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平定文化遗产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简介
山西,是中华名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就有好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泉市是山西
省东部地区政治、
经济、教育、文化
中心,是中国能源
重化工基地的重要
组成部分。市区洮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有“煤铁之乡”的称誉。 民间文学
1、赵氏孤儿传说【国家级】
《史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景公
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300
余口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
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
的深山(今盂县藏山)藏匿15年之久。
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
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
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盂县有100多座庙宇都供奉同一个神,那就是灵感大王——赵氏孤儿赵武。而且,每年过庙会都要唱戏,除藏山庙会外,大部分庙会都会唱《赵氏孤儿》。
2、仇犹古国传说【县级】
盂县古称仇犹,有着悠久的文
化历史,是蜚声三晋大地的文献之
邦。
“智伯献钟”的典故就源于
古老的仇犹古国。
有关仇犹古国的历史,通过祖
辈们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可以追
溯到春秋战国时代。2003年,金龙大街开工建设,为人们轻轻揭开了这个古国神秘面纱的一角。通过考古勘查,人们首次发现了历史上真实的仇犹国臣民们生活过的地方和痕迹。
2003年在建设金龙大街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一柄沉睡了至少2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青铜器重见天日。这些古墓有2300年到2700年的历史,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这在阳泉市乃至整个晋东地区的文物发掘考古史上,均属第一次。由此证实,盂县的历史最起码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出土文物和那个时期相吻合,这些文物均为研究盂县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仇犹国被灭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考古结果证明,仇犹国不仅存在,而且生产力发达。这次考古入选2003年山西省十大考古发现。令所有关心晋盂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所有的仇犹后裔都为之欢呼雀跃。有关仇犹古国历史的研究才开始被世人所关注。
经济基础提升文化建设。但经济建设对文化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2003年人民网太原9月22日电:位于山西盂县县城北村砖厂和水泉村西的仇犹国遗址古城墙是距今2500年的春秋战国的古城遗迹,对研究晋国和中山国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盂县历史悠久的物证。近期,紧张施工的盂县金龙
大街重点工程某施工单位取土作业时,已将距今2500年的盂县春秋战国时期仇犹国古城墙遗迹破坏,让人为之惋惜。目前,山西省文物局已关注此事并下达保护古城墙的通知。
昔日繁华强盛的古城墙在遭受数千年风雨的侵蚀已是残垣断壁,而在2500多年的今天,这条残存30多米的古城墙,包括周边仇犹城古遗址,再次面临一场浩劫。今年以来,水泉村新农村建设中,在未向文物部门申报和告知的情况下,擅自在该遗址保护区内进行房地产开
发。在接到群众举报后,文物部门立即依法发出责令停工通知。施工者无视文物法,不顾文物部门的极力阻拦,强行动用大型机械对未进行文物考古发掘工作的地块和古城
墙进行破土昼夜施工,部分古墓葬被推土机摧毁,截至6月8日,古城墙遗址遭到重大破坏。并且破坏还在继续,估计再过几天,古城墙遗址将被彻底清除,永远消失于世间。
历经沧桑洗礼,再经岁月涤荡。随着仇犹国的灭亡,这条古城墙早已失去了她原有的功能。但自然剥蚀,烽火狼烟,并没有让这条命运多桀古城墙低头偃息。2500多年来依然屹立,岿然不动,为世人展示着她的坚贞不屈和忠诚忠实。面对死亡,依然默默无闻,无所畏惧。这也正是仇犹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的象征.......一个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精神。
当我们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着现代化生活带来的种种方便的时候,当我们给后辈们讲“智伯献钟”的故事的时候,仇犹古国变得越来越像一场美丽的童话。
民间音乐
1、盂县民歌【县级】
盂县民歌在境内2442平方公里、14个,乡镇、
500多个村落均有分布,覆盖人口30万。按流派可
分为西部、北部、东部和中部民歌,西部在:东粱、西潘等;北部为上社、梁家寨、下社等;东部在牛村、仙人、北下庄等;
中部为路家村、南娄、孙家庄等村镇。其中西部、北部和东部地区,流传最广,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娱乐活动较少,唱小曲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步普查,在民间尚存的有 400~500首,传承人群尚有200多人,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盂县志》、《盂县文史资料》等史书著作中有记载并收集出版盂县民歌25首,《山西省民歌集》中收入盂县民歌的《叫大娘》、《四报扛长工》、《卖扁食》三首作品,《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山西卷》、《阳泉市民间歌谣集成》收入了30多首。
《你把良心背到脊背上》、《羊肚肚手巾毛毛多》、《那可怎呀》、《五更调》,表现的是农民们在村子里种地生活的情景。《那可怎呀》这首歌是盂县民歌的代表作。歌词“哎,墙头上种谷回不过的镂,主子呀(娘家)和待在(喜欢待)没人留,那可怎呀”,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堪称绝笔。
据盂县文化馆馆长介绍,在盂县西部
的东梁乡东梁村,还有几位老人会唱现在
人们已不常听到的盂县民歌。已经60岁的
粱书印老人基本上唱的都是女声,所以反
映女子相思之情闺阁仇怨的就多一些,而
另外两位老人刘宝和和冯二牛唱腔就较为粗狂,充满了激情。
2、盂县民间吹打乐【县级】
“吹打乐”在我县很广很久远。至于从什么
进候兴起,没有详实的资料考证。这里要说的
“吹打乐”主要是指民间“吹打乐”。其击打器乐
有:鼓、锣、钹、钩锣这五大件,还有梆子、边
鼓等;哄然大器乐有:唢呐、笙、箫、笛、管等。
有时也伴有弦乐、弹拔等。主要是在各种风俗中
烘托气氛。
“吹打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文乐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