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之白族扎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彩云南之白族扎染

“金花”扎染技艺、洱海鱼鹰驯养捕鱼、白族火把节万民同欢,如珍珠般散落于大理市城乡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大理这座城市充满神韵。其中的扎染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从远古走到当代,天南海北的旅游者从大理乃至云南把它带往国内外。

扎染历史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艺出现较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据《实仪录》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

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特别在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而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游人到了这里,可以看到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古籍曾生动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工艺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粗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

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其中板蓝根居多。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数次,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未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

白族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韵味别致。扎染如此受欢

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他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毫不张扬,传说它是苍山的溪水所变,或说是仙女织出带给人间……用板蓝根染出的布,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而含蓄,经洗涤数次后,色彩越淡雅,而且穿戴后对皮肤还有一定的消炎保健作用。因此大理扎染深受喜爱,大量出口到日本、欧美、东南亚各国及地区,形成了年产值上亿元的民族文化产业。

扎染之乡

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的周城,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这里不仅因为蝴蝶泉而闻名,还因为一直沿袭着当地已有300余年历史的扎染传统制作。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是这种建筑特征的写照。周城民居通常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周城白族先辈们赶马驮货走夷方、下海捕鱼都成了老人摆古的话题,但周城的白族经商和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的古老传统习惯一直沿袭着。从十几岁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会扎布。随便在村里走走,都可以看到或老或幼的妇女们埋头扎线的景象。

扎染拓展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民族文化是流动、发展的,不是孤立、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民族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势必要打上时代的文化烙印,否则不可能得以传承和延续。白族扎染正是在旅游业拓展的大文化背景下,吸纳了现代旅游文化的某些内容,如在扎染产品的生产中,注重旅游用品的开发;在扎染的纹样、图案方面,迎合游人的现代审美意识进行大胆创新;为保证旅游用品的成批量生产,在加工过程中运用某些现代机器替代手工操作等。这样,白族扎染才有可能超越时空,从传统走向现代,扎染工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大理传统白族织染技术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