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为什么那么火 文档

合集下载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摘要】台湾泥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对于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台湾泥鳅的生态特点和鳅苗培育的重要性入手,接着详细解析了台湾泥鳅的自然繁殖方式和繁殖环境,介绍了鳅苗培育技术及关键环节,分析了鳅苗培育的应用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的趋势。

台湾泥鳅养殖产业的发展有望得到进一步促进,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台湾泥鳅、自然繁殖、鳅苗培育、生态特点、繁殖环境、技术简介、关键环节、应用价值、养殖发展、重要性、趋势1. 引言1.1 台湾泥鳅的生态特点台湾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小型鱼类,身体细长,色泽黝黑,背部稍扁,具有强壮的尾部肌肉。

它们通常生活在溪流、河流和湖泊中,喜欢在沉积物和水草丛中寻找食物。

台湾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和水草等为食。

台湾泥鳅的生态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力强等方面。

它们能够适应不同水质环境,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1~2年内就可以达到成年大小,繁殖能力强,每年可产下大量卵子。

台湾泥鳅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台湾泥鳅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鱼类,其生态特点使其成为养殖业中的主要种类之一。

在鳅苗培育中,了解台湾泥鳅的生态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繁殖规律和培育技术,提高鳅苗的质量和产量。

1.2 鳅苗培育的重要性鳅苗培育是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鳅苗培育直接关系到泥鳅养殖的产出和效益。

通过科学有效的鳅苗培育技术,可以提高泥鳅的养殖密度和成活率,从而增加养殖产量。

高质量的鳅苗是养殖成功的基础,对养殖效益起到决定性作用。

鳅苗培育也是提高养殖效率的关键一环。

合理的鳅苗培育技术可以缩短泥鳅生长周期,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成本。

通过科学的鳅苗培育,可以更好地控制养殖过程,使养殖更加稳定可靠。

最近很火的一条鱼

最近很火的一条鱼

传统泥鳅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方式主要是人工投料,可以人为控制投喂量,却有费时费力、饲料浪费,泥鳅长势不均匀等缺点。

随着这几年泥鳅养殖密度的提高,这些缺点也愈加显著。

杨老板的泥鳅塘则是以投料机投喂,
8亩泥鳅塘配备了2台投料机。

对于这种投喂方式,他介绍说:“投料机投料范围广,投料速度可控制,饲料浪费少,泥鳅吃食时间长、长势快、规格均匀,泥鳅品相好,鱼贩子喜爱。


注重水质调控、底质管理
泥鳅由于养殖周期短,吃食量大,一般5个月左右可以出鳅,残饵、粪便、药物残留等导致池塘水质和底质容易经常恶化,直接影响泥鳅的健康,因此,水质和底质管理必不可少。

杨老板泥鳅塘定期7-10天使用一次天邦5505底三效进行改底,改底的同时可以降低水体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后期搭配使用5207超能活菌王进行稳水,通过这种动保搭配使用模式,今年杨老板泥鳅塘水质和底质一直保持的很好。

选择优质饲料
饲料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的产量和效益,天邦全熟化饲料进入湖州市场已近30年,品质一直很稳定,得到市场上养殖户的普遍认可。

天邦全熟化饲料熟化度高达98%以上,具有诱食性好、水中稳定性佳、营养成分流失少、不添加抗生素和药物等优点,在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稳定水质的同时,促使消化吸收更完全。

杨老板在朋友的推荐下今年第一次尝试了天邦饲料,最后的出鳅效果也增强了杨老板继续使用天邦饲料的信心。

杨老板高兴的说:“明年黄颡鱼准备不养了,40亩鱼塘全部养泥鳅,饲料肯定用天邦的。

”。

台湾泥鳅未来销路有两个方向

台湾泥鳅未来销路有两个方向

现 状 :缺乏 完善 的分级 销售 模式
据 胡 肖珍总 结 ,目前 台湾泥
鳅 的市场 流通现状如下 :
场 ,全 国 目前有 近2 O 家批发 交易市场 从事泥鳅
收购 流通 ,年 流通量 约为3 O 万吨 , 日泥鳅流 通
l 、苗 种 成 本 贵 及 苗 种 成 活 率低 ,导致 养殖成本偏高 。
2 、台湾 泥 鳅 养 殖 技 术 较 为 欠 缺 ,导 致 养 殖 过 程 中病 害 增
量 约为 1 5 0 万斤 。按 每 亩产 量 为4 0 0 0 斤计 算 , 每天约需要4 0 0 亩 出塘鱼来满足市场需求 。
据 了解 ,中国泥鳅之 乡江苏连云 港赣榆 县 墩 尚镇是 出 口韩国 的主要 基地 ,占全国 出 口韩
养殖带来 的是价格 大起大落 。”胡 肖珍 表示 ,
未来 :大规格 深加工 出 口 ,小 规格流 向市

何氏将建立合理的收购价格体系,推动台湾泥
鳅 的流通销 量 ,搭建 收购商和 养殖户 的双赢 平
台。 摘 自: 《 海洋 与渔业 》
“ 要改变 台湾泥 鳅养殖 户的经 营理念 ,以
的根本 原因 。
化 。 ”胡 肖珍 表示相信 台湾泥鳅 未来 的增 长空
间会很 大。 据 了解 ,何 氏水产 虽然仍未 正式启 动台湾
泥 鳅的流通业 务 ,但 已经把该 品种作为 今年的 重 点开发产 品 , 目前 该公 司研发 中心正在 着力 研 究 台湾泥鳅 的打包技 术和运输技 术 。 “ 跟 风
C H O N G Q I N G F I S H E R Y l ■衄
提 升 台湾 泥 鳅 养殖 的周 转 效 益 。”胡 肖珍 认 为 ,任何一 个水产 养殖 品种 只有 针对 市场不 同

泥鳅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泥鳅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泥鳅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泥鳅在国外的养殖历史较长,尤以日本较早,已有近70多年的历史。

早在1944年,日本川村智次郎先生即采用脑下垂体制荷尔蒙激素注射液,应用在泥鳅的人工采卵,为养殖生产提供大批苗种开辟了新途径。

而后,泥鳅的全人工养殖、规模养殖以及泥鳅优良品种的选育等逐步发展,迄今泥鳅养殖已成为日本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养殖业。

在俄罗斯、印度和朝鲜等地亦有泥鳅养殖。

在我国,泥鳅以往多产于天然水域中,仅靠其自繁自育自长,产量增长率很低。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增加,泥鳅的自然产量逐步下降,既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国外市场需要。

因此,近年来,我国四川、山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外贸及水产部门,在捕捞野生鳅蓄养出口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人工饲养。

人们利用天然的或人工修建的沟、塘、坑、池等小水体,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和养殖的生产试验,大都获得成功;另外,全国许多科研院校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殖培育苗种的试验研究和其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在泥鳅的优良品种选育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及经验。

这些研究成果再与养殖者的经验相结合投入生产,使泥鳅获得较高的养殖产量。

近几年,其产量不断上升,初步形成供销两旺的大好局面。

我国台湾省农村养鳅很多,主要是因近年来养鸡业的兴盛。

那儿的人们普遍认为泥鳅是鸡最佳饲料之一。

尤其在夏天,在鸡饲料中加泥鳅作配方,可防止鸡消瘦现象。

同时,鸡粪又是泥鳅的好饲料。

因此,养殖者利用鸡粪作肥料,在稻田中养殖泥鳅育了稻,养了鳅。

大泥鳅上市,较小的泥鳅还可肥鸡,经济效益较高。

泥鳅生命力很强,对环境适应性高,其食料荤素粗杂易得,养殖占地面积少,用水量不大,易于饲养,便于运输,而且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每公倾水面产量可高达15吨左右;加上泥鳅市场需求看好,近几年,仅广州、武汉两地,每年市场需求量就在1400吨以上,售价为每千克16-24元;泥鳅还可出口创汇,每年销往日本等国的泥鳅达4000吨以上。

如何看待当前台湾泥鳅的繁养殖热潮?

如何看待当前台湾泥鳅的繁养殖热潮?

如何看待当前台湾泥鳅的繁养殖热潮?李艳华;胡佳【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页(P4-5)【作者】李艳华;胡佳【作者单位】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正文语种】中文台湾泥鳅其实是大鳞副泥鳅的改良品种,是将其与我国台湾省及泰国、缅甸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的泥鳅新品种,取名为“TW-6台湾龙鳅”。

2012年由台湾地区直接引进大陆,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不钻泥、雌雄个体大小基本无差异、免疫力强、饵料系数低等特点,3年间一下风靡全国有其特定背景与意义。

但每个水产品养殖都有其市场周期,台湾泥鳅也不例外,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台湾泥鳅在国内的兴衰起伏呢?我国泥鳅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15万吨,国际市场主要为日本和韩国,年需求量约为十万余吨。

目前中国泥鳅的养殖面积为10万~15万亩,每年需要50亿~120亿尾苗种,大约5亿~12亿元的市场容纳量,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辽宁、河南、湖北、山东、安徽和四川等省。

在我国养殖量较大的是大鳞副泥鳅,有些地方也叫大泥鳅、黄板鳅。

大鳞副泥鳅最大的特点就是体形较真泥鳅大,呈扁平状,体色偏黄。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对大鳞副泥鳅进行选育,培育出了生长速度快、更适合养殖的品种,随后在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市推广开来。

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一种,又称为“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在我国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河流。

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进入中国大陆。

2013年,台湾泥鳅养殖在大陆特别是广东、湖北、江浙一带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无论是鱼塘边还是网络上,人们都在谈论这个新兴的养殖品种。

2015年,台湾泥鳅养殖热潮基本蔓延至全国、特别是泥鳅主产区。

据统计,到2015年广东省内台湾泥鳅的养殖面积发展到以万亩计算,做繁殖的公司由几家扩展到几十家。

其他省份也纷纷加入台湾泥鳅的繁养殖队伍,目前市场容量将近占据泥鳅市场容量的半壁江山。

-台湾龙鳅——精选推荐

-台湾龙鳅——精选推荐

鳅科中的王者——异军突起的台湾龙鳅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台湾龙鳅在水产领域异军突起,大放异彩。

投身泥鳅养殖产业的人,言必称台湾龙鳅。

似乎在一夜之间,台湾龙鳅便风靡大江南北,并大有取代本土泥鳅之势。

台湾龙鳅之所以深受养殖户热捧,主要是因为其异乎寻常的表现。

一、个体大。

台湾龙鳅最大个体在500克以上,体长在30cm以上。

这一特点,简化了泥鳅作为食材的处理工艺,拓宽了泥鳅作为食品的加工价值。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熊善柏教授是国内较早对泥鳅深加工技术进行研究的专家,在其设计的速冻环节,本土泥鳅因个体小而影响工艺效率。

台湾龙鳅相对庞大的个体,弥补了这一缺憾。

二、生长速度快。

从水花到商品规格(条重20克左右),本土泥鳅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适合泥鳅生长的有效时间只有100余天的东北地区,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但对台湾龙鳅而言,这一过程只需要三个月就够了。

这就意味着,在全国所有地域,台湾龙鳅都可以实现当年投苗,当年上市。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甚至可以养成两批上市。

这一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效益。

三、产量高。

台湾龙鳅能很好地适应高密度养殖环境,且摄食旺盛,亩产量一般在5000斤以上。

若养殖户的水处理技术、疾病控制技术、管理技术到位,饲喂得当,亩产量甚至可以突破万斤大关。

四、不钻泥。

本土泥鳅在水温过高或过低、受惊扰等情况下,会钻泥。

在市场价格特别理想的冬季,本土泥鳅的这一特性让许多养殖户头疼不已。

辛辛苦苦地养了一年,在能卖出好价钱的时候却捞不上来,等到能捞上来的时候,好行情又过去了。

台湾龙鳅不钻泥的特性,消弭了养殖户的这层烦恼。

五、雌雄大小相同。

本土泥鳅中,同龄的雄性体重只有雌性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台湾龙鳅的雌雄几乎没有个体大小的差异。

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幅提高单产,同时,商品规格整齐,卖相好。

六、免疫力强。

作为一个集合了诸多地方泥鳅优点于一身的人工培育品种,台湾龙鳅的免疫力明显优于本土泥鳅,甚至在苗种培育阶段,其成活率也高于本土泥鳅。

台湾泥鳅前景

台湾泥鳅前景

台湾泥鳅前景台湾泥鳅,也称为米泥鳅,是台湾地区独有的淡水鱼类,是一种珍贵的水产资源。

它在台湾有着广泛的种植与销售,被许多人称为“水中黄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首先,台湾泥鳅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由于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与其他淡水鱼相比,它的肉质细腻,并且口感更为鲜美。

因此,台湾泥鳅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价格也相对较高。

这使得许多养殖户选择种植台湾泥鳅,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其次,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成熟,可扩大养殖规模。

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非常成熟,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养殖技术体系。

该技术具有易学易操作的特点,适合大规模的养殖。

因此,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努力,就可以扩大养殖规模,满足市场的需求。

再次,台湾泥鳅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台湾泥鳅正是这样一种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水产。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台湾泥鳅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此外,台湾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并且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特点。

台湾泥鳅能适应多种水质环境,包括淡水和微咸水。

并且它的繁殖能力强,每年可以进行多次繁殖,生长速度也很快。

这使得台湾泥鳅的养殖门槛较低,适合不同规模的养殖户投入生产。

综上所述,台湾泥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养殖技术成熟,市场需求大,适应能力强。

这些因素使得台湾泥鳅成为台湾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也为养殖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不断增加,相信台湾泥鳅的市场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东北地区台湾泥鳅养殖前景

东北地区台湾泥鳅养殖前景

东北地区台湾泥鳅养殖前景作者:贺文辉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6年第6期贺文辉(泰来县汤池镇政府黑龙江泰来 162411)台湾泥鳅是台湾水产科技工作者通过杂交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与普通泥鳅相比,具有适应高密度养殖、摄食旺盛、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势,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水产养殖者追捧和消费者青睐。

2012年以来,台湾泥鳅逐渐被大陆少数南方水产企业引进养殖,并迅猛发展。

目前,东北地区也有零星引进养殖,但未形成规模。

为提高台湾泥鳅的认知度,方便引进养殖,本文对台湾泥鳅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东北地区养殖前景进行分析。

一、台湾泥鳅生物学特征1.形态特征:台湾泥鳅头较短,头部无鳞,鼻孔靠近眼,鳃孔小。

口下位,近马蹄形,须5对。

体近圆筒形,体鳞较大,侧线完全。

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肛门与臀鳍起点接近。

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

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呈灰白色。

2.食性特征: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可摄食生物饵料,如蚯蚓、水蚤、水草等,也可摄食全人工配合饲料。

食欲旺盛,摄食量较大,为避免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

3.习性特征: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常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淤泥表层等地方,在不受惊扰或水温适宜的时候不钻泥;台湾泥鳅可通过鳃、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因此与其他养殖鱼类相比耐低氧能力较强。

4、生长特征:与东北地区本土泥鳅相比,台湾泥鳅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等特征。

5、抗病特征:台湾泥鳅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其抗病力较强,成活率均较高,饵料系数相对较低。

二、台湾泥鳅养殖技术要点1.水质要求: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只要是符合养殖水质标准的江水、河水、湖水、井水等都能用于台湾泥鳅养殖。

2.池塘要求:养殖池塘面积以1~5亩为宜,水深以1.5~2.5m为宜,底质以富含腐殖质的粘土为宜,池塘四周做适当修整,不留缝隙,设立防逃设施。

台湾泥鳅养殖经验总结

台湾泥鳅养殖经验总结

台湾泥鳅养殖经验总结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8期近年来重庆市梁平等区县引进台湾泥鳅品种养殖,获得了大面积推广成功,产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台湾泥鳅作为特色效益渔业主推养殖品种,特别适合“稻鳅双千”项目养殖,能有效促进渔业增收、农民增效、弥补市场泥鳅供应不足,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工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台湾泥鳅有其独特的养殖技术和方式方法。

一、台湾泥鳅的特点台湾泥鳅与传统养殖的本地泥鳅相比,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耐高温、抗病力强、经济价值更高等优点。

台湾泥鳅相比本地泥鳅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在我国南北地区都可以大面积养殖。

从水花到成品鳅,养殖5个月即可上市,且平均个体重可达100g/条左右,最重的可达到250g/条以上,其个体重量是本地鳅的数倍。

台湾泥鳅池塘专养一般亩产2000kg以上,最高亩产可达5000kg。

台湾泥鳅营养价值高,含有40多种氨基酸,对提高人体的肠胃代谢功能和提高免疫力都有显著的作用,同时对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期等健康保健方面也有明显功效,深受女士青睐。

台湾泥鳅适宜多种方式烹调,肉质爽脆嫩滑,口感稍粉,没有本地泥鳅绵软和有嚼劲,比大鳞副泥鳅容易脱骨,作为滋补佳品早已摆上家庭、酒店的餐桌,在国内外具有非常大的消费潜力,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二、台湾泥鳅的养殖条件泥鳅养殖应选择水源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进水与排水方便的池塘,土质应为中性、微酸性的粘质土壤,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确保用电。

养殖池多为长条形,单口面积3~4亩,池深0.8~1m,水深可保持在0.5~0.7m,并夯实池壁泥土。

沿池塘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20cm,可有效防止泥鳅逃逸和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池内铺放厚约15cm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

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管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

台湾泥鳅对环境要求不高,适应性广,可以在池塘、稻田等水域进行专养或者套养,适宜中性偏酸水质,水温在15~38℃都能正常生长繁育。

东北地区台湾泥鳅养殖前景

东北地区台湾泥鳅养殖前景

1东北地区台湾泥鳅养殖前景贺文辉(泰来县汤池镇政府黑龙江泰来162411)台湾泥鳅是台湾水产科技工作者通过杂交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与普通泥鳅相比,具有适应高密度养殖、摄食旺盛、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势,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水产养殖者追捧和消费者青睐。

2012年以来,台湾泥鳅逐渐被大陆少数南方水产企业引进养殖,并迅猛发展。

目前,东北地区也有零星引进养殖,但未形成规模。

为提高台湾泥鳅的认知度,方便引进养殖,本文对台湾泥鳅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东北地区养殖前景进行分析。

一、台湾泥鳅生物学特征1.形态特征:台湾泥鳅头较短,头部无鳞,鼻孔靠近眼,鳃孔小。

口下位,近马蹄形,须5对。

体近圆筒形,体鳞较大,侧线完全。

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肛门与臀鳍起点接近。

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

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呈灰白色。

2.食性特征: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可摄食生物饵料,如蚯蚓、水蚤、水草等,也可摄食全人工配合饲料。

食欲旺盛,摄食量较大,为避免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

3.习性特征: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常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淤泥表层等地方,在不受惊扰或水温适宜的时候不钻泥;台湾泥鳅可通过鳃、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因此与其他养殖鱼类相比耐低氧能力较强。

4、生长特征:与东北地区本土泥鳅相比,台湾泥鳅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等特征。

5、抗病特征:台湾泥鳅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其抗病力较强,成活率均较高,饵料系数相对较低。

二、台湾泥鳅养殖技术要点1.水质要求: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只要是符合养殖水质标准的江水、河水、湖水、井水等都能用于台湾泥鳅养殖。

2.池塘要求:养殖池塘面积以1~5亩为宜,水深以1.5~2.5m 为宜,底质以富含腐殖质的粘土为宜,池塘四周做适当修整,不留缝隙,设立防逃设施。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台湾泥鳅背誉为水中人参,在我国四川、浙江、辽宁等地均有养殖。

与普通泥鳅相比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养殖规模小。

台湾泥鳅作为重要的出口水产品,养殖优势明显。

然而台湾泥鳅的养殖效益与养殖技术息息相关,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

五、小结
1.开展苗种繁殖和培育。

种苗成本占养殖成本比重大,如果外购种苗往往因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等原因造成很大的伤亡。

泥鳅繁殖简单易行,可以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

2.泥鳅是地方品种,养殖周期短,在水体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有很好的适应性,耐低溶氧能力远高于一般鱼类,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

一些养殖户盲目追求产量,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病害多发,泥鳅大量死亡。

该养殖户采用合适的养殖密度,强化池塘水质的调节,促进了泥鳅的生长,提高了成活率,避免了养殖风险。

3.泥鳅能摄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池塘适当施肥,培育多种饵料生物,既能降低饲料成本,也能满足泥鳅杂食性的特点。

4.泥鳅不同阶段市场价格变化很大,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选择适宜的销售季节也很重要。

以上是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台湾泥鳅更好养?养殖新手选择台湾泥鳅的几点理由

台湾泥鳅更好养?养殖新手选择台湾泥鳅的几点理由

台湾泥鳅更好养?养殖新手选择台湾泥鳅
的几点理由
近些年来,泥鳅养殖的热潮席卷了许多养殖基地,而台湾泥鳅从众多泥鳅品种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喜爱。

甚至于对于许多养殖新手来说,养殖台湾泥鳅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到底台湾泥鳅是凭借着什么吸引了养殖户的目光的呢?下面本人就罗列了几点理由。

1、生长速度快。

台湾泥鳅和普通泥鳅相比,生长速度明显快了许多。

刚孵化的台湾泥鳅苗,经过20多天的培育即可达到3厘米以上,再养殖3个月即可达到一斤20-30条的上市规格,养殖总周期缩短至4个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可以养殖两季。

2、泥鳅成活率高。

台湾泥鳅无论是水花苗还是寸苗,成活率明显高于普通泥鳅,普通泥鳅亩产量800-1500斤,台湾泥鳅亩产量2000-3000斤。

3、饲料转化率高。

用同样饲料分别喂台湾泥鳅和普通泥鳅,台湾泥鳅长一斤所花成本平均为4.8元,而普通泥鳅则需要5.5元。

4、起捕率更高。

台湾泥鳅不钻泥是所有养殖户的共识,用拉网或地笼即可轻松起捕,冬季起捕率一般在95%以上,而普通泥鳅入冬后,起捕率低,等到市场好价格,却起捕不上来,真是着急。

【本人结语】如今市场上普通泥鳅的价格虽然仍是略高于台湾泥鳅,但也正常,毕竟养殖台湾泥鳅的农户在泥鳅养殖户中占领了很大的比例,出产的台湾泥鳅数量上就比普通泥鳅多出不少,价格自然而然会有降低。

当然,本人也要提醒各位养殖新手,在养殖台湾泥鳅前,最好还是先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个大好养TW-6台湾龙鳅是由品种选育、人工繁育、人工养殖第一人,台湾农业部渔业署淡水所首席工程师林森庄先生耗四十二年心血,将台湾、大陆及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是全球水产界唯一公认的人工选育品种。

最明显的特征是个大、生长速度快。

2012年被湖北蓝海春公司从台湾直接引进,由该公司技术总负责人樊启学教授实现其本土化,确保台湾龙鳅在不同的地域均可有很理想的表现,在生长速度、个体大小、免疫力、商品品质、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上均能与原种保持一致。

目录:生活习性龙鳅的食性营养价值品种优势养殖模式生活习性:一、不钻泥本土泥鳅在水温过高或过低、受惊扰等情况下,会钻泥。

在市场价格特别理想的冬季,本土泥鳅的这一特性让许多养殖户头疼不已。

不钻泥是台湾龙鳅的明显特性,冬天很好捕捞。

二、喜温性台湾龙鳅的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为25-27℃。

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食欲减迟,生长缓慢。

三、耐低氧台湾龙鳅比一般的鱼类更耐低氧,龙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辅助呼吸。

肠呼吸是龙鳅特有的生理现象。

龙鳅的食性:台湾龙鳅属杂食性鱼类,对食物的要求并不挑剔,水中的泥沙、腐殖质、有机碎屑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

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蓝藻类、裸藻类、黄藻类、原生动物类、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等。

台湾龙鳅处于寸片到二寸片阶段时(3~5厘米),喜食腐殖质,其次是小型甲克动物、昆虫等,胃肠食物团中,泥沙和腐殖质的重量比例高达70%左右,生物饵料的重量只占30%。

而全长在5~8厘米的泥鳅喜食水中浮游动物、丝蚯蚓等,偶尔也食藻类、有机碎屑和水槽的嫩叶与芽。

当泥鳅长到8~10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大型浮游动物、碎屑、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也食部分微生物。

生活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泥鳅,其食物有所不同,但通过食物组成可以认定龙鳅时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食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及高等植物。

台湾泥鳅火了!

台湾泥鳅火了!

台湾泥鳅火了!
陈石娟
【期刊名称】《海洋与渔业》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台湾泥鳅是近年来台湾地区改良的泥鳅新品种。

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进入中国大陆;2013年,台湾泥鳅养殖在大陆特别是广东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无论是鱼塘边,还是网络上,人们都在讨论这个新兴的养殖品种。

业内人士预言,2014~2015年,台湾泥鳅养殖热潮将席卷广东并漫延到全国。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陈石娟
【作者单位】《海洋与渔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海南房地产又火了?——火了,海南房地产 [J], 周华公;张梅芳;李建文;邢捷;李波
2.台湾泥鳅发展迅速,广东养殖面积已达万亩——“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交流会(广州站)”纪实 [J], 程纯明
3.“火了,火了,龙江家园火了” [J], 无
4.稻田常用农药对台湾泥鳅的急性毒性比较试验 [J], 刘羽清;王俊鹏;姜川蓝;成慧中;张龙岗;杨玲
5.宁夏地区台湾泥鳅设施温棚人工繁殖技术初报 [J], 赛清云;李永军;杨军;刘彦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看待当前台湾泥鳅的繁养殖热潮?

如何看待当前台湾泥鳅的繁养殖热潮?

如何看待当前台湾泥鳅的繁养殖热潮?
李艳华;胡佳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6(0)3
【摘要】台湾泥鳅其实是大鳞副泥鳅的改良品种,是将其与我国台湾省及泰国、缅甸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的泥鳅新品种,取名为"TW-6台湾龙鳅"。

2012年由台湾地区直接引进大陆,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不钻泥、雌雄个体大小基本无差异、免疫力强、饵料系数低等特点,3年间一下风
靡全国有其特定背景与意义。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李艳华;胡佳
【作者单位】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如何看待当前奶牛养殖形势 [J], 牛人
2.如何理性看待当前我市区县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热潮 [J], 吴良亚
3.台湾泥鳅山泉水池塘繁养试验 [J], 吴跃平;龚泽良
4.台湾泥鳅发展迅速,广东养殖面积已达万亩——“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交流会(广州站)”纪实 [J], 程纯明
5.两百养殖户齐聚九江交流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J], 刘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听说台湾泥鳅很火爆?快来看看大家在首届中国台湾泥鳅研讨会上都说了什么!

听说台湾泥鳅很火爆?快来看看大家在首届中国台湾泥鳅研讨会上都说了什么!

听说台湾泥鳅很火爆?快来看看大家在首届中国台湾泥鳅研讨会上都说了什么!o文/图水产前沿杂志罗少蒙莫景文要问近年来什么特色水产养殖品种最火爆,能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并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答案肯定是台湾泥鳅。

“自引进台湾泥鳅以来,2014年全国台湾泥鳅的养殖产量已经突破了32万吨。

”岳阳展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岳阳展翔”)首席营养配方师唐精在第一届全国台湾泥鳅养殖技术高级研讨会上说道。

以“新常态下台湾泥鳅养殖现状及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台湾泥鳅养殖技术高级研讨会由岳阳市展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荆州展翔帝亿饲料有限公司、山东展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湖南大正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岳阳翔盛动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岳阳市翔昇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并获得了《水产前沿》、中国水产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的媒体支持,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人士出席参加了本次大会。

“这是台湾泥鳅行业首次举办盛会,展翔公司很荣幸举办此次大型研讨会!”岳阳市展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全中表示,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邀请行业里的大咖们为大家讲解台湾泥鳅的养殖历程和发展前景,邀请优秀养殖户分享其成功养殖经验,以及请展翔台湾泥鳅事业部的人与大家分享养殖技术和育苗技术。

台湾泥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台湾泥鳅之父林森庄作为本次大会的特邀报告嘉宾,在500多人的见证下揭开了台湾泥鳅的神秘面纱。

“很多人问我台湾泥鳅为什么长得这么快?是不是使用了什么激素还是转基因而来?”林森庄解释:“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很坚决地告诉大家,台湾泥鳅是杂交品种,可以很安全地养殖,放心地食用!”随着养殖产量的增加和台湾泥鳅的声名鹊起,市面上很多泥鳅都打着台湾泥鳅的口号,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台湾泥鳅呢?林森庄提出了以下几个小的鉴别方法:五个月以内的台湾泥鳅的鱼骨是软骨;养出来的泥鳅公母一样大;生长速度快。

台湾泥鳅之父林森庄华中农业大学首席泥鳅专家沈建忠表示,中国水产养殖种类繁多,养殖产量也日益剧增,像很多水产品遇到的瓶颈一样,台湾泥鳅也面临着天然苗种来源不足,人工苗种乱象丛生,以及在发展初期也会遇到流通和消费的瓶颈。

供应全国70%以上的苗种,日流通量高达55万斤,台湾泥鳅“发源地”暗藏哪些门道,又有哪些看点?

供应全国70%以上的苗种,日流通量高达55万斤,台湾泥鳅“发源地”暗藏哪些门道,又有哪些看点?

供应全国70%以上的苗种,日流通量高达55万斤,台湾泥鳅“发源地”暗藏哪些门道,又有哪些看点?广告o文/图水产前沿实习编辑李齐财珠三角是大陆台鳅养殖业的发源地,看懂这里,才能看懂整个产业珠三角是大陆台鳅产业发展的起点,更是整个产业组成中最重要的一环,几个数据就能反映出其产业之庞大,据估计,珠三角每年输出到全国的台鳅苗种(包括水花)在400-450亿尾,占总量的70%以上,高峰期商品鳅日流通量高达55万斤,占全国总流通量的30%左右,无论是苗种输出还是养殖体量,珠三角都占据着相当地位。

可以说,看懂这里,才能看懂整个产业。

兴起与发展养虾失利,台鳅成“救命稻草”台湾泥鳅产业之所以能在珠三角得到迅速发展,与其固有的养殖结构和气候条件有关。

珠三角一直是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传统地区,但由于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连年不理想,适逢台鳅这一特优品种出现,许多因南美白对虾养殖失利的养殖户犹如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纷纷选择在冬季转养南美白对虾,形成了夏季养虾,冬季养鳅的独特养殖结构。

如此搭配养殖的模式,主要有两点优势:一是由于台湾泥鳅怕热不怕冷,冬季可以直接用外塘养殖台鳅,省去一大笔搭冬棚的费用;二是由于北方气候偏冷,一般在寒冬来临之前集中出鱼,冬季养鳅恰好可以借助珠三角气候优势,避开北鳅的冲击,错峰上市。

珠三角最早开始台鳅养殖的地方是顺德杏坛镇,得益于当地渔业部门的推广以及养殖场的敢于尝试,迅速便获得成功,以此为起点,发展到整个珠三角。

如今江门新会是珠三角养殖台鳅最集中的地区,占珠三角台鳅养殖量的60%以上,其中以睦洲、三江、大鳌为盛。

由于养虾业受病害影响并无所缓解,这两年转养台鳅的还在逐渐增多。

除新会以外、中山、台山、顺德、斗门等地转养台鳅的都在增多。

另外,随着养殖技术的精进和相关配套的完善,这两年投苗密度也有明显提高,从以前的3万尾/亩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10多万尾/亩。

苗种近亲繁殖,种质退化据业内人士估计,广东输出到全国的台湾泥鳅苗种占总量的70%以上,而江门是台湾泥鳅苗种孵化最集中的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相:台湾泥鳅为什么这么火?
目前,全国各地有许多的泥鳅养殖户,但大都不怎么挣钱,赔钱的也不在少数。

究其主要原因,大多数养殖户采用“暂养”模式养殖本地泥鳅,存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成本高,养殖风险大。

而“台湾龙鳅之父”林森庄先生耗费四十二年心血,将台湾、大陆及泰国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的“TW-6台湾龙鳅”恰恰弥补了这些缺点。

由于疾病可控,存活率大大提高。

三个月就可以长至二两,在全国所有地域,台湾龙鳅都可以实现当年投苗、当年上市。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甚至可以养成两批上市。

这一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效益,不同于本地泥鳅需要一年到两年的生长时间。

1.3斤饲料就能养出一斤泥鳅,大大的较低了养殖风险!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台湾龙鳅在水产领域异军突起,大放异彩。

投身泥鳅养殖产业的人,言必称台湾龙鳅。

除了长得快,饲料系数低外,台湾龙鳅还有许多异乎寻常的表现。

一、个体大。

台湾龙鳅最大个体在500克以上,体长在30cm以上。

这一特点,简化了泥鳅作为食材的处理工艺,拓宽了泥鳅作为食品的加工价值。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熊善柏教授是国内较早对泥鳅深加工技术进行研究的专家,在其设计的速冻环节,本土泥鳅因个体小而影响工艺效率。

台湾龙鳅相对庞大的个体,弥补了这一缺憾。

二、产量高。

台湾龙鳅能很好地适应高密度养殖环境,且摄食旺盛,亩产量一般在5000斤以上。

若养殖户的水处理技术、疾病控制技术、管理技术到位,饲喂得当,亩产量甚至可以突破万斤大关。

三、不钻泥。

本土泥鳅在水温过高或过低、受惊扰等情况下,会钻泥。

在市场价格特别理想的冬季,本土泥鳅的这一特性让许多养殖户头疼不已。

辛辛苦苦地养了一年,在能卖出好价钱的时候却捞不上来,等到能捞上来的时候,好行情又过去了。

台湾龙鳅不钻泥的特性,消弭了养殖户的这层烦恼。

四、雌雄大小相同。

本土泥鳅中,同龄的雄性体重只有雌性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台湾龙鳅的雌雄几乎没有个体大小的差异。

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幅提高单产,同时,商品规格整齐,卖相好。

五、免疫力强。

作为一个集合了诸多地方泥鳅优点于一身的人工培育品种,台湾龙鳅的免疫力明显优于本土泥鳅,甚至在苗种培育阶段,其成活率也高于本土泥鳅。

六、商品品质卓越。

台湾龙鳅的蛋白质含量可高达26%,高营养,高品质,在香港、台湾,一改泥鳅不登大雅之堂的历史,荣登高档酒店,甚至与日本鳗同等身价。

堪称泥鳅中的极品。

“TW-6台湾龙鳅”是目前水产界唯一公认的人工选育品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采用本土化技术,保留和优化了其原有的性状,并使其具备更理想的适应性。

该新品种是智慧的台湾同胞奉献给祖国人民的一道财富盛宴,是海峡两岸水产专家强强联手、技术联袂的结晶。

湖北蓝海春鳅业科技有限公司前瞻性地将台湾龙鳅引进大陆,为全国淡水水产界平添了一朵名、优、特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