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 腰痛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 腰痛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 腰痛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腰痛

腰痛

【概说】

一、概念: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等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沿革:

(一)《内经》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治疗。

(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三)《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着于腰部,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

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

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着于腰部,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并以突然发作者,称卒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

(四)《丹溪心法·腰痛》“肾气虚”是腰痛的病机关键。“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认为“肾气一虚,凡冲寒、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失志、作劳,种种腰痛,叠见而层出矣”。

(五)《七松岩集·腰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浸,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

(六)《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在辨证及治疗上更为系统。

(七)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指出治疗上应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

气。”

三、讨论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如因外科、妇科疾患引起的腰痛,应参照相关教材辨治,不属本篇讨论范围。【病因病机】

腰痛病因不外内伤、外感与挫伤,筋脉痹阻、腰府失养为基本病机。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部痛。

一、病因

(一)外邪侵袭: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腰痛。

(二)体虚年衰: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役负重,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之精气虚亏,腰府失养。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斵丧,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三)跌仆外伤:举重抬舁,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摒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

(一)病因分为外伤与内伤,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代诸脉,亦布其间,故内伤不外乎肾虚,而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以湿性粘滞,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内外二因,相互影响,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客,痹阻经脉发生腰痛。诚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曰:“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跌仆、挫闪、扭伤,多导致气血瘀滞,经脉气血失畅而发腰痛。

(二)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阳气不温,筋脉拘急疼痛;湿邪侵袭,其性重着、粘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碍滞气机,可使腰府经气不通,阳气不运,以致肌肉筋脉拘急而痛;感受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不畅而生腰痛。

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闪、扭伤,影响气血运行,以致气

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气血阻滞不通而痛。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说:“跌蹼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三)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内伤腰痛多关乎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滋润、濡养、温煦是主要病机。肾精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二)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三)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病史。

二、病症鉴别

腰痛与腰软的鉴别

腰痛与腰软在病机上有相似之处,主要以肾虚房劳及感受湿邪最为多见。腰软是指腰部自觉软弱无力,多伴有体虚和发育迟缓征象,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足瘫痿,甚则鸡胸龟背等,多发生于青少年。

三、相关检查

(一)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的诊断;

(二)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有助于腰椎病变引起腰痛的诊断;

(三)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引起腰痛的诊断;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腰痛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与外伤。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感受寒湿之邪的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虚损症状,多见于肾虚;

外伤者,起病急,疼痛部位明显,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二)审察脏腑虚实:

肾精亏虚,腰府失养,见腰痛缠绵,酸软无力;

肾阳不足,见腰膝冷痛、畏寒。肾虚日久,不能温运脾土,常伴脾气亏虚,见有腰酸乏力,神疲纳呆,或有水肿,或有泄泻,或有肢冷脘寒等脾肾亏损症状。一般说来,内伤脏腑

腰痛多为虚证,也有虚中夹实,伴有寒湿、湿热、瘀血者。

二、治疗原则

(一)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清热利湿;

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二)治疗腰痛应注意补肾固本。

但在外感偏盛时,则应急则治其标,先祛邪,后治本。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三、证治分类

(一)寒湿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兼症: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3、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4、主方:甘姜苓术汤加味。本方有温中、散寒、化湿作用,

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腰脊疼痛。

5、常用药:干姜、桂枝、甘草、牛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壮腰。

6、加减:

若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细辛以温经散寒;

若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仁以燥湿散邪;

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症,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二)湿热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

兼症: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舌脉: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2、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不舒。

3、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4、主方:四妙丸加味。本方有清利湿热,疏筋通络,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湿热壅遏,经脉不舒,腰脊疼痛。

5、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

膝。

6、加减:

热象偏重,舌质红、口渴、小便短赤,脉弦数,加栀子、萆薢、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之邪,蕴蓄日久,或热邪偏盛,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酌加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意滋阴而不恋湿;

湿热之邪留恋不去,腰痛兼有肾亏者,可选用既能清热利湿,又有补肾健腰的七味苍柏散。

(三)瘀血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

兼症: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

舌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2、证机概要: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主方:身痛逐瘀汤加减。本方有活血通络止痛作用,适用于腰部外伤,瘀血阻脉腰痛如刺。

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蟅虫活血祛瘀,疏通经脉;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祛瘀消肿;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并能强壮腰脊。

6、加减:

若兼有风湿者,肢体困重,阴雨天加重,加独活、秦艽、狗脊;

腰痛日久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耳鸣,小便频数,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熟地黄;

腰痛引胁,胸胁胀痛不适,加柴胡、郁金;有跌仆、扭伤、挫闪病史,加乳香、青皮,行气活血止痛;

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四)肾虚腰痛证

肾阴虚

1、症状: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

兼证: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脉:舌红少苦,脉弦细数。

2、证机概要: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3、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4、主方:左归丸加减。本方有滋阴补肾,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肾阴亏虚,腰脊失于濡养,腰痛绵绵,五心烦热。

5、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龟版胶以滋补肾阴;菟丝子、鹿角胶、牛膝温肾壮腰,阳中求阴。

6、加减:

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

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杜仲丸。

肾阳虚

1、症状: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

兼症: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白,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3、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4、方药:右归丸加减。本方有补肾壮腰,温养命门火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筋脉失于温煦,腰痛绵绵,拘急肢冷。

5、常用药: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阳补肾,强壮腰脊;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滋阴益肾,阴中求阳。

6、加减:

肾虚及脾,脾气亏虚,证见腰痛乏力,食少便溏,甚或脏器下垂,应补肾为主,佐以健脾益气,升举清阳,加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

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青娥丸,补肾治腰痛;房劳过度而致肾虚腰痛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调理,如河车大造丸、补髓丹等。

【预防调护】

一、预防腰痛,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仆、闪挫。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时,亦应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以发散风寒湿邪。

二、急性腰痛,应及时治疗,愈后注意休息调养,以巩固疗效。慢性腰痛除药物治疗外,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护,避免腰部损伤。

三、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极拳等医疗体育活动,有助于腰痛的康复。

【结语】

一、腰为肾之府,肝肾同系,乙癸同源,肾之精气,源出于脾,湿邪又易于困脾,故腰痛常与肾、肝、脾等脏密切相关。

二、腰痛病因有外感、内伤、跌仆挫闪。其发病常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挫闪为标。肾虚或为肾阳不足,或为阴精亏虚,腰府失养,属虚;寒湿、湿热、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属实。实证延久可致正虚,虚证又易感邪致病。

三、治疗时实证重在祛邪通脉活络,寒湿腰痛当温经散寒袪湿;湿热腰痛当清热利湿舒筋;瘀血腰痛当活血化瘀通络。虚证重在扶正,补肝肾、强腰脊、健脾气是常用治法。

四、腰痛日久,虚实夹杂,治疗应掌握标本虚实,选用祛邪和培本的方法。一般初起以祛邪为主,病久则予补益肝肾、健脾培本,或祛邪与扶正并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用药亦需互参。

五、治疗本病,除内治外,尚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临证备要】

一、善用活血化瘀药物

活血化瘀药可用于腰痛的不同证型,疾病不同的阶段所选取的药物和用量也应有别。初发急性期,常选用小剂量的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温通血脉;病情相对缓解期,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与作用;腰痛日久,屡次复发者,可选取大剂量活血化瘀,搜风通络的药物,如虻虫、水蛭、蜂房、全蝎、蜈蚣等。

二、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

腰痛的病因很多,感受外邪、内伤、外伤均属常见,腰痛又与许多疾病相关,因此临床既要根据病因辨证治疗,还要针对原发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办法。泌尿系统的感染、结石可引起腰痛,治疗可参考淋证、水肿病证;肝胆系统疾病、

妇科生殖系统疾病等,也可累及腰部引起疼痛,治疗时首先应考虑原发疾病的治疗,切忌腰痛治腰,以免贻误病情。三、临证当强调综合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牵拉复位、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穴位注射、药物外敷、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法,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寒湿腰痛、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可配合熨法治疗,以肉桂、吴萸、葱头、花椒,上四味捣匀、炒热,以绢帕裹包熨痛处,冷则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贴之,可提高治疗效果。

【复习思考题】

一、试述腰痛各个常见证型之间的病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二、如何掌握腰痛的辨治原则?为什么要重视补肾培本?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络学说的形成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经络系统的概念出现,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籍中,已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经脉学专著。但是,该书所载的十一条经脉,与现在的经络有所区别,它们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干,互不联系的。而且尚未形成内属于脏腑的概念,且无络脉之记载。 《内经》总结了当时经络学说的成就,对于经络的名称、起止、交会、循行部位、经气流注次序,以及各经“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指出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的作用。正是由于经络的相互衔接,在周身内外构成了网络周身的经络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中形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内经》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完整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以后历代医学研究和探讨经络学说的源泉。 稍后成书的《难经》在继承《内经》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补其未备,则对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及奇经八脉方面有所补充和发挥,特别是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从而使经络学说更趋系统化和完整化。 经络学说对于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它还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以及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不仅总结了当时的针灸学成就,而且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临床病证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学中医者首先必须熟悉的。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子和曾说:“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谓是至理名言。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对应表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对应表 1、手太阴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而醒。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等。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2、手阳明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实症:腹胀、易、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4、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5、手少阴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养生之道:此时是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我们饭后都想睡一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克制了这种欲望,如果有条件只要稍微的睡10分钟也会对我们的有很大的帮助,也不要担心会发胖因为时间很短,还可以帮助肠胃蠕动减少负担。另外在饮食上也可以选择对我心脏有益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对照表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对照表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对照表 在伟大的祖国医学里,十二时辰正好和中医中的十 每条经络对应一个时辰中运行最为活跃。 十二时辰别名解析对应 生肖 当令 器官 循行 经脉 常见症状 子时 23:00-01:00夜半,又 名子夜、 中夜 由天黑 转为天 亮这一 时间段。 鼠胆胆经 头晕目眩、 口苦、善太 息。 宜 熬 丑时 01:00-03:00鸡鸣,又 名荒鸡。 指深夜 过后,鸡 鸣之时。 牛肝肝经 胸闷、疲倦 黑眼圈、特 别容易烦 躁。 宜 熬 久 寅时 03:00-05:00平旦,又 称黎明、 天刚蒙 蒙亮的 虎肺肺经 肺部胀满、 咳嗽气喘、 宜 吐

憾,我们通常通过有限的经验来判断它的功能。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身体还有使用说明书,我们只是在模父母的行为,父母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父母有什么样的习惯我们常也有。我们长大了再用同样的经验再教育我们的孩子,就这样,们家族连生的病也差不多。如果你想让你的身体发挥地更好更长久是时候了解一下我们身体它正确的使用方法,这里我要和大家分享是我们经络能量的循环时间:即人体各主要脏腑的排毒休息时间。 23-1点:胆经 一天从这里开始了。这个时间全身肌肉松弛,各器官活动极慢,入梦想。圣经里说一天从夜开始,中医里将一天的子夜是阳气上升时间。如果是练功。这个是好时间。我们说肝胆相照,11点开始肝开始休整了。象我们的喝的水经过处理后干净了才能喝,我们的血只有经过肝排毒过滤以后才能用。这个时候要放下手里的事躺下了,只有平躺的时候,血才归于肝。而我们睡觉真的是睡觉么?可想象一辆行驶中的车在做保养么?当然不行。我们睡觉其实是让身有机会来做保养,让我们全部的力量放到最需要调整的部分--血液所以这个时候可以按摩一下胆经,做浅睡眠的准备,就好象细胞要修补手术,你躺下就是让细胞有机会准备一下。 1-3点:肝经 到了1点,大多数人已经浅眠阶段,对疼痛特别敏感。而且身体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十二时辰经络走向与养生

十二时辰经络走向与养生 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宜喝水。 2、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需吃早餐。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宜慢饮水。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宜午睡。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宜运动、多喝水。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宜休息。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宜散步。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宜安静。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其中4时呼吸最弱。 以上就是12个时辰的经络运用,相信你在看过后就会明白,为什么〈早睡早起身体好〉的道理了。 首先,整个身体的自然修补时间,是在晚上21点到凌晨3点。这段时间一定要休息,如不能休息,也一定要停止一切活动。 晚上21点到23点的时间,是免疫系统运作的时间,特别是小朋友的免疫系统还不全,因此小学 6 年级以前的小朋友最好在21点左右就寝。 而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骨随造血时间、 凌晨1点到3点是肝脏修复的时间、 凌晨3 点到5点是呼吸系统运作的时间。其中凌晨4点是我们脉搏最弱,心跳最慢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医学上有所谓的〈危险4点钟〉所以家里如有老年人,这个时间就要特别注意。 早晨的运动最好是在 5 点以后再出门,接下来 5 点到7 点是大肠蠕动最旺盛的时间是吃早餐时间,7点到9点则是最活跃的时间, 9点到11点是脾脏活动时间。 到了午时〈上午的11点到下午1点〉与子时〈晚上23点到凌晨1点〉由于身体在造血因此我们需要较好的休息,所以在这段时间好好的休息,就不容易贫血。因此,我们知道只要遵循自然法则,那么我们的身体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复原,如此这般,我们在工作会十分有精神在休息得到全然的放松。 下午13点到15点是小肠运作的时间,所以午餐最好在下午13点吃, 13点到15点膀胱运作时间,这段时间要多喝水是重要喝水时间。效果也最显著,如果肾脏与膀胱不好的人,最好在这段时间喝下500 的水。 下午17 点到19 点是肾脏活动的时。 19点到21点为心脏与脑神经系统活跃的时间。 以上就是12个时辰的经络运用,相信你在看过后,就会明白,为什么〈早睡早起身体好〉的道理了。

中医学基础——第六单元 经络

中医学基础——第六单元经络 细目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和手足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 2.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3.十五别络: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 细目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要点一走向交接 1.走向规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足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阴,从胸走手;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要点表里相合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要点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 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细目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而三歧”。督脉分布于腰、背正中线。 任脉分布于腹、胸正中线。 冲脉挟挤而行,直冲而上,分布于腹、胸。 任脉督脉 冲脉 细目经络的生理功能 要点一经络的基本功能

1.联系作用 2.感应作用 3.濡养作用 4.调节作用 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一)奇经八脉共同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例题 从头走足的经脉是 A.手三阴经 B.足三阴经 C.手三阳经 D.足三阳经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D 十二经脉的循行中,手厥阴心包经下接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太阴肺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阳明胃经 『正确答案』D 下列关于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 B.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 C.足太阳与足太阴为表里 D.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 E.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 『正确答案』C 奇经八脉中,同起于胞中的三条奇经是 A.督脉、任脉、冲脉 B.督脉、任脉、带脉 C.督脉、任脉、维脉 D.督脉、任脉、跷脉 E.任脉、冲脉、带脉 『正确答案』A

中医养生 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

中医养生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 养生之道网导读:中医养生,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中医认为,十二时辰正好和中医中的十二经络对应起来,每条经络对应一个时辰中运行最为活跃。下面一起来看看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大家按照时间来养生吧。 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 【卯时记得上厕所】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卯时05:00-07:00大肠经 此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颖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步入兴奋状况,完成对食品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这时起床,大肠蠕动旺盛,适合排泻。 【辰时勿忘吃早餐】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辰时07:00-09:00胃经 此时胃经最旺,在7:00过后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豁嘴或生疮。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吃早餐,每一天这时敲胃经最佳,开始工作人体的发电系统。 【巳时喝水六杯】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巳时09:00-11:00脾经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这个时辰要喝至少6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我们不能等口渴了再喝,要平时就均匀地喝水。因为感到口渴那代表你的身体已经缺水,这时候补充就略显迟了些。 【午时小憩助精力】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午时11:00-13:00心经 此时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心气鞭策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此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午睡起床后要适量运动,以利疏通周身气血,增强脏腑的功能活动。 【未时吸收营养物】

十二时辰养生和人体经络动态走向图

-------------- 中医养生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

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

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

十二时辰与人体十二经脉 一日十二个时辰,人体气血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流行次序是: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最后再流入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地支与五脏六腑相配: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天干与五脏六腑相配: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上一个时辰)肺经最旺,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此时可多饮水使大肠充分吸收水分,促进排泄;排泄结束后,可做提肛运动,有利于治疗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此时胃部吸收营养的能力增强,需要进食吸收充足的营养,也正是人们进食早餐的时间。所以说,早餐要吃好。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脾主运化,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胃统称为后天之本,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经旺盛时可运化水谷,升清化浊,为身体提供气血营养。“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气血充盈,唇色红润。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经旺盛,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此时是气血运行的最佳时期,不宜剧烈运动,应在午时小憩片刻,宜于养心,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是说小肠接收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泌别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将水谷化为精微。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消化吸收。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前者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后者为水谷之精气,是由脾胃运化而来。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经的旺盛,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增强心的力量。心包经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此时最宜步行,可增强心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部分试题

第四章经络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十二经脉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B.经筋C.正经D.奇经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B.孙络C.浮络D.别络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B.经筋C.皮部D.经脉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B.别络C.正经D.奇经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B.孙络C.别络D.经筋E.奇经 二、填空题 1.经络是运行,联络,沟通的通路。 2.经络,是和总称。 3.经脉包括、和。 4.经络系统由、、、组成。 5.络脉由、和组成。 6.正经有十二,即和,合称为十二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 三、判断题 1.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络脉组成。() 2.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3.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4.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多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5.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 6.手三阴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7.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8.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 2.C 3.E 4.B 5.D 6.B 二、填空题 1.全身气血脏腑肢节上下内外 2.经脉络脉 3.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4.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5.浮络孙络十五别络 6.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 三、判断题 1.×2.√3.√4.√5.√6.×7.√8.√

经络—时辰对应表

经络—时辰对应表

经络——时辰对应表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黄帝内经》:“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络上面有300多个穴位,分别连着人体十二个脏器。一日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

虚症:易疲劳、视力减退、性功能减退、头晕眼花、皮肤枯黄等。 实证:肝火旺、脾气不好、头晕腰痛、月经失调、失眠、肋间神经痛等。 寅时——肺经旺,呼吸运作最佳,脉搏最弱。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寅时3︰00 - 5︰00 肺经 人体状态:大地阴阳从此刻开始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了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在前两个小时把血液推陈新之后,把新鲜的血液输送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睡眠好的人清晨起来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进入深睡眠。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卯时——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卯时5︰00 - 7︰00 大肠经人体状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的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养生之道: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清理大肠内的残渣。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

十二时辰经络走向

十二时辰经络走向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足少阳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好好睡觉, 子时是指夜里23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部两侧,顺人体侧面而下,一直到脚的四趾。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春天把生发之机养住了,一年都好;少年时把生机养好了,对一生至关重要;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养生之道:临床证明,患者大多数在夜间发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人,要加强观察,备好救心丸。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食疗法:花生、芝麻、核桃仁、葡萄、香蕉、番茄、莲藕、韭菜、木耳、螃蟹、鸡肉、牛肉、海带等。 虚症:头昏、眼睛发黄、视力下降、皮肤灰暗、无光泽、体力差(休息不好压力大)等。 实症:偏头痛、胸口胀、口苦、易失眠、食欲不振、血压异常、力重是右上腹疼痛等。 足厥阴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养养肝血 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如果要是养肝的话,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如果一夜一夜地打牌,是养不起肝的。 在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经络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经》2.正经是指()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 阴阳五行脏腑 B 内外脏腑五行 C 手足五行阴阳 D 手足阴阳脏腑 E 手足五行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 手太阴肺经 B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A 心 B 三焦 C 肾 D 肝 E 小肠

人体经络与十二时辰养生 附图

人体经络与十二时辰养生(图文)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月、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 十二经络气血流注歌诀: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一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 肺经当令。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 大肠经当令。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 胃经当令。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B)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D)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D)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C)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D)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B)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D)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C)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B)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C)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D)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B)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D)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C)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C) A.痰 B.饮 C.水 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 A.肝 B.肺 C.脾 D.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示意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示意图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 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 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2、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 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 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 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3、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 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 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十二时辰的经络养生之道

子时心脏最脆弱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子时23:00-01:00 胆经 人体状况: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但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心脏功能差)发病和死亡。 养生之道:临床证明,心脏病患者大多数在夜间发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人,要加强观察,备好救心丸。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丑时熟睡保肝脏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丑时01:00-03:00 肝经 人体状况:此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养生之道: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到最充足能量。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李强主任说,虚火旺盛的人,在这个时候睡着,还能够降虚火。 寅时梦里深呼吸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寅时03:00-05:00 肺经 人体状况: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而肺不好的人会经常咳嗽,就算是睡着后也会咳嗽,有些人可能在睡着后,咳得更厉害。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卯时记得上厕所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卯时 05:00-07:00 大肠经 人体状况:这是大肠经活跃的最佳时段。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

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茅房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 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辰时勿忘吃早餐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辰时07:00-09:00 胃经 人体状况:你的胃已经等了整整一个晚上,早就饿得不行,此刻它睡醒了过来,所以,这个时候吃早饭它会尽全力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巳时喝水六杯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巳时09:00-11:00脾经 人体状况:此时脾经最旺。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就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 养生之道:这个时辰要喝至少6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我们不能等口渴了再喝,要平时就均匀地喝水。因为感到口渴那代表你的身体已经缺水,这时候补充就略显迟了些。 午时小憩助精力 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午时11:00-13:00 心经 人体状况:心经最旺。也是人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养生之道:此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午睡起床后要适量运动,以利疏通周身气血,增强脏腑的功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经络系统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脏或一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是依据其分布于手足、所属脏腑和阴阳属性等三个方面而命名。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按照阴阳的三分法,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少阳、太阳。胸中三脏,肺为太阴,心包为厥阴,心为少阴,其经脉皆行于上肢,故肺经称为手太阴肺经,心包经称为手厥阴心包经,心经称为手少阴心经;与此三脏相表里的大肠、三焦和小肠,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腹中三脏,脾为太阴、肝为厥阴,肾为少阴,其经脉皆行于下肢,故分别称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与此三脏相表里的胃、胆和膀胱,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说明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

交会;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中与手三阴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循行走向,相互联系,有三种交接方式。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共6对,在四肢末端交接。其中相表里的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相表里的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有3对,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足手阴经在胸中交接 足、手阴经,又称“异名经”,也有3对,交接部位在胸中。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内的分布虽有迂回曲折,交错出入,但基本上是纵行的,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