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的病害防控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
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摘要】台湾泥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对于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台湾泥鳅的生态特点和鳅苗培育的重要性入手,接着详细解析了台湾泥鳅的自然繁殖方式和繁殖环境,介绍了鳅苗培育技术及关键环节,分析了鳅苗培育的应用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台湾泥鳅自然繁殖与鳅苗培育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的趋势。
台湾泥鳅养殖产业的发展有望得到进一步促进,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台湾泥鳅、自然繁殖、鳅苗培育、生态特点、繁殖环境、技术简介、关键环节、应用价值、养殖发展、重要性、趋势1. 引言1.1 台湾泥鳅的生态特点台湾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小型鱼类,身体细长,色泽黝黑,背部稍扁,具有强壮的尾部肌肉。
它们通常生活在溪流、河流和湖泊中,喜欢在沉积物和水草丛中寻找食物。
台湾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和水草等为食。
台湾泥鳅的生态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力强等方面。
它们能够适应不同水质环境,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1~2年内就可以达到成年大小,繁殖能力强,每年可产下大量卵子。
台湾泥鳅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台湾泥鳅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鱼类,其生态特点使其成为养殖业中的主要种类之一。
在鳅苗培育中,了解台湾泥鳅的生态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繁殖规律和培育技术,提高鳅苗的质量和产量。
1.2 鳅苗培育的重要性鳅苗培育是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鳅苗培育直接关系到泥鳅养殖的产出和效益。
通过科学有效的鳅苗培育技术,可以提高泥鳅的养殖密度和成活率,从而增加养殖产量。
高质量的鳅苗是养殖成功的基础,对养殖效益起到决定性作用。
鳅苗培育也是提高养殖效率的关键一环。
合理的鳅苗培育技术可以缩短泥鳅生长周期,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成本。
通过科学的鳅苗培育,可以更好地控制养殖过程,使养殖更加稳定可靠。
常见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和敌害处理方法
常见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和敌害处理方法泥鳅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产生较大的养殖损失,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赤皮病、打印病、寄生虫病及其它生物敌害等。
主要防治方法如下:水霉病: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或类白色棉絮状物,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在初春水温较低、鱼体受伤时较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捕捉、运输泥鳅时,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感染;2、鱼体感染此病时,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10min,对发病鱼池用4%的食盐水和4mg/L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赤皮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该病对泥鳅危害大,尤其在盛夏高温季节发病率高。
病鱼症状表现为鳍和腹部等皮肤呈灰白色,肛门冲血发红,继而肌肉溃烂,严重时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全池泼洒1mg/L的漂白粉或0.3mg/L的二氧化氯溶液。
打印病:患病部位主要在鱼体后半部,病灶红肿,多呈圆形或椭园形,此病多发生在7~9月份。
防治方法:用1mg/L的漂白粉或2~4mg/L的五倍子溶液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鱼体瘦弱,常浮在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在鱼鳃部和体表所致,该病主要发生在5~8月。
防治:先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mg/L或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杀虫药用后第二天或隔天再用0.3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敌害:主要有蛙类、蛇、水生昆虫(如水蜈蚣、红娘华)、鸟类及凶猛性鱼类等。
泥鳅养殖期间,要及时做好敌害清除工作:池塘的进、排水口要用密网拦滤,防止野杂鱼进入;经常清除池边杂草,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蛙卵及时捞除;对水蜈蚣、红娘华,可用95%的晶体敌百虫按0.5~1mg/L兑水全池泼洒;水蛇可用硫黄粉来驱赶,每亩用硫黄粉1.5kg撒在池堤四周;发现水鸟及时驱赶。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作者:徐如卫俞奇力杨福生李倩胡廷尖来源:《河北渔业》2015年第02期摘要: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
结果发现,台湾大泥鳅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个体体重可达100~200 g。
台湾大泥鳅最适水温为25~28 ℃,摄食范围广,耐低氧,适应性强,喜好偏酸性环境,既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是一种养殖前景乐观的新品种。
关键词: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又名台湾龙鳅、台湾鳗鳅、台湾大黄鳅等,是一种选育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型泥鳅,当年养殖个体可长至体重100~200 g[1-2]。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笔者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对该泥鳅的循环水养殖、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进行了一系列生产性试验。
结果发现该泥鳅生长优势明显,抗病能力较强,适养水温15~30 ℃(最适25~28 ℃);在养殖条件下,既能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等天然饵料生物,也喜食各种性状的人工配合饵料(浮性、沉性、粉状、颗粒皆可);因口径较小,摄食为轻啄吸入式,饵料颗粒的适口性会直接影响其摄食及饵料效率[3]。
因具有鳃、皮肤、肠壁等多重呼吸器,其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
据笔者试验观察及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其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下列技术环节。
1创建适宜环境1.1池塘条件常规养鱼池大多适合泥鳅养殖,但面积宜为0.33 hm2左右,以方便饲养管理及水质调控;池深应为 1.2~1.5 m,不宜太浅,以防夏季水温过高;池埂坡比1∶3左右为适;池底要求平坦,便于拉网捕捞。
台湾大泥鳅不钻泥,水中无需构建防逃设施,但为预防陆生敌害生物(蛙、鼠、水蛇等)入侵,应在埂面四周设置高约50 cm的筛绢围栏,并应在整个水面上方覆盖目大5 cm左右的轻6股网片以防鸟害。
台湾泥鳅鱼鲺病的防治
台湾泥鳅鱼鲺病的防治孙左才【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1页(P58)【作者】孙左才【作者单位】湖北洪湖市大同湖柳西湖办事处 4332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养殖与繁殖台湾泥鳅的人较多。
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相比其他泥鳅品种体形较大,易养殖,已被广大养殖者所接受。
台湾泥鳅的缺点是易感染疾病,与其他泥鳅品种相比,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差,不管是苗种还是成鱼阶段,易感染寄生虫与细菌性疾病,易出现大量死亡。
现将台湾泥鳅育苗时幼鱼阶段发生鱼鲺病的情况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鲺为鳃尾亚纲、鲺科。
雌雄同形,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身体背腹扁平,略呈椭圆形,活体身体透明,略呈嫩绿色,头腹部背面有一对腹眼和一个中眼,在腹面有附肢5对和口器、下唇和大颚组成,其前面有口管,口管内有口前刺,基部有一堆多颗粒毒腺细胞,胸部第2至第4节为自由胸节,有游泳足4对,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长椭圆形叶片,具呼吸功能;有雄性精巢和雌性的受精囊位于腹部。
鱼鲺每次产卵数十粒到百粒,不形成卵囊,直接产在水中的植物、石块、螺蛳壳、竹竿及木桩上,遇水后,卵立即粘在附着物上。
刚孵出的幼鲺,虫体很小,体长只有0.5毫米左右,体节与附肢的数目和成虫相同,唯发育的过程不同。
脱皮6~7次发育为成虫,当水温25~30℃时共需30天;卵孵化出来后需立即找到寄主,在平均水温23.3℃时、如48小时内找不到寄主就会死亡。
幼鲺多寄生在寄主的鳃、鳍,待吸盘形成后才寄生到寄主体表的其他部位。
2015年4月19日笔者在江西省遂川县育苗时发现泥鳅幼鱼有少量死亡,发病鱼体长1.5~2厘米,发现时死亡50~60尾,第2天死亡量成倍增加。
对水质进行化验发现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都很正常,发病时对池塘早、中、晚的pH值进行检测,早上9点、10点半、中午11点半发病池塘的pH值较高。
观察水色肥度适中,发病的鱼离群独游,游到岸边头朝下、尾朝上,在水中做旋转运动,重复几次后死亡。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 台湾泥鳅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淡水鱼类,逐渐受到养殖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养殖环境、饲料选择、水质管理等方面,希望能对泥鳅养殖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正文:引言台湾泥鳅,又称“油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以其鲜美的肉质广受喜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台湾泥鳅养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
本文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需注意的事项,帮助泥鳅养殖者实现高产高质。
养殖环境台湾泥鳅适宜生活在水温适中、水质清洁的环境中。
养殖池塘或水槽需要保持稳定的水温,最适合的温度范围为20-25摄氏度。
对于泥鳅的养殖环境,光照条件也非常重要。
合适的日照时间可促进泥鳅的生长和活动。
养殖设施选择适当的养殖设施是成功养殖台湾泥鳅的关键。
池塘或水槽的选择应考虑到充足的空间、合理的深度和合理的形态结构。
养殖者可使用塑料池塘或混凝土池塘来充当泥鳅养殖场。
另外,为了保持水质清洁,还需要设置好过滤装置和通风设备。
饲料选择台湾泥鳅对饲料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和肉质的好坏。
在养殖台湾泥鳅时,可以选择使用一些常见的饲料,如水生植物、动物饲料和人工饲料等。
同时,合理的喂食量也是确保泥鳅良好生长的关键因素。
饲料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进行科学调配,尽量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喂养。
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养殖者需根据泥鳅的生长习性和适宜生存条件来管理养殖水质。
保持水质清洁是确保泥鳅健康生长的关键,养殖池塘或水槽需要定期更换或过滤水源。
定期检测养殖水的PH值、氨氮含量和溶解氧浓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以保证泥鳅的生活环境。
疾病防治在养殖泥鳅的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
养殖者需要定期观察泥鳅的行为习性和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常见的泥鳅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等。
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力求快速、安全地控制疾病蔓延。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资料内参资料目录一.水池泥鳅养殖----------------------------31.选址要领----------------------------32.种苗投放-------------------------------43.日常管理-------------------------------4-10二.稻田泥鳅养殖----------------------------111.稻田选地-------------------------------112.种苗投放-------------------------------113.日常管理-------------------------------12三.莲藕泥鳅套养-----------------------------131.莲藕选址选种-------------------------------132.种苗投放-------------------------------133.日常管理-------------------------------14 -15四.茭白泥鳅套养------------------------------151.茭白选址选种-------------------------------152.种苗投放-------------------------------16-173.日常管理-------------------------------18五.黄鳝泥鳅套养------------------------------191.黄鳝泥鳅喂养要领-------------------------------192.种苗投放-------------------------------203.日常管理-------------------------------21水池养殖技术一.养殖池的选址: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可靠,水质清新无污染,避免干旱与洪涝等影响。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养殖泥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
活动。
泥鳅养殖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对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
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鳅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可能
导致鱼体溃烂、损失食欲等。
白点病的发生与鱼缸水质不佳、水温波动大有关。
防治方法:
1. 注意鱼缸水质的调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避免过度投喂和污染水质。
2. 加强饲料的营养,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3.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海洋石灰、过氧化苯甲酰等。
二、孔雀石绿病
孔雀石绿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石绿色斑点或块状
病变。
该病主要由于环境污染引起。
三、头孢菌病
头孢菌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呈现红色肿胀,严重时
可能导致皮疹、出血等。
该病主要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
四、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泥鳅体表出现寄生虫,如鳃蚤、虱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总结: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孔雀石绿病、头孢菌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病害
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注意饲料的营养,加强泥鳅的免疫力,并在必要时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
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味道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泥鳅的
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
法。
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害,病鱼体表出现白点,鱼体活动
不正常,摇头晃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患病的泥鳅浸泡在药物溶液中,一
般治疗5到7天,病情会得到改善。
2. 鳃虫病:鳃虫是一种寄生虫,常在泥鳅的鳃部寄生,导致泥鳅鳃部红肿、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浴,用医用碘酒或其他药物将泥鳅的鳃部进行浸泡,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腹水病:腹水病是泥鳅的一种常见疾病,病鱼腹部膨胀,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病鱼,进行隔离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更换水质,并添加鱼类营养剂,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4. 丝虫病:丝虫寄生在泥鳅的皮肤和鱼鳃中,导致皮肤破损、溃烂,鳃部出血,呼
吸困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用药物溶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浸泡,同时注意增强
饲料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5. 眼睛病:泥鳅的眼睛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病变,如眼球变白、眼睑肿胀等。
防治
方法:应尽量避免泥鳅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如水质过脏、饲料过硬等,同时可用药物滴眼
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治疗。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泥鳅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问题,并采取相应
的防治方法。
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更换水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加强饲养管理,为泥鳅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温和的性格和易于繁殖的特点,被广泛饲养。
然而,泥鳅也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疾病的侵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泥鳅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又称霉菌病,是泥鳅常见的疾病之一。
患病泥鳅身上出现白色小颗粒,常伴有摇头、摆尾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2. 回游虫病(Costia):回游虫是一种寄生在鱼体上的微型单细胞生物,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浑浊、活动力下降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3. 鱼癣(Saprolegnia):鱼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在鱼体上形成白色或灰色绒毛状物。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减少泥鳅的壮体饲养,避免过度拥挤。
4. 蜡样背(Exophthalmia):蜡样背是一种泥鳅常见的体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珠突出和背部畸形。
防治方法包括提供均衡的饲料、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避免过度喂食和过度拥挤。
5. 肠蠕动虫病(Camallanus cotti):肠蠕动虫是一种寄生在泥鳅肠道内的线虫,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驱虫药物治疗,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避免污染传播。
6. 鱼白化病(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鱼白化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导致鱼体出血、白化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避免引入感染源,并根据需要使用特定的疫苗。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常见疾病,泥鳅还可能受到其他一些疾病的困扰,如鱼病、鳃脓病等。
对于泥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下几点是常见的建议:1. 提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和控制泥鳅疾病的关键。
定期清洁鱼缸,定期更换水质,保持水温适宜、pH值稳定。
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症状、病因和防治,渐入高温期需谨慎
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症状、病因和防治,渐入高温期需谨慎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病害少,近几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种苗退化、病害等各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台湾泥鳅在大陆的发展。
台湾泥鳅的规模化养殖中,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所谓规模化养殖,像目前华中、广东等地台湾泥鳅一般条件差的、养殖水产低的亩产也在3000斤以上,条件好的、养殖水平高的亩产可达到6000斤以上,这个规模才能称做规模化养殖。
泥鳅养殖:泥鳅病害的预防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比如能达到3000斤亩产,一旦发病,死亡率10%,每亩造成的损失就是300斤,这个损失量比较大,所以说一旦是使用饲料的规模化养殖泥鳅塘,预防比治疗重要的多。
下面就近两个月专家在线下遇到比较多的胀气肠炎病和广大泥鳅养殖户分享下养殖经验。
一、症状泥鳅肛门红肿,腹部鼓胀,漂浮在水面,症状轻的泥鳅还可游到水里,不久又浮到水面。
严重的浮在水面不动,不久就死亡。
从外观看,肚子充满气体,肚皮变薄,肠道可隐约看到一节黑一节白。
剖开看到肠道一节饲料一节气体,常和肠炎并发。
轻压腹部,有饲料粪渣和气体排出。
解剖明显的看到肠的前后端有饲料,中间一节有气体。
严重时肠道充血。
二、生理特点泥鳅的呼吸方式比较特殊,有三种呼吸方式。
分别是鳃呼吸、皮肤呼吸和肠呼吸,前两种不再赘述,我们重点说肠呼吸。
肠呼吸是泥鳅所特有的呼吸方式,当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便会游到水面吞口气再游回水中。
泥鳅肠壁很薄,上面布满了丰富的毛细血管,泥鳅把气吞到肠道后,其中的氧气会进入毛细血管中运送到身体各部位,剩下的废气就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所以泥鳅肠道不仅有消化作用,还承担着重要的呼吸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泥鳅耗氧量的1/3是通过肠呼吸实现的。
正因为如此,当泥鳅肠道的消化和呼吸功能同时进行,就有可能会出现肠呼吸过后的废气被肠道中的饲料阻挡,不能及时排出,出现所谓胀气。
看到这里养殖户朋友就知道为什么肠道会出现一节饲料一节气体的症状了吧。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养殖池塘台湾泥鳅养殖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地方,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池塘面积为几亩~十几亩均可,池水深80cm~100cm。
清塘消毒:池塘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或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台湾泥鳅(又名真台湾泥鳅)或大鳞副台湾泥鳅养殖。
清塘消毒(7天)毒性消失后注水20-30厘米深。
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
3天后投放鳅种,鳅种放养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
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放养密度根据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适当增加或减少放养量。
在台湾泥鳅养殖池中,也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青、草、鲢、鳙鱼等鱼种,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体重的4-8%。
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以及雷雨天应少投喂甚至停喂。
4.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死台湾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台湾泥鳅,并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发现鸟类及时驱赶或张搭防鸟网;做好养殖记录。
5.常见病害的防治(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碳酸氢钠(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如何防治泥鳅疾病?泥鳅常见疾病的症状与防治
如何防治泥鳅疾病?泥鳅常见疾病的症状与防治近年来,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气泡病、白尾病、腐鳍病等,将严重危害到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需及时防治。
那么,如何防治泥鳅疾病?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泥鳅常见疾病的症状与防治,一起来看看吧。
一、气泡病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白尾病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X10E-6;②将1公斤干乌桕叶(合4公斤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X10E-6;③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X10E-6。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X10E-6,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三、赤皮病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X10E-6,每3天1次。
四、泥鳅打印病主要症状: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7-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防治方法:①用1ppm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X10-6。
一例台湾泥鳅溃疡病与烂尾病并发症的诊治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连 续 2次 。第 步 , 内服 氟 笨尼 考 粉 1 0 0 克 + 黄 散1 0 0 克 + 多种 维 生索 1 0 0 兜 ,拌料 l 0 f电 ,连 续 喂5 天 。第 步 ,改 变投 料利 类 ,个 J 1 ] 浮 性料 。 用 药后 的 效 果 :5 天 以后 台 湾泥 鳅 的 死 1 : 本 得 剑了控制 ,r J 死 造 原 来 的 2 0 0  ̄3 0 0尾 降 低
致 台湾 泥鳅 溃疡 、烂 尾 死亡 的主 要病 因 。
二 、处 理 方法
化, 『 ] 积 月 累 ,导致越 来越 商 。 四、后 期建 议 该 养殖 场 台湾泥 鳅 主要 原闪 是亚硝 酸 盐超标 过 ' f严 重 ,泥 鳅 皮 肤 受 到损 害 , 需 要 恢 复 时 间 比较 长 ,要想 彻底 解 决亚 硝酸 盐 问题 ,还需 等到 天气 好 转 ,调好 水体 ,培 养菌 相 、藻相 才能根 本解 决 。
度势 ,尽 量 要跟 风 ,选择 合 适 的产 品 ,并在养 嫡
过 q 1 做 好预 防 、管 理 作 ,才 能获得 更好 的经 济
效益 。
成 都农 业科技 职 业 学院 刘海 燕
邮编 6l j 1 3 0
广 西渔愉 鱼水 产公 司 曹 永 无 锡 鱼 大大水产 有 限公 司 李悦悦
I 匠 l 罡 匦
壁 旦 塑 旦 夔
螽疡痴 熄尾癍 痘 诊
台湾 泥 鳅 又 名 大 鳞 副泥 鳅 ,属 鲤 形 日、鳅 科 、 副 泥鳅 属 ,其 生 长速度 快 、养殖 周 期短 ,亩 产量 也 比传 统 的泥鳅 品种 高 ,很 受 养殖 户青 睐 。但 是~ 一 味 地 追 求养 殖效 益 ,养 殖密 度 、氨 氮 、亚硝 酸 盐 长期
网箱养殖台湾泥鳅的五个关键技术要点
网箱养殖台湾泥鳅的五个关键技术要点湖南是农业大省,淡水水面和湖泊多,特别是大型湖泊如洞庭湖中一些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位较稳定的水域是网箱养鳅较理想的水域。
1、网箱材料、规格与设置网箱原材料是用聚乙烯制成,绞丝网类型,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直接固定于水中。
网箱养鳅分为鳅种培育网箱和成鳅暂养网箱。
鳅种培育网箱网目大小以苗种不能逃脱为准,箱体面积10~25平方米。
成鳅暂养网箱网目为0.5~1cm,箱体面积约50平方米。
箱体高度视养殖水体而定,一般使网箱上部高出水面40cm。
台湾泥鳅不喜强光,网箱宜设置在湖边浅水处,箱底铺15~25cm厚的泥土。
2、选种与放养网箱养鳅的苗种来源包括人工繁殖苗种和野生苗种。
人工繁殖苗种养殖成活率高,增重快,但苗种成本高;野生苗种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相对低,增重慢。
苗种投放前用1*10E-5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30秒,或用3%~5%的食盐水浸浴10~20秒,以杀灭体表病菌及体表寄生虫,同时,剔除受伤体弱的苗种。
鳅种培育网箱放养体长3~5cm的鳅苗30000尾/平方米。
当台湾泥鳅体长增至10~15cm 时,转入成鳅暂养网箱,其放养量为1500~2500尾/平方米。
鳅种网箱和成鳅网箱的具体放养量应根据水体肥瘦、是否有流水、台湾泥鳅规格及体质、饲养技术水平等条件而定。
如在水质肥爽、有微流水、台湾泥鳅规格整齐、体质好以及饲养条件技术较好时,可适当增加饲养量。
3、选食与投饵台湾泥鳅的食性很广,除摄食天然饵料生物以外,还摄食人工配制的饲料。
网箱养鳅以人工投饵为主,投喂的饵料包括米糠、豆饼、麦麸、鱼粉、鲜活饵料以及配合饵料等。
人工配合饵料用豆饼、菜饼、鱼粉、蚕蛹粉和猪血粉等制成,其中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4。
如水温升至25℃以上时,配合饵料中的动物性饵料比例应提高到80%。
投饵应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台湾泥鳅在一昼夜中有1个明显的摄食高峰,分别为6∶00~9∶00,16∶00~18∶00;定点饵料实行定点投喂,可使台湾泥鳅形成集中摄食的习惯,也便于人工观察台湾泥鳅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定质做到不喂变质腐烂的饵料,饵料保持新鲜并且组成相对恒定;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应根据台湾泥鳅的生长状况、水温、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一般以1~2天内吃完为准。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泥鳅养殖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了农业产业的热门投资项目。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泥鳅养殖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影响了养殖效益和生产水平,因此十分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下面是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一、选址泥鳅对养殖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水温保持在20℃~30℃之间。
一般来说,适宜养殖泥鳅的场地应当选择离河流较近的山区、丘陵地带,距离大城市和重工业污染区较远,环境较为清洁。
为了保障生产的安全和高效性,应当考虑选址周边的交通、电力、通讯设施配套完善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二、水质管理水是泥鳅生长的基础,因此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增加泥鳅的养殖密度和养殖效益。
应当测定水源的水质,掌握水域的水位、水温、酸碱度、溶氧量等基本指标。
针对水质数据,采取合适的预处理和处理方法,进行一定的化学调节、生物调节和物理调节。
定期检查和调节养殖池水的水质指标,保持水质稳定。
三、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影响泥鳅养殖效益和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产效率,应当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
应当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食性进行了解,合理配饵,增加泥鳅食欲,促进其生长发育。
要保持养殖池的水质稳定,及时清除池底残渣,定期更换饲料,避免饵料污染。
还要注重饲料的营养均衡,适度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增强泥鳅的免疫力。
四、防疫管理防疫管理是农业养殖业的重要环节之一。
泥鳅养殖业也不例外。
良好的防疫管理方案可以预防和减少泥鳅疾病的发生,保障生产效益。
应当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清除病源和病虫害,及时发现和处理被感染的泥鳅,避免疾病传播。
定期进行泥鳅身体检查,观察泥鳅生长和繁殖的状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疾病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五、生产销售相对于养殖环节,生产销售环节则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
生产方面,泥鳅养殖场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养殖计数、分级和清池。
一例台湾泥鳅指环虫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
· 32病害防治Disease Control文章编号:1006-3188(2017)04-0032-02一例台湾泥鳅指环虫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习宏斌2 王海华*1 廖怀生3 徐先栋1 段中华4 李燕华1 陶志英1(1.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2.峡江县渔业渔政局; 3.遂川县水产站;4.新干县水产站)摘要:报道了一例因指环虫感染造成越冬种鳅大量死亡的病例,在现场调查、镜检观察确诊基础上,通过进行现场药物防治试验,探讨了病害发生原因,为台湾泥鳅指环虫病防治提供了科学用药方案。
关键词:台湾泥鳅;指环虫病;防治中图分类号:S943 文献标识码:C基金项目: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编号:JXARS-10)资助。
作者简介:习宏斌,男,江西峡江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王海华(1971-),E-mail: haihuawang998@ 。
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养殖密度高、容易捕捞等优势,其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台鳅最大体重可达 400 克,年均生长可达 150 克,是现有养殖品种生长速度的5倍。
江西省于2014年前后引进台湾泥鳅养殖,因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养殖效益高等优点,深受养殖户的欢迎,现在已发展成为江西省主要泥鳅养殖品种。
台湾泥鳅在引进之初,病害发生相对较少,不过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产量的提高,台湾泥鳅病害问题也日益突显。
作为一种新引进品种,养殖户因缺乏相应的病害防治经验,病害的发生往往会给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
笔者在进行走访调查过程中即发现一例因指环虫感染造成越冬种鳅大量死亡的病例,笔者现场进行药物防治试验,探讨病害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台湾泥鳅的相似病例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养殖及发病情况池塘面积为800m 2,东西走向,水深0.9m,土泥底质,池塘放养体质量为50-70g 种鳅1000kg 左右。
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个大好养TW-6台湾龙鳅是由品种选育、人工繁育、人工养殖第一人,台湾农业部渔业署淡水所首席工程师林森庄先生耗四十二年心血,将台湾、大陆及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是全球水产界唯一公认的人工选育品种。
最明显的特征是个大、生长速度快。
2012年被湖北蓝海春公司从台湾直接引进,由该公司技术总负责人樊启学教授实现其本土化,确保台湾龙鳅在不同的地域均可有很理想的表现,在生长速度、个体大小、免疫力、商品品质、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上均能与原种保持一致。
目录:生活习性龙鳅的食性营养价值品种优势养殖模式生活习性:一、不钻泥本土泥鳅在水温过高或过低、受惊扰等情况下,会钻泥。
在市场价格特别理想的冬季,本土泥鳅的这一特性让许多养殖户头疼不已。
不钻泥是台湾龙鳅的明显特性,冬天很好捕捞。
二、喜温性台湾龙鳅的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为25-27℃。
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食欲减迟,生长缓慢。
三、耐低氧台湾龙鳅比一般的鱼类更耐低氧,龙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辅助呼吸。
肠呼吸是龙鳅特有的生理现象。
龙鳅的食性:台湾龙鳅属杂食性鱼类,对食物的要求并不挑剔,水中的泥沙、腐殖质、有机碎屑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
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蓝藻类、裸藻类、黄藻类、原生动物类、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等。
台湾龙鳅处于寸片到二寸片阶段时(3~5厘米),喜食腐殖质,其次是小型甲克动物、昆虫等,胃肠食物团中,泥沙和腐殖质的重量比例高达70%左右,生物饵料的重量只占30%。
而全长在5~8厘米的泥鳅喜食水中浮游动物、丝蚯蚓等,偶尔也食藻类、有机碎屑和水槽的嫩叶与芽。
当泥鳅长到8~10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大型浮游动物、碎屑、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也食部分微生物。
生活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泥鳅,其食物有所不同,但通过食物组成可以认定龙鳅时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食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及高等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控及常见问题处方法本文由益农康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咨询电话台湾泥鳅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收益稳定,近几年在国内养殖风头比较高,特别在广东区域,据说有很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在养第一造南美白对虾不成功的情况下转而养台湾泥鳅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今天跟大家讲讲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大的问题:介绍台湾泥鳅的生态习性、台湾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日常管理常见的问题,实际上是水质、饲料和病害预防的问题。
1、生态习性外部形态:台湾泥鳅,属鳅科。
形体小,细长,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全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
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
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并非很细小,最大的台湾泥鳅据说现在可以达到700g,作为良种用的泥鳅有时候可以达到800-900g。
生活习性:①底栖性: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②喜温性:适宜水温:15-30℃,最适水温:25-27℃,水温超过30℃、低于10℃摄食明显下降。
③耐低氧: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鳃、皮肤、肠道(特别是小肠)都能进行呼吸,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④善逃逸:善于逃跑。
当池水涨满或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⑤食性: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
泥鳅特别贪食。
台湾泥鳅是台湾淡水所林森庄先生(号称“台湾泥鳅之父”)引进到大陆,目前还未完全审定,它的原本产于大陆的大鳞副泥鳅,所以跟普通泥鳅的习性一样。
2、台湾泥鳅的常见疾病的防治规模化养殖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所谓的规模化,像目前华中地区、广东地区台湾泥鳅一般条件差的、养殖水产低的亩产也在3000斤以上,条件好的、养殖水平高的亩产可达到6000斤以上,那么这个就叫做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比如亩产3000斤,一旦发病,死亡率10%,每亩造成的损失就是300斤,这个损失量比较大,所以说一旦是使用饲料的规模化养殖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的核心:维护正常的免疫体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系统活力。
实际上,治疗大鱼的整个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压制病症:例如细菌感染类的疾病首先使用抗生素进行压制,压制就是把体内、血液内、器官内的好的细胞、坏的细胞、好的细菌、坏的细菌统统压制在一个很低的生物量。
第二个阶段:依靠体内的免疫体系进行病症的修复,所以说平时维护整个的免疫体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刺激免疫系统,继发免疫系统活力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台风来临时,预测台鳅会在连日阴雨的时间里发生应激,就需要在台风来临前的5-7天时间里,拌料口服酵母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系统的活力,保障在台风来临后的时间段里体质健康。
此外,平时的水质管理、饲料投放的规范管理、增氧机的开启时间、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等提高免疫系统活力的产品等都是作为预防的管理手段。
台湾泥鳅病虫害分类:①寄生虫病,台湾泥鳅的寄生虫病远远不止我们等会要描述的,它有很多,在规模化养殖中目前寄生虫病不多;②水霉病③白嘴白尾或白鳍病④红颚、烂鳃⑤苗红头或红点病⑥黑鳃⑦腐鳍烂身病⑧肠炎病⑨气泡病,第②-⑨都是细菌性疾病或真菌性疾病,这一类的疾病死亡率特别高,死亡速度特别快,所以对细菌性疾病列得多一些。
寄生虫病:台湾泥鳅的寄生虫病不多,特别是规模化的养殖鱼塘,因为基本上都是肥水(肥水条件下,浮游植物多,溶解氧充足,对底质的消解能力强,寄生虫的种群被遏制在较低的水平。
),加上大家预防的意识比较高,所以得很怪的寄生虫病很少。
种类:大致有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还有台湾泥鳅经常发生的白点,因为是淡水鱼,也就是小瓜虫。
因为台湾泥鳅的养殖量比较大,养殖周期比较短,而小瓜虫往往是在初春时发生较多,规模化养殖一般秋冬时节都已经出塘了,所以得小瓜虫病的往往只有保种越冬的,数量较少,在此就没有列出来。
流行阶段:得了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的泥鳅有苗也有成鱼;症状:一般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这有点跟一部分常规鱼类似。
防治方法:这一类的疾病一般合并杀,合并治疗;预防:①在水花下塘第4天开始,使用杀车轮虫的药物对车轮虫进行遏制。
有些人问我,说在这个时候很难看到车轮虫,镜检很难,水花下塘,1公分多一点,你想把它抓到手里面,把鳃拨开都很难,怎么检查这个时候可以检查体表的黏液:直接刮取体表的黏液在显微镜下镜检。
根据多年的经验,鱼苗死亡量很大的时候不用检查,直接杀,就是在水花下塘第4天开始就杀一次车轮虫,隔7天再用一次。
基本上这两次就可以把台湾泥鳅水花下塘之后大约会得车轮虫的可能给遏制住了。
②每次在分苗前使用抗应激的药物(如维C)进行拉网抗应激的预防。
规模化养殖中很有经验的养殖户从水花开始用抗应激的药物进行拉网抗应激的预防。
因为水花有鱼头,加上水花下塘的数量一般比较大,这样就需要对鱼苗进行分级,有的区域标苗时达到100万尾/亩,这样起码要分4次左右,分了之后的鱼,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养成,剩下的鱼苗一定要在下次分苗之前拉网抗应激。
③在拉网之后大约第3天,等鱼苗恢复得差不多了以后,还要使用杀灭车轮虫的药物1次,这样就把寄生虫病预防到位了。
在苗期主要也就是车轮虫多一些,因为在放水花下塘的时候一般都会时肥水下塘,天然饵料比较充足,水质也比较肥,这个时候其它的虫,比如说指环虫得的可能性很小(指环虫一般在低温下多,而且指环虫的个体大,在鱼苗的鳃上寄生的可能性小)。
如何治疗:①可使用“2%二硫氰基甲烷”每亩·米100-200ml全池泼洒。
也可以少用点,根据水花的体质情况。
②有指环虫协同感染时,每亩·米使用“2%二硫氰基甲烷”100ml+“甲苯咪唑水悬剂”100ml。
指环虫协同感染时起码要用2次药,需间隔3天重复用药一次。
这个治疗方案对应斜管虫、三代虫都可以合并杀掉。
台湾泥鳅的细菌性疾病——水霉病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越冬和转运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在隔年的成鳅,隔年的成鳅在越冬之后由于转运受伤,加上水温偏低,导致水霉菌丝在伤口处增生,严重时伤口处如棉花团状大小。
有时候繁殖的鱼卵也会有水霉感染。
主要是因为成鳅本身有水霉感染,加上有时候繁殖的时间提早,水温偏低,这时候繁出来的鱼卵也会有,这批鱼卵基本上就完了。
预防:①转塘后第2天,使用“增效矾”按每亩·米100-150克泼洒1次。
②第4、5天,使用中药提取物的“五倍子水溶液”按每亩·米50ml全池泼洒。
一般用这种方法预防的话得水霉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保证水的肥度更重要。
保证水的肥度之后像这种药物使用的可能性都不高了。
治疗:①“五倍子水溶液”按每亩·米100ml全池泼洒,连用2天。
五倍子具有杀真菌的作用②更严重的情况:用复合药协同增效:每亩·米“五倍子水溶液”100ml+“硫醚沙星溶液”100ml全池泼洒,连用2天。
硫醚沙星具有一定的杀真菌和霉菌的作用。
注意:使用之后还要增肥,因为当你发现了水霉病,基本上鱼塘的透明度应该在30公分以上了,预防或者治疗之后要学会使用一些速度比较快的肥料,对池水进行快速增肥,否则在持续低温的情况虾,在15-20天左右水霉病会再次复发,这是水霉病的特点。
白嘴白尾或白鳍病:发病阶段:白嘴白尾或白鳍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发病特征:初期病鳅从吻到眼前哪一段为乳白色,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重症时蔓延至背鳍根部及背鳍后面的全部体表,由灰白色变为乳白色,鳅苗在水体里面的特点是: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死亡得很快,且死亡率高。
流行季节:5~7月,大家都知道5-7月份是华南和华中地区夏花在寸苗或者2寸的时时段,主要是原生动物侵害寄生时,有些时候跟车轮虫协同感染发生。
主要表现在夏花分塘前后。
死亡率:达30%~50%,这样话的标苗就算彻底失败了。
预防:①定期泼洒“聚维酮碘”,按照亩·米200克(毫升)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酵母提取多糖和谷胱甘肽”,提高免疫能力。
酵母提取多糖和谷胱甘肽是免疫增强的光谱刺激剂,内服了之后会刺激鱼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泥鳅的应答能力。
②定期投洒“含有芽孢的活菌改底制剂”,这种情况一般建议使用含有芽孢的颗粒剂,可以直接沉降到水底,对水底进行环境改良和占位,避免有害物质增生引发病症。
占位:在池底的表面,特别是在活性植物的表面有时候有一些带有电荷的位点,有时候这个位点是被杂菌占据了它就会在那里繁殖,所谓的占位是指先用聚维酮碘杀掉了杂菌之后再将含有高浓度的枯草芽孢菌的活菌投下去,让枯草芽孢杆菌在表面植物或者池塘底泥的表面进行占位,从而遏制其它有害菌的繁殖。
芽孢可以对池底大分子有机物包括氨氮进行利用。
治疗:特别注意:若有虫,先杀虫。
根据经验,这个时候车轮虫伴生的可能性很大。
镜检如果发现有虫,那一定要先杀虫。
按照上面的杀寄生虫的方法先杀虫,杀了之后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杀菌。
有2套方案:方案1:①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对水体进行消毒;②使用“高含量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改良;③内服“氟苯尼考粉+保肝类产品+三黄散”,连用3天;④第4天开始内服“天然抗菌物质+多维”,3天。
天然抗菌物质有很多,比如说抗菌肽、有些植物的抗凝物质,大家找到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第1套方案大概需要6-7天。
方案2:①全池泼洒“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溶液对水体进行消毒;②使用“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改良。
③上面我们用了氟苯尼考,这里就可以用“恩诺沙星粉”+免疫多糖类制剂”,内服连用3天。
可以轮换用药,就像外用消毒剂一样,第1个方案用了聚维酮碘,第2个方案用戊二醛苯扎溴铵,这是轮换使用,降低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
免疫多糖类制剂也可以换,因为保肝类物质有很多,免疫多糖类物质主要是酵母里面提取的高浓度的免疫多糖,高浓度的免疫多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红颚、烂鳃流行情况:在苗期和成鱼期都会发生,往往有时候也有车轮虫或其它寄生虫感染,这时候伴生车轮虫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是其它的虫,持续死亡。
多次治疗治不好,累计死亡量很大。
往往2个星期左右就死得差不多了。
镜检若有虫的话要先杀虫,是车轮虫还是其它的虫都行,但是一定要杀虫,杀完虫之后再来杀菌。
治疗方法:外用:每亩·米水用200克“过硫酸氢钾”颗粒全池投撒,鱼窝处重点投撒,连用2天。
主要是遏制传染源。
内服:这是治本的药,同时内服“氟苯尼考粉”+“多维”+“亚硫酸氢钠甲萘昆粉”+“免疫多糖制剂”连用5-7天。
亚硫酸氢钠甲萘昆粉就是我们平常说的K3,可以止血,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内出血。
泥鳅苗红头或红点病跟黄颡鱼的红头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