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三地歌之4花样年华1961980

六十年三地歌之4花样年华1961980
六十年三地歌之4花样年华1961980

李皖:六十年三地歌之4:花样年华

(1966-1980)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听调频收音机时,旋到最左边,也就是中波最低频那个位置,巨大的噪音中,出现一段快速急转的旋律——“这里是自由中国之声”。

这个地方还经常出现一些歌曲,一个女人软绵绵、娇滴滴、麻酥酥的声音。有时,伴随着这歌声,男播音播着这样的新闻:“邓丽君小姐今天到金门前线劳军演出”,“邓丽君小姐期盼大陆的弟兄们投奔自由中国的怀抱。”

这完全是恐怖的经验。通常,一听到那怪异音响,人们会像撞了鬼似的,触电一般把旋钮拧过去。

大陆人初遇邓丽君,只感到恐怖。当时台湾是敌区,台湾台是敌台,偷听敌台是犯罪。即便调台时偶然碰上,也有一种强烈的犯罪感,那声音在感觉中一下子变得巨大无比如同炸雷,好像人民警察正在你的屋后巡逻,而反动敌台的声音将你暴露得一览无遗。而广播里的邓丽君,出现在反共的前线,出现在金门的军营,出现在国民党的劳军舞台上。对内地人来说,那种娇滴滴、软绵绵、麻酥酥的声音一点不美,十足一个反动派:她说话的腔调,正是电影中四十年代国民党女特务的腔调;而她的歌声,正是女特务和特务头子粘到一起时留声机转出的纸醉金迷的音响。邓丽君在大陆人心目中最早的形象,是军中舞女的形象,是一个向着国民党军官和大兵们千娇百媚献媚的女特务形象。

上海及南方沿海城市,偷听短波的人比内陆城市要多得多。有一个上海的中学生,偷听香港益友电台和澳洲广播电台的歌曲,由于家住日本式老楼,邻里隔音极差,被邻居听到举报,拘留了十五天。另一个,也是上海学生,父亲去非洲援外修建坦赞铁路,回国后带回来一个日本产的“半导体”,父子俩经常在半夜里偷听“敌台”歌曲,白天嘴巴又关不住与人乱讲,结果双双被拘留,共蹲一个拘留所。

此时,邓丽君其实已经在海峡对岸,在日本,在东南亚流行了十年之久。十年,内地人对此一无所知。

1953年1月29日,邓丽君出生在台湾云林县一个生活清贫的军人家庭。父亲是随国民党军队败退至台湾的小官,祖籍河北。这个酷爱东坡肉、喜欢吃卤猪脚的小姑娘,天生一副好歌喉。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邓丽君中学二年级就从学校辍学,到歌厅里唱歌养家。先是唱黄梅调,然后灌录台湾民谣;1969年之后,开始唱古月等人创作的国语新歌,名声渐渐扩大。

1970年,邓丽君打入香港市场。香港人被这位来自台湾的天才少女打动,当地媒体称之“美到令人发颤的声音”。邓丽君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歌声的第二故乡。

七十年代末,内地开始出现邓丽君的歌声。她从门窗紧闭的邻居家里传来;从不三不四的青年嘴里传来;到她变得相对公开——长头发、喇叭裤的青年拎着砖头式录音机,骑着自行车三五成群从街上一掠而过——已经是1982、1983年。

七十年代,黑龙江有一对知青情侣——李桂茹和崔积宝。他们分隔在两个农场,鸿雁传书达7年之久。李桂茹的第一封情书,开头一句是:“首先让我们身在边疆,共同敬祝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万寿无疆!”最后一句是:“今后,让我们共同在毛主席开辟的红色航道上奋勇前进吧!”

崔积宝的信,不敢直接寄给李桂茹,而是先寄回哈尔滨的李家,再转到云山林场,这是李桂茹的主意,她不想让人发现自己和男同学通信。兵团政委在广播大会上说:“你们小小年纪不能谈恋爱,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献给边疆!”

经过十年“文化革命”,带有爱、姑娘、情郎、爱人等字眼的歌曲都不能唱,统称为“黄色歌曲”。听这类歌,轻则拘留,重则劳改。当时最常见的“黄歌”,是把五十年代的电影插曲《敖包相会》、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偷偷传唱,通常,那都是坏孩子干的事。

邓丽君的歌曲显然更凶猛,比黄歌更黄。最先听邓丽君的,都不是什么正经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歌真的够刺激,让人脸红心儿跳。《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就是街头阿飞野唱的流氓歌;《甜蜜蜜》、《千言万语》、《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淫荡的性挑逗。但在城市里来路不明的走穴演出中,到八十年代初,这些歌已经成为走穴演员秘而不宣的招牌歌曲。

爱、吻、怀春这些字眼儿,当时还属于私密甚至禁忌的范围,一般人是说都说不出口,何况唱出来?

《何日君在来》小范围流行后,1982年,《羊城晚报》刊登了一位老诗人充满愤怒的诗歌。诗歌从长头发、喇叭裤的男青年听《何日君再来》言起,痛心地回忆了抗日战争中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惨烈无比的一次战斗中,日军轰炸机向殊死固守阵地的中国军队投下了满天的唱片,唱片上印着卖弄色相的、半裸的歌女,而唱片中的歌曲,就是《何日君再来》!

在两岸敌对之年,邓丽君被一方利用来作为政治宣传的炮弹,这并不是臆想,而是真的历史史实。在两岸军事森然对立之时,邓丽君不仅是情歌,而确实是一股敌对势力。但这是不正常年代的结果。在不正常年代里,由于敌对、危亡、救国、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社会环境逼仄,人类思想和行为会变得矮化。在正常年代里,关系松弛,大道宽和,人性滋长,事物展示更多的细节和意义,智慧和审美舒展开来,有望伸向更广阔的境界。

直到1987年,《邓丽君歌曲精选一、二、三、四》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公开出版。靡靡之音的邓丽君,流氓阿飞的邓丽君,终于恢复为贤良淑女的本来面目。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因哮喘病去世,臧天朔、唐朝、黑豹、郑钧等一批内地摇滚艺人,以一辑《告别的摇滚》与邓丽君作别,坦呈邓丽君当年对他们的影响。邓丽君也是中国摇滚乐的启蒙者,这看起来很荒诞,却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很显然,那极其温柔而甜美的歌声,肯定比后来的重金属,更让一代青年感到刺激。

邓丽君是一个太漫长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止是七十年代的十年,也不是只有她一个主角。在整个七十年代,比她成名更早,有着同样强大影响力的,还有两位女歌手,一个是欧阳菲菲,另一个是凤飞飞。

欧阳菲菲是所谓“红遍东南亚”的第一人,邓丽君是迟了两年,才得到这样一个头衔。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欧阳菲菲也在私下里于大陆一度流行。邓丽君柔,欧阳菲菲硬;邓丽君抒情,欧阳菲菲狂野,时人称之“劲歌”。

欧阳菲菲是日本演歌、欧美Disco舞曲与台湾流行歌曲的混种。舞曲音乐是集体狂欢,具有很强的社交性质。虽然大陆还不开放,这种社交的性质却也暗地铺展开来。受到境外新风气的感染,小青年,特别是高干家庭子弟、歌舞团团员家庭,渠道比较多,信息比较快,思想比较新,关起房门在家里开起私人交友舞会。也有走上邪路的。这种舞会见不得阳光,充满危险,暗示犯罪,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叫做“黑灯舞”。

欧阳菲菲是“黑灯舞”的皇后,她当时有一首歌非常出名,叫《Disco Queen》。她的黑色的、浓烈的、醉生梦死般的污染力,不止从歌词传出来,更猛烈的是那种沙哑的唱腔,那种鼓动起众人一起扭动的强劲节奏,它带来夜生活的气息、夜总会舞女的联想,是淫靡生活、不洁情感的象征,与邓丽君一起,强烈刺激着内地中国人的羞耻感。

这种音乐终于见光,是1982年某一天,收音机里传出人民广播电台公开播放的曲目——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打虎上山”的旋律,配上轻快的电子节奏,变成了一首迪斯科舞曲。

大陆人的羞耻心和不洁的刺激感,至少持续到1985年,直到张行出版他的《迟到》,而更多后继者将港台的情情爱爱唱遍中国每一个城城镇镇,我们可以说这个时期结束了。作为一个必经过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何日君再来》,张帝的急智歌曲甚至像《月亮代表我的心》这样的情歌,都曾经强烈刺激过中国人的羞耻心,让第一次接触的人如赤身裸体般感到难为情。经过“文化革命”的清洗,私人生活和男女情爱都像个人私处一样难于启齿,但那些靡靡之音居然这样不要脸地唱了!

经过几年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人心发生了很大变化,世俗生活和个人情感在社会价值体系中重新获得了席位,只有国家意识形态而没有人民个人幸福观的时代过去了。情话成为禁忌的日子看起来荒唐无比,不可思议它居然曾经存在过。

与邓丽君、欧阳菲菲比较起来,凤飞飞要复杂的多,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比起前者,凤飞飞不纯,很杂。差不多是这个原因,她没有在大陆打下更深刻的印记,虽然经她流传的歌曲,一点不比邓丽君少。

凤飞飞喜欢戴帽子,帽子是她的招牌形象。她舞台上的典型做派是淡妆、休闲衣裤,从来不穿裙子,身边则有四骑士相舞相伴。据传,凤飞飞总共有四百多顶不同式样的帽子。每到一地,必逛帽市。为了照顾这么多帽子,凤飞飞订制了超大号的帽柜。她平时花时间照顾这些宝贝,硬的挂起来,软的塞纸固定形状叠放,浅色的用布盖起来防褪色,梅雨季节用除湿机去潮,每隔两三月还要换新的樟脑丸防霉防虫。

凤飞飞的歌风杂而广博。如果硬加区分,她比较风格化的演唱类型有三种:源于旧上海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小调;源于日本演歌和日据时代岛内风格的台湾小调;源于民谣和西洋流行风的更轻型的、有时表现为俏皮风格的城市歌谣。

凤飞飞出过八十一张专辑,演唱过大约一千个不同的曲目。在鼎盛时期的1972至1976年,她一两个月就能出一张唱片,一年就有六七十首歌在市面上流行!那是台湾的黑胶时代,缺乏专辑制作概念,唱片就是一大堆歌的杂烩,歌曲你唱我也唱,不存在专门为哪个歌手、哪张专辑定制,完全跟内地扒带时期的情形一模一样。所以同一首歌,有凤飞飞版本,有邓丽君版本,还可能有青山版本,有沈雁版本,有刘文正版本。黑胶时代歌手的特色是,歌曲多,歌曲杂,出歌快,歌曲不为歌手专有。

凤飞飞天赋一般,声线绝非靠天赐绝嗓,而是靠用功,靠“艺”。这种美感有点像她的容貌,不漂亮,底子里甚至有一点土,但是后天的涵养气质,让人着迷。不像邓丽君,凤飞飞没有与众不同的独有音色,而是靠讲究、锤炼的行腔,唱出了精益求精的细致韵味。有时候,她的模样就像是全台湾人的邻家小妹,各个阶层的人都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她不是天生奇嗓,但那种修炼来的大家气派,那种从容不迫的吐音,那种于一枚精圆吐字、一个小小转折中透出的风韵,娇艳之极。

台湾社会观察家詹宏志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台湾人心目中的台湾,可能是:城隍庙、担仔面、鱼丸汤和凤飞飞。”

一个台湾北方长大的乡下孩子,通过刻苦努力成为七八十年代各界通吃的超级偶像,这就是凤飞飞,是那一个年代台湾的神话。从1972年算起,至1997年最后一张专辑,凤飞飞足足红了二十六年。所以在台湾,凤飞飞称得上传唱曲目最多、流行时间最长的歌手。

《我是一片云》(1977)、《月朦胧,鸟朦胧》(1978)、《雁儿在林梢》(1979)、《好好爱我》(1981)、《我是中国人》(1982)、《出外的人》(1983)、《掌声响起》(1986)……凤飞飞的这些歌,简直就是打开台湾人生命记忆的密钥。

邓丽君、欧阳菲菲、凤飞飞,还只是七十年代的表面故事。七十年代有一个更大的故事是,在大陆的十年文化革命,破掉了“四旧”,砸掉了一切“封资修”的黑货;而在海峡另一边,一拨人却在这“四旧”、这“黑货”中发芽、成长、壮大,耸立起台湾歌曲的第二座高峰。

第一座高峰是台语民谣的高峰。

台湾在1895到1945年,有过长达五十年的“日据时代”。期间,受日本音乐影响,产生了台式和日式相交混的风格。如第一位歌曲大家邓雨贤,就是在日本学的音乐。受其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歌曲是中国的闽南语民谣,交织着日本演歌的苦叹调,民歌的背后是民族精神战线。

在日本殖民地时代,这些作品的演出是受禁止的,因为它表现了民族的反抗情绪。随着“日据时代”结束,台湾回归祖国,台语民谣在长久禁锢后井喷而出,杨三郎、郭金发、吴晋淮、洪一峰等一批歌曲大家出现,在六十年代促生了台湾歌曲的第一个高峰,它以闽南语的歌词,闽南民歌与日本演歌交汇的风格,吟唱着民间的苦闷心情。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带去了儒家文化和大陆音乐传统。不同于五六十年代的闽南语歌曲,这是一种国语文化。一批大陆音乐家移台,众多内地移民涌入,使台湾音乐开始“蜕变”——从日本音乐影响下的闽南语民谣,逐渐转向国语流行歌曲。

在邓丽君、欧阳菲菲、凤飞飞的背后,正是这一批国语作词作曲家,在支撑着这个时代的新舞台。

庄奴与古月的词曲搭配,是躲在邓丽君歌曲幕后的常见名字。古月原名左宏元,是正统政工干校音乐科的毕业生,在写流行歌曲之前,写过很多儿歌和军歌。邓丽君第一首大热之作——电视连续剧《晶晶》主题曲,就出自左宏元之手。后来脍炙人口的邓氏情歌《海韵》、《千言万语》、《我怎能离开你》、《风从哪里来》……都是庄奴/古月制造。

六七十年代,流行歌曲与“文艺电影”紧密结合,成为台湾一景。左宏元+琼瑶+凤飞飞的铁三角组合,雄霸了台湾国语歌坛长达五年之久。《我是一片

云》、《月朦胧鸟朦胧》、《一颗红豆》……这些直到今天仍在传唱的琼瑶歌曲,它的曲作者叫左宏元。这个时期,左宏元作品偏向三拍子华尔兹节奏,是跳着圆舞曲、唱着正统五声音阶的中国仿古诗词。

这是与当年东洋或西洋歌曲完全不同的路线。无独有偶,庄奴/古月的黄金搭档之外,另有一对更厉害的搭档——孙仪与刘家昌的词曲创作组合。

刘家昌祖籍山东,1941年生于哈尔滨,幼年因战乱移民韩国。成年后又回到中国,1962年到台湾。

那时候的刘家昌,年轻有为,是个连神仙都要嫉妒的快手。他1961年开始写歌,三十五年写了一千三百多首;他1967年初执导筒,二十四年编导了近百部电影。

1969年,尤雅以《往事只能回味》(林煌坤词,刘家昌曲)大红,在只有1600万人口的小岛上,竟是大卖了四百万张,这是刘家昌飞黄腾达的开始。

作为站在邓丽君、尤雅、翁倩玉、萧丽珠等一批六七十年代歌手幕后的人物,刘家昌作品完全是时风的创造者,又是时风的产物,刘家昌就等于七十年代歌曲风尚。如果能用一个词概称这类歌曲,或可称之“东方小调”。这些歌曲沾了些老派的爵士风,却是中国古典诗词和小曲在现代的光大。这派歌调长风浩远,无法辨其宗,让人分明听出在旧上海、在时下江南闽粤依然盛在的华人气韵。

有人说刘家昌曲风特殊,其实刘的创作极其“非个性”。刘的歌词,不管是他写的还是他的老搭档孙仪、琼瑶写的,如果你不是背下来,许多歌词唱了什么,听完后往往一片空白。可以说,刘家昌写尽了所有那些老生常谈陈辞滥调,写景、咏物、抒情、言志、惜时、伤秋、知足、戏情、思春、怀乡、爱家,一千年前就这么写,现在还这么写。不说事,不提人,忧愁就忧愁,寂寞就寂寞,怎么忧愁寂寞不说;思春就思春,浓情蜜意就浓情蜜意,怎么思春和浓情蜜意欲言又止、似诉未诉、将说还休、顾左右而言他。

中国诗不太看重叙事,极端漠视情节,喜欢笼而统之地写意,不求个性,又喜欢以情状物,十足一个抽象派具象写法。刘家昌写了一千多首这样的歌,每一首歌里都没有他的个人,即使在他苦闷彷徨、最有话想说的时候,也坚决地不提生活,不谈自己。所以要从歌曲中看到刘家昌本人是很难的,要概括刘家昌的个人风格,同样难。

但在今天的歌坛气候下,刘家昌的作品,分明地又很个性。一篇词没几个字,一首歌就那么两句,但就是这样的两句旋律,韵味足得却可以把人化掉,绕呵绕呵在你脑子里盘旋不去。

刘家昌的作曲有点像是古典文学中炼字的技巧,又像戏曲中的行腔,讲求的是个韵味。他的旋律一字一顿,一个音一波三折,有评论称之“刘派转音”。这样的作曲注重的是字音的设计,关注点全放在如何把一个句子说好,说得声情并茂起伏跌宕韵味流转不息。字与字、句与句之间往往留有很大空白,让情绪和气息丝丝不绝尽入毫端。《海鸥》、《云河》、《诗意》、《一帘幽梦》、《独上西楼》、《秋诗篇篇》都只几十个字,却唱得风生水起、千丝万缕,细腻到了极致。中国人常常落寞,常常浪漫,常常衬着悲愁和哀而不伤的底色。旧时的歌让人静下来,抚平千种心绪;现在的歌天花乱坠,让人动个不停。

刘家昌自己也唱歌,把小歌唱得大气,唱得浓。刘家昌落口重,声音老,唱腔里有岁月。在最好的演唱里,节奏从来不是均匀的,拍子从来不是固定的。歌艺的至高境界绝不是控制喉咙里那块肉,唱得毫无瑕疵的稳定,而是感情自然起落,像质量不均、质地不匀、快慢不定的水,在高低蜿蜒软硬不同的地势下流转。

据说,姜育恒和刘家昌经历类似,都是山东人,又都移民韩国,再到台湾。姜育恒说,刘氏创作所采用的韩国旋律及语气,没有谁比他更懂。2003年,他弄出两张一套共二十四首《刘家昌之歌》,恶狠狠的唱法愈加变本加厉,把刘家昌搞得很姜育恒。

姜育恒处理歌曲的独特其实是很显著的,可以说,他做出了刘氏歌曲最风格化的一例。但姜育恒唱得太痛、太伤、太紧了。太痛太伤太紧就不是刘家昌。刘家昌的歌虽然重情,却也有一丝游戏、风流、弄情的成分。嘴里说着“只要为你活一天”,心里想的决计不是殉情,嘴角一定带一丝笑,有一分话到了这戏份上的妩媚。当年尤雅、凤飞飞、高凌风唱刘家昌,都有这样的一分轻佻、俏皮味道,绝对不会是偶然。

要说刘家昌真是个简单的人,2006年,他在采访中反问记者:“人除了爱情以外还有什么你告诉我,我就不知道。”这话从一位六十三岁的老人口里说出来,浅薄也有了几分重量。

在刘家昌多才多艺艺盖台湾、在邓丽君妙音温柔传入香港之际,香港也有一位风流人物出来。他像刘家昌,又拍电影又唱歌又作词作曲,歌与电影齐飞;又像邓丽君,是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这个人,就是许冠杰。

许冠杰1966年组了莲花乐队,唱英文歌曲。六十年代,粤语流行曲被视为“不高档”的东西。要听音乐,当然听英文歌,鲍勃·迪伦、披头士、“彼得、保罗和玛丽”,英国、美国流行什么,香港也流行什么。香港本地的歌手,早先的泰迪·罗宾,稍后的“温拿”五虎,全走这条路。

其时,香港为英殖民地,当权者为英国人,说英文自然位高一等,听英文歌也理所当然被视为“趣味高雅”。一个个你哼我唱,好像这样便能提高一点自家地位。

在出了两张英文专辑后,1974年,许冠杰推出了《鬼马双星》,这可是香港一件破天荒的事。许冠杰用扁嗓子,有点像是披头士的那种声音,唱的却是地地道道的本地话——粤语土话。

许冠杰的作品可截然分成两种风格:雅致文人式的,与市井俚俗式的。前者造辞精巧,承接中国古典诗词曲风,虽然出色,却有一代古典大师顾嘉辉在旁边辉映,还是显得小家碧玉了一点。后者完全以广东俚语来写,这广东俚语也怪,主体是本地人的土话,但其中也时常夹杂着英语、日语以及不知是哪国的洋文,反正外人是听不懂的,只有本地人能懂,本地人就这么说话,就这么过活。这市井俚俗式的许氏歌曲,写的是十足的市井生活剧,最能显出许冠杰风趣、机智、随遇而安的本色。

这些歌曲,传达着历史悠久的市民哲学,多少年来,闯江湖的中国人一贯以此为鼓舞,许冠杰现在把这些话唱出来:“名成利就人人想拥有”(《急流勇退》);“难分真与假,人面多险诈”(《浪子心声》);“实在亟不愿,移民外国做逮菜斟茶。”(《同舟共济》)

许冠杰特别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他从不高高在上,他就是小民,就是市井小混混,就是歌里那个主角,说的唱的全是小民、小混混的生活自道,即使在他成了“歌神”、“现代香港广东歌曲之父”后,这一点也丝毫不走样。当时香港有许多人是文盲,听到许冠杰的歌一样听得懂,一样感到亲切。

许冠杰在电影中的角色也一样,二十二部电影,大多是喜剧。许冠杰长得一点不帅,甚至有点儿娘娘腔的作派。他演的角色,或者是马路小英雄,或者是富有正义感的小骗子,或者是梦想一夜暴富的小赌徒,或者是总在出乱子的小侦

探。他的电影从没有过正剧,剧中人物也从没有明显的好人坏人之分,他所饰演的角色,基本上与庸人无异。

许冠杰有一绝活,每部电影发片之前,他都会先整出一张与电影同名的专辑,待主题曲唱至街知巷闻之际,再发片。

许冠杰的歌,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是边骂边唱,边自嘲边自怜,用第一人称,绝不是“我可怜你”置身事外。歌中人物的境况通常很辛酸,但又颇会自我安慰,柴米油盐,工作爱情,辛酸快乐,五色杂陈;又幽默风趣,乐观通达,凡事适可而止,决不过分强求。有评论说,“这种精神在历来注重世俗生活,不喜欢做官,有钱也喜欢藏着偷着乐的广东人中特别明显——他确是最了解广东人的一个音乐家!放胆说一句,只要粤语一天不亡,他的歌就一天不会停止传唱。”

该回过头说说邓丽君了。透过邓丽君的幕后队伍,透过邓丽君所牵连起的台湾、香港、大陆七十年代这一场大戏,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但邓丽君是什么?七十年代末看不清,现在差不多可以看清了。

当年,邓丽君被视为黄色、色情、流氓歌曲;今天,在这个消费的年代里,事情完全颠倒过来,邓丽君被一帮人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歌坛空前绝后的第一人,简直是另一端的发昏。

那么邓丽君究竟是什么呢?如果“靡靡之音”是一个中性词,邓丽君确实就是“靡靡之音”,是“靡靡之音”的非常杰出的代表。从内容上说,她是中国世俗生活、两性情感的绝佳代言人,是情感小世界的极致化、深渊化表达。这柔软缠绵的私生活小世界,从宋延绵至清,让人沉陷、让人深醉、让人迷;尤其恋爱中的男女,遇之难免骨软筋酥,瘫痪萎靡。而从歌艺上看,邓丽君非常中国,是中国传统小女人唱法的登峰造极之人。她并不空前——上至百年前的诗词歌艺、戏曲小调,下至三十年代上海的流行曲,白光、李香兰和周璇,邓丽君实际上是她们的传人,其吐字唱腔,风度韵味,情感寄托,无不一脉相承。

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脉之一,邓丽君还会传下去。她的亲人一直有个遗憾,她是那么传统的女人,却一辈子也没有披上嫁衣。她的好朋友,同是七十年代的大明星翁倩玉,说过一句妙极了的话:邓丽君的那些情歌,是“压抑自己再由自己摘取燃烧中恋爱的花朵”。

2009年5月29日

《读书》2011年第5期注释:

本篇资料来源:

李皖《邓丽君与靡靡之音》、《凤飞飞,凤飞飞,凤飞过,两重天》,《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音乐阵地《文革记忆:文革时期的流行歌曲以及当时的“黄歌”》。

师永刚、楼河《邓丽君画传2》,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影像志《丑年记忆》,《读库》0901,主编张立宪,新星出版社。

李皖《听刘家昌唱刘家昌》,《硅谷财富生活》2006年12期。

《许冠杰——百度百科词条》。

电影《花样年华》评析

电影《花样年华》评析 【内容摘要】电影《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婚外恋故事,但从思想和艺术效果上看,影片给人的震撼与启示不是外在的,画面的,而是文化的,审美的,直凿人心里的。《花样年华》的思想性就在于它对在婚外恋背景下的男女欲挣脱传统道德枷锁的探讨,而艺术特色上影片则采用唯美的摄影风格、残缺的画面构图以及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音乐,加之旗袍的变化,含蓄的表达了东方男女主人公之间难以言说的感情纠葛。 【关键词】婚外恋传统道德摄影风格音乐旗袍 《花样年华》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指导,香港著名演员张曼玉和梁朝伟主演的一部影片,荣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特别技术奖等奖项。影片以一个遭丈夫背叛的女人和一个遭妻子背叛的男人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相遇、相知、相爱到相离的故事。影片以一种诗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述了一段消逝岁月里的记忆。 一、《花样年华》的思想内涵 (一)对婚外恋的探讨 婚外恋是现代社会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关于婚外恋的影片数不胜数。但大部分的影片只是围绕婚外恋本身试图揪出谁对谁错。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却没有把镜头对准周慕云和苏丽珍与各自配偶的感情冲突,而把镜头伸向两位看似是“婚外恋”受害者的男女主人公。导演试图在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身上,找到叙事的视角。正是因为周苏二人相同的境遇让彼此慢慢靠近,不知不觉地他们也陷入了他们当初所深恶痛绝的婚外恋泥沼中。尽管苏丽珍曾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但他们还是陷入这种困境。周苏二人唯一与他们各自配偶不同的或许就是他们没有冲出道德的枷锁,最后选择离去,各自回到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中。周苏二人的这段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对自己配偶背叛的怨恨,也使他们对这种感情多了一份理解。影片试图告诉观众:任何一个男人和女人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就可能开出爱情之花,或许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就像周苏两人的爱情,尽管最终他们选择把感情埋葬在心底,但那仍是一份往昔珍贵的回忆。 (二)道德的残忍与光辉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在《青春之歌》中,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和恣肆的文字,通过对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发展,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林道静的成长史是一部由优美走向崇高壮美的成长史,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细致地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一个普通的小资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从不屈服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苦难历程”。 林道静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展现的,它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掩卷深思,当一个人的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

的青春就不会远去,而这份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的生活时代和林道静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存条件都不同,我们和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时代使命。林道静们的使命是要为自由,为建立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她们的青春是战斗的青春,革命的青春。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唱出了那个时代的青春之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监狱人民警察的我们,要热爱党的监狱事业,热爱监狱人民警察这个神圣的岗位,为其奋斗终身;经得起辛劳,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在默默无闻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是在新社会红旗下长大的青年,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亲爱的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在当前,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紧密结合监狱工作的实际,牢固树立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把“索取值”选择为最小,把“奉献值”选择为最大,忠实履行监狱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 青春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自己生命的每个乐章,用青春昂扬的激情,谱写出不愧我们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从音乐方面分析影片

从音乐方面分析影片《活着》 在电影美学基础的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由张艺谋道远拍摄的,葛优、巩俐主演的影片《活着》。影片非常精彩,震撼人心。特别是葛优把福贵这一没落的地主的一生演的惟妙惟肖。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看这部小说,原小说更加沉痛,电影里则消减了很多。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亲人一一的悲惨死去。而电影《活着》终于给影片主人公福贵留下他可爱的小外孙、孝顺的女婿以及他的妻子。正如影片最后,福贵夫妻二人及女婿和小外孙一起去祭奠死去的儿女,这其中编透漏着活着总是有希望的。下面从音乐方面分析一下影片《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最低层劳动者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所以影片在音乐的选择运用上并没有采用过多复杂的表现方式。除了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红歌和宣传广播以外,影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配合福贵皮影戏演奏的戏曲音乐以及曲调苍凉哀婉的二胡调子。这两种音乐很符合福贵这个人物的特点,而且带给观众的听觉感受也非常相同。 福贵一出场时,就是在茶馆赌场赌博,赌博之余,他还配合着二胡调子嚎了一嗓子。这个时候,二胡音乐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福贵颓废糜烂的封建少爷生活;福贵被共产党俘虏,最后踏上回家的路上,这时背景二胡音乐所传递出来的则是福贵历经艰险终于得以回家与老婆孩子见面的迫切欣喜之情;而在凤霞出嫁,富贵和家珍望着女儿和女婿的背影时,背景里的二胡却又向观众传递出父母和儿女分离时

一方面欣喜另一方面却又舍不得的矛盾心情。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来,影片所选音乐的表现手法虽然单调,但是二胡却都能很好地与故事发展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态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就能使影片中的音乐自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主线,从而将故事主旨表达出来。 另外,富有时代气息的红歌和广播宣传也复合的很好。影片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原著小说中有讽刺文革的情节表现,可是如果不加思索的就把小说情节搬上银屏的话,就很难表现出小说中所渲染的气氛。因为电影属于和小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对情节心理的表现手法也大相径庭。 因而在这里,导演选用了很具有时代气息的红歌和广播宣传,以电影所擅长的手法表现出了小说里叙述的情节背景。另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配合着宣传广播所出现的,往往还有镇长等一系列群众对于“共产主义”以及“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里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有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这些话语现在听起来很是好笑不可思议,但是配合着那些特定的红歌背景,却很好的表达了导演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不容易的。 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很大,给我的思考也很多。这个世界上常常有很多的人因为遭遇到太多的不公正待遇,或者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感到深深的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要知道,结束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结束了就意味着正真的失去,意味着空白,也许会有

《花样年华》用光分析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电影《花样年华》的光影世界 摘要:电影《花样年华》是香港著名导演、编剧王家卫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婚外情”的电影作品中,王家卫用他独特的文化心理、审美视角、风格化的电影叙事方式向我们展开一幅唯美、极富东方神韵的“诗性”电影。昏暗的街灯、迷蒙的雨夜、狭窄拥挤的楼梯和街道以及女主人公身上随心情变换的旗袍装,王家卫以他对光线的成熟把握,灰冷的世界中带着淡淡的忧郁气质,人物的举手投足更传达出一种浪漫情调,让观众沉浸在花样年华般的光影世界。 关键词:《花样年华》、光线、人物造型、画面造型、影片主题 电影是声音与光线的化合,没有光就没有影像,更加不会有电影这一门艺术的存在。一部电影,成功的运用来自自然和人工的光线来成就影像风格和影片主题对摄影师来说至关重要。作为摄影师出身的中国内地著名导演张艺谋,他就对光有着独到的理解。从他第一部拍摄的电影《黄土地》到《红高粱》再到《我的父亲母亲》等多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影片片中光线把握的成熟与老道。在《黄土地》和《红高粱》这两部渗透民族文化和心理图式的作品中,他对自然光的成功运用,是的这两部作品成为影像中中国文化的符号。再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室内光线的完美运用使“颂莲”这一封建父权制度下苦苦挣扎的悲

剧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像著名华人电影导演李安的作品《卧虎藏龙》中,夜色下万籁俱寂,玉娇龙和俞秀莲在房顶上追逐、上下翻飞,导演分别使用的侧光、顶光、漫射光等实现了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光线是电影的生命元素,光线对电影的主题表达、人物刻画、气氛营造、情绪表达,风格写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 东方美女,旗袍装 影片对女主人公苏丽珍的刻画极为成功,他在影片中随心情变换着的旗袍装是东方美女的代表。在狭窄的居民楼里头顶的白炽灯在影片中出现多次,灯光的运用使得主题轮廓分明,反差较大,画面质感强烈。此外,影片中不断出现她手提着保温杯在拥挤的楼梯道口与男主角周慕云相遇的场景。昏暗的灯光从人物头顶发出,在充满忧郁伤感的背景音乐中,以慢镜头呈现苏丽珍慵懒中透着优雅的走路姿态,在狭窄黑暗的巷子中只能看见她的背影,光影的灰冷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压抑和黯淡,让观众感伤却欲哭无泪。 此外,在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中还大量使用了侧光。在苏丽珍去街边买饭的那一场景中就使用了侧光,侧光从人物侧面照过来,提高画面的水平防线层次,成功地将苏丽珍在复杂的背景中抽离了出来,此时背景中光线比较弱,中景的景别使观众更能仔细观察到人物整体的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营造了独特的淡淡的伤感情绪,使人物的内心情绪自然表露无疑,加强了人物在

电影音乐赏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电影音乐的心理功能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MUS106 课程名称 电影音乐赏析 学 号 201309019 姓 名 郭嘉明 学 院 英语学院 专 业 商务英语 考试时间

电影音乐的情感烘托作用 郭嘉明 摘要 电影音乐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理查德·戴维斯在《电影音乐创作完全指南》一书,电影音乐的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即物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结构功能。其中,心理功能又分四个小类:铺设氛围、揭示人物情绪、暗示线索和掩盖线索。本文以若干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为基础,探讨这些音乐片段的心理作用,并了解电影音乐对于情感烘托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影音乐心理功能

电影音乐的心理功能 电影音乐,即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有人说“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且你不需要知道它,但它却起了它应有的作用。”(美,赫尔曼)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为人们放映《加勒比海盗》的同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这说明电影音乐对一部影片的成功是大有助益的。而在所有电影音乐所起的功能中,心理功能是影片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它分四个小类:铺设氛围、揭示人物情绪、暗示线索和掩盖线索。我将以几部影片为例着重分析“铺设氛围”及“揭示人物情绪”的功能。 在影片《指环王》中,为铺设氛围而创作的音乐随处可见。Howard Shore,这位出色的电影音乐家,用他那些绝佳的作品,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听觉的盛宴。夏尔——这里有如世外桃源,风景优美,看上去赏心悦目,居住在这里的霍比特人也是一个善良淳朴的种族——这时的背景音乐,The Shire,听起来也令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一种和平,欢快而又深沉的情绪,让观众也喜欢上这安宁的地方,并担心苏醒的恶魔将会破坏这里的祥和。而另一首音乐,Foundations of Stone,却展现了和平的另一面——战争与邪恶。万人颂的气势衬托了战争的庞大与惨烈,给人以一种紧张感。而其中35秒到50秒这一段,更是在魔戒出现,尤其是弗罗多被魔戒引诱的时候反复使用,来表达弗罗多内心对魔戒的渴望及犹豫。战争之后短暂的安宁,则由Evenstar来表现。在如精灵般的吟唱声中,人们表达着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战争的憎恶。同时,我们听着这首曲子,也能感受到胜利曙光就在前方的隐含之意。总体说来,大气的场面配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让《指环王》在魔幻电影之林中脱颖而出。 除了纯乐器伴奏的电影音乐外,主题歌曲也可以起到揭示人物情感的作用。美国故事片《人鬼情未了》讲述一对真诚相爱的年轻人的生死之恋。山姆和莫莉沉浸在热恋的幸福之中,山姆的朋友卡尔谋财害命,指使人杀死了山姆。山姆虽死可魂灵犹存,并时时保护着莫莉。最后山姆的魂灵终将卡尔打死,和莫莉紧紧地相拥在一起。这部影片中有一首美妙、悠扬、动听的男声独唱,就是那首广为流传的《奔放的旋律》。这首具有美国黑人音乐特色的歌曲,是一首纯朴的爱情之歌,它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特别是前后的两次尤为感人。前边一次,莫莉——这个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在做陶罐,山姆从身后爱抚地搂住她的腰,此时,两个热恋中的年轻人不顾手中的泥浆,相拥在一起热烈亲吻。他们身后的自动唱机这时正在放送这首歌,歌声像是在祝愿这对年轻人的幸福。最后的那次是在当山姆报了杀身之仇,卡尔受到应得惩罚之后,莫莉不顾山姆已是鬼魂,与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时这首歌在画外响起,美妙悠扬的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最近,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记。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 它塑造了林道静這么一位由知识分子锻造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杨沫以其女性的视角,敏感、细腻地描写了小资产阶级林道静成长为革命者的全过程,对于五十年代的年轻人具有人生启示性和方向性作用。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林形象塑造规则化、样板化、格式化的弊病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作品的艺术性,使小说更趋向于主流意识针对知识分子的一个思想教育读本。 《青春之歌》塑造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林道静形象,曾经激励一代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主动靠拢党组织,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自觉改造世界观,抵制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他们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到工厂农村去,到边疆矿山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 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曾有过沉湎于个人琐屑生活的缠绕,对理想感到渺茫的经历,她“像一只孤独的骆驼,背着沉重的负担,跋涉在无穷无尽的苦难的沙漠中”,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她终于看见绿洲。林道静形象的真实可信在于其有一个逐渐完美的过程。她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新人,这在中国文学史的长廊中是过去没有的新形象。 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小说在女主人公林道静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细腻地记录了人物的前进轨迹,预示了作品人物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将会迈出更坚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长前后思想言行的对照中,启示人们,必须勇于否定和摒弃旧我,永不停歇地追求进步,树立崇高革命理想,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才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样的一种暗喻,正是小说塑造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的形象的巨大意义。小说还较好

电影音乐赏析

影片艺术家的配乐赏析 影片的最后,在佩蒂的家中,乔治无意中看到了自己拍卖的家产竟悉数存放在佩蒂的住所,此时的乔治感觉自尊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乔治决定用子弹结束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佩蒂及时赶到,用爱感动了乔治,最终使乔治摆脱了心理的阴霾,重新振作起来,并开始与佩蒂合作有声电影,重返银幕,二人的合作和努力大获成功,由此有声电影时代全面到来。 让人惊奇的是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让人炫目的动作场面,从头至尾采用了黑白色,窄银幕拍摄;甚至全片100多分钟的放映过程中,除了结尾处的几句对白之外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少量字幕,那究竟是什么让影片如此获得观众的青睐和认可的呢?答案就是画面和音乐。对于画面而言,不得不提到,没有台词,唯有靠动作和表情来进行表演的情况下,男主角让?杜雅尔丹却十分精准地拿捏了默片的表演精髓,幽默、深邃、细腻……使整部影片充满了怀旧的气氛和复古的情怀。 而提到音乐,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学院奖)颁奖晚会上电影《艺术家》获得了“最佳原创配乐奖”,曲作者卢多维克?布尔斯(LudovicBource)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哇,我要致敬,首先我要向音乐的力量致敬!”而这已经是该作品第二次在国际奖项中获得此项殊荣,2011年第69届金球奖(GoldenGlobe)的“最佳原创配乐奖”也颁给了《艺术家》。布尔斯与本片导演(法国导演)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MichelHazanavicius)过去曾三度合作,但针对《艺术家》一片,布尔斯提到:“他和导演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安排配乐以及何种节奏和风格最能诠释出剧本。” 的确如布尔斯所说,电影中的音乐超越了以往简单处于辅助地位的电影配乐,音乐已俨然成为该影片最有代表性的标签和看点之一。《艺术家》全片共使用了24段配乐,贯穿了100分钟的片长,依据故事情节的展开,音乐的节奏、风格和各段落之间的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一处是牵强的拼凑,反而使观众可以随着音乐的变化这条感情线去深入理解和欣赏影片。是布尔斯用音乐让简单的剧情鲜活起来,让黑白影片的颜色鲜艳了起来。就如《洛杉矶时报》对本片配乐的称赞“《艺术家》电影持续了100分钟,布尔斯却用旋律感动了我们一生”。 TheArtistOverture片头呈现的是演职员名单衬着传统配乐的字幕图案。以一段科幻冒险片引领开场,紧张的节奏,严肃的风格展现了男主角惊险的经历,之后发现这不过是电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戏中戏”,就在这时第二段配乐ARussianAffair出现,小号和圆号奏响了胜利的号角,男主角带着他的英雄形象正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两段音乐风格迥异,但却在鲜明对比中成功地将男主角的职业背景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为其性格特点的表现做了铺垫。 GeorgeValentin乐段由木琴作为主奏乐器,旋律轻快,同时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1)男主角乔治,风趣、幽默,有极佳的表演天赋,又有着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2)乔治在生活中的忠实伙伴———小狗乌吉憨态可掬、善解人意、聪明可爱;(3)乔治在工作中的搭档———“戏中戏”中的女配角,由于总想为自己拙劣的演技挣得表现机会,对乔治风光独占的情况甚为不满。同样的一段音乐,在刻画乔治、小狗乌吉的正面形象时惟妙惟肖、鲜活生动,却又用同样轻快的旋律反讽了其搭档的嗔态和丑态,此处可谓独具匠心。这段音乐

《青春之歌》读书心得体会5篇

《青春之歌》读书心得体会5篇 精选《青春之歌》读书心得 (一)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或许不为太多人熟知,也或许为很多喜爱那个年代文学的人所熟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个时代的动乱对我们这些处于和平年代的人来说是陌生的,它只存在于历史课本的那些冷漠的字里行间,不曾被我们真正地理解与感受过。可是当我真正地读完此书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青春无价的激情,在激荡着热情与追索的岁月中,品读《青春之歌》,不觉倍加感慨。 小说中,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情感历程不仅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见证了林道静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内心。除了爱情,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对革命的热情也是青春的标记。当青春拥有了爱情与信仰后,便开始渐渐地丰满起来。作为中心人物,林道静代表着那个年代众多女性的经历:逃婚——同居——革命——成熟,看似难以理解的经历在那个年代却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如作品中所说,林道静崇拜芭蕾舞之母邓肯,而她对爱情的追求也向那位艺术家靠近:毅然离开深爱她的余永泽,深深地恋上革命青年卢嘉川,将对革

命的热爱、对青春的诠释和对卢嘉川的爱融为一体。 《青春之歌》是一曲对青春的礼赞,歌颂那些为民族危亡而顽强奋斗的青年才俊。卢嘉川的身上,最能体现青春的热情与激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青春;江华,机智而又稳重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鲜血解读着青春;林道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和成熟,成为一名拥有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和许多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虽与我们同龄,但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值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一跳,他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

《花样年华》 主题分析

《花样年华》主题分析 “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我很喜欢你,可是好像只能到这里。”《花样年华》何尝不是这样,影片主要讲述周苏二人婚外恋的故事,虽然影片精简,但无论是精致的镜头运用,还是整个画面色彩的鲜明层次,色调搭配技巧的夺人瞩目,又或是极具匠心的音乐艺术都是那样富有感染力,都是导演和摄影师深厚功力的体现。导演王家卫使用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反映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也是映射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们普遍的感情生活和道德观念。 镜头是影视作品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运用示意作用的镜头语言表现主题。大量的特写镜头可以更好的突出男女主角的面部表情,从而使观众通过面部表情理解他们此时的情绪。比如画面一开始就一直跟拍苏丽珍,丽珍和房东谈着有关租房事宜,送客时镜头从地面的黑暗往上移动一直定格到丽珍的脸上,脸部光线明亮,丽珍表情温婉,为人物性格的继续揭示作了基本铺垫,与女主从暗处拍至明处方式相反,周慕云是从昏暗楼梯上楼后,镜头拍摄先是定格在房间上的白色大灯泡,随后下移到光线昏暗的空间里,特写慕云的脸,慕云出现时,丽珍正要离开,这样的镜头无不是在暗示他们的感情也会彼此错过,为全片埋下伏笔。 影片在表现人物回归主题时,对于色彩的把握和运用恰到好处。

导演王家卫把绝大部分画面都拍得暗淡,暗示了故事中的时代气氛、生活真实和情感主题。影片中把人物放在昏暗的楼梯、走廊、阴暗的房间和黑暗的街道中,灰暗的画面效果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时代的影子,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六十年代香港的社会状况和两个主人公的感情遗憾。暗示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可能击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们终究不可能越过内心中道德的束缚,真实反映六十年代香港对于婚外情的一个社会状况。 音乐不仅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体化,同时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影片中梅林茂的三拍子主题音乐一共出现了九次,每次响起都是一个情节发展阶段的标志。三拍子音乐是缓慢悠长的,它响起的时候演员的运动速度也被放慢,体现时间无声无息如水流淌的缓慢节奏,配合演员脸上沉静落寞的表情,烘托出一种带有挥之不去的忧伤的故旧氛围。第一次出现时,音乐从镜头根拍丽珍手上的烟开始响起,带着不变的节奏厚重又飘忽,跟拍出门后画面定格在静坐的丽珍身上,镜头拉远,音乐显得余韵深长,音乐和人物行为不仅做到了节奏上的统一,更做到了情绪上的统一,代表的是属于一段岁月的记忆的整体印象和真实生活。 王家卫说:“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她一个 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故事就这样收了尾。”《花样年华》导演王家卫用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婚外情舆论对真挚

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

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作业 题目: 一、说出感动你的一部电影中的音乐及原因(课内外均可) 二、结合自己的体会浅析电影音乐欣赏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产生的影 响与意义(分若干小标阐述,不少于1000字) 一、《A u g u s t R u s h》(《八月迷情》) 翻看各个权威电影网站的影评,对《August Rush》一片的评价不甚良好,我却固执地以为这是我看过最打动人的电影,它有着催促我相信奇迹、相信自己的神秘力量。 电影中的音乐是电影叙事的主线,同时也是电影的绝对亮点。 不论是L YRA大提琴演奏的悠长典雅、教堂音乐的庄重肃穆,还是LOUIS 流行摇滚流露的张扬不羁、街头音乐的活泼灵悦,都天衣无缝穿插在故事情节中为一个奇迹的诞生浅吟歌唱。 电影中11岁的小男孩EV AN血液里流淌的都是音乐,他一直勇敢追寻把音乐带进自己生命里的人——L YRA和LOUIS,他能捕捉周身一切声响,通过自己的感受理想地将平日我们视之为噪声的声音编译成动人曲目,电影高超的音乐剪辑使得这样童话般的情节立刻找到一个情理之中的位置,电影之外,心颤动的同时脸颊早已湿了大片。 最终EV AN通过音乐找到了父母二人,这也是对电影中音乐的致敬。自EV AN 的父母LYRA和LOUIS通过音乐相识相爱直到EV AN以音乐为武器击退自己内心的恐惧、抵制外来侵害,最终找到自己血脉的归属,都无一例外透漏出音乐之于人生的巨大作用与影响力,更展现出音乐能创造奇迹的魔力。 此后,我却不那么羡慕坦途。人生总有更好的风景藏在荆棘之中,逃过痛苦也没有资格欣赏这些难得一见的美丽与感动。

二、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切表达,透过音乐我们可以超越时空感受另一个时代的体温,跨越国界体会另一个民族的情感。电影音乐作为音乐总和中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部分,组织当代大学生开设电影音乐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 电影音乐可以通过具象的、可观可感的表现形式在大学生这一电影消费主力群体心中产生强烈共鸣,从而使得电影中健康美好的主旋律能潜移默化感染大学生的心灵,达到提高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个人健康高尚情感、提高个人审美能力从而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的大学教育目的。 电影音乐·情感归属 一般说来,电影音乐都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准,是作为剧本故事情节的附属物出现,主旨是为电影情节服务的。而电影情节通常是取自于人们的真实生活,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在这个普遍性基础上戏剧化、加剧冲突以使得电影本身更具观赏性。这样,源自生活的电影衍生的电影音乐必然也是现实生活感情的宣泄口。通过对电影音乐进行欣赏和分析,大学生更容易从情节与乐声中归纳自身的成长体会,在感受的对比中完成对自我认知的提升,在自我认知的苏醒传达过程中又充实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储备。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欣赏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电影音乐·教育主体的主动吸收 与此同时,音乐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文字片段在音乐面前或者要苍白许多。在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发展人的创造力方面,音乐较之其他传统表现形式更胜一筹,能直接有效地作用于人的心灵,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给人以心灵的涤荡与熏陶,拓展人的进步与发展层次。 当代大学生研习电影音乐,能更主动、更有意识地针对自身实际情况作出判别,选择有利于自我身心发展的音乐感受逐一完善自己的不足,这样能使课时教育更为有效,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要改变恶的本性,去恶扬善,其根本的途

读后感《青春之歌》2000字.docx

读《青春之歌》有感 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天星辰 心情是一个,亘古不地等候 成是一扇的,童年有一群的人 春天是一段路程,海桑田的有 那些我的人,那些离逝的 那些永的誓言一遍一遍 那些我的人,那些沉淀的泪 那些永的誓言一遍一遍 我都曾有一天真而的 手握阳光我望着遥 的一天天,一年又一年 大我是否会再唱起心愿 大我是否会再唱起心愿 ?????? 手握《青春之歌》,我的心却不由的向我的“青春” ,回起我的“青春”来,嘴角也不由哼起首越哼越我感我逝水年的“青春之歌”。青春叫人 无限的追又叫人痛苦的无奈,青春倍加珍却又被我无情的霍,我不自知的就已写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句,却在再次到潸然泪下。我不自肆意洒着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 洒”、那么的“大度”。我有多少个青春、 有多少个年去我“ 洒”、我“大度”?我不由痛苦的去思考,思考个明了而又故意去糊涂的答案。暮然回首,青春只留我一串串伸向我不能退却 的脚印。此的我,站在青春最后的尾巴上茫然四,是否更好好的活, 更有意的?只可又可惜的青春画一个完美的句点,我定前行。 林道静,我以一个大男子的角度去思考,她就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之。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洒着希望,含着力量,年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着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是那么的美,是那么的感 人,那种青年特有的情力量,那种真理而不一切的勇气,那种目而不懈斗精神,无不展她特有的美感。就是种

力量、勇气和不屈的精神,锻铸了一个使人景仰的“女战士”。我们的 女主角的人生又是波澜壮阔、历尽沧桑的,壮阔到让很多男子汉萌生 再世为人的念头,沧桑到让世界都改变了颜色。如果说她代表了中国 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书中的青年们,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中国 大地上谱出一曲动人、激昂的青春乐曲,在 20 世纪上半世纪青春躁动 的中国,他们将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 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为他们那可爱又可惜的青春画了一个完美 的句点。他们为他们无怨无悔的青春而坚定前行。 我们青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书中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可 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与我们相隔的太远。也许现在,尤其改革开放后,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理想丧失的年代,也许有个人理想,但更多的是从 身边耳濡目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我们失去了社会理想,只剩下生 存的需要、金钱的追求、权利的追逐,我们不为此而感到悲哀么?哪怕 只有那么一点点。我们不去苛求能像林道静一样的伟大,但也让我们的 精神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精神”。多一点奉献、少一点 索取,多一点勤俭、少一点浪费,多一点美好、少一点丑恶。古语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 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 对于我们现在已参加工作的青年来说,在学校,为自己的理想而 奋斗,而今作为煤矿人——新集煤矿的一份子,践行新集精神,把我们 的矿上建设的更加美好,除了为理想而奋斗外,我们肩负着更多的是 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不应该将目光拘于狭小的个人天地,这样的生 活是苍白没有意义的,只有紧紧靠拢于企业的组织领导下,做好本职 工作,鼓足干劲,为国家,为企业,为人民奉献个人的绵薄之力,才能 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我们激情的青春。让我们青春担 当得起“青春无悔”这四个字,当我们回首我们的青春,我们能够自豪 而又骄傲的说“青春无悔”。 我们青年人是需要一点信仰的。林道静的成长与一年多的监狱生 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想上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用书中的话 说是:“反动派把我们抓来不是让我们蹲监狱,而是让我们上了马克思 主义大学”。信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阴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 坷的道路。 30 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富了,但是人们也发现社会变了,社会矛盾激化,价值观裂变,出现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

《永远的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4286837.html, 《永远的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作者:郗长越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 摘要:《永远的花样年华》选自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最新 之作,并具有浓郁的戏剧色彩。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每个唱段的风格特点,人物角色的情感把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对歌曲演唱的呼吸技巧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希望能帮助自己及大家更好地诊释及演绎这首作品。 关键词:《永远的花样年华》;歌剧情感表达技巧 歌剧《永远的花样年华》是根据著名作家李英儒先生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改变的同名歌剧的主要唱段,具有浓厚戏剧色彩,由著名歌唱家孙丽英演唱,是当代歌剧优秀代表作。本歌剧向广大群众展现了一幅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振奋人心的全民抗击法西斯帝国侵略者的图景。歌曲《永远的花样年华》是歌剧第三幕女主人公金环被捕后的唱段,在全剧中作用重大。作曲家在剧情强烈冲突的第三幕安排了该唱段,歌曲开始从淡淡的忧伤叙说性的演唱到宁静、深情地,最后转为激情、坚定的,准确地描述了主人公金环的心理变化过程。该唱段旋律悠关、情绪起伏跌跌宕、音域宽阔、气息深厚具有很强的戏剧表现性。歌曲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要求演唱者具有较强声乐技术能力和舞台驾驭能力。因此,在各种声乐比赛、音乐会还有声乐教研中常见此曲。 一、歌曲分析 剧中的音乐唱段主要以华北、河北地区特有的民族唱腔为基调,融合了地方民歌戏曲元素,模仿了当地的语言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唱法上,歌曲创作者结合了关声、民族唱法以及中国戏剧唱法,并把三种不同的唱法巧妙融合。 《永远的花样年华》是一首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歌剧,歌词部分一共有72个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段与段之间情感联系密切。在许多歌剧作品中,旋律通常不像一般的抒情歌曲一样平缓。就像这部歌剧,旋律音域跨度十分宽阔。有好多小节音域跨度一个八度,这就需要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要比较高。但是旋律的变化跳跃它必须来自剧情并从属于剧情,同时又在不断推动剧情的发展。 二、人物塑造及歌曲的情感把握 唱好歌剧的基础是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跟情感。在选段《永远的花样年华》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女主角金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刚新婚没几个月就劝自己丈夫参军,自己也投入到革命斗争中。表达了女主角对自己生长土地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的平凡女性形象,以及对自己崇高革命事业的信仰,可以去牺牲英勇就义的光辉形象。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教案(首页)

导入(PPT,2学时) 优雅之美:《钢琴课》 一优美的定义 二优美音乐特征概述 三作品配乐主题特征概述 四有关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概述 五分析《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教学重点: 提示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 教学难点: 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 壮丽之美:《秋日传奇》《死亡诗社》 一壮丽的定义 二壮丽音乐特征概述 三配乐主题风格特征概述 四《秋日传奇》中原创音乐的壮丽特性和与叙事的互动。 教学重点:《秋日传奇》提炼出野性自然与大地情怀的壮丽;承诺、勇敢、友情以及爱情所透析的壮美;主人公内心的狂放不羁与野性自然的融合;承诺的重负与责任的担当主题;自我救赎的生存智慧;英雄的界定; 《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教学难点: 《秋日传奇》在苦痛中自我放逐和对家庭承诺的担当的冲突;以牺牲别人幸福的自我救赎是否是英雄。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 庄严之美(2):《珍珠港》 一配乐特征与叙事的互动性分析 二《珍珠港》作品片段分析 三配乐所对应的叙事的庄严性特征 教学重点:在正义的战争中勇敢和牺牲的英雄荣耀的庄严;在战争的洗礼下的爱情的浓烈和庄严;对爱的高贵而尊严的割舍。 教学难点:基于正当性的复仇是正义的吗;爱情能是无私的吗;以国家的名

中外电影音乐赏析

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 学号:2 0 0 9 3 8 0 7 姓名:胡源 班级:环艺三班 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指导老师:张庆伟

“我与电影音乐”的故事 ——心灵深处的爱与责任 《狮子王》是一部探究有关生命中爱、责任与学习的温馨作品,影片描述的是非洲大草原的动物王国的生活,实际上它的主题超越任何文化和国界,具有深刻的内涵——生命的轮回、万物的盛衰,一切都必须依照自然规律。1994年6月15日在美国首次上映,剧情大概讲述了辛巴是狮子王国的小王子,他的父亲穆法沙是一个威严的国王。然而叔叔刀疤却对穆法沙的王位觊觎已久。要想坐上王位宝座,刀疤必须除去小王子。于是,刀疤利用种种借口让辛巴外出,然后伺机大开杀戒,无奈被穆法沙即时来救。在反复的算计下,穆法沙惨死在刀疤手下,刀疤别有用心的劝辛巴离开,一方面派人将他赶尽杀绝。辛巴逃亡中遇到了机智的丁满和善良的彭彭,他们抚养辛巴长成雄壮的大狮子,鼓励他回去森林复国。在接下来一场复国救民的斗争中,辛巴真正长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领会了责任的真谛。 影片在音乐上也十分出色,Disney请了世界顶级音乐制作人Elton John和著名的配乐大师Hans Zimmer为其量身配乐,“将广阔的非洲音域同迪斯尼动画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终于创造出这不朽的动画奇迹”。我还记得在LOIN KING的原声带的第一页写着,LOVE, RESPOSIBILITY,KNOWING WHO YOU ARE AND TAKING YOUR PALCE IN THE CIRCLE OF LIFE.。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 的记得那些字圆润的字体和作为背景的乞立 马扎罗山白雪皑皑的山峰.这几句话让感动至 今.很喜欢看到辛巴慢慢的登上荣耀石,雨水 冲走了残骨,草原又是一片新的天地.那时的 音乐犹如绝响,那时的辛巴高傲而又威严.。 作为主题音乐的《荣耀大地》贯穿影片, 承上启下抒情达意。在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 演奏方式来表达影片的内涵。影片开头艾尔 顿·约翰亲自演唱的《生生不息》之后有长达4 分30秒的长度将《荣耀大地》作为背景音乐 来使用。先是一支长笛独奏,柔和的旋律配合 着画面转到了雨季。这时,合唱队加入了进来, 浓厚的合唱音色配合着画面上出现的电闪雷 鸣。紧接着长笛独奏又一次出现,情演唱风格 吸取了美国摇滚乐中朗诵调的各种元素,把沙 祖的那种开朗、幽默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整 段音乐最后在黑人女歌星提姆·莱斯的风格强 烈的独唱声中结束。其后在木法沙和辛巴的对话中,《荣耀大地》开始由弦乐在低音区轻轻出现,忧郁的情绪表示木法沙对儿子的关爱和担忧,同时也预示着辛巴的前程将会遇到磨难。音乐起伏很大,突然到达高潮,又急转而下,表达了辛巴今后大起大落的命运。到了辛巴发现了父亲的尸体这一段,由《荣耀大地》变奏而成的葬礼进行曲,在弦乐队与合唱队的轻声演绎下,抒发了辛巴的无助、自责与痛苦之情。影片后半段当辛巴在星空中又听到了父亲的声音,父亲要他回去夺回国土。这时音乐响起,管弦乐队和合唱队一起鸣响,主题音乐《荣耀大地》的旋律再次响起。在这里主题音乐《荣耀大地》的情绪又变得充满激情和信心,辛巴的新生活就此开始了。 影片中的插曲同样非常精彩。《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

青春之歌 读书心得

<<青春之歌>>读书体会 红色经典,这是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通过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党性,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党在艰苦岁月所迸发出的激流勇进的精神,这是当代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内容。《青春之歌》是我最早阅读的红色经典书籍。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地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青春之歌》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日益尖锐,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我喜欢林道静这一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欣赏完了这部作品后,我感触颇多,在当时这种社会环境下,进步青年敢于投身革命斗争之中的热情应该值得现代这社会中的青年 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林道静最动人之处,莫过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