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尝试自学、感知目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合作交流、探究研讨———补充拓展、学以致用——评价反馈、总结梳理”。具体表现为:
一是课前老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引领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并有效利用,这样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展示,尽情交流探究,使智慧才华得到发挥,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翻开课本,我们会发现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较少,教学上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科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才能成为“源头活水”。
二是课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合作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课堂上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便彰显了它的魅力。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时,我们将学生们以4人为单位分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采取高中低(即一名优秀学生、两名中游学生和一名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男女生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小组势力均衡,同时每组由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以确保合作学习时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师生合作,达到对基础内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案例,让学生采用讨论、争辩、交流、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正确的倾听、思考、交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学会学以致用,形成相关基本技能。
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并根据教学进行适时评价、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奖励机制,即除了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显身手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乐于与组员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性奖励。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精心组织、适时引导、调控密不可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绝对不能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便把自己当作饶有兴致的一个旁观者。相反,教师应发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保驾护航。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以生成课堂的精彩。最后,借助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品质提升。课后实践延伸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取得“知行统一”的实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延伸作业,有调查、收集、体验、宣传、写作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没有硬性的要求,让学生尽力而为,不成为他们的负担。有的让学生当天完成,有的是在一周内做完,有的则要求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都坚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