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3陆王心学史料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王心学史料分析

1.陆九渊的学说和朱陆之争

〔材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象山先生全集》卷一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材料三〕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

【解读】陆九渊,自号象山居士,南宋思想家,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就是天理。他批评朱熹的理学为“支离”,即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当下感奋,挺立起对儒家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日积月累地追求外在的知识,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所以他不像程朱那样致力于注经解经,因而他的著作不多,汇集在《象山先生全集》中,这部集子中包括他的书信、杂著、讲义和诗作,他没有写一部注经的书。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虽不严密,但他的思想言论却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和后来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朱、陆对“理”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他们在治学方法上的分歧。

朱陆二人方法论上的一次重要的争论发生在鹅湖寺会上。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参加这次会的朱亨记述了他们的分歧:朱熹批评陆的学术方法太简单,陆评朱熹用前人思想中支离破碎的语录来教人。

(1)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2)南宋时心学的兴起也正说明理学的弊端已经显现;(3)这一时期学术活动活跃的现象说明了思想界比较开放,学术思想能够有自由交流的空间,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不严格。

2.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为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所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解读】书院是中国士人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唐初产生于民间,经千余年的发展得以遍布中国各地,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都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走出国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书院得以普及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理学家的提倡,并把它作为替代以考试为目的的功利教育的方式;二是印刷术普及后,识字的大众增加,官学没有办法负担教育这么多人的重任。

书院学规最早见于宋代,最有名的要数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宋理宗曾经将此篇手书赐示国子监诸生,遂成为天下共遵的学规。

白鹿洞书院是朱熹讲学基地之一,《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定的学规。朱熹一生从事讲学工作,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他对当时的教育制度不满意,提出自己的办学宗旨。在学规中他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务记览、为词章、钓声名、取利禄;而在于给从学者讲明义理以修其身,推己及人,最终为圣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