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相对AVP缺乏
21
Circulation 1997;95:1122-1125
VASST试验:小剂量AVP对感染性休克的影响
多中心RCT 入选:感染性休克且需NE ≥ 5μg/min维持血压者 分组:AVP组:0.01-0.03U/min
NE组:5-15μg/min 若AVP 0.03U/min、NE 15μg/min时MAP未达65-75mmHg,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重组人活化蛋白C 乌司他丁 + 胸腺肽
氧输送
针对病理生理治疗:增加氧输送、降低氧耗
10
氧耗
氧输送
氧输送:肺通气、肺换气、Hb运输O2、Hb释放O2
氧输送(DO2)=动脉血氧含量(CaO2)× 全身血流量
(Hb结合O2+溶解O2) (每搏输出量×心率)
Hb×1.34 ×SaO2
前负荷(左室舒张末期压) 后负荷(外周血管阻力)
则加用开放标签的升压药(不用AVP)使MAP达标
22
N Engl J Med. 2008. 358(9): 877-87
VASST试验:基线
23
N Engl J Med. 2008. 358(9): 877-87
脓毒症(Sepsis)
Infection→SIRS
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
Sepsis+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灌注不良/低血压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
Severe Sepsis+充分液体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3
发病机制:炎症失控学说
严重 感染
炎细胞活化—中粒,淋巴,单核-巨噬,
正反馈 形成恶 性循环
炎症介质
血小板,内皮细胞
活性氧 蛋白水解酶 促炎介质—TNF,IL-1,IL-8
TXA2,PGI2,LTs,PAF 肽类,胺类,粘附分子
局部炎症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MODS
4
炎症失控学说
抗炎反应
来自百度文库
促炎反应
抗炎反应
促炎反应
轻度感染,炎症局限
严重感染,炎症失控
5
病理生理
特征:有效循环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
后果:微循环障碍
器官功能障碍
本质:氧输送不足和氧耗增加
氧输送
氧耗
6
微循环障碍理论与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痉挛期、缺血缺氧期)
儿茶酚胺、病原体毒素等致毛细血管前括约肌α受体兴奋 → 大多有交感兴奋的症状,脉压小
休克中期(扩张期、淤血缺氧期)
去甲肾上腺素 (N=821)
12.4% 3.0% 4.1% 2.4%
7.4%
14.0±12.3d
多巴胺 (N=858)
24.1% 2.2% 6.5% 2.7%
7.3%
12.8±12.4d
P <0.001
0.29 0.09 0.12
0.07
18
N Engl J Med. 2010. 362(9): 779-89
组胺、缓解肽、NO等扩张血管、降低α受体兴奋性 → 低血压、酸中毒
休克晚期(麻痹期、衰竭期)
→ DIC、多器官功能不全/衰竭
7
独立预后指标
预后不良:MAP < 65mmHg SvO2 < 70% CVP < 8mmH2O
8
Intensive Care Med. 2005. 31(8): 1066-71
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 马元吉 2012年5月11日
内容 相关概念、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缩血管药物的应用 扩血管药物的应用
2
相关概念
感染(Infection)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体温 心率 呼吸频率/PaCO2 白细胞水平
心肌收缩能力
11
针对病理生理治疗
提高氧输送:
提高SaO2:氧疗 提高Hb:酌情输RBC悬液 提高前负荷:液体复苏 调节后负荷:血管活性药物 改善心功能
降低氧耗:
镇静 镇痛
12
血管活性药物:缩血管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NE)
激动小动脉α受体 → 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升高
多巴胺(DA)
低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28天病死率
NE组:48.5% DA组:52.5%
17
N Engl J Med. 2010. 362(9): 779-89
多种休克患者 总体副作用:和NE组相比,DA组心律失常更多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皮肤局部缺血 动脉闭塞 肾脏替代治疗
无需肾脏替代治疗 天数(随访28天)
预后
N 180
37
20
20
10
7
器官血流自主调节:MAP 60-65mmHg
9
Intensive Care Med. 2009. 35(7): 1225-33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抗感染治疗
早期:1h内 恰当:基于本地耐药监测的经验治疗(之后根据培养结果目标治疗)
针对发病机制治疗:缓解失控的炎症
多种休克患者 亚组病死率:感染性休克NE组和DA组间无差异
N=263 N=280 N=1044 N=1679
19
N Engl J Med. 2010. 362(9): 779-89
感染性休克 Meta分析:和NE组相比,DA组病死率更多
20
Crit Care Med. 2012. 40(3): 725-30
小剂量:激动多巴胺受体 → 肾、肠血管扩张 中剂量:激动β1受体、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 血压升高,但外周血管阻力未变 大剂量:激动α受体 → 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升高
血管加压素(AVP)
激动血管平滑肌V1受体 → 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升高
13
血管活性药物:扩血管药物
阿托品、山莨菪碱
阻断M胆碱受体,使血管(尤其是微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
硝酸甘油
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别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全身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少
14
缩血管药物:使用时机
应具备以下三条: 充分补液
30min内输注1000ml晶体或300-500ml胶体 也许更多
MAP < 65mmHg CVP
8-12mmH2O:缩血管药物 <8mmH2O:继续补液,缩血管药物 >12mmH2O:改善心功能
15
Crit Care Med. 2008. 36(1): 296-327
MAP ≥ 65mmHg:越大越好?
16
Crit Care Med. 2000. 28(8): 2729-32
Crit Care. 2009. 13(3): R92
多种休克患者 总体病死率:NE组和DA组无差异
多中心R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