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从9月15日培训开始,我们感动且收获着……

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学有所成!

主编:柯晓露

2012年10月7日

2012年罗源县中小学教师新课标远程培训进度安排

请各位参与培训的老师根据以上要求,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

以上表格内容截止至2012年10月7日24:00

可以看出,我们班学员学习热情非常高,在学习日志,做作业和论坛研讨上都非常积极,但在我的教学故事和名家博文共享上无参与,希望各位老师拿出自己的宝贵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与大家分享。

在第一次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老师们基本上能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见解,下面节录一些优秀的作业供大家交流。

提交者:郑松生(提交时间: 2012-9-25 15:35:42)

1.新课标对评价的功能提出的要求:

关于教学评价,它涉及到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学校教学管理的评价,2011版课标对我们评价改革究竟提了具体要求。首先,他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为什么要重视评价的这些功能呢?是因为希望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这样的做法。第二,那就是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需要全方位的去评价学生,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那就是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2011版课标提倡的是,不仅要有老师评价学生,还有学生自己的评价,自己评价自己。另外,还有我们学生间的相互的评价。另一个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虽然说有这样的一个要求,但是要真正实施

下去,必须要进行观念的转变,说到观念的转变。我们首先要改变一步到位的评价观念,评价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2.对新课标“评价建议”进行可行性论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举一平常教学中自己觉得较好的评价措施:

不管什么评价,我觉得应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齐下,从观念、知识、设备等方面加以重视;从课本、读物、媒体让大家知道掌握与国际形势相适应的科技知识;有效的配备相应的应用设备,让课堂教学更有效进行,让老师学生上课有工具使用。在这三种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有两面性,有对学生不足的评价,有对学生优点的评价,不管是不足处或者是优点处的评价,我觉得要让这些评价变成一种激励性的评价,不能应为学生的一些不足,就批评他们,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足,能让他们在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如何改进如何进步;而对学生有好的地方的评价,不能让他们骄傲自满。

就比如我在课堂中,个别的学困生经常会提出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理论,此时,其他的同学有些则会去对此呲之以鼻。那么此时,我常常是从这些的学困生的观点中去找出它的闪光点来,予以肯定,及时真的观点错误的十分严重,也不去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对他们能参与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表扬,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慢慢改变对学习的热诚。

提交者:黄彦珍(提交时间: 2012-9-25 23:08:51)答题内容:

(1)课标修改前后“物质”主题中科学内容条目的变化

“物质”一级主题里有四个二级主题。第一个是“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第二个是“物质的属性”;第三个是“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第四个是“新材料及其运用”。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这四个二级主题来看,二级主题的个数和名称与“实验稿”都是相同的,没有变化。但是二级主题下的三级主题有一定的调整。

第一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在“实验稿”中,首先有第一条和第二条,“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性”,“能从生活或社会运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对这一条而言,上半句的内容移位到另外一个主题下了,把这个就放到了“物质的属性”二级主题下。最下面的内容就是从生活社会运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融进了其他的条目中,所以在现在的“修改稿”里,这一条就不存在了。

第二条,“有评价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资源利用的意见。”这条课程标准,也合并到其他的课程标准的条目中去了。所以这两条就不再存在了。

第三条,在“实验稿”里是“能区分固、液和气的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对这一条而言,基本上维持“实验稿”的一个要求的水平,只是加强了这个内容和生产生活的联系。在这个“修改稿”里,除了要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还加上了一条“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加强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

第四条,“会测量温度”,在《标准 (2011 版 ) 》里,就已经变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范围更缩小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现在变得更简单,操作性更明确了。所以这可以归类为细化条目。

第五条,“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

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这是“实验稿”中要求的,既有实验的要求,也有跟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等。在“修改稿”里对实验、联系实际都有继承。两个方面有细微的调整,第一个是不仅有熔点和沸点,还明确了凝固点。另外特别强调了物态变化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就把物理的本质问题提升了。

接下来最后一条,“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这里显然就有 STS 这方面的一些观念的渗透,我们修改的时候规范了行为动词,比如“能用水的三态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就改为“用水的三态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因为“说明”是“了解”水平。“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是新增加的,就是对 STS 观念的渗透加强了。另外“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这个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对这一条而言就是对行为动词的规范以及对 STS 观念的渗透都有所加强。

第二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这个二级主题在“实验稿”里有四个条目,在《标准 (2011 版 ) 》里也有四个条目,只是条目本身做了一些调整,个数并没有变化。

第一条,在“实验稿”里是“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这是“实验稿”中的一个要求。但是在老师的反馈中,老师们提出这样的疑问,物质的哪些属性不明确,所以在《标准 (2011 版 ) 》中,就做了调整,调整为这样。“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标准 (2011 版 ) 》的前面部分就是“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等”,这个就解决了老师们说物质的一些属性不明确的问题。下面的一条“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是“实验稿”中的第一条,实际上是一个移位,那么因此这条标准和“实验稿”比起来的话是明确了属性。“实验稿”里,没有说要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但在“修改稿”里明确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弹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都要经过实验来认识。这是我们上集所说的加强实验,明确内容其中的一个例子。

第二条,“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标准 (2011 版 ) 》就改为“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新旧“课标”对比变化不大,只是行为动词规范了。

第三条,在“实验稿”中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在这里是理解密度,而且也要求将密度的知识用于解决简单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现象等等。在《标准 (2011 版 ) 》里,这个也有继承,但同时有调整,“通过实验理解密度”这个没有太大变化,就是到达理解的水平,“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是以前没有的,这是《标准 (2011 版 ) 》里增加的一个实验。

第三个二级主题,“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在这个二级主题下,旧“课标”有四个三级主题,新“课标”里也有四个三级主题,数目上是没有变化的,只是个别条目的一些微调。其中有微调的比如第三条“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在《标准 (2011 版 ) 》里,就调整为“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新旧“课标”对比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规范了行为动词,以前的“大致了解”,我们已经统一为“了解”。另外希望学生们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这是我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