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ae1107fc4ffe473368abdb.png)
一:名词解释1.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研究和发展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
2.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3.中药制剂鉴别: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来确定制剂的真伪性。
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面;各鉴别项之间互相补充和互相佐证。
4.显微鉴别:是指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等微观特征,以此鉴别药材品种和质量的方法。
5.药品的干燥失重: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
只要是检查药物中的水分,结晶水及其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
干燥失重的检查方法一般包括常温恒压干燥法,干燥剂干燥法,减压干燥法和热分析法。
6.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7.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8.专属性:是指在其它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的测定出被测成分的特性。
9.检测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测出的最低量。
10.定量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确度。
用于限量检查的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应确定定量限。
11.线性:是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12.范围:是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定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13.耐用性:是指在测定条件下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
14.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方法:讲中药制剂用适当方法提取分离,制成供试品液,取5~10ml,加入数滴盐酸,然后加入少量的镁粉或锌粉(必要时加热),数分钟后溶液出现红色~紫红色,说明含有黄铜,黄铜醇,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铜醇类化合物。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ff663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a.png)
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中药制剂的质量,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为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中药制剂分析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1)检测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是其药效的基础,中药制剂分析需要对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并确定其含量范围。
(2)检测中药制剂的成分分解或变异情况:中药制剂的生产和保存过程可能会导致其成分发生分解或变异,中药制剂分析需要对此进行检测,以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
(3)检测中药制剂中的细菌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中药制剂中可能含有细菌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中药制剂分析需要对此进行检测,以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
中药制剂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色谱法和荧光法等。
(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质量测定、粒度测定和显微镜观察等。
质量测定可以通过比重计、密度计、热重分析仪等仪器进行检测。
粒度测定可以通过筛分法、激光粒度分析仪等仪器进行检测。
显微镜观察可以对中药制剂的颗粒形态、杂质和包衣等进行观察。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总酸、总碱、总皂角苷、总黄酮等方法。
总酸和总碱方法可以通过酸度滴定法和碱度滴定法进行检测;总皂角苷和总黄酮方法可以通过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仪器进行检测。
(3)色谱法:色谱法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精确检测,是中药制剂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4)荧光法:荧光法主要是指荧光光谱分析法,可以对某些中药制剂中含有的荧光物质进行检测和鉴定。
中药制剂分析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杂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有效成分含量是中药制剂分析的核心指标,有效成分含量范围应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药典的规定。
杂质含量要求极低,一般在0.1%以下。
重金属含量需要注意不超过5ppm,微生物限度应符合国家标准。
4、中药制剂分析的挑战与前景中药制剂分析与化学药物的分析相比,有其独特的挑战和难点。
中药制剂分析第七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第七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80ff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5.png)
四、巴布膏剂 (一)巴布膏剂的质量要求:
黏附性 赋形剂实验 含膏量
第五节 中药注射剂的分析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 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体 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 混悬液或临用前配置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 注入人体的制剂
一、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符合注射剂的一般要求 还应无菌,无热源,草酸盐,钾离子, 不溶性微粒和溶血实验应符合规定 对有效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对特有杂质进行限量检查 指纹图谱进行研究
(二)软膏剂的质量分析特点 分析方法:
1.滤去基质测定法 2.提取分离法 3.灼烧法 4.离心法
二、膏药 (一)膏药的一般质量要求 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成的膏
料,摊涂于裱背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软化点 重量差异检查
(二)膏药的质量分析特点
细药多大为主要药物,是质量分析的 主要对象
五、栓剂剂 检查项目
性状 重量差异 融变时限 微生物限度
栓剂质量分析的特点 为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的固体制剂 分析前应将基质除去
六、滴丸剂 检查项目
性状 重量差异 溶散时限 微生物限度
滴丸剂质量分析的特点 基质存在对分析影响较大 分析前,必须将基质与被检测成分分 离
第四节 外用膏剂的分析
的外面擦干,精密称定,减去比重瓶的重量, 求得供试品的重量后,将供试品倾去,洗净 比重瓶,装满新沸过的冷水,照上法测得同 一温度时水的重量计算,即得.
(2) 精密称定重量的比重瓶装满供试 品后,置20℃(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温度) 的水浴中放置10~20分钟,插入中心有毛 细孔的瓶塞,使过多的液体从塞孔溢出, 并用滤纸将瓶塞顶端擦干,照上述(1)法, 自“然后将比重瓶自水浴中取出”起测定, 即得。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385071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0.png)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检验和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药制剂: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为主要原料,按照确定的处方和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药品。
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取样:指从整批制剂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的过程。
初样:将全部袋样混匀,称为初样。
平均样品:系指不少于全检用量3倍的样品,其中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模式识别:它是一门用计算机代替人对模式,即所研究的系统进行描述、分类和决策的新兴学科。
干燥与至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后重量相差小于等于0.3mg,第二次干燥应该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称量。
炽灼至恒重:供试品连续两次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第二次开始各次称量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炽灼30分钟后进行。
SF超临界流体:系指高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时所形成的以流体形式存在的物质。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精确度:系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线性:系指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浓度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范围:系指测试方法能够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所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检测限; 系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
定量限:系指供试品中待测成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f4fc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5.png)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是用来确定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质量的科学方法。
常用的中药制剂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以用于检测和测定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溶解样品并通过色谱柱分离,再用紫外光或荧光检测器进行测定。
2. 气相色谱法(GC):适用于分析挥发性成分和揮發性油类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将样品蒸发到气相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和测定。
3. 索氏萃取法:用于提取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在适当的温度下将样品与溶剂连续地浸泡,使活性成分从中药制剂中溶解到溶剂中。
4.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SIDMS):用于确定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的来源和质量。
通过分析中药制剂中同位素含量的比值来确定活性成分的来源。
5. 核磁共振法(NMR):用于分析并鉴定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检测样品中成分的核磁共振信号来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以上方法仅为常用的中药制剂分析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样品类型,还可以使用其他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a08d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3.png)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中药制剂分析是指对中药制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质量评价和药效活性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
中药制剂是指中药经过一定的炮制、提取、提纯等工艺制成的药物剂型,包括丸剂、散剂、膏剂、浸膏、煎剂、滴丸等形式。
以下是一些中药制剂分析中常用的名词和解释:1. 化学成分分析:对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以确定其主要活性成分。
2. 质量评价:对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包括外观、含量、溶出度、溶解度、含水量、纯度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3. 药效活性研究:通过对中药制剂进行生物学活性测试,评估其药理作用、药效活性和临床应用效果。
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一种基于液相色谱原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中药制剂中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和定量分析。
5. 气相色谱法(GC):一种基于气相色谱原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揭示中药制剂中挥发性成分和脂溶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
6.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一种比传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果更好、分析速度更快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复杂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分析。
7. 毛细管电泳法(CE):一种基于电泳原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对中药制剂中带电荷的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8. 纸层析法(TLC):一种基于液相色谱原理的简便、快速、经济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中药制剂中复杂混合物的成分分析和鉴定。
9. 索要指纹图谱:根据中药制剂中多种成分的色谱特征和含量进行分析和比较,用于判断中药的质量和真伪。
10. 质谱法(MS):一种基于质谱原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对中药制剂中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以上是中药制剂分析常用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中药制剂分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和质量,为中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中药制剂分析题库含答案
![2023年中药制剂分析题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131fc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7.png)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旳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种最佳答案)1.中药制剂分析旳任务是A.对中药制剂旳原料进行质量分析 B.对中药制剂旳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C.对中药制剂旳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D.对中药制剂旳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E.对中药制剂旳体内代谢过程进行质量检测2.中药制剂需要质量分析旳环节是A.中药制剂旳研究、生产、保管和体内代谢过程B.中药制剂旳研究、生产、保管、供应和运送过程C.中药制剂旳研究、生产、保管、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D.中药制剂旳研究、生产、供应和运送过程E.中药制剂旳研究、生产、供应和体内代谢过程3.中药制剂分析旳特点A.制剂工艺旳复杂性 B.化学成分旳多样性和复杂性C.中药材炮制旳重要性 D.多由大复方构成 E.有效成分旳单一性4.中医药理论在制剂分析中旳作用是A.指导合理用药 B.指导合理撰写阐明书C.指导检测有毒物质 D.指导检测珍贵药材E.指导制定合理旳质量分析方案5.《中国药典》规定,热水温度指A.70~80℃B.60~80℃C.65~85℃D.50~60℃E.40~60℃6.中药制剂化学成分旳多样性是指A.具有多种类型旳有机物质 B.具有多种类型旳无机元素 C.具有多种中药材D.具有多种类型旳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E.具有多种旳同系化合物7.中药制剂分析旳重要对象是A.中药制剂中旳有效成分 B.影响中药制剂疗效和质量旳化学成分C.中药制剂中旳毒性成分 D.中药制剂中旳珍贵药材 E.中药制剂中旳指标性成分8.中药质量原则应全面保证A.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B.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和使用安全C.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疗效可靠和使用安全 D.中药制剂疗效可靠和使用安全E.中药制剂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和使用安全9.中药制剂旳质量分析是指A.对中药制剂旳定性鉴别 B.对中药制剂旳性状鉴别 C.对中药制剂旳检查D.对中药制剂旳含量测定 E.对中药制剂旳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旳评价10.中药分析中最常用旳分析措施是A.光谱分析法 B.化学分析法 C.色谱分析法D.联用分析法 E.电学分析法11.中药分析中最常用旳提取措施是A.溶剂提取法 B.煎煮法 C.升华法 D.超临界流体萃取 E.沉淀法12.指纹图谱可用于中药制剂旳A.定性 B.鉴别 C.检查 D.含量测定 E.综合质量测定13.取样旳原则是A.具有一定旳数量 B.在效期内取样 C.均匀合理D.不能被污染 E.包装不能破损14.粉末状样品旳取样措施可用A.抽取样品法 B.圆锥四分法 C.稀释法D.分层取样法 E.抽取样品法和圆锥四分法15.中药制剂分析旳原始记录要A.完整、清晰 B.完整、详细 C.真实、详细 D.真实、完整、详细 E.真实、完整、清晰、详细二、多选题(每题旳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对旳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中药制剂分析旳任务包括A.对原料药材进行质量分析 B.对成品进行质量分析C.对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D.对有毒成分进行质量控制E.中药制剂成分旳体内药物分析2.中药制剂分析旳特点是A.化学成分旳多样性和复杂性B.有效成分旳单一性C.原料药材质量旳差异性 D.制剂杂质来源旳多途径性E.制剂工艺及辅料旳特殊性3.中药制剂分析中常用旳提取措施有A.冷浸法 B.超声提取法 C.回流提取法D.微柱色谱法 E.水蒸气蒸馏法4.中药制剂分析中常用旳净化措施有A.液—液萃取法 B.微柱色谱法 C.沉淀法 D.蒸馏法 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5.中药制剂中化学成分旳复杂性包括A.具有多种类型旳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B.具有多种类型旳同系物C.有些成分之间可生成复合物 D.在制剂工艺过程中产生新旳物质 E.药用辅料旳多样性6.影响中药制剂质量旳原因有A.原料药材旳品种、规格不一样 B.原料药材旳产地不一样C.原料药材旳采收季节不一样 D.原料药材旳产地加工措施不一样E.饮片旳炮制措施不一样三、填空题1.中药制剂分析旳意义是为了保证用药旳、和。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10ee8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7.png)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草药或其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提取、浓缩、炮制等工艺制成的中药产品。
中药制剂的分析是为了确定中药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可控性,以便用于临床和科学研究。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以及分析技术的发展进行总结和讨论。
一、分析方法中药制剂的分析主要包括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种方法。
化学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可用于分离、鉴定和定量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
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可用于评估中药制剂中的生物活性和毒性。
物理学方法主要包括颗粒度测定、比表面积测定、溶解度测定等,可用于了解中药制剂的物理特性和药效特点。
二、分析内容中药制剂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药材鉴别、质量控制、有效成分分析、毒性评价等。
药材鉴别是通过外观、显微特征、化学特性等方法来确定药材的真伪和种类。
质量控制是通过检测中药制剂中的不同指标,如含量、溶解度、颗粒度等来确定其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有效成分分析是用化学、光谱等方法来确定中药制剂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并进行定量分析。
毒性评价是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来评估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
三、分析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的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鉴定和定量。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技术可以分离和定量中药制剂中的多种成分;质谱技术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和定性分析。
其次,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分析和毒性评价更加准确和可靠。
例如,PCR技术可以迅速鉴定中药制剂中的基因序列;细胞毒性实验可以评估中药制剂对人体细胞的毒副作用。
此外,仪器分析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更加方便和快速。
例如,颗粒度测定仪和比表面积测定仪可以快速测定中药制剂的颗粒大小和表面特征。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的分析是为了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可控性,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a5256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8.png)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
1.成分分析:中药制剂通常由多个药材组方而成,因此成分的分析非常重要。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鉴定和定量中药制剂中的主要成分,如生物碱、氨基酸、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等。
2.质量评价: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是确保其安全有效使用的关键。
通常从绿色指标、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含量测定、重金属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部分的分析工作涉及到中药制剂的国家标准和药典规定的测试方法和限度要求。
3.活性成分分析:中药制剂的活性成分是药效发挥的关键。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
例如,通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如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抗氧化成分、抗菌成分等。
4.稳定性研究:制剂的稳定性是中药制剂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中药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光、热、湿、氧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成分变化。
通过对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其质量稳定性和有效期限,并确定合适的储存条件。
5.耐受性评价:中药制剂的耐受性评价是指对制剂在患者体内的耐受性进行研究和评价。
可以通过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评价中药制剂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制剂分析是保证中药制剂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环节,其分析重点主要包括成分分析、质量评价、活性成分分析、稳定性研究和耐
受性评价等。
这些分析工作为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学到了什么谈谈对这门课的意见和建议
![在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学到了什么谈谈对这门课的意见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2048b7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5.png)
在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学到了什么谈谈对这门课的意见和建议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是一门系统介绍中药制剂分析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以下内容:
1. 中药制剂的特点:中药制剂具有复杂的组分、多样的制剂类型和独特的制剂工艺等特点。
2. 制剂分析的重要性:中药制剂分析是确保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够对中药制剂的成分、含量和质量进行准确评价。
3. 常用分析方法:学习了许多常用的中药制剂分析方法,如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在中药制剂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分析技术的操作和应用: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我了解了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应用场景,例如,在分析中药制剂质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关于这门课的意见和建议,我认为:
1.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这门课程内容设计很实用,能够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药制剂的分析技术,对于从事中药研究和生产的人员来说非常有帮助。
2.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门课程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增加一些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中药制剂分析技术。
4. 强化实践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如实地考察、实验训练等,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中药制剂分析技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深入了解中药制剂并确保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课程教学能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并增加一些实践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制剂分析技术。
中药制剂分析期末重点复习归纳
![中药制剂分析期末重点复习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890714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47.png)
中药制剂分析期末重点复习归纳一、中药制剂的成分研究:1.中药制剂的总成分分析: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的选择适宜的指标成分,并运用色谱法、质谱法等技术手段进行分离和鉴定。
2.中药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通过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技术,明确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含量。
3.中药制剂中的有害成分研究:分析中药制剂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成分,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物等,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二、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1.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根据中药制剂的性质、用途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质量标准的依据和指标。
2.质量标准的建立方法:根据中药制剂的纯度、含量、杂质、微生物等方面的要求,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3.质量标准的评价方法: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用途,采用物理化学性质、活性成分含量、药效学等指标,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评价。
三、中药制剂的分析方法:1.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主要用于中药制剂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2.质谱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质谱成像技术等,主要用于中药制剂成分的鉴定和结构解析。
3.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主要用于中药制剂成分的鉴定和含量分析。
4.其他分析方法:如电化学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射频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等,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分析。
四、中药制剂分析中的质量控制:1.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确定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流程和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控制实验室等。
2.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建立:根据中药制剂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并建立标准曲线、对照品等工具,进行质量控制。
3.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监测和评价: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测和评价,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以上是中药制剂分析的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的归纳。
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对中药制剂的成分和质量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a9260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a.png)
第一章1.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是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和方法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如原料药材2.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1 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中药制剂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 3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评价中药制剂质量; 4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 5中药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 6 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非单一性; 7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多元性;3.国家药品标准:药品管理法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4. 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5.外国药典缩写:美国药典:USP 英国药典:BP 日本药局方:JP 国际药典:6.中药制剂分析基本程序:取样、制备供试品、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书写检测报告7.提取方法及适用范围:1溶剂提取法萃取法:适用于液体制剂冷浸法:适用于固体样品的提取回流提取法:适用于固体制剂的提取,对热不稳定或具有挥发性的组分不宜用连续回流提取法:使用索氏提取器连续进行提取,操作简便,节省溶剂,提取效率高,遇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成分,此类成分具有挥发性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4升华法:利用某些成分具有升华性质的特点5微博辅助萃取:将样品置于不吸收微波的容器中,用微波加热,进行萃取8.净化方法及适用范围:1液—液萃取法:适用于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物质2色谱法:适用于同一类总成分的分析测定3沉淀法4盐析法5 固相微萃取9.检查的分类:制剂通则检查、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10.含量测定的步骤:药味的选定、测定成分的选定、测定方法及条件的选定、方法学考查内容;第二章1.中药制剂鉴别的类型: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2.显微鉴别的适用范围:以药材粉碎成细粉后直接制成制剂或添加有部分药材粉末的制剂,由于其在制作过程中原药材的显微特征仍保留到制剂中去,因此均可用显微定性鉴别法;3.理化鉴别包括:化学反应法、升华法、光谱法荧光法、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其中以薄层色谱法最为常用;4.典型例子:1大山楂丸中山楂黄酮类成分——化学反应法HCl-Mg粉反应2牛黄解毒片中冰片微量升华——升华法3五味麝香丸——荧光法光谱法4复方丹参片——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5.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有哪些参数方法去定性比移值Rf 最佳Rf ~、可用 Rf ~、吸收波长法、最大吸收波长、对照品对比法、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法、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比值法、多溶剂光谱法6.色谱法包括: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活化点样中比较重要的步骤展开8.对照品选择有:对照品对照、阴阳对照阴性对照液制备、阳性对照液制备、采用对照药材和对照品同时对照1.杂质的来源:①由中药材原料中带入②在生产制备过程中引入③贮存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改变而产生2.杂质的分类:一般杂质、特殊杂质3.杂质的限量:是指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来表示;4.杂质限量计算方法:杂质限量=﹙杂质最大允许量/样品量﹚×100%标准溶液的体积﹙V﹚×标准溶液的浓度﹙C﹚杂质限量﹙L﹚=×100%样品量﹙S﹚5.重金属的检查方法: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此法适用于供试品不经有机破坏,在酸性溶液中显色的重金属限量检查第二法炽灼法此法适用于供试品需灼烧破坏,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经处理后在酸性溶液中显色的重金属限量检查第三法硫化钠法此法适用于检查能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药品中的重金属第四法微孔滤膜法用于有色溶液或重金属限量低的品种6.供试液有颜色时的处理:供试品在加硫代乙酰胺试液以前如带色,可用稀焦糖液取蔗糖或葡萄糖约5g,置瓷蒸发皿或瓷坩埚中,在玻璃棒不断搅拌下,加热至呈棕色糊状,放冷,用水溶解成约25mL,滤过,贮于滴瓶中备用调整标准溶液,使两者颜色一致,而后加入硫代乙酰胺试液;若滴加稀焦糖溶液,仍不能使颜色一致时,可加其他对测定无干扰的试液,如加常用的指示剂调色;7.砷盐检查法:古蔡法、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银法Ag-DDC 法8.古蔡法中氯化亚锡、碘化钾、醋酸铅棉花的作用氯化亚锡与碘化钾:为还原剂,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还可抑制锑化氢生成,在实验条件下100微克锑存在不至于干扰测定;氯化亚锡的作用可在锌粒表面形成锌锡齐锌锡的合金起去极化作用,使锌粒与盐酸作用缓和,放出氢气均匀,使产生的砷化氢气体一致,有利于砷斑的形成增加反应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醋酸铅棉花:使反应产生的硫化氢与醋酸铅结合掉,使产生的砷化氢更纯净9.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银法Ag-DDC 法基本原理利用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品中的微量亚砷酸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溶液吸收,使之还原生成红色胶态银,与同条件下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产生的红色胶态银在510nm处测吸光度,进行比较,以判定砷盐的限量或含量;AsH3+6Ag-DDC吡啶溶液→AsAg3·3Ag-DDC+3HDDCAsAg3·3Ag-DDC+3C5H5N+3HDDC→AgDDC3+6Ag红色的胶态+3C5H5N-HDDC10.铁盐检查法:硫氰酸盐法、巯基醋酸法11.硫氰酸盐法药典法原理:本法系利用硫氰酸盐在酸性溶液中与三价铁盐生成红色可溶性硫氰酸铁的配位离子,与一定量标准铁溶液用同法处理后所显颜色进行比较,以判断药物中铁盐杂质的含量;Fe3++6SCN-→FeSCN63-红色12.铁盐检查法中加入过硫酸铵的目的:加入氧化剂过硫酸铵可氧化供试品中的亚铁离子成铁离子,同时可防止由于光线使硫氰酸铁还原或分解褪色13.干燥失重测定法常用的检查方法:常压恒温干燥法、干燥剂干燥法、减压干燥法、热分析法14.干燥失重测定法与水分测定法的异同药品的干燥失重,系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主要是指水分、结晶水,但也包括其他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等;水分测定法是指采用规定的方法对不同性质的中药材及其制剂进行水分含量测定;干燥失重测定法是指测定水分及其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而水分测定仅仅是测定供试品中的水分;相同点:测定方法:烘干法、减压干燥法测定条件:烘干法适用于受热较稳定的中药制剂、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品不同点:注意事项:供试品的颗粒大小、减压时需注意压力变化14.炽灼残渣:中药多由有机化合物组成,有机物经炽灼炭化,再加硫酸湿润,加热使硫酸蒸气除尽后,于高温700℃—800℃炽灼至完全灰化,使有机质破坏分解变为挥发性物质逸出,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多为金属的氧化物或无机盐类成为硫酸盐,称为炽灼残渣;15.总灰分:中药经粉碎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则其细胞组织及其内含物成为灰烬而残留,由此所得灰分为“生理灰分”,即总灰分;16.酸不溶性灰分:中药经高温炽灼得到的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得到不溶于盐酸的灰分;17.知道所给出化合物的检查方法例:乌头碱的检查是.....检查法;回答是特殊杂质检查法18.农药残留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为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氯: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测定有机磷:火焰光度检测法FDD第四章1.样品的提取方法:冷浸法、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2.样品的分离方法:1沉淀法2蒸馏法3液-液萃取法LLE:直接萃取法、离子对萃取法4色谱法:硅胶、氧化铝,键合相硅胶,大孔树脂,聚酰胺,硅藻土、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5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6消化法:湿法消化硝酸-高氯酸法、硝酸-硫酸法、硫酸-硫酸盐法、干法消化3.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1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需做准确度验证;2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3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成分的特性;4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浓度或质量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5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6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4.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简便、灵敏、快速、准确;5.常用定量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法:包括重量法挥发法、萃取法、沉淀法、容量法应用实例:西瓜霜润喉片中西瓜霜的含量测定—重量法万氏牛黄清心丸中朱砂的含量测定—硫氰酸铵法2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单波长分度法吸收系数法、对照品比较法、标准曲线法计算分光光度法:双波长法应用实例:银黄口服液中氯原酸和黄芩苷的测定6.薄层扫描法基本原理:1薄层吸收扫描法适用范围:在可见、紫外区有吸收的物质,通过色谱前或色谱后衍生成有可见及紫外吸收的样品.光源:以钨灯和氘灯为光源,在200~800nm波长范围内选择合适波长进行测定.可见-紫外光区.薄层板存在明显的散射现象,斑点中物质的浓度与吸收度的关系需Kubelka—Munk理论及曲线来描述;曲线的处理:曲线校直法和计算机回归法;2薄层荧光扫描法适用范围本身具有荧光或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产生荧光的物质的测定.光源:用氙灯或汞灯,采用直线式扫描.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对于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可直接采用荧光扫描法测定.对于有紫外吸收,而不能产生荧光的物质,需采用荧光淬灭法测定.7.定量方法:1一点法与二点法的差异:一点法:工作曲线通过原点,只需点一种浓度的标准品溶液,与供试液同板展开,对比,测定组分含量.定量依据 C=F1 AC---组分的重量或浓度;A---组分的峰面积;F1----直线的斜率或比例常数二点法:工作曲线不通过原点时,需用外标二点法定量. 至少需点二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或一种浓度两种点样量,才能决定一直线.计算 C=F1A+F2 F2----纵坐标的截距,其值由仪器自动算出.2内标法与外标法的差异:内标法:选一个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并准确称取一定量内标物加至供试液及标准液中,计算供试品溶液中某组分含量的定量方法;定量准确度与点样量无关,内标物不易寻找,操作麻烦.较少应用;外标法:最常用,简便,但点样必须准确. 薄层板间差异较大,应采用随行标准法即供试品与标准溶液或对照液交叉点在同一板上.8.塔板理论、速率理论解释柱效塔板理论:将色谱柱的柱效用理论塔板数n或理论塔板高度H衡量,取决于区域宽度;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越多,柱效越高;同样长度柱中塔板高度越小,柱效越高,2tR组分的保留时间一定时,峰越窄,柱效越高3n理论塔板数越大,柱效越高,分离性能越好速率理论:主要说明使色谱峰扩张而降低柱效的因素;H=A+B/μ+Cμ Van Deemter方程式H ——为塔板高度;A ——涡流扩散项,填充越不均匀,A越大;空心开口毛细管柱,A为0;B ——纵向扩散系数,B=2γDg, Dg为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系数,增大载气流速,采用分子量大的重载气N2,可减小Dg,从而减小B;低速用氮气,高速用氦气或氢气,降低柱温可减小B;C ——传质阻抗项系数,减小固定液液膜厚度可以较小C;μ——载气线速度Van Deemter方程式说明填充均匀程度高、载体粒度小、载气种类、载气流速适当、柱温低、固定液层厚度小对柱效的影响有利;9.系统适应性试验按药典要求,中药制剂分析时,需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和调整,以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在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塔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1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和半峰宽W/,按n=tR/W/计算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若测得理论塔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塔板数,应改变色谱条件如柱长、内径、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柱温、进样量等,使塔板数达到要求;2分离度R:定量分析时,为了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一般R≥3重复性: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溶液,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也可按各品种校正因子测定项目下,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进样2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平均偏差也应不大于%;4拖尾因子T:为保证分离效果和测量精度,特别当采用峰高法测量时,应检查待测峰的拖尾因子T是否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或不同浓度进样的校正因子误差是否符合要求;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T=2d110.气相色谱法的实验条件的选择1.固定相的选择2.柱温的选择3.载气的选择4.其他条件的选择气化室进样口温度、检测室温度、进样量 5.检测器11.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类:1.键合相色谱法2.胶束色谱法12.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条件的选择:1.色谱柱的选择 2流动相的选择 3.洗脱方式 4.检测器前处理13.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的差异激发光谱:记录某一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激发光照射时的发射光强度,可得到该物质的荧光激发光谱横坐标:激发光波长,纵坐标:荧光强度荧光发射光谱:选择激发光谱中荧光强度最强的激发波长作光源,记录其在不同荧光波长时的发射光强,就得到该物质的荧光发射光谱横坐标:荧光波长,纵坐标:荧光强度14.荧光强度:F=KC第五章1.小题目:主要以生物碱和黄酮类为主;P96例:黄酮类有两个光谱,分别位于300-400nm 、240-285nm;Ⅰ带:300-400nm—B环桂皮酰基;Ⅱ带:240-285nm—A环上的苯甲酰基2.小分子挥发性成分P125例:如某些生物碱也具有挥发性;麻黄碱、苦参碱、麝香酮等第六章1.小题目:主要是牛黄、麝香为主;P1562.矿物药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热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七章1.液体中中药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1.性状2.相对密度和总固体含量值 4.装量 5.乙醇量 6.甲醇量 7.防腐剂量 8.微生物限度2.半固体中药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1.性状2.乙醇量3.含糖量值 5.相对密度和总固体含量 6.不溶物 7.装量 8.微生物限度3.片剂的一般质量要求1.性状2.重量差异3.崩解时限4.硬度脆碎度5.微生物限量4.栓剂中除去基质的方法:1与硅藻土混匀后,用与基质不相混溶的溶剂提取;2加水加热融化,冷凝除去基质——油脂性基质3改变酸碱性质,分离被测成分;如:脂溶性基质与生物碱:溶于适量的氯仿,用酸水反复萃取4加水溶解,过C18固相萃取柱,低浓度甲醇<20%洗取基质,再用甲醇洗脱被测物质;5.中药注射剂的一般质量检查1.澄明度检查 2无菌 3.装量差异或装量 4.不溶性微粒 5.可见异物 6.有关物质 7.热原或细菌内毒素6.中药注射剂的特殊要求检查值检查 2.蛋白质检查 3.鞣质检查 4.重金属检查 5.砷盐检查 6.草酸盐检查 7.钾离子检查 8.树脂检查7.安全性检查1.异常毒性检查2.降压物质检查法3.过敏反应检查法4.溶血与凝聚检查法5.热原检查法 6.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第八章1.常用的生物样品:血样全血、血浆、血清、尿样、唾液、动物组织匀浆;2.药物的提取:1、蛋白质的去除蛋白质脱水沉淀、形成不溶性盐沉淀、其他2、缀合物结合物水解酸水解、酶解、溶剂解3.方法的评价:1、准确度绝对回收率、方法回收率2、精密度3、灵敏度检测限、定量限、最低检测浓度4、方法的专属性5、线性范围6、稳定性长期贮存稳定性、短期室温稳定性、冷冻—解冻稳定性、贮备液稳定性第九章1.中药制剂质量标准:1、国家药品质量标准中国药典、局颁标准;2、企业标准2.质量标准的特性:1、权威2、科学性3、进展性3.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1名称中文、拼音2处方 3制法4性状颜色、形态、形状、气味等5鉴别显微鉴别、一般理化鉴别、色谱鉴别6检查 7浸出物检查 8含量测定9功能与主治 10用法与用量11注意 12规格 13储藏4药味的选择1、中药制剂在确定含量测定成分的药味时,以中医药理为指导,首先处方中的主药、贵重药、毒剧药制定含量测定项目,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中药制剂处方中有君臣佐使之分;3、应对制剂中的贵重药物进行含量测定,要找出相应的指标,防止生产中出现不投料或是少投料;4、应对中药制剂中有大毒的药味进行定量分析5、若上述药味基础研究薄弱或无法进行含量测定时,也可依次选择臣药及其他药味进行测定;5.测定成分的选定:1、有效成分首选、2、毒性成分、3、有效成分不确定的可测定指标性成分、测定浸出物、以某一物理常数为测定指标4、测定总成分5、测定易损失成分6、测定专属性成分7、测定成分应尽量与中医理论一致,与药理作用和主治功能一致;6.方法学考察:1、提取条件的选定2、净化分离方法的选定3、测定条件的选择4、专属性考察5、线性关系及线性范围的考察6、测定方法的稳定性试验7、精密度试验8、检查灵敏度及最小检出量9、回收率试验10、耐用性7.初步稳定性试验:应以临床试验包装条件下,对三批中试样品于温室下进行考察,除当月考核一次,即0月、1月、2月、3月,共考察4次;稳定性试验:是在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证明中试样品稳定是基础上,药品在模拟市售包装条件下,置于室温中,继初步稳定性考核后,即放置三个月再考核一次,然后每半年一次;即0、1、2、3、6、12、18、24月;具体时间按各种剂型要求的不同考核时间进行选择;8.稳定性考察方法:1、留样观察法2、加速试验法低温法、恒温法、升温法。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b9ab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9.png)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
一、中药原料分析
1.含量测定:中药原料含量测定是检测中药原料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化学分析法和物理测定法,如红外光谱、多种定性定量分析法,热分析,电位分析、NMR等。
2.活性成分测定:中药原料活性成分的测定,是指检测药物的主要活
性成分,如皂苷、安息香素、甙类等,常用的测定手段为色谱法、物理分
析法、物理化学测定分析等。
3.扩增技术:中药原料扩增技术,是指对中药原料进行DNA或RNA的
测定,以确定原料中的毒素、有害成分和活性物质,常用的扩增技术有PCR技术、组织胞培养技术等。
二、中药制剂分析
1.含量测定: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指检测中药制剂样品所含有效成分
的含量,通常是指药物成分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常用的测定手段有色谱法、物理测定法、电位分析、定性定量分析法等。
2.比重测定:中药制剂比重测定,指检测中药制剂的比重配比,是评
估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一般采用重量和体积的测定方法,也可
采用比积仪的测定方式。
3.挥发性检测:中药制剂挥发性检测,指检测中药制剂样品中的挥发
性物质,以确定药物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
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报告
![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ec981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09.png)
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等实验技能。
3.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中药制剂分析是指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现代分析手段和方法,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的过程。
本实验主要涉及定性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等实验内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中药样品、对照品、试剂等。
2.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四、实验方法1. 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2. 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3. 杂质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
五、实验步骤1. 定性鉴别:(1)取中药样品适量,加入适量溶剂溶解,制备成待测液。
(2)取对照品适量,加入适量溶剂溶解,制备成对照液。
(3)将待测液和对照液分别点在薄层板上,进行薄层色谱分析。
(4)观察斑点颜色、Rf值等,进行定性鉴别。
2. 含量测定:(1)取中药样品适量,加入适量溶剂溶解,制备成待测液。
(2)取对照品适量,加入适量溶剂溶解,制备成对照液。
(3)将待测液和对照液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含量测定。
(4)根据峰面积计算中药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
3. 杂质检查:(1)取中药样品适量,加入适量溶剂溶解,制备成待测液。
(2)取对照品适量,加入适量溶剂溶解,制备成对照液。
(3)将待测液和对照液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杂质检查。
(4)观察待测液中是否存在杂质峰,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杂质。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定性鉴别:通过薄层色谱分析,待测液和对照液在相同条件下斑点颜色、Rf值等一致,表明待测样品中含有与对照品相同的成分。
2. 含量测定:根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为X%。
3. 杂质检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待测液中未发现杂质峰,表明样品中杂质含量符合规定。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a5533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4.png)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中药制剂分析复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包括对中药制剂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以及对中药制剂的体内代谢过程进行质量检测。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包括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用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评价中药制剂质量,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中药制剂的杂质来源多途径性,有效成分的非单一性以及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多元性。
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取样必须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的基本原则是均匀合理,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粉末状样品可使用圆锥四分法取样。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液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
常用的净化方法包括液-液萃取法、色谱法、沉淀法、盐析法和固相微萃取。
鉴别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检查包括制剂通则检查、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
一般杂质检查包括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残留农药及残留溶剂等。
性状鉴别包括颜色、形态、形状、气味、其他(光泽感、滑腻感等)。
显微鉴别适用于含原生药粉的制剂鉴别,观察中药制剂中原药材的组织碎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
理化定性鉴别方法包括化学反应法、升华法、光谱法和色谱法等,其中以薄层色谱法(TLC)最常用。
杂质限量计算公式为:杂质限量(L)=杂质最大允许量/样品量×100%或L=V×C/S×100%。
中药材、中药制剂和一些有机药物中重金属的检出通常先将药品灼烧破坏,温度需控制在500-600℃。
硫代乙酰胺试液与重金属的反应最佳pH值是3.5.砷盐检验法中古祭法基本原理是锌和酸作用产生初生态氢与供试品中微量砷盐化合物反应生成挥发性砷化氢,砷化氢与溴化汞试纸作用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
醋酸铅棉花可以吸收除去H2S。
19.Ag-DDC法可用于限量测定和含量测定砷盐。
20.干燥失重是指药品在规定条件下经过干燥后减少的重量,主要包括水分、结晶水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如乙醇等。
中药制剂分析概论
![中药制剂分析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e34c1b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6.png)
中药制剂分析概论中药制剂分析是指对中药制剂的成分、功效、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中药制剂包括茶剂、浸膏、炮制食品、膏、丸、散、片、胶囊、注射液、蜜丸等多种剂型。
对中药制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药理作用、质量状况以及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应用。
1.成分分析:中药制剂由多种药材组成,其中含有多种成分,通过成分分析可以确定中药制剂的主要药效成分,为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依据。
成分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2.质量评价: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是保证其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环节。
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测定、含量变异度、微生物限度、质量控制指标等方面。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重金属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微生物检测等。
3.稳定性研究: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研究是确保其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质量稳定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其稳定性,可以了解中药制剂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物化指标和混浊分析、物相和析等变化,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常用的稳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温湿度试验、光照试验、氧化试验等。
4.生物利用度研究: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是评价其在体内起药效的指标之一、通过生物利用度研究,可以探索中药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优化制剂的剂型和给药方式。
常用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包括药代动力学研究、体外-体内相关性研究等。
中药制剂分析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运用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物理分析、药物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制剂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为中药制剂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分析是对中药制剂的成分、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通过对中药制剂的成分分析、质量评价、稳定性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和有效使用,为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f82f355a8102d276a22fa0.png)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规范。
索氏提取法:又叫连续回流提取法,其操作简便,节省溶剂。提取效率高,遇热易破坏的成份不宜用此法。
3、试论散剂与颗粒剂的质量分析异同点。
散剂和颗粒剂都是固体中药制剂,前者是由药材粉末组成,后者是由药材提取物与赋形剂组成,二者的提取方法和分析方法都不同。散剂由于是含有中药的原生物药粉,有些成分仍保留在组织细胞中,在提取时可采用常用的提取方法和溶剂,并可用显微鉴别法进行定性鉴别;颗粒剂在制备时加入了糖粉、糊精等赋形剂,在提取时要注意溶剂的渗透性,当用有机溶剂提取时,易形成块状板结物,包裹和吸附被测成分,从而影响提取效率,因此,所用溶剂要经过优化才能确定,定性鉴别方法多用理化鉴别法。
测定药味选择以后,还应该选定某一成分为质量指标,一般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测定有效成分:对于有效成分清楚,其药理作用与该味药的主治功能相一致的成分,应作为首选。
(2)测定毒性成分:如乌头中所含多种生物碱,其中酯型生物碱(包括单酯型、双酯型、三酯型)具有毒性,可测定总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作为质控指标之一,保证中药制剂服用安全有效。
29.简述颗粒剂的质量分析特点。
⑴颗粒制剂不含药物细粉,全部为药材提取物时,可用合适的溶剂进行溶解或提取。
⑵对于含药材细粉的颗粒剂,要注意提取溶剂的渗透性,可采用超声提取或热回流提取法。
⑶颗粒剂中大多含有糖,糊精等辅料,对测定有干扰,常使提取液粘稠或用有机溶剂提取时,形成不溶性块状板结物,包裹和吸附被测成分,从而影响提取效率,因此,要选择合理的提取溶剂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制剂分析:以中医药理论和用药 原则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和方 法,研究中药制剂的质量问题。
3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
1. 中药市场混乱
同物异名
贯众
(30多种,鳞毛蕨 科、蹄盖蕨科、紫 萁科、乌毛蕨科)
同名异物
4
2. 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性 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及部位差异 GA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4. 成分复杂且大多数有效成分尚不十分清楚
7
5. 同一成分在不同药材中的药理作用不同
有效← →无效 鞣质 地榆(止血) 其他(无药效)
8
6. 制剂工艺不同,有效成分的量也不同
例 三黄泻心汤干浸膏
有效成分与浓缩干燥方法的关系(%)
常压 减压 逆浸透
成分
浓缩 浓缩 喷雾
大黄酸葡萄糖苷 41.1 51.6 96.8
酒剂 药材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酊剂
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
的澄清液体制剂
甲醇量 (GC)
乙醇量 (GC)
一般检查项目 总பைடு நூலகம்体
装量
微生物 限度
15
(二)半固体制剂
药材提取液的浓缩液 煎膏剂(膏滋)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半流体或固体) (无植物组织与细胞,故无显微鉴别)
16
1、煎膏剂(膏滋) 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 蜜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用于皂苷类 正丁醇
用于生物碱类 氯仿
醋酸乙酯 用于黄酮类
乙醚、石油醚 用于挥发油
30
(2)水相pH的选择
酸性成分 比其pKa低1~2个pH单位
碱性成分 比其pKa高1~2个pH单位
31
2、冷浸法
样品置溶剂里,室温下浸泡一段时间的 提取方法 适用范围 适宜植物性粉末
不宜动物性粉末
12
(一)液体制剂 用药材提取物制备的液体制剂
合剂、糖浆剂、酒剂、酊剂、鼻用制剂、 眼用制剂、露剂、搽剂、注射剂等
(无植物组织与细胞,故无显微鉴别)
13
1、合剂与口服液
合剂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 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单剂量合剂也可称为 “口服液”
一般检 查项目
14
2、酒剂与酊剂
什么是中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
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 功效和使用规律,并且按中医药学理论指 导其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
1
什么是中药制剂?
用中药为原料,按中医药理论基础遣药配 伍、组方,以一定制备工艺和方法制成一 定剂型,供医生临床辨证使用的一类药物 制剂。中药制剂一般又称为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 。
应无焦臭、异味,无糖结晶析出 相对密度
检查项目 不溶物 装量 微生物限度
17
2、流浸膏剂与浸膏剂(半/固)
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或全部 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制剂
1ml流 浸膏 —— 1g
原药材
1g 浸膏 —— 2 ~ 5g 原药材
检查项目 装量 微生物限度
18
(三)固体制剂 药材提取物、药材粉末加赋形剂 制备而成 丸剂、颗粒剂、散剂、片剂、胶 囊剂、锭剂、栓剂
麻黄 东北→西北(-)麻黄碱含量↑ (+)麻黄碱含量↓
丹参酮 11、12月份含量最高
5
不同部位人参皂苷的含量
重量比(%) 总皂苷含量(%)
周皮
6.9
2.60
韧皮
46.6
3.04
木质部 46.5
0.31
6
3. 各种有效成分含量相差悬殊
五倍子 鞣质(>70%) 槐米 芦丁(>20%) 长春花 长春新碱(百万分之一)
≤12.0%
水丸、糊丸、浓缩水丸 ≤9.0%
装量差异
每 瓶 袋 装 标 量示 限 % 装 量 高 低 量
溶散时限 6丸,照崩解时限检查法
21
2、散剂
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粉 末状制剂,分内服和外用散剂
检查项目
均匀度 水分 装量差异 微生物限度
22
均匀度
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 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 应呈现均匀的色泽,无花纹、色斑
中药制剂易含有较高的重金属、砷盐和残留农 药等杂质
11
中药制剂的分类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二十六种)
丸剂 胶剂 膏药 颗粒剂 贴膏剂 散剂 合剂 露剂 糖浆剂 软膏剂 片剂 酒剂 茶剂 滴丸剂 注射剂 锭剂 酊剂 栓剂 胶囊剂 凝胶剂 眼用制剂 鼻用制剂 气雾剂喷雾剂 煎膏剂(膏滋)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搽剂洗剂涂膜剂
装量差异
单剂量包装 同丸剂
多剂量包装 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Ⅻ C) 平均装量≥标示装量 每个装量≥限量%
25
4、片剂
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 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 异形片状的制剂,分为浸膏片、半浸膏 片和全粉片
重量差异 检查项目 崩解时限
微生物限度
原粉片≤30′ 浸膏片≤1h 薄膜衣片≤1h
小檗碱 黄连碱
34.5 37.5 94.5 6.3 12.0 93.7
黄岑苷
77.4 77.6 98.5
9
7. 剂型繁多,辅料干扰大
蜡丸 蜂蜡 蜜丸 蜂蜜 糊剂 糯米粉、黄米粉 曲剂 发酵 胶剂 豆油、黄酒、冰糖
针对不同的剂型,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分离纯 化后测定
10
8. 杂质来源复杂,需控制
非药用部位、泥沙 重金属、残留农药 包装、保管不当发生霉变、虫蛀 洗涤原料的水质二次污染
26
5、胶囊剂
硬胶囊剂
软胶囊剂
水分
肠溶胶囊剂
装量差异 检查项目 崩解时限
微生物限度
27
中药制剂分析的一般程序
取样
鉴别
检查
含量测定
28
一、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萃取法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 溶解度的不同,使物质从一种溶剂 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将测定组分 提取出来的方法
29
(1)萃取溶剂的选择
水分 ≤9.0%
23
3、颗粒剂
药材提取物与适宜辅料或药材细粉 制成的颗粒状制剂,分为可溶性颗粒 剂、混悬性颗粒剂、泡腾性颗粒剂
粒度 水分 检查项目 溶化性 装量差异 微生物限度
24
粒度 >1号筛 <5号筛
≤15%(左右轻轻往返3分钟)
溶化性
1g 0 2 倍 0 热 水 搅 5拌 溶化
(有植物组织与细胞,可做显微鉴别)
19
1、丸剂
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 成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如蜜丸、水丸、蜡丸、微丸等
检查项目
水分、重量 差异(按丸或
重量)
装量差异 (按一次剂量分
装的)
溶散时限 微生物限度
20
水分规定
大蜜丸、小蜜丸、浓缩蜜丸 ≤15.0%
水蜜丸、浓缩水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