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目前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目前教育
第一章绪论1. 1选题缘由1. 1. 1西方教育发展中的人本缺失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就崇尚科学和理性,例如,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对话法”,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洛克的“白板说”①、柏拉图的“七艺”课程以及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从这些学者的观点和理论可以看出,科学知识的传授在西方的教育中是居主要地位的。西方这种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在加速西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促成了现代西方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精神空虚、种族歧视、道德堕落、少年犯罪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使许多人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压抑,经过综合分析,这种精神压抑主要表现: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导致的无所适从和心灵空虚以及科学主义价值观导致的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丧失。尤其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战争、能源的缺乏、环境的恶化等所引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失衡,使人们对日益物化的社会越发的感到困惑。由此可知,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依!日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然而,在庞大的社会机构和生存环境面前,人们无能为力,不得不开始对现实和教育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努力摆脱社会物化及功利目标的压力。神圣、优良的教育事业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刁‘,使人的精神愉悦并达到自我满足的事业,然而
许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中重知识学习轻道德修养的倾向仍然是困扰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人们普遍面临着外部价值标准瓦解的困惑和价值理念丧失的精神危机,所以转向内心世界去寻求价值目标,这是20世纪人本主义思潮复兴最直接的社会原因”②,于是,20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课程观首先在美国兴起,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把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拓展到教育学领域形成的。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产生在客观上有利于西方教育危机的缓和,对当时西方各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它强调人类的情感、兴趣、自信等,是提倡以人为本的课程理论。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课程观在美国、英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使得西方人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贴近现实,引发了对传统观念的进一步挑战,加快了新思想的流行。在学校教育中一度出现了许多新的认知取向,如情意教育、情感教育、整合教育等,并出现了一批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主旨的学校教育改革。1. 1. 2我国教育发展的人本缺失诸如精神空虚、种族歧视、道德堕落、少年犯罪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各种社会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在我国虽然没有西方国家严重,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依旧受到传统课程理论、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束缚,过分注重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个性及道德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课堂氛围
和师生关系等方面严重阻碍了创新意识人刁-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很少顾及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选择,培养出来的都是一批又一批善于记忆、善于考试的学生”①,同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被压抑了,严重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现实中,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内容陈旧过时;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学生认知但却忽略了他们的情意发展等。根据《中国教育报》第19期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的师生关系普遍存在一种问题:“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过重,教)yi压力大、学生课业重,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师生关系一直比较冷漠”2。客观地说,师生之间知识传递越来越多,情感交流却越来越少。根据袁丽的调查问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调查研究》发现,"3%的学生不满意学校生活;31%的学生认为学校生活高不高兴都无所谓;7%的学生觉得学校生活很没意思;2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很不高兴”。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不是我国教育所提倡的,不是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1 .2文献综述1. 2. 1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人本主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国外学者对人本主义教育的论述也在很多教育家的著作和文章中有论述,如马斯洛在《走向一门存在心理学》中论述了当时西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理论和观点,这些观点和教育理论对当时学校教育的转变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罗杰斯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kind of education might become))一书论述了人本主义及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吴式颖和任中印在《外国教育思想通史》中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包括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及发展的时代背景,这个时期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其中包括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思想以及其他一些人本主义教育家的思想,并详细评述了这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当时教育的积极作用。吴式颖在《外国教育史教程》一书中把人本主义教育称为“人本化教育”‘}J,是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的一种,在著作中对人本化的教育理论进行了论述,指出人本主义教育主张课程人本化,主要是课程目的和课程内容的人本化,强调学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学生兴趣对学习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强调教育要培养个性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杨韶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是我国对人本主义教育介绍比较详细的一本著作,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人本主义教育进行了反思,梳理了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的演变历程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和影响,论证了西方多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课程理念,对我国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可见,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对人本主义进行了阐述。对人本主义的探讨和论述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看作是一种教育观进行的论述。有的学者阐述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也有学者只简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人本主义教育家的某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