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6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唐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1唐朝耕作技术发展2江南经济发展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儒学复兴4中国古代科技特点5唐朝开放的政策6综合7一、选择题1.(2019·福建福州质检)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
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9·江苏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解析:C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曲辕犁普及于盛唐,故排除A;表格内容仅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农耕技术情况,未涉及其他地区,故排除B;通过材料可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如何,故排除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试题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2018·贵州凯里一中模拟]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
……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此规定( ) 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答案 B解析材料体现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故选B项。
题干无从体现是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地主豪强,排除A、C、D三项。
2.[2018·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答案 D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汉代治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南方的浙江也有治水活动,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并且此表无法反映整体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此表是治水活动情况,反映不了整体农业状况,故C项错误;在唐代浙江治水次数最多,治水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表明东南地区农业获得较快发展,故D项正确。
3.[2017·衡水中学调研]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 A解析材料中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和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的状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故D项错误。
4.[2017·河北唐山模拟]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2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联考)《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解析:选A。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2019·呼和浩特调研)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
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
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得出佃农获得国家编户的地位,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故D项正确。
3.(2019·成都模拟)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北方道 1 370 569 45.1 北方道 4 922 183 55.0 南方道 1 671 302 54.9 南方道 4 051 451 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选B。
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B项正确;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快,不能得出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因而不能体现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户数增长较快,不能反映人口南迁,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文化
史料2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
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 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史料3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③店肆待客,
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 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 寸刃。 ——《通典· 食货七· 历代盛丧户口》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古文献史料。以省略号为分界线,前一层围绕“坊”,后一
(2)市的变迁: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 “市”“坊”严格
分开。
(3)城市的发展
a.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⑥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等。 b.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 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 益二”的说法。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⑦ 市舶使 专门
2.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手工业
a.冶炼业:南北朝时期发明④ 灌钢法 。
b.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2)民间手工业 表现:魏晋时期曾遭到摧残,到了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 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影响: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本讲考点
考点1 考点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考点1
1.农业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出现① 曲辕犁 ,安装犁评,适应了各种土 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生产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 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练习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这主要是因为()A.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答案 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战乱的环境,君权相对较弱,这一时期士大夫思想追求的转变,体现的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故选A。
2.(2019·宜宾模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这表明当时()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答案 C解析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
3.(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答案 D解析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反映,但《西游记》是虚构的神魔小说,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4.(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答案 D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7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7讲魏晋到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一、单1.据史料记载,某一朝代在耕犁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称作江东犁的工具。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对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该朝代是()A、春秋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印刷成本的降低+3.唐朝贾岛在《喜李馀自蜀至》一诗中说:“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
”下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可与《风》对应的是()A、《格尔尼卡》B、《阿Q正传》C、《命运交响曲》D、《唐璜》4.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典籍记载内容(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旧唐书·玄宗纪》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全唐文》卷入十一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唐会要》六十九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唐会要》八十六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5.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
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江南经济的开发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对外贸易的繁荣+6.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中出现于隋唐之际的是()A、火药B、指南针C、造纸术D、雕版印刷术+7.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拥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君主拥有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地主拥有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8.唐朝官营丝织生产,设立二十五个“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_板块三_第2讲_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作业课件
考点9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经典3+2 3年高考+2年模拟1. [2021湖南卷]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
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1.A 西晋、南朝时期的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有利于自耕农数量的增加。
由此可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
材料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士族势力相互依赖,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田制改革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D项。
图解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2. [2023福建百校联考]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
这些做法A.阻碍了小农经济有序发展B.加剧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C.旨在控制人口并稳定财政D.反映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答案2.C 据材料“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这些做法是为了控制人口并稳定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中的“大索貌阅”“输籍之法”并未阻碍小农经济的有序发展,反而对小农经济有一定保护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制定纳税标准”,这并不意味着“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赋役制度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排除D项。
3. [2022江西临川一中模拟]以下是唐朝十道的贡赋丝布织物表,由该表可知注:绢、绵、絁、襺、细属于丝织品;麻、纻属于麻织品;葛、蕉的纤维也可作纺织原料。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第7讲 魏晋至隋唐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
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 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选D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某某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9四川成都模拟)上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 D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材料信息看,与汉代相比,唐代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反映了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故C项错误。
3.(2019江西九江模拟)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解析卷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 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 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福建福州质检)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 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
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8·安徽合肥一模)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解析:B 据材料可知,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唐代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加大,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这说明茶叶作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消费观念”“农民主要财源”“南北经济交流”,故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 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7·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解析据题干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及“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故选C项。
答案 C5.(2018·四川资阳模拟)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
《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
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
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
这一措施()A.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B.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C.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D.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解析根据题目中“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信息,可知均田制把无主土地分配给各阶层的人,有利于实现土地和人口资源的有效利用,故选D项。
答案 D6.(2017·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解析据题干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并没有体现十分广泛,故D项错误。
答案 A7.(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反映了()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加强解析据题干可知,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选B项。
答案 B8.(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唐代中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
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A.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B.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C.实现对工商业者的管理D.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解析根据“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可知国家对工商业的造籍登记,本质就是强化对其管理,故选C项。
答案 C9.(2018·甘肃兰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表明文化多元化,故选A项。
答案 A10.(2018·山东淄博模拟)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其命名的主要特点是()A.强调内外有别B.注重风水迷信C.侧重地理因素D.彰显教化功能解析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内外里坊的命名,“崇教”“明义”“旌孝”“靖安”,都流露着明显的儒家教化色彩,故选D项;内外有别,这并不能由材料中的命名来看出,故A项错误;“注重风水迷信”,材料中同样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地理因素只是襄阳城的选址考虑因素而非命名考虑条件,故C项错误。
答案 D11.(2017·广东清远期末)唐太宗:“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
”从材料中可看出()A.儒学长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B.道教在唐朝遭到灭顶之灾C.唐太宗重视儒学D.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可知唐太宗重视儒学,故选C 项。
答案 C12.(2018·陕西榆林模拟)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
孝子们割股千年,清代的《江南通志》记载了2 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多达500个以上。
导致材料所述孝子行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社会鼓励B.儒家思想尊崇孝道C.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影响D.“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推动解析在古代,朝廷推行孝道,往往还有配套的物质刺激,被公开旌表的孝子不仅直接受赏,还能终身免税,例如材料中清代《江南通志》记载了2 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故选A项。
答案 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南常德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10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来归纳总结。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夜市、草市的出现来回答。
答案(1)状况:商品运输活跃,富商众多,商品交易广泛。
(4分)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地开发山林川泽。
(6分)(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或交通发达、店肆众多)。
(5分)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10分)14.(2018·四川南充调研)解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附:《唐代学制系统图》解读《唐代学制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
(12分,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教育体制分为中央和地方官学,结合所学不同学校的学生的前途不尽相同,体现出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如观点一。
根据材料国子监、中书省下学习门类的多样性和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系统,得出教育体制系统化和学校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如观点二。
答案观点一: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
(3分)唐朝时中央地方各级都办有学校,如中央贵族学校崇文馆和弘文馆,公侯卿大夫学校国子学、太学等,地方州县也有相应学校。
弘文、崇文学生的门荫地位优越,仕进多途;国子监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仕;而职业教育诸学校的学生,大都从事所学专业工作。
因此,唐朝前期仍盛行重贵族士族的风气,强化了等级性。
(9分)观点二:教育体制系统化,学校形式多样化。
(3分)唐代教育已经形成体系,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
县州府学业优胜者参加科举考试或进入国子监的中央学校深造;儒学经典成为各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卜筮、医学、兽医、天文等实用性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实用性人才。
(9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