合作品 及苏轼的生平思想进行说明。
• ①苏轼的人生道路充满曲折和坎坷(反 对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黄州贬谪 等)。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 (1082)三月,即东坡因“乌台诗案”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夜饮大醉,回 到长江边上的住所临皋亭,依仗门外, 静听那不息的滔滔江流声,于夜阑风静 中,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
二、文学创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定风波》《临江仙》(夜归临皋) •《念奴娇》 《水调歌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家”领衔人物。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 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 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和子由渑池怀旧
1061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行香子》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篇1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1]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1]:东汉初年的严子陵,帮助刘秀打下天下之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
后人多言其“钓名”。
赏析:本词将水上行舟的“静美”,和时空变化的“动美”结合的十分完美。
语言清丽浅显,意境广渺深邃。
全诗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具有东坡一贯的“人生如梦”思想。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篇2行香子·述怀宋代:苏轼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译文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注释⑴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
“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
平韵双调小令。
《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
⑵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⑶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⑷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⑸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如快马驰过隙缝。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四、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
的行书作品以豪放、奔放、潇洒见长,被誉为“苏子狂草”。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渡海帖》。
《渡海帖》是苏轼在海上旅行时所作的一幅行书作品,其内容
表现了苏轼在海上的壮阔场景和豪情。
整幅作品以“渡海”为主题,以潇洒奔放的笔法勾勒出了波涛汹涌的海面和狂风大作的景象,表
现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渡海帖》中,苏轼运用了横平竖直的笔势,将海浪、风云、船帆等元素生动地表现出来,整体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力量感。
他的笔墨自由奔放,线条流畅有力,表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个性和
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
此外,苏轼在《渡海帖》中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如断笔、
挥洒、点画等,使得整幅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张力。
他的用笔轻重得当,虚实相间,使得作品在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都达到了很高的
水平。
总的来说,《渡海帖》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豪情壮志和艺术境界。
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以自由奔放的笔墨表现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狂放不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价值,更是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魅力。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①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②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交横⑤,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⑥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②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③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1083)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④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
⑤藻荇(xìng姓):藻和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草。
⑥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赏析一《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诗作者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
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苏轼的古诗加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赤壁赋朝代:宋朝|作者: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赏析
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月色与闲情《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的感慨,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景: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了。
在这四年中,作者承受着被贬的孤独、寂寞,也在慢慢调整着、升华着自己。
这年十月,他来到了承天寺,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表达了他对月夜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
重点文言字词解释:1. 欲:想要。
2. 念:想到,考虑。
3.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和我同乐。
4. 遂:于是,就。
5. 寻:寻找。
6. 怀民: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7. 亦:也。
8. 寝:睡觉。
9. 相与:共同,一起。
10. 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散步。
11. 空明:清澈透明。
12. 藻荇:水中的植物。
13. 但:只是。
14. 闲人:清闲的人。
15. 耳: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照入,我高兴地起来出行。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色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和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的故事,以“月”为线索,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在月色下,作者感到孤独和寂寞,但他并没有消沉和沮丧,而是积极地寻找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一起欣赏月色。
在月色中,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豁达的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在写法上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月色的清澈透明和竹柏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月夜排遣苦闷的内心感受。
作者用生动的比喻“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来生动比喻月色和竹柏的影子,表现了景色的美丽和月色的清澈透明。
苏轼诗词+《春宵》赏析
《春宵》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诗歌,被广泛认为是苏轼的代 表作之一。
现代学者对《春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苏轼的文学风格、文 化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
作品影响
《春宵》被广泛传颂,成为苏轼众多诗词中备受欢迎的一首。
该诗不仅在苏轼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CATALOGUE
作品内容
诗句解析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十分 宝贵,花朵散发出清淡的香气,月光 下花影斑驳;晚上的庭院里,灯火通 明,歌声细细。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用简洁明了的笔触,描绘了春夜 的美丽景象和热闹氛围。
修辞手法
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 比喻、夸张等。
社会道德观念
诗中表达的思想主题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即珍惜时光、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等。
艺术价值
文学价值
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首诗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 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价值
诗中描写的春夜景色优美,语言简练,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04
CATALOGUE
、享受人生。
赞美自然
苏轼通过描写春夜的美丽景色,表 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体 现了他的生态环保意识。
追求自由
诗中描述了诗人追求自由、潇洒自 在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苏轼个性中 向往自由、不拘小节的特质。
社会背景反映
宋代文化背景
苏轼作为宋代文化名人的代表,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 这首诗体现了宋代文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特点。
《苏轼》文言文翻译赏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宋代文学巨匠,其文、诗、词、书、画皆擅,尤其以诗、词、文三绝著称于世。
本文以苏轼的文言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及赏析进行探讨。
一、翻译赏析1. 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其语言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以下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进行文言文翻译: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宾客在赤壁下游船。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波澜不惊。
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唱起婉约的章节。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亘江面,水光与天空相连。
任凭一片芦苇随波逐流,越过浩瀚的江面。
宛如乘着轻风飞升,不知停歇之处;飘飘然如同遗世独立,羽化成仙,飞升到仙境。
2. 赏析《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成就极高。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1)意境深远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赤壁月夜的美景,通过描绘清风、明月、白露、江水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意境。
同时,苏轼借助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使作品意境更加深远。
(2)语言优美苏轼的文言文作品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运用了对仗,形象地描绘了江面的宁静。
(3)哲理深刻苏轼在《赤壁赋》中探讨了人生、宇宙等哲学问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同时,苏轼以历史人物为借鉴,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二、总结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蝶恋花 密州上元》苏轼词赏析
如“寂寞山头日暮,一片闲云到天际”中的“寂寞”一词将山头拟人化 ,而“闲云”则比喻自己的无心与闲散。
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
01
02
03
意境悠远、空灵
情感真挚、细腻
思想深邃、富有哲理
整首词所描绘的景象具有空灵、清幽的特 点,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 生活境况的无奈,情感真挚而细腻,触动 人心。
这首词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人 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表达了作 者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富有哲理 性。
04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
对国家与人民的关切与忧虑
关注民生
苏轼在词中描述了密州百姓的生 活状况,表达了他对人民生活的
03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01
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苏轼将情感寄托于景物描写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他对家
乡的思念和身世的感慨。
02 03
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映衬,如“良宵淡月,疏影更风流”中 的“良宵”与“淡月”,“疏影”与“风流”,相互呼应,表现了景色 的清幽和作者的孤寂之情。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词 赏析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3-11-25
目录
• 作品背景介绍 • 作品内容解析 •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 • 作品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作品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01
作品背景介绍
苏轼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01
02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文学造诣深厚,对 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有卓越成就。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苏东坡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称苏轼,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饮食家和医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学泰斗。
苏东坡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特别是他的诗词作品更是享誉千古。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和讲解。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词既有咏史抒怀、写景抒情的作品,也有纪行杂记、议论风俗的作品,内容广泛而丰富。
他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又融入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常常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例如,《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这句词意境深远,余音绕梁,使人产生共鸣。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情。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江城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同时,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对江城历史和将军忠勇精神的赞美。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社会风俗和人情百态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江上渔者》一词中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揭示了苏东坡对江上人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他对江上渔者勤劳和质朴生活的赞美。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除了意境深远和表达独特之外,还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韵律和格律,使他的诗词既有音韵之美,又有节奏之美。
例如,《赤壁赋》中的“亢龙有悔,盈缺之义”,这种工整的韵律和平衡的节奏,使整篇文章充满了韵律之美,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他通过诗词描绘自然和社会人情,表达自己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思考,赋予了诗词以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独具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赤壁赋书法赏析
赤壁赋书法赏析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书法艺术也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赤壁赋》书法的一些赏析:
1. 气韵生动:苏轼的书法注重气韵的生动,他的字形虽然向右上方倾斜,但整体上却有一种动态平衡的感觉。
这种气韵生动的特点,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2. 笔法丰富:苏轼的书法笔法丰富,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来表现不同的字形和意境。
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行书的流畅,也有楷书的端庄,更有草书的狂放。
这种丰富的笔法运用,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结构严谨:苏轼的书法结构严谨,他的字形虽然向右上方倾斜,但整体上却有一种对称和谐的感觉。
他的字形大小、笔画粗细、结构比例等都非常严谨,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 意境深远:苏轼的书法意境深远,他的字形和意境相互呼应,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这种深远的意境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总之,《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书法艺术也备受赞誉。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文学_苏轼作品诗词鉴赏
苏轼作品诗词鉴赏苏轼诗词鉴赏(一)前赤壁赋作者: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赏析: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
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欢迎大家阅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她非常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气质非常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独觉苏轼原文及赏析
独觉苏轼原文及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诗文作品广为传颂,深受后人的喜爱和尊敬。
其中,他的一首词《独觉》被誉为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词,并对其进行赏析。
《独觉》原文如下:独觉扬州甚烟尘,一点浮云遮地昏。
青楼夜响吹箫声,翠帘人忆旧游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鸿欲过时。
风雨朦胧愁里立,烟波江上使人悲。
这首词以扬州的烟尘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寂寞的夜晚。
词中的“独觉”二字,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和苦闷之情。
词的开头就描绘了扬州的烟尘,一点浮云遮地昏,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
接着,词人描述了青楼夜响吹箫声,翠帘人忆旧游春,这里描绘了一个寂寞的夜晚,词人的心情也跟着变得忧郁起来。
然后词中又出现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鸿欲过时”,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
最后,词人写道“风雨朦胧愁里立,烟波江上使人悲”,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悲伤之情。
整首词以扬州的风景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词中的描写细腻而富有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思考,也能够体会到他那种对世界的无奈和对人生的热爱。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词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感情和对世事的思考为主题,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他的词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词作品也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思考。
这些词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很高的深度和广度,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感情和对世事的思考为主题,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苏轼的作品赏析
苏轼的作品赏析一、苏轼诗词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这首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苏轼当时与弟弟苏辙分别已久,词中既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体现出他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在宇宙的宏大背景下审视人生的悲欢离合,既有对现实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又有一种豁达超脱的情怀。
- 艺术特色- 从结构上看,词的上阕望月问天,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从明月起笔,对月的追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想象奇特。
下阕则怀人抒情,由对明月的赞美转到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最后以美好的祝愿作结。
在语言上,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用词精准地描绘出月光的流转,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状态。
- 主题思想-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游览赤壁矶,触景生情,缅怀古代英雄周瑜的同时,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词中通过对赤壁古战场壮丽景色的描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力量。
而对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刻画,一方面表达了对周瑜年少有为、建立赫赫战功的钦佩,另一方面与自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怅惘。
- 艺术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开头的景物描写气势磅礴,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在人物描写上,抓住周瑜的神态和军事才能进行描写,简洁而生动。
从风格上看,这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英雄的敬仰,又有对自身命运的叹惋。
- 主题思想- 此词通过描写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传达出一种不为外界环境所干扰的心境。
词中反映出苏轼对人生风雨的坦然面对,他在仕途不顺、历经磨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他对荣辱得失的淡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文化与美学角度
评析中国书法名家与名作
----浅谈苏轼书法与其代表作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寄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意”和“道”。
所谓“意”强调‘意’所含‘情’的倾向,这是恰当的。
但是,这个‘意’还应有其他相关的成分。
比如说:意味、意趣、意境、意象、意绪、意态、意气、意匠,等等。
就‘意味’来说,就是指意趣情味。
其次, “意”也不仅是画家的情绪意念。
还是自我之情意的人们放远眼光,大其心胸,纵览天地万物,在感受宇宙造化之妙的同时,领悟天地万物间的生生之意,从而将这一浩然之意点写而出。
苏东坡所说的意,实际上是提倡创作的自由精神,不愿受成法所拘,要求抒写胸臆,听笔所致,以尽意适兴为快,因而他作书时不顾及法的存在。
而“道”作为创生万物的宇宙大生命及其运化过程,可用《易传》中的话来概括,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是,艺对“道”的表达,也就是艺术对“意”的言说。
苏轼说:“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与手”。
其中的“艺”即是“法度”,指各艺术门类的内部法则、技巧。
苏轼是很重视法度的,但又绝不止于此,而以“技道两进”为理想境界。
实际上,苏轼在谈论“意”的时候,往往是和“韵”结合起来谈的,或者毋宁说,苏轼更看重的是书法中表现出的“韵”。
书法之韵,存在于审美主体(欣赏者)和客体(被知觉的书法作品)的相互关系之中,是书法作品形式的表现性诱发欣赏者产生的情感效益。
韵不是纯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纯主体的感觉,是审美主客体双向运动,积极创造的结果。
如其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
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但是,苏东坡所追求又决不是仅仅亦步亦趋的步魏晋人的后尘,他需要的是表现生命精神的艺术追求,是对心灵渲染的艺术。
魏晋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而苏东坡所创作的艺术品所渲染的是人的心境和意绪,是更多的对内心世界的观照。
可以说,这是一种追求“自然”的情性。
苏东坡抛弃了魏晋士人追求外表华丽、追求仪态、名声等等多少带着虚伪掩饰的东西,而将最为真实、质朴无华、微妙的心灵,自自然然地合盘托出。
他不需要置毡于竹林之下,饮酒服药,坐而玄谈,他是在黄州东坡废营地垦荒、灌园中谈论人生,追寻人生价值。
在追求自然的问题上,苏轼认为艺术家要观察万物,要在变化中观察宇宙。
苏轼非常强调从把握自然物“无常形”的变动状态中揭示其“常理”,很少冷静、舒缓地描写出幽寂的自然景物,而是经常以热烈的激情,迅速地捕捉住景物在运动变化中的形象特征,以动态传景物之神。
如其代表作《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
反映出其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之意。
他把书法比作有生命的人,用生命的观点把作者和作品联系起来。
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是妙在笔画之外、自然体现的艺术,而不是专注笔画之上,刻意追求,不是技巧的卖弄。
由此观之,苏轼不愧为中国书法界的大家、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