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庄子道论
1.道是宇宙的本根
道是无作为无形象而又真实客观的,是独立的不依赖外物自己为自己根据的,是具有逻辑先在性与超越性的,是有神妙莫测的、创生出天地万物之功能与作用的本体。

道超越时空,未有始终,是使万物成为各自个体的本根。

2.道具有普遍性
道广大包容,任其自然。

万物都具备道,道内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无所不在。

3.道的成毁与道通为一
世间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合理性与价值,个体的禀性与命运千差万别,但无论有什么差别,或成或毁,这边成那边毁,在道的层面上并无亏欠,万物都是可以相互适应、沟通并在价值上齐一的。

道是一个整体,通贯万物,万物在道的层面上“返于大通”“同于大通”
4.作为具体内容的道,称作理,是本根、本体的具体化
知道者必达于理,理是人与社会践行的法则、规范
5.人的主观修养之原理和思想世界的准则
道不可感知不可言说,不能与语言表达和限定,但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

学道不倦。

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1.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同类相动”的原因在于“类”的相同。

人是天的副本因此人与天是同类的。

而同类事物之间会出现相感相动的现象。

因此,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普遍存在的。

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的关系上。

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另一方面,天也会通过灾异和祥瑞来体现他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

比如“谴告”思想。

董仲舒的本意,是借助上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警示作用。

他为天子和王朝的更替留下了空间
天根据人类社会治理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一个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环系统
2.受命改制
天子的合法地位通过受命形式获得。

董仲舒完全继承了西周“以德配天”的“受命”思想,并将其发展地更加精致,提出受命改制的主张
新王朝的天子必然要进行一些形式上的改变调整,以显示他受了新命。

这就是改制。

改制思想的重要表现是:“三统三正”说的提出。

即黑统白统赤统、寅正丑正子正。

每个新受命的王朝在改变服制时应循环采用黑白赤三色,在改变历法时,应轮流采用夏历的寅丑子为一年的开始
但他又主张治理社会的根本原则和精神不变,因为它们就是天子受命所受的命之所在。

但将“道”视为永恒不变的神圣法则,又从根本上扼杀了“受命”的开放性,使制约天子的超越性机制成了海市蜃楼
三、中庸思想
中庸的思想,起源于上古时代。

《尚书》中提倡中道。

春秋末期的孔子倡导中庸1.“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
1)宇宙万有之性,根源于生生不息的天道。

此性是一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创造性的原理,是绝对、普遍的。

一切人物都是自然地循当行之法则而活动,循其性而行,便是道。

教化使人明道。

2)慎独思想.道无所不在,所以君子要常存敬畏之心,慎独。

3)中和。

中是道之体,性之德,和是道之用,情之德。

君子省察功夫达到尽善尽美的“中和”之境界,天地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各遂其性,生生不已。

2.中庸
1)中庸与时中。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中庸: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中庸即是近己之道、中常之理。

“中庸”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依循原则。

3)修身,诚身特别强调孝。

孝与德、礼,皆是修身之义。

4)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

这是人人共由之路,普遍之道。

三达德:知、仁、勇。

这是实践五条路的三种方法。

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君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3.城:诚身、至诚之功
1)诚身、明善。

诚身以明善为基础。

2)诚明、尽性、成己与成物。

由至诚而后明善,是圣人的自然天性;而闲人则通过学习、修养,由明德而后至诚。

由诚而明,由明而诚,目的一样可以互补。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可以极尽天赋的本性,进而兴养立教,极尽众人和万物的本性。

3)至诚无息,德配天地
4)圣人之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5)至圣至诚之德,乃化民之本。

四、司马承祯思想
1以“气”释“道”的本根论
他以“生”“化”叙说宇宙由气到物的过程。

肯定了“生”“化”的实在性,从重玄学的本体论回归到宇宙本根论。

并在“在物之形,唯人为正,在象之精,唯人为灵“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肯定人在宇宙中的独立性,肯定了仙道追求的可靠
他认为成仙的关键是得道。

道是一种无形象无实体无需追求的、神妙莫测的存在,人们得之就能成仙生长。

人们得道的关键在于使心“安”而“虚”--------达到心静而无物的境界,则自然而然就得到道,也就可以成仙了
4.性、命并重的修养论
司马承祯将重玄学发展为“性命”双修之学,以“养气”为修道的主要途径。

回归元气论和神仙论,重视作为炼形功夫的养气说和内丹术。

凝神收心为性学,养气炼形为命学。

司马承祯主张性命双修。

道教的神仙学由外丹学走向内丹学。

通过性命双修,可以达到坐忘境界。

修养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无知无欲,进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的状况,最后连对主体的认识也取消了。

五、王充“元气自然论”
在天道观上,王充受了道家的影响
王充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根,充斥于天地间,万物和人都是禀元气而生的。

天地之气合则万物生。

一方面,人是最高贵的因为人最智慧。

另一面,人在本质上与其它自然物相同。

他既为人类的独特性保留了一席之地,又从自然的角度推翻了尊卑贵贱天定说的基础
王充的自然元气论关键是论证天也是自然的。

元气的基本特性是自然,禀元气而生的人与万物也是自然的。

天地自身是含气之自然,非人格的。

既然天是自然的,那么天的运行也就成了“施气自然”。

自然即自己而然,不待外求。

所以,天施气自然的结果是万物自己产生而非天令万物产生。

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天干预人事万物的可能。

另外,自然的另一含义是无为,这是因为元气本性恬淡无欲、无为无事,禀元气生的天地万物同样无为
六、道安思想
1.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
2.认为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单用“考文、察句”的方法,而要体会其思想实质
3.道安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本无论。

道安认为,世界于空、无等自然状态经由元气变化而成,故称本无,而不可称万有可自空、无中产生。

道安的本无思想,只是把无看做无形无象的状态,而非完全的空无。

道安并不否认万物存在的观点,道安的本无论也不是专论宇宙观,主要还是佛教的修行法。

4.他认为要打内心里从色受想行识中得到解脱。

他不是要求人心以念空去止息欲望,而是要通过戒定慧的修持,使人在五蕴之中体察世事的虚幻,从内心里得到解脱。

七、孟子仁政说
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义利之辨,仁政到王道
1.根据: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
2.民本思想。

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为民制产。

1)王霸之辩。

宣扬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2)民贵君轻。

在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问题上,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政权是次要的,国君是更次要的。

统治者要养民、富民、教民
3)得民心之说。

民心的向背是政治上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为人父母的政治责任,对不仁不义的批评
3.权位的思考:禅让与世袭
4.发展了孔子的“庶、富、教”和“富而后教”的思想,提出教育是行仁政得
民心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人从政。

教育可以调治人心,和谐社会关系,安定社会秩序,可以使人“明人伦”,懂得并实践社会生活的准则。

八、荀子“明分使群”思想
明分使群是荀子的社会观。

荀子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兼通数种记忆,兼管各种事物。

一个人的生活所需,要靠众多人的生产品供给。

群居生活一定要明其职分和等级。

明确各人的职分是人能“群”的前提,而礼义是维持“分”的手段。

荀子把合群的力量归结为“圣王”“君主”。

他说:“君者,和也?曰:能群也。

”“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详细论述并比较老庄思想
老子思想
一、道论
1.道体、道与名、作为本根之道、道之用
1)本体与现象:道是宇宙的本源。

道精微深远,不是现象不可被感知。

2)道名论:道和名都不可用语言去界说
3)本根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在展开、实现过程中,生成长养万物。

4)道用论:万物侍道而生
2. 道论的内容
1)自然(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贵言希言)
2)无为(无为、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3)柔弱(柔弱、不争)
二、德论:德与修身(德、体道、修身、存身)
1.德的概念
2.闻道与体道:闻道、抱一抟气,致虚守静
3.修身
4.存身
庄子思想
一、道论、气论与“道通为一”
1.道论:“道”的含义和特性(详见简述1)
2.气论
“气”,在《庄子》中大概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主体的精神状态。

二是指物质性的、可经验的“气”。

三是作为现象的物质存在状态的根本来源之“气”,庄子名之为阴阳之气、天地之气。

第一,阴阳之气
第二,阴阳二气的流行运动即“道”的流行运动。

第三,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后学,对“道”的本根性的认识,也就是对“气”的本根性和周遍性的认识。

第四,变、化的观念与万物皆化,万物皆种与种有几
二、“齐物论”的认识论
1.“我”与物、他人的关系,成心与是非
2.物之所同是、我与若与他人辩论胜负的问题:判断标准的主观,因而相对。

四问四不知
3.在认识中的道与物、道与言是非的关系
4.莫若以明、和之以天倪:道、物(彼此)、言(是非),齐是非、彼此(物我)、生死(物化)之忘执。

三、形神思想与逍遥之说
1、形神关系。

“人”的价值与意义,是先秦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庄子着重思考个体生命的自由与安立的问题。

神形问题,作为一个传统,庄子加以继承与肯定。

庄子认为,人的存在本原在于“神”,神是形的生命根据:无神,则形必是死的。

2.形、气对于人的束缚、局限
1)死生之限。

死生之限,是气化流行的一大定律,万物皆受其限制。

2)命、时之限
3)情欲之限。

情欲,主要指人的情感与欲望,如喜怒哀乐、名利、声色、权势。

情欲,正是使人受气化流行局限,而被囚困和倒悬的真正原因。

是对心、对神的囚困,使肉体成为囚牢,故要从心上解除之。

4)传统的、社会的价值观念(权位、地位、金钱、仁义)对于人的束缚、倒悬—利害—有用性。

3.修养方法
1)观化与物化:齐除死生之对待。

2)县解
3)心斋
4)坐忘
5)闻道
6)见独
4.游与逍遥游
5.养生之说
比较
同:
1.思想都有朴素辩证主义的成分。

老子和庄子都是十分强调地着力阐述其抽象
思辨的部分,由此把道家道论升华到形而上学的抽象本体论高度。

2.直观认识论方面:二人都不是以逻辑推理作为道论的认识基础,而是以直觉
的认识方法作为道论的认识基础。

3.宇宙观:都认为道是宇宙本源,精微深远,不可明说
异:
1.老子侧重强调道德的无为,庄子侧重强调个体的无为
2.在社会实践的观点上不同:。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战国汉初又称为"君人南
面之术"、"黄老道德之术"。

汉初,儒学也称为"儒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儒学同被视为一种政治策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治概念。

庄子的齐生死和归根,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被动的,生如得死如丧,因此要安时处顺。

这基本上是指人的生命价值而言,是一种人生观,而不涉及社会政治因素。

3.社会观不同:庄子的随波逐流,要求人安之若命,是一种消极处世的社会观。

老子在社会观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治世哲学,所谓"反者道之动","负阴而抱阳,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本质上则是致用的。

4.庄子有齐物论的思想。

人为万物间不存在界限和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