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试题-论述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8e7db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36.png)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1. 中国哲学发端于()A. 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B.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 秦汉大一统思想整合D. 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答案:A。
解析:原始宗教蕴含古人对天地神灵、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思考,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投射出先民对世界起源、人类诞生的想象与追问,奠定哲学思辨雏形,是中国哲学思想源头。
2. 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在于()A. 统治者以身作则,凭借道德感召力治理国家B. 用严苛刑法约束百姓,维持社会秩序C. 倡导百姓自我修养,忽视官方引导D. 以物质赏赐换取百姓的忠诚与顺从答案:A。
解析: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要修身正己,做道德楷模,以仁德风范引领百姓,使民众心悦诚服,自发遵循政令,摒弃严刑峻法,契合“德治”本意。
3. 老子“柔弱胜刚强”理念体现的哲理是()A. 力量弱小者总能战胜强大对手B. 以柔为表象,暗藏韧性与持久力,伺机而动C. 否定刚强的价值,一味追求柔弱D. 柔弱只是暂时妥协,目的是积蓄力量发动强攻答案:B。
解析:老子洞察自然与社会规律,深知柔能克刚,如水滴石穿。
柔弱并非真弱,而是蕴含内敛韧性、持久耐力,遇强不硬拼,顺势迂回、隐忍蓄力,待时机成熟再破局反击。
4. 孟子“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依据是()A. 人生来就有完备的道德观念B. 人在后天教育中逐渐养成善良品性C. 人天生具备“四端”之心,可发展为美德D. 社会环境促使人性向善,摒弃恶念答案:C。
解析:孟子提出人天生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见孺子将入于井,人下意识生恻隐欲施救,是“仁之端”;借此扩充、涵养,能转化为仁义礼智等完备美德,为“性善论”关键证据。
5. 庄子倡导“齐物论”,目的是()A. 抹杀万物差异,追求绝对统一B. 让人们摒弃主观偏见,平等看待万物C. 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陷入虚无主义D. 建立统一标准,衡量世间万物价值答案:B。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2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2](https://img.taocdn.com/s3/m/897d9eea0975f46527d3e1ea.png)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二》简述老子对儒家批判及其政治理想和政治影响批判:(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老子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2)对儒家神会结构的批评(治国方法论):治国的目的是和谐,在老子看来,应该是自然无争的小国寡民;治国的目的不是要增加些什么,而是不要增加些什么;主术的自然无为,统一执众之术;治术的自然无为。
政治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
“小国寡民”的中心内容要求实现“无为而治”,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和作为,使人民自然生活放弃知识,才各得其所。
理想的社会和政治应该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决定了对待人生看法也是消极无为的。
影响:汉初,黄老之学受当时朝廷尊崇,《老子》为其经典之一,其代表人物曹参主张清静无为,儒家思想受排斥。
12 老子与《道德经》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宣扬道家思想,又称老聃。
道德经有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荆门楚简,敦煌本,通行本。
关于老子有不同争议,章太炎肯定刘歆“诸子出于王宫”说,并认定老子之学出于“史宫”。
但胡适否定,认为诸子之学是初秋战国之时势变化产生,其一家之言,及时变事异,后起文人乃张新帜而起。
排除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基本认同刘歆并修正:道家出于“隐者”而非“史官”。
13 简述老子与庄子的联系与差别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d857db71c5da50e2524d7f74.png)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2010年北师大中哲考研试题一、简释题1.契据(忠恕)之道2.《性恶》3.顿悟成佛4.性三品5.性日生日成6.崇有论7.《孟子字义疏证》8. 法、术、势9.《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0.冯友兰二、论述题1.试比较孔子的“天命观”和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区别2.试述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思想3.试述评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解2010年复旦中国哲学史真题中国哲学史(150分)第一部分是加标点。
一段是《庄子•齐物论》中“有始也者……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另一段忘了。
(10分)第二部分是给出命题或作品,让你写作者。
15个,15分。
略。
第三部分是古文翻成白话(15分)。
第一个是“和实生物”的那段。
第二个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第三个是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齐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第四部分是名解,8选6,30分。
分别是(不按顺序):民胞物与、道器、文中子、絜矩、泰州学派、理一分殊、正始之音、三表法。
第五部分是简答。
(7选5不按顺序。
40分)1.解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理解龚自珍的“我气造天地”的哲学涵义。
3.解释“知行两字原是说一个工夫”。
4.董仲舒用“人副天数”想说明什么?5.朱熹对“无极而太极”的解释是?6.解释孟子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第六部分是论述题,3选2,40分。
1.孔子“仁”的特点是?它与“礼”的关系如何?2.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与老庄哲学的异同。
3.二程关于“天理”的思想有哪些?并论述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影响、作用。
复旦大学2009年中国哲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龟长于蛇(6分)2、天官(6分)3、一念三千(6)4、朴(6分)5、辟(6分)6、十六字心决(10分)7、得意忘言(10分)8、质测(10分)9、致良知(10分)10、以物观物(10)11、仁政(10分)12、一(10分)二、标点与翻译(25分)何叔平注老子初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日若斯人也可以语天人之际也因此所注道德二经三、论述题民胞吾与的意义(25分)名校考研中国哲学史试题(95~01)汇总分析中国哲学史: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97)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00)《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99)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论述1】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名解2】葛洪(复旦97);业报轮回(**98);相竞以器(**99);《论六家要旨》(复旦97);独化(**98);二谛(吉大00);贵无(吉大00);止观(复旦97);实相(复旦97);不真空(**97);性三品(吉大00)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南开00);言尽意论(南开00/01);形质神用(南开00);人副天数(**00);唯识无境(**00);《坛经》(北师大01);《封建论》(北师大01);天不变道亦不变(厦大01);一物两体(厦大01、浙大01);阿赖耶(**01);天人感应(浙大99);六相圆融(浙大01);自生而必体有(**01)【简答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论述2】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
中外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52339252d380eb62946dbd.png)
中外政治思想史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哲学王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实现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2.权力政治观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
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3.人民主权主权概念代表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卢梭创造性地把主权与人民联系起来,以“人民是主权者”为基点,以“主权在民”、“公意”、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论为核心,对主权学说做了全新的解释。
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重要影响。
当然,卢梭人民主权理论也存在这否认代议制的可能、否认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空想性等缺陷。
4.封建论中国古代自秦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论。
唐代中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衰落。
为维护中央集权,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长期争论。
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人们重视。
5.黄宗羲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是复兴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明朝灭亡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拒绝与清合作,居家著述。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著述有《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宋元学案》等。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大师,其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有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对清末维新思潮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初试试题真题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初试试题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65e6572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b.png)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中西哲学史初试试题
业务课名称:中西哲学史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中哲论述(每小题25 分,四选三,共75分)
1. 儒家与墨家思想异同。
2.庄子齐物思想及其对魏晋玄学的影响。
3.戴震对理学人性论的批评。
4.试述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
二、西哲论述(每小题25 分,四选三,75 分)
1.根据巴门尼德在其残诗中提到的系词“是者”的论述,说说为什么他是后世形
而上学存在论的奠基者和引路人。
2.试述奥古斯丁对于信仰与理性关系的基本看法。
3.试述康德先验幻相学说。
4.论述笛卡尔的直观和演绎思想。
中央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题库、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小抄)
![中央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题库、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小抄)](https://img.taocdn.com/s3/m/88eb1f27bb68a98271fefa40.png)
2018中央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题库、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小抄)第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 A )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A .中国古代 B .古希腊 C .古罗马 D .古埃及2.奥古斯丁的传世作( B )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A .《世人之城》(或称《地上之城》)B .《上帝之城》C .《政治学》D .《理想国》3.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 A ),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A .神学政治观B .人文主义C .权利政治观 D .自由主义4.恩格斯高度赞扬( D ),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A .宗教改革运动B .英国革命C .巴黎公社 D .文艺复兴运动5.17世纪初,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传统国家的包围之下,( B )突破封锁,首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带来了一些希望。
A .英国 B .尼德兰 C .意大利 D .希腊6.( A )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
但是,该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A .思想启蒙(或启蒙)B .文艺复兴C .法国大革命D .工业革命7.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C )正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
A .保守主义B .民族主义C .自由主义 D .国家主义8.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D )。
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9.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出( B )。
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A .天人合一B .谶纬之学C .纲常名教 D .玄学政治10.王通主张的( A ),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儒学的改造、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fda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5.png)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思想家不属于儒家学派?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荀子答案:C2. “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出自哪位哲学家?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墨子答案:B3. “兼爱”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孔子B. 墨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B4. “性恶论”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5. 下列哪部著作不是儒家经典?A. 《论语》B. 《孟子》C. 《道德经》D. 《大学》答案:C6.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位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中?A. 孔子B. 孟子C. 庄子D. 荀子答案:B7. “无为而治”是哪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荀子答案:B8. “民贵君轻”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9. “名教”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B. 墨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C10. “格物致知”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孔子B. 孟子C. 朱熹D. 王阳明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思想家属于儒家学派?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CD2. 下列哪些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A. 道B. 德C. 名D. 利答案:AB3. 下列哪些是墨家的主要思想?A. 兼爱B. 非攻D. 明鬼答案:ABD4. 下列哪些是法家的主要思想?A. 法治B. 无为C. 重农抑商D. 集权答案:AD5. 下列哪些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的主张?A. 修身B. 齐家C. 治国D. 平天下答案:AB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对他人的爱、同情和尊重。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基础,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仁的具体表现包括孝、悌、忠、信等美德。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f02055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e.png)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哲史练习试题答案
![中哲史练习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cc23b4680203d8ce2f246d.png)
练习题(参考)答案(如果有自己总结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符合教材基本观点,也算正确)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种观点属于二程( A )A.天即理B.理先气后C.理本气末D、心即理E、理依于气2、王夫之提出:( D )A.“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
”王安石B.“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C.“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D.“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3、张载提出:( C )A.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B.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C.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D. “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4、朱熹提出:( B )A.“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王安石B.“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朱熹C.“形,谓已成形质。
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D.“统此一物,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
尽器,则道在其中矣。
”5、魏晋时期的“三玄”是(CDE )A.《鬼谷子》B.《列子》C.《老子》D.《庄子》E.《周易》二、名词解释1、名实之辩: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
最早产生于先秦。
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
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
2、性善说: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
3、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决定取舍。
中哲考试试题
![中哲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e0aca8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d.png)
中哲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2. “道法自然”是哪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韩非子3. “性善论”是由哪位儒家学者提出的?A. 孟子B. 荀子C. 董仲舒D. 王阳明4. “知行合一”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 下列哪部著作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道德经》6.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位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中?A. 孔子B. 庄子C. 荀子D. 董仲舒7. “格物致知”是儒家哪位学者提出的?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8. “无为而治”是哪位哲学家的政治主张?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9. “心即是理”是谁的哲学命题?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10.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阐述老子的“无为”哲学,并说明其在政治和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13. 描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分析其对个人自由的启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4. 论述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5. 分析宋明理学中“理一分殊”与“心即理”两种思想的异同,并探讨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16.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儒家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
材料:《中庸》节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请注意:答题时请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82d79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d.png)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忠诚B. 礼仪C. 仁爱D. 智慧答案:C2.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C3.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位哲学家的学说中?A. 墨子B. 荀子C. 王阳明D. 朱熹答案:C4. 下列哪部著作是孟子的代表作?A. 《论语》B. 《大学》C. 《孟子》D. 《中庸》5. “性善论”是哪位哲学家的主要观点?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王阳明答案:B6. “无为而治”是哪位哲学家的政治主张?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庄子答案:B7. “知行合一”是哪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A. 孔子B. 孟子C. 王阳明D. 朱熹答案:C8. 下列哪部著作是庄子的代表作?A. 《道德经》B. 《庄子》C. 《论语》D. 《大学》答案:B9. “格物致知”是哪位哲学家的主张?B. 孟子C. 王阳明D. 朱熹答案:D10. “中庸之道”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朱熹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A. 《道德经》B. 《庄子》C. 《论语》D. 《大学》E. 《中庸》答案:AB3. 下列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性善论D. 格物致知E. 天人合一答案:A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孔子的“仁”学说。
答案:孔子的“仁”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提升。
2. 阐述老子的“道”概念。
答案: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本原理,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3. 解释孟子的“性善论”。
中外政治思想史 试题
![中外政治思想史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2c3788d02d276a200292ef9.png)
试卷代号:1198 座位号口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中外政治思想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C《荷马史诗》)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
A.《理想国》B.《政治学》C. 《荷马史诗》D.《法律篇》2. (A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A.西塞罗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3. (D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A.自然政治观B.共和制C.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D.教会与国家的关系4. (B托马斯·莫尔),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
A. 柏拉图B.托马斯·莫尔C. 圣西门D.托马斯·康帕内拉5. 荷兰政治思想家(D斯宾诺莎)主张唯物主义的自然权利观,提出并论证了信仰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关系,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 奥兰治B,格老秀斯C. 洛克D.斯宾诺莎6. 1 8 世纪的美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以(A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派和以(A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宪政派成为政治思想的两大主流,前者强调民主力量的重要性,而后者强调宪政秩序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限制权力的滥用,这为美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A. 杰斐逊汉密尔顿B.孟德斯鸡卢梭C. 康德柏克D.洛克洪堡7. ( C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两大思潮构成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主体。
一个强调自由和进步,一个重视权威和秩序;它们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
A. 实证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B,辩证法和唯物论C.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D.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8.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09ec8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8.png)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忠C. 信D. 义答案:A2. 道家哲学中“道”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A. 老子B. 庄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3. “性即理”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程颢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
答案: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
墨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纷争和不公,是因为人们不能做到普遍地爱人。
他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无私地爱他人,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2. 阐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答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在他看来,真正的知识不是抽象的思考,而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
王阳明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知识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他反对空谈理论,主张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知识。
三、论述题1. 论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塑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还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礼治”等,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分析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理念。
答案: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主张顺应自然,不强加人为的干预。
在政治治理上,这一理念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减少对民众的控制和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老子认为,过多的人为干预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和谐。
通过“无为”,即不干预、不强求,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自然和谐。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治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儒家和道家在对待自然和人的关系上有何不同。
中哲史试题-论述
![中哲史试题-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0bda36e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d.png)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014一2018年广东中山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4一2018年广东中山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2f0e8394bd64783e08122b6c.png)
2014一2018年广东中山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广东中山大学西方哲学考研真题一、简答题1、奥古斯丁光照说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来源2、人为自然立法3、谈谈你对培根“新工具”的理解4、费希特的知识论三条原理二、论述题1.谈谈希腊启蒙思想和近代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在这基础上谈谈它们的区别?2.谈谈“先验的/超验的在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不同内涵、用法?三、文献分析1、亚里斯多德的一段话,谈到苏格拉底的共相论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重点是回答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及其共相观点。
2.给出黑格尔评论笛卡尔的一段话,他(笛卡尔)确立自我意识为基点,从头做起,就答笛卡尔是如何确立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的。
2016年广东中山大学中西哲学考研真题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1、道法自然2、白虎通义3、以无为本4、道统和泰州学派二、哲理阐述:选了郭象的玄冥独化,张载的闻见之知和德性所知,庄子的秋水(齐物论答题点),还有朱子的格物致知。
三、论述题1、孔子的仁学思想2、二程关于“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西方哲学史:一、简答题1、亚里士多德的幸福2、司各脱的”此性“3、费希特的知识学4、黑格尔的辩证法5、”启蒙“的理解二、论述题:巴门尼德的存在以及其哲学史影响,奥古斯丁”我可错故我在“和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阐述、对比、联系。
三、选文论述题:1、莱布尼茨”有纹路的大理石“(答题点是柏和亚以及洛克代表的经验论和莱布尼茨代表的唯理论的关系、源流);2、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面的知性论和他对柏拉图的那段评述2018年广东中山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一、简答题1.什么是皮罗的“悬搁判断”?2.康德的“先验唯心论”是什么意思?3.原子论者的流射说与约定论有什么矛盾?4.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理解。
5.如何理解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二、论述题1.谈谈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及其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2.结合哲学史说说你对黑格尔绝对知识所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的理解。
北师大中哲考研真题01-15
![北师大中哲考研真题01-15](https://img.taocdn.com/s3/m/a472d1195f0e7cd184253674.png)
-------其中01-08年的试题为标准真题;09年版本是我自己的回忆版。
2001年一简释1 仁2 不忍人之心3 和而不同4 《坛经》5 《封建论》6 张载7 王阳明8 民生史观二问答1 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2 试论朱熹知行观的理论价值3 评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2002年一简释1 敬德保民2 为政以德3 《解蔽》4 闽学5 董仲舒6 玄奘7 分理8 大同二问答1 试论“庄周梦蝶”的哲学意义2 评述刘禹锡《天论》的现代价值3 张载气一元论剖析2003年一简释1 三表2 齐物3 荀况4 人副天数5 三玄6 四法界7 正蒙8 洛学9 分理10 严复二问答1 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内涵与现代意义2 朱熹理气关系论述评3 试论王阳明的知行关系学说2004年一简释1 《周易》2 兼爱3 《性恶》4 反者道之动5 王充6 性三品7 华严宗8 德性之知9 心外无物10 谭嗣同二问答1 论述孔子“仁”的思想2 解析王弼“以无为本”命题的意义3 谈谈中国哲学的特点2005年一简释1 忠恕2 道法自然3 谴告说4 独化5 一念三千6 以太7 惠施8 二程9 《大学》10 《孟子字义疏证》二问答1 试析荀子关于人的思维方法的论述2 张载“一物两体”思想评述3 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现代价值的思考2006年一简释1 《道德经》2 公孙龙3 天命之谓性4 斗筲之性5 裴頠6 天人交相胜7 四法界8 《传习录》9 严复10 《訄书》二问答1 试析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异同。
2 试述宋儒的“理一分殊”思想3 王夫之人性学说评述。
2007年一简释1 《齐物论》2 五行生克3 一阴一阳之谓道4 形质神用5 得意忘象6 血气心知7 八识8 般若9 《仁学》10 《新理学》二问答1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评述2 试述郭象的“独化”论3 张载“太虚即气”思想评述2008年一简释1 《墨辩》2 仁内义外3 《解蔽》4 《论衡》5 崇有论6 转识成智7 《复性书》9 黄宗羲10 熊十力二问答1 庄子道论述评2 试析董仲舒的宇宙论思想3 程颐的“性即理”的内涵及理论意义2009年(回忆版)一简释1 《养生主》2 《崇有论》3 唯识宗4 不真空5 民胞物与6 即物穷理7 养浩然之气8 知行合一9尚同10道统论二问答1 试论《易传》道论体系2 评析王弼言意观点3 中国传统关于“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2010简释絮矩之道《性恶》法术势性三品无极而太极性日生日成《孟子字疏正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冯友兰伦述比较孔子“天命论‘与墨子的”天志明鬼’述评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谈谈你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理解2011时中崇本息末止观变化气质阿赖耶识体用四境界说生生之谓易论述试论老子的道论思想试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试论程伊川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2012一,简释1,《新唯识论》2,《传习录》3,《太玄》4,天人之际5,五行6,鹅湖之会二分析道法自然天有大美而不言缘起性空三论述荀子韩非子人性观王弼圣人观宋明道学理气观2013 2014中国哲学一、名词简释1、文化三路向说2、深察名号3、法相宗4、《太极图说》5、天志明鬼二、简答题1、独化于玄冥之境2、明于天人之分三、论述1、庄子“齐物”思想评述2、朱熹心性论评述20151,翕辟成变2,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思是这个,但是不是这句话)3,性善者不能为善4,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6,7,王夫之的器理论论述8,王弼的本末论评述9,荀子的心()的思想评述马哲:【99】1、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2、为什么说静止是相对的3、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关系 4、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5、矛盾分析方法 6、必然与偶然及其辩证关系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8、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世界发展史的钥匙【01】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2物质与时空的关系3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5社会意识的功能6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1“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与对象。
中哲习题——精选推荐
![中哲习题——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1499f2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b.png)
中哲习题第⼀、⼆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少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后⾯。
)1、下⾯哪些是标志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分期的概念()A、诸⼦学B、经学C、⽞学D、理学E、⼼学2、代表墨⼦思想的主要观点是()A、爱B、兼爱C、仁义D、天⼈相分E、⽆为⽽⽆不为3、代表孔⼦思想价值的主要观点是()A、孔颜乐处B、君⼦⼈格C、仁爱精神D、内圣外王E、天⼈合⼀4、⽼⼦“道”为本源的宇宙论主要体现在()A、⽆形⽆象B、实存性C、创⽣过程D、知⼈善任E、取代天命、⿁神5、从思维形式来看,中国哲学是本体论与()⾼度⼀致的哲学,⼆者基本上没有严格分开。
A、宗教学B、伦理学C、社会学D、历史学6、中国哲学研究的宇宙间最基本、最根本的关系是()关系。
A、阴阳7、荀⼦⼈性论的基本观点是()A、⽆善⽆恶B、可善可恶C、化性起伪D、性三品论⼆、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的判断打√或打×。
)1、⽼⼦思想的核⼼是仁爱学说。
()2、荀⼦提出了制天命⽽⽤之的思想。
()3、墨⼦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4、《易传》的主要内容就是象、数、辞。
()5、孔⼦思想的核⼼是天道观。
()6、庄⼦提出了“⽆待”的⾃由观思想。
()7、孟⼦提出了“仁政”的政治观念。
()8、韩⾮提出了法、术、势的思想。
()三、名词解释1、道2、性善论3、⽓4、性恶论5、天⾏有常6、仁四、简答题1、墨⼦的三表法是什么?2、⽼⼦的“道法⾃然”是什么?3、《周易》中的元、亨、利、贞。
五、论述题1、试论中国传统宇宙论有哪些特点?2、关于天的看法,儒道两家有何不同?参考答案⼀、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少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后⾯。
)1、ABCD2、B6、D7、C⼆、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的判断打√或打×。
)1、(×)2、(√)3、(√)4、(×)5、(×)6、(√)7、(√)8、(√)三、名词解释1、道,⽼⼦提出的哲学范畴。
中外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外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80331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c.png)
中外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中外哲学史考研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笛卡尔D. 亚里士多德答案:C2. 儒家思想中,“仁”的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3. 庄子的“齐物论”主张的是什么?A. 万物皆有灵B. 万物一体,是非相对C. 无为而治D. 人性本善答案:B4.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火B. 水C. 土D. 气答案:A5. 下列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黑格尔B. 尼采C. 康德D. 海德格尔答案:D6. 佛教中的“四圣谛”指的是什么?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空、假、中、观D. 地、水、火、风答案:A7. 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其中“物自体”指的是?A. 可以被感知的事物B. 事物的外在表象C. 事物的本质D. 无法被认识的事物答案:D8. 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性恶论”?A. 孔子B. 荀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B9.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存在”是指?A. 物质存在B. 精神存在C. 时间性的存在D. 空间性的存在答案:C10.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他认为宇宙中只有一种实体,这种实体是?A. 上帝B. 自然C. 灵魂D. 物质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老子的“道”与“德”的关系。
答案: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终极原则,是一种超越的存在,无形无象,无为而治。
而“德”则是“道”在个体或事物中的体现,是个体遵循“道”的原则所表现出的品质或力量。
老子认为,圣人应当顺应“道”的自然法则,内化其“德”,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2. 解释康德的“先验”与“经验”的区别。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300af6ba0d4a7302763ae5.png)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A.社会思想 B.经济思想C.政治思想D.文化思想2.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A.城邦B.帝国C.部落D.村社3.()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A.托马斯.阿奎那B.教皇尼古拉一世C.教皇格里高利七世D.奥古斯丁4.恩格斯高度赞扬(),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国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英国革命D.巴黎公社5.通过时期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权利权力B.集权主义个人主义C.共和制度君主立宪D.主权专制6.()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勾芡,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
但是,()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A.思想启蒙(或启蒙)思想启蒙(或启蒙)B.文艺复兴文艺复兴C.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7.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正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
A.保守主义B.民族主义C.自由主义D.国家主义8.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与()。
A.保民慎刑罚 B.敬天尊天命C.敬祖尊王命D.怜小民重刑罚9.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儒学和儒生的政治社会地位,儒学成为官方学说。
到汉武帝时,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最终完成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此后,()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
A.法家B.道家C.儒学D.墨家10.()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
A. 周公B.秦王赢政C.曹操D.李世民11.()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
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7bb49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b.png)
中国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智C. 信D. 义答案:A2. 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主张主要出自哪位哲学家?A. 老子B. 庄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3. “性善论”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B4. “天人合一”思想在以下哪位哲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体现?A. 王阳明B. 朱熹C. 程颐D. 程颢5. “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思想家提出的?A. 王阳明B. 李贽C. 黄宗羲D. 顾炎武答案:A6. “格物致知”是哪位宋代哲学家的主张?A. 朱熹B. 程颐C. 程颢D. 王阳明答案:A7. “心外无物”是哪位明代哲学家的观点?A. 王阳明B. 李贽C. 黄宗羲D. 顾炎武答案:A8. “兼爱”是哪位先秦哲学家的主张?A. 墨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9. “民贵君轻”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B10. “天命之谓性”出自哪位儒家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朱熹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仁爱、礼让、忠诚和信义等美德。
2. 阐述老子的“道”与“德”的关系。
答案: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而“德”是个体遵循“道”的行为准则。
“道”无形无象,而“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 描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影响人的发展,但人内在的良知良能是向善的。
4. 说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答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主张认识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这正是其清静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庄子发挥了道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气的聚散变化所致,“腐臭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通天下一气耳。
”从万物一体的思想出发,他把人完全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一种超越世俗人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逍遥游”的境界。
2、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
形神观的渊源来自于古代灵与肉,形与神分离的二元认识。
并逐渐由形神二元分离,向形神相即、形神合一的方向发展。
1)灵魂观念的萌芽:形神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农耕火种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及生命活动中许多不可知现象缺乏认识而倍感神秘,不懂得自己身体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不理解肉体和灵魂的关系,错误地把梦中的幻觉看作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于是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
这可以说是形神思想萌发的基础。
商周时期,除了崇敬“上帝”和“天”这样的至上神外,认为鬼神能祸福于人,盛行着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的占星术,以龟壳蓍草卜吉凶的卜筮等。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夏、商、周的始祖皆是生有奇遇的说法也相当流行,而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的神职人员——巫祝,更是将形神分离,神灵独立的观念进行了充分发挥。
由此推知,形神在其初始发韧之时,当为形神二元独立,所源出于灵肉观之神,则是一种能漫游天地,出入躯体无形却又操纵万物及生命的极其重要的存在。
2)肉体与精神的来源:生命由何而来?怎样形成?一直是哲学家着力探讨的课题。
上古之人对于心神及形体的认识自然而然地认为其是二元之物,也因此产生早期哲学上对肉体与精神认识。
汉代《淮南子、精神训》、《管子?内业》。
形神来自生命,而生命源于天地。
同时古人还认为,肉体与精神二者可以独立存在而各有表现。
3)形神合一观的提出:从初始对灵魂的朦胧感知及肉体精神来源于天地的认识,逐渐确立了形为神府、形安神藏的形神一元观。
墨家认为,人的生命现象是形与知相结合而产生的。
(《墨子?经上》)知同智,智慧、知识之意,是一种精神现象,即言形体与知识相结合而有生命,否定人死为鬼神的说法。
荀子在肯定了有形体然后才能有精神的前提下,提出了著名的“形具而神生”观点,提倡形神合一思想。
认为神是形的变化功能,人的好恶、喜怒、哀乐等精神活动(包括情感),乃是人的生理功能,而人的生理结构,包括耳目等器官和心的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的,是人的精神现象所附丽的物质基础,强调了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
4)形神相合说的发展:形神相合即形神相即、形神合一,是形与神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其核心的内涵即为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形体受制于精神,并且通过气化而能相互化生,由此亦产生了气聚则生,气散神亡的思想。
对于形神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当推范缜的《神灭论》。
他主张“形神相即”,反对“形神相异”,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一典型的形神合一观。
同时他还将魏晋玄学中的“体用”范畴导入到形神观中,第一次提出了“形质神用”这一新命题,并以“刃利之喻”形象地说明这一原理,指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将形神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形神观发展的里程碑。
4、试述郭象思想的基本内容。
郭象(约252~312)中国西晋时玄学家。
字子玄。
河南洛阳人。
曾任司徒掾、黄门侍郎、太傅主簿。
(1)“独化”论: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
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
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
著有《庄子注》。
万物自生,向郭谓之“独化”。
这个理论认为,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与物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
关系是存在的。
这些关系都是必要的。
每一物需要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一物。
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需要整个宇宙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可是它的存在并不是直接由任何另外某物造成的。
只要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
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任何唯一的造物主或个体造成的。
换句话说,物是一般的条件造成的。
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
所以物不能不是它已经是的样子。
社会现象也是如此。
向郭是指它们都是一定条件或环境的必然结果。
(2)制度和道德:向郭(向秀和郭象)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社会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人类的需要都是经常变化的。
在某一时代好的制度和道德,在另一时代可能不好。
社会随形势而变化。
形势变了,制度和道德应当随之而变。
如果不变,成为人为的桎高梏。
新的制度和新的道德应当是自生的,这才自然。
新与旧彼此不同是由于它们的时代不同。
它们各自适合各自时代的需要,所以彼此并无优劣可言。
向郭不像老庄那样,反对制度和道德本身。
他们只反对过时的制度和道德,因为它们对于现实社会已经不自然了。
(3)“有为”和“无为”:因此向郭对于先秦道家天、人的观念,有为、无为的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
社会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
任它们自己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反对它们,固执过时的旧制度和旧道德,就是人和人为,就是有为。
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
反之是有为。
(4)知识和模仿:老庄都反对社会上通常公认的那种圣人。
在先秦道家文献中,“圣人”一词有两个意义。
一个意义是完全的人(按道家的标准),一个意义是有一切种类知识的人。
老庄攻击知识,因之也攻击这后一种圣人。
但是由上述可知,向郭没有反对那些是圣人的人。
他所反对的是那些企图模仿圣人的人。
向郭似乎以为,模仿是错误的,他们有三个理由。
第一,模仿是无用的。
第二,模仿是没有结果的。
第三,模仿是有害的。
模仿别人,不仅不能成功;而且正由于模仿别人,就有极大可能丧失自己的自然本性。
这是模仿的害处。
所以模仿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有害的。
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这也就是实践“无为”。
(5)“齐物”即万物同等的道理: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他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在向郭的体系里,“道”是真正的“无”。
在这个体系中,“天”或“天地”(这里译为universe)才是最重要的观念。
天是万物的总名,所以是一切存在的全体。
从天的观点看万物,使自己与天同一,也就是超越万物及其差别,用新道家的话说,就是“超乎形象”。
5、“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
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研究内容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1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
2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
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
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
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
3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理学流派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阴阳学等等。
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