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汉语新的兼类现象

合集下载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201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类号:学校代码:10269密级:学号: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指导教师:左思民教授学位申请人:王舒祎2018年5月Master’s Dissertation(2018)Classification: School code:10269 Confidentiality Level: Student ID: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 Study on the Overlap of Verb and Noun in ModernChineseS chool: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aj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Directi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Mentor: Professor Zuo SiminAuthor: Wang ShuyiMay, 2018王舒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内容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对于动名兼类的判别依据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因此本文以《词汇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第一章,绪论。

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英语动名兼类词以及英汉动词名词之间的对比三方面,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数据来源。

第二章,对现汉动名兼类三种代表性处理策略的分析。

三种代表性的策略分别是人为限制兼类词数量、动词归入名词、不限制兼类词的数量。

分析中我们参照英语兼类词的处理方法,同时根据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了现有的处理策略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探究。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一、引言现代汉语中,兼类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既能充当一种词性,又能充当另一种词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本文将详细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阐述现代汉语兼类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既能作为一种词性,又能作为另一种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多种词性的功能。

2.特点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灵活性: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可以根据语境自由转换,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2)一词多义: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增加了汉语的表达力。

(3)语境依赖:兼类词的使用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三、兼类词的分类及举例1.名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看书:在这里,“书”是名词,表示阅读的物体;“看”是动词,表示阅读的动作。

- 敲门:在这里,“门”是名词,表示敲击的物体;“敲”是动词,表示敲击的动作。

- 打电话:在这里,“电话”是名词,表示通讯工具;“打”是动词,表示拨打电话的动作。

2.动词兼名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又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

举例:- 篮球:在这里,“打篮球”中的“篮球”是名词,表示一种运动项目;“篮球”也可以表示实际的篮球运动场地。

- 游泳:在这里,“游泳”是动词,表示在水中的运动;“游泳”也可以表示游泳这项运动。

- 钢琴:在这里,“弹钢琴”中的“钢琴”是名词,表示一种乐器;“钢琴”也可以表示实际的钢琴演奏。

3.形容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某种特征,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美丽:在这里,“美丽”是形容词,表示外貌好看;“美丽”也可以表示打扮得漂亮。

- 干净:在这里,“干净”是形容词,表示物品整洁;“干净”也可以表示打扫卫生。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摘要:一、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分类与举例1.名词兼动词2.动词兼名词3.形容词兼动词4.形容词兼名词三、兼类词的应用与识别四、提高兼类词运用能力的建议正文:一、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兼类词,指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语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形态不变:兼类词在词形上与原词并无太大差别,往往只需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词性。

2.语义多样: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含义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3.用法灵活:兼类词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分类与举例1.名词兼动词名词兼动词的兼类词,在动词语境中,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从事这种行为或动作的人。

如:“领跑”一词,在比赛中表示领先的意思,此时是动词;而在形容一个人在比赛中的位置时,则是名词。

2.动词兼名词动词兼名词的兼类词,在动词语境中,表示某种动作;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这种动作的承受者。

如:“打工”一词,在表示工作时是动词,意为从事某种工作;而在描述一个人的职业时,则是名词。

3.形容词兼动词形容词兼动词的兼类词,在形容词语境中,表示某种特征;在动词语境中,则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动作。

如:“亮丽”一词,在描述景物时是形容词,表示美丽;而在描述景物熠熠生辉的动作时,则是动词。

4.形容词兼名词形容词兼名词的兼类词,在形容词语境中,表示某种特征;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或物。

如:“高大”一词,在描述建筑物时是形容词,表示高大;而在形容一个人的个子高时,则是名词。

三、兼类词的应用与识别在实际应用中,正确识别兼类词并灵活运用,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关键。

为避免词义混淆,我们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词性。

此外,通过积累和学习,熟悉各类兼类词的特点和用法,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问:测试题目中有下边这样一道题:
发明
瓦特发了然蒸气机。

这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说明这一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能否
同样。

我以为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可是其余老师都以为意
思同样。

请问:应该如何剖析?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词兼类的现象,即:有一些词
兼属两类以上的词类,这样的词叫做兼类词。

如:
兼属动词和名词:建议代表领导通知总结兼
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莫非德麻烦科学兼
属动词和形容词:正直丰富深入明确讲究问
题中所说的“发明”是兼类词。

“发明”:兼属动词和名词。

从以上例句能够看出:动词“发明” 能带宾语,可带“了”“过”等时态助词,如“发了然蒸气机”;名词“发明”可作主语(也能够作宾语),能够受数目词修饰,如“这两项发明”。

这道测试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要看到两
个“发明”的不一样点,它们在句子中充任不一样的句子成
分,
属于不一样的词类。

说两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意思不一样”或“意思同样”,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兼类词属于两
第1页/共2页
类以上的词类,词类不一样,造句功能不一样,但不可以说“意思不同”;兼类的词音同形同,词义也亲密有关,但不可以说“意思
同样”。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词类不一样,词义上有亲密的联系。

现有字典,如《现代汉语字典》《辞海》对词的说明,都是
只注词义,不注词性,新近第一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开
始注明词性了。

第2页/共2页。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又有明 显增加。
如“潇洒、清洁、方便、规范、完善、 严明、涣散、富裕、松懈、清醒、浪漫、突 出、健美、合理、健康、持平”等形容词都 有了动词用法,这些词有的已经在《现代汉 语词典》修订本中增加了使动义项,有的词 的使动用法,虽然还未在《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中单独立项,但已在正规出版物和口 语实际中普遍使用,这说明“欧化”对现代 汉语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只是由于我们已 司空见惯罢了。
另一方面是一部分词在普通话和方言中 都使用,但方言词义和普通话词义“表现为 交叉关系”。
如“光鲜”的普通话义项是“光彩、整洁漂 亮(衣着鲜艳)”,是形容词,方言义项是 “光彩、光荣(总得把事情办得光鲜体面一 点儿)”,也是形容词;而有些词的语法功 能在方言和普通话中是不一致的,这就产生 了词的兼类现象。
二、兼类词产生的原因
(一)词义派生导致一词多义从而产生兼类 问题
对现在汉语而言,词的多义现象或多义词正是 词的兼类或兼类词这种语法现象存在的语义基础。 一个单义词,通过派生的方式(包括引申和比喻 等多种具体方式)扩张为多义词,是语言的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运用有限的词语表达 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的途径。
尽管我们“对每个词义是如何引申的,多项词 义之间确凿而又具体的关系如何,不可能都是一 目了然的。.......期间的过程难于找到可靠地资料 作为证据,也是不易具体回答的”,但“本义和 引申义之间必有联系,这点仍是不能否定的”。
例如:
光:
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它的本义 是“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照耀在物体上,使眼 睛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是名词。
虽然词的方言意义和用法进入普通话而 导致词的兼类不是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的 主要成因,但对上述现象的准确认识,显然 有助于我们辩证地处理错综复杂的现代汉语 词类,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 种与词类有关而本质不同的语法现象,一 般的语法教材或专著在论述其中的一个问 题时必然要牵扯出另外 一个作一番辨析,惟 恐把它们混为一谈。

汉语词汇的兼类现象及其划分探究

汉语词汇的兼类现象及其划分探究

汉语词汇的兼类现象及其划分探究摘要: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老大难问题,在研究词类划分时,兼类词问题更复杂、更难把握。

本文试图解析兼类词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关键词:词类; 兼类词; 划分; 依据; 原则;Abstract:Chinese part of speech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difficult problem.In the study of part of speech classification,the problem of concurrent words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grasp.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basis and principles of the division of concurrent words.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是词按照词语法功能不同而分别出来的,是词的聚合关系的产物。

在研究词语时,需要划分词类,关于词类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汉语学术界在20世纪曾经就汉语词类问题有过三次大讨论,但汉语词类问题至今仍被认为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朱德熙认为相同类的词必须具有共同的语法功能,不同类的词语法功能也必须能相互区别,认为词类的划分时,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分出来的类。

依据语法功能分类就建立了词类系统,在具体细分词类时,就会遇到如“①这里的条件很方便。

/②大大方便了大家”中两个“方便”如何进行词类划分的问题,这就是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的兼类现象客观存在依据语法功能分类的词类系统建立起来以后,具体的某个词应该归入哪个词类,要看它具有哪个词类的语法特征。

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的语法特征各不相同。

在名词划分时,吕叔湘提到认为在名词分类中最困难的问题动词名物化的问题,要区别哪些动词已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名用”,还没有转变成名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作者:卫翔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第5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卫翔摘要: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明确界定了兼类词,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列举了兼类词常见的几种类型及兼类词的正确判定方法,提出注意兼类词造成的病句或歧义,因此,为避免病句和歧义须考虑语境再来组织句子。

关键词:汉语;兼类词;词类我们在遣词用句中会发现汉语中一个词会兼具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词性。

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概括其类型、特点,无论对汉语本体研究抑或汉语第二语言学习,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传统,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那么兼类词是什么类别,它是不是属于这两类中的一种呢?词的兼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什么样的词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了解兼类词过程中要知道的。

关于兼类词的界定,是指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上指出:“汉语里大部分的词都归属某一词类,只有少数词可以归两类或两类以上,其条件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特征而词汇意义密切相关。

”语言学家们在建立其词类体系时,主观上都期望划归同一类的词的语法功能要有足够多的共同点,不同的词类又要有足够多的不同点。

然而建立了A 类词与B 类词的鉴别准则之后,便从词的全集中划分出集合A 与集合B,很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词既符合A 类又符合B 类,这部分词构成了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C。

集合AC,集合BC 仍然各是A 类词,B 类词。

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汉语词类体系中也承认这种现象。

例图1-1这时候我们要确定交集C 的归属,就需要重新调整词类体系了。

那我们假设新的词类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1) a=AC, b=BC, c=C(2) a=A, b=B(3) a=A, b=BC 或 a=AC,b=B这三种情况第一种交集C 就要另立一类,也要另取一个名字,但现在词类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了,这种做法很显然不可取。

对汉语词兼类现象再认识

对汉语词兼类现象再认识

对汉语词兼类现象的再认识摘要:词的兼类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有争议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此多有讨论。

通过对汉语词构造特点、汉语词表意特点等问题的探讨分析,认为所谓的兼类词实质就是分属于几个不同类别当中的同形词,不是同一个词具备了几类词的语法功能,兼属了不同词类。

关键词:词类;同形词;语法功能;兼类现象一、词的兼类现象及其特征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即在甲场合里有甲类词的功能,在乙场合里有乙类词的功能。

比如:1.①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②这种工作方法不科学。

2.③中国的物产很丰富。

④我们要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

3.⑤他是我们的领导。

⑥共产党领导我们闹革命。

①中的“科学”表示事物;②中的“科学”表示性质状态,“科学”分别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③中的“丰富”表示性质状态;④中的“丰富”表示行为变化,“丰富”分别具有形容词和动词的语法特点;⑤中的“领导”表示事物;⑥中的“领导”表示动作行为。

“领导”分别具有名词和动词的语法特点。

这类词有三个明显的特征:1.词形相同。

在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看不出丝毫的差异。

2.意义相关。

所表达的几项具体意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某种义项的引申。

3.读音相同。

包括声、韵、调。

正是因为同形、同音、意义相关这些显著特征,人们常常把这些“形似”的词看成了同一个词,把这种兼有不止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词叫做兼类词。

事实上,这些词根本不是一个词,而是分属于不同词类当中的几个同形词。

二、对汉语词兼类现象的基本认识在汉语中,所谓的兼类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

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词多类,不是一个词兼属几个词类,而是分属于几个词类当中的同形词。

比如:在现代汉语词汇当中,名词“领导”是一个词,动词“领导”是另外一个词,它们是词形完全相同的两个词,分属在现代汉语的两个词类当中。

只是因为形体、读音相同,意义相关而将其混为一体。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认识:1.从构词特点来看,汉语词语缺乏形态变化,很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误解。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是指一个词能够兼具多种词性和承担多
种语法功能的特点。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具有灵活多变的词性和用法,这
是由于汉语词汇的灵活性和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可以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例如,“夜色”一词既可以用作名词表示夜晚的颜色,也可以用作形容词
表示夜晚的颜色深或昏暗,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颜色变暗。

类似的例子还有:“长”、“暖”、“浅”等。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可以同时具备多种语法功能,可以在句子
中担任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多种角色。

例如,“心情”一词可以作
为主语,“她的心情很好。

”也可以作为宾语,“我关心你的心情。

”还
可以作为定语,“我很喜欢这种心情。

”还可以作为状语,“他笑得心情
愉快”。

这种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它可以
使语言更加简洁、明确,并丰富了表达的内涵。

同时,这也为语言学习者
提出了挑战,因为词义转化和多功能性的存在,词语的用法相对灵活,需
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因此,掌握兼类与多功能性的词汇使用,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举例说明词的兼类现象

举例说明词的兼类现象

举例说明词的兼类现象
词的兼类现象是指一些词汇在语境中具有多重意义,从而可以同
时作为多个词类的代表。

这种现象在汉语中比较常见,例如“打”、“过”、“把”等词,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作为动词、副词、介词、助词等不同的词类出现。

以“打”为例,它可以作为动词,表示用手或工具猛力撞击或敲击;也可以作为名词,表示一次猛烈的撞击声或拍打声;还可以作为
量词,表示“一次”或“一阵”的意思。

在不同的语境下,“打”拥
有不同的词性,表现出了兼类现象。

“过”也是一个典型的兼类词,它可以作为动词,表示随意或小
心地穿过一个地方;也可以作为介词,表示经过某个地方或时间;还
可以作为副词,表示完全或过度地做某事。

这些不同的含义都表现了“过”作为兼类词的特性。

类似的兼类现象还有很多,如“把”作为介词表示主语把某物放
置在某处;作为动词表示主语用手抓住某物;作为助词表示将宾语放
在动词前作宾语等。

再比如“起来”可以作为副词表示起身或站起来;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开始或创始等。

对于学习汉语的人而言,了解和掌握兼类现象对于提高语言运用
能力十分重要。

因为只有了解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词性和含义,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这个词汇,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同时,也需要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不断加深对这些兼类词的认识和掌握,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加灵活运用这些词汇。

词的兼类现象

词的兼类现象

词的兼类现象(一)兼类的含义从理论上说,词类是可以区分清楚的,但实际上,只有典型的形式可以区分清楚,总有一些词语是处于两类词的中间地带的,在语法、语义上,既像甲类,又像乙类,这就是所谓“兼类”或者“跨类”现象。

所谓兼类,指的是有些词在不同的环境里经常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二)兼类的种类汉语词类中,具有兼类现象的词类通常有以下几种。

名兼动:指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动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报告]一份报告写报告报告写得好——名词向上级报告报告报告一件事报告了这件事——动词同类的还有:领导、声明、证明、说明、工作、变化。

动兼形: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可怜]可怜可怜他只可怜他一个人——动词可怜的孩子他真可怜——形容词同类的还有:饿、挤、直、坚定、便宜、壮大、明白。

名兼形: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困难]有困难困难很多一些困难克服困难——名词很困难太困难困难时期生活困难——形容词属于这类的还有:科学、标准、光明、理想、实际、秘密。

、(三)兼类的条件对于词的兼类,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态度。

1.承认兼类的存在:兼类,是用离散的标准划分连续的实体的结果。

2.用一个合理的标准划分词类,所得到的词类应该是大致明确的,也就是说,兼类不能太多,否则这个标准就是有问题的或者是无效的。

3.属于兼类的词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1)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

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活用”不能列为兼类:① 老栓,你运气,就是运气了你。

② 既然大家都喝白干,我也白干一下。

其中的“运气”、“白干”不是兼类,而只是一种临时活用。

(2)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语法表现有差异,但意义上仍然有联系。

否则,就只能是同音词。

如下例中的“白”和“怪”分别都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白布——白,一种颜色。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

现代汉语兼类词相关成因探析

现代汉语兼类词相关成因探析

现代汉语兼类词相关成因探析现代汉语中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兼类词”。

如果你平时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语言,可能会发现有些词,一下子就能扮演不同角色,就像变魔术一样。

比如说“打”,平时我们说“打电话”、“打篮球”,这两个“打”看起来有点不一样,但你仔细想想,好像都能让你想到“用力做某件事”。

说起来,这种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多功能化,更反映了我们语言背后那个灵活、应变的思维方式。

好啦,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些“兼类词”,它们的成因到底是什么?是天生就这样,还是跟咱们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呢?得说“兼类词”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我们可以追溯到汉语的历史,很多词语从古至今都经历过“变身”。

比如那个“行”字,一开始指的是走路,后来又能表示“做某事”——你听,像不喜欢做的事儿,也能说成“行不行”?这就是个典型的“兼类词”现象。

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这些本来有固定意义的词,会在日常使用中变得越来越灵活呢?是不是语言太懒,懒得造新词,直接用老词就好了呢?其实也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毕竟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偷懒”呢?细细琢磨一下,原来,现代汉语的兼类词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和语言文化的推动。

咱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更新也越来越迅速。

这个时候,语言就变得更经济,更高效。

你想啊,大家都忙着赶时间,谁有空去造个新词,或者弄个复杂的表达方式?于是,原本有固定意义的词就被“重用”,它们自己也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比如“开”字。

大家知道,“开”可以指“开车”,“开会”,甚至“开门”……但不管是哪种意思,你都知道它有一个共同的“开启某个过程”的含义。

语言的灵活性,正是因为它可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做出调整和改变。

但是,你要说这种现象是随便“乱改”的,那也不完全对。

很多词的“兼类”是有一定规律的。

比如动词的“兼类”往往跟其动作本身的性质有关。

以“做”字为例,最早是指“做事”,后来就衍生出“做饭”、“做题”之类的意思。

现代汉语兼类词浅析(可编辑)

现代汉语兼类词浅析(可编辑)

现代汉语兼类词浅析(可编辑)现代汉语兼类词浅析.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第期 .总第期现代汉语兼类词浅析刘凯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摘要现代汉语兼类词是指具备两类或多类词的语法特点和功能,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

本文从兼类词必须具备的条件、兼类词和同音词、词类活用的区别、兼类词的类型以及兼类词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兼类词进行探讨。

关键词兼类词;同音词;词类活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一第三,兼属的两类或几类词虽然词性不同,但意义必须、词的兼类有一定的联系。

如果意义毫不相关,则属于同形同音词,是在现代汉语中,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汉语中不同的词,不属于兼类。

例如: 送你一朵花。

这么好的的词根据语法特点和词汇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东西,花多少钱也值。

在上面两个例句中,“花”虽然读音相大类,其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同,但意义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两个“花”属于同形同音副词、区别词等十类,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是不同的词,不属于词的兼类。

四类。

“’大多数实词的语法特征比较明显,结合能力比较固定,很容易归人某一类。

一个词一般都属于一个固定第四,兼类词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意义必须具有稳定性,的词类,例如“朋友‘作家”“泰山”“种子”等表示人或事物否则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例如: 我们需要健全组织。

他们的这个组织很健全。

他的外衣很漂亮。

如今他衣名称的概念,是名词;“走”“知道”“爱”“喜欢”等表示动作、锦还乡。

在例中“健全”是个动词,能带宾语如健全党行为、心理活动等概念,是动词;“雪白”“浪慢”“笔直”“绿油组织、健全团组织、健全法制 ,具有稳定性,在例中“健油”等表示性质、状态等概念,是形容词;“一个人”的“个”, 全”是个形容词,也具有稳定性和经常性,因此两个“健全” “跑一趟”的“趟”等,表示单位概念,是量词。

可是也有一部属于兼类词。

例中“衣”是个名词,具有社会稳定性上分词兼有两类或多类词的语法特点和功能,这样的词我们称之为“兼类词”。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作者:马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本文试就汉语词类划分中的词的“兼类问题”进行探讨,追溯汉语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并对汉语兼类词辨析中存在的争议提出异议。

关键词:汉语词兼类活用派生西化与西方形态特征丰富的语言不同,现代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划分汉语词类主要根据词的句法功能。

但汉语的句法功能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复杂,因此汉语词的兼类问题也就成了众多研究者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所谓兼类,是指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分别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

如“代表”一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是名词,在“我代表她感谢你。

”中是动词。

它在不同语境中的词类性质不同,因此可被看作一个兼类词。

要确定一个词的词性,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说:“凡词,依句辩品,离句无品”。

“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一个词属于何种词类。

”[1]兼类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位置、职务也有所不同,但意义上必须相近。

王力先生认为兼类词必须是意义相差很远的异词同形词,而不是意义相近的同形词。

他说过:“一个词可以归入两个以上的词,譬如说‘我写信’的‘信’是名词,‘我不信’的‘信’却是动词。

但必须是意义相差很远,才可以认为词类不同;如果像‘我在家’的‘在’字和‘我在家读书’的‘在’,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就不该分属两类。

”[2]对词的兼类问题,吕叔湘先生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词能不能属于两个类? 当然能。

假若咱们为甲、乙两类词分别找出一些语法上的特点,发现一个词在一种场合有甲类词的特点,在另一种场合有乙类词的特点,那它自然属于甲类,也属于乙类。

举个实例,‘拿把锁把门锁上’。

假如咱们采取这两套格式作为区别名词和动词的标准,那么前一个‘锁’字就是名词,后一个‘锁’字就是动词。

这是真正的一词多类,就是认为两个词也不过分。

”[3]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词是有兼类的,我们只要总结建立一定的词类格式,再依据这些格式来区别词类,那符合几种词类的格式就兼几类词。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现代汉语的兼语式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课题,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兼语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在同一环境下共同存在并使用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兼语现象,这些兼语现象既包括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也包括话语中的交际行为和语气等方面。

本文将综述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并对其进行评述。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语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学者对现代汉语中的兼语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解释和观点。

其次,兼语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兼语研究中,学者运用了很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如实证研究、对比研究、理论分析等,不断推动了研究的进展。

此外,兼语研究还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了多学科的研究格局。

然而,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兼语现象的解释和分类尚未达成共识。

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现象的解释和分类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研究成果的分散和碎片化。

其次,兼语研究往往缺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合。

学者们在研究中过于依赖于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再次,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范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虽然在兼语研究中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和问题没有解决。

总之,现代汉语的兼语式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课题,其研究现状、问题和前景对于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充分吸收和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兼语现象的描述、分类和理论研究,并注重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以为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兼类词词类标注修订例析

《现代汉语词典》兼类词词类标注修订例析

《现代汉语词典》兼类词词类标注修订例析杨旭摘要在兼类词词类标注的修订上,《现代汉语词典》从第5版到第7版有增加和减少两 大类。

增加包括义项增加、词类更改、增收新词和条目合并四种致因,减少则包括删改名 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标记,以及条目分开和条目删除等致因。

文章以具体词条为例分析了这些修订,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兼类词词类标注修订做出评价和反思,提倡结合大型平衡语料库的概括词使用模式调查来标注词类。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词类兼类转指自指《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从第5版开始全面标注词类,到第7版一直在进 行词类标注的修订工作。

修订原则为保持原有词类标注体系不变,只对少数词的词类标注 做修订。

(江蓝生2013)由于第5版是首次全面标注词类,所以从第5版到第6版的修订 相对较多,而从第6版到第7版只做了规模较小的修订(见“第7版说明”)。

基于这个原 因,本文选择第7版作为研究对象,把第5版作为比较基础,必要时提及第6版的处理。

在《现汉》词类标注中,兼类词的标注争议较多。

原因在于词类多功能现象的复杂性,牵涉到名物化、向心结构、句法分析、句法范畴等众多问题,所以在学界并没有取得完全一 致的看法。

在兼类词词类标注的修订上,第7版相对第5版有增加和减少两大类,本文将 对这两大类做出具体分析,最后就《现汉》的兼类词词类标注做出评价和反思。

一、新增兼类词《现汉》新增兼类词有四种致因,分别是义项增加、词类更改、增收新词和条目合并。

(―)义项增加义项增加指某些词条因补充新义项而相应增加了词类标记从而成为兼类词。

如“自信”新增了名词和形容词义项:自信國相信自己:~心丨~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现汉》第5版)自信①國相信自己:~心卜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②囹对自己的信心:不能失去-丨工作了 几年以后,他更多了几分~。

③圃对自己有信心:他做事总是很~。

(《现汉》第7版)如表1所示,一般都增加了一类,少数增加了两类。

现代汉语词汇兼类现象初探

现代汉语词汇兼类现象初探

现代汉语词汇兼类现象初探作者:迪丽拜尔·艾依提来源:《双语学习》2018年第06期摘要:词汇兼类现象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本文先阐述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进而讨论兼类词的特点和判定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对兼类词的兼类情况进行整体分析。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兼类分析一、实词和虚词的划分在具体讨论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兼类问题之前,有必要划分一下词类。

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一直以来是语法学者们争论而未能得到圆满答案的问题。

由于划分词类的理论、思想来自于印欧语,并不完全适合现代汉语,再加上现代汉语自身的语法特点使得现代汉语词类问题成为语法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尽管存在着争论,可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来特别强调将词分实词、虚词,因为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不仅数量多而且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尤其是虚词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无论意义还是用法都极为复杂。

由于现代汉语自身的复杂性和各语法论著主张的词汇分类标准的不一致性,主要的分歧和观点有:(1)主张词分虚、实两大类;(2)取消或不谈现代汉语实词、实词的分类;(3)将现代汉语词类分为实词、虚词、特殊词类三类或实词、虚词、中词三类;(4)将汉语词类分为句法结构成分词、顿号句法结构关系词、非句法结构词三类,或成分词、非成分词、特殊成分词三类。

将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是词类研究的主流,大多数著作中主张现代汉语的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并一致认为词类划分标准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仅仅以词汇意义为切入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词汇意义、语法功能双重标准作为词汇分类的最佳标准。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中词分为实、虚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词汇意义与功能,实词包括体词和谓词。

体词中有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体词性的)。

谓词包括代词(谓词性的)、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语气词。

将副词列为虚词,拟声词和叹词属于特殊词类。

胡欲树主编的《现代汉语》词类划分只以语法功能为标准,则把副词列入实词,叹词和象声词列入虚词范畴。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语气词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语气词

语气词的作用
消减口气 。主要有: +)“罢了、而已、就是了”具有消减庄重口气的作用。 例如: (1) 她并非天才,只是比别人勤奋罢了。 (2) 这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3) 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就是了。 这几个语气词不用的话,口气显得认真、重视;用了 就显得随便多了。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 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属于词兼类。
二、语气词
齐沪扬先生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
育出版社)这样定义: 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 命题的主观意识。从语义上看,语气是对句 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或是说话人表 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 评价等,或是与命题有关的情感。
语气词的作用
.句末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六个语气词都能位于句末。处于 句号前面的主要是“的”和“了”,处于问号和感叹号 前面的主要是“吗、吧、啊”,而“呢”则是游移于句号 与非句号之间,但主要是用在非陈述句形式的句子 中。 例如: (1) 天生应吃的苦也要吃的。 (2) 天气越来越热了。
汉语的叹词数目很多,写法也不固定。例 如:表示醒悟的,写作“哦、噢、喔”。语流 中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实际的语调也会不同。

谢谢观看!
贾娇燕士在«实用汉语语法»(安徽教育出 版社)这样定义:
语气词是放在句子里表示一定语气的虚词。常
用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语气词的作用
表达语气口气
语气又不同于口气。语气只有陈述语气、疑问
语气、祁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种;口气则是指 句子中思想感情色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 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所以说,语 气词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帮助表达语气 的同时表达口气。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范文一:大家好,我是一名学习汉语的学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汉语中的兼类现象。

兼类,就是一个汉字既可以表示一种事物,也可以表示另一种事物。

比如说,“管”这个字,既可以表示一种容器,又可以表示一种行动。

这种现象在汉语中非常常见。

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是“手”。

我们都知道,“手”可以用来表示身体的一个器官,也可以用来表示抓东西或者打字等动作。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可以用“手”来表示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说“手段”、“手法”、“手段”等等。

这些都是跟动作有关的抽象词汇。

用“手”来表示这些概念,其实就是把手的动作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推广和拓展。

另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是“竿”。

我们知道,“竿”是一种长条形的物品,可以用来捕鱼或者支撑帐篷等。

但是,在一些成语或者诗歌中,人们又用“竿”来表示抒发情感或者表达某些意境。

比如说“慕名而来,一睹风采,不枉此生”的“一睹风采”就用到了“竿”的兼类性质。

因为“竿”代表着眼前的景象或者情境,而“一睹风采”则代表着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汉语中的兼类现象还有很多。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能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也能增加学习汉语的乐趣和趣味性。

重点分析:此篇文章的重点是介绍汉语中的兼类现象,并举例说明。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单明了。

范文描写的两个例子都是很典型的兼类现象,比较易于理解,有利于读者对此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用词分析:范文用词通俗易懂,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和高深的语言,方便读者理解。

文章运用了一些比较形象的词语,比如“推广和拓展”、“代表着眼前的景象或者情境”,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兼类现象的特点。

同时,文章尽可能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深刻的意思,比如说“抒发情感”、“表达某些意境”。

这样的表述方式也比较容易为读者所理解。

范文二:大家好,我是一个热爱汉语学习的学生,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汉语中的兼类现象。

兼类,就是一个词语既可以表示一种事物,也可以表示另一种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谈现代汉语新的兼类现象孙艳(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北石家庄 050091)[摘 要] 汉语的泛化现象在词类问题上有较突出的表现,其中新的兼类词在交际中的广泛使用更引人注目。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词类界限,突出体现了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规律。

虽然新现象的出现给语言的规范化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其中不少用法已被大众接受,确有其生命力。

[关键词]兼类现象;泛化;追新心态;规范化[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301(2000)04-0108-(03)[收稿日期]1999—11—8[作者简介]孙艳(1958—),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现任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词类是语法的交点,不同语言的语法体系的特点往往可以通过词类的划分加以体现。

现代汉语是缺少词的形态变化的语言,划分词类主要根据词的句法功能来进行。

而汉语的句法功能又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复杂,早在五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就开展过有关词类问题的大讨论,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这个系统除划分了实词和虚词的大类外,还划分了次类,并为例外情况规定了细目,为汉语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方便,特别是在现代汉语的教学方面,这个系统多年来始终起着规范作用。

当然,遗留问题有,新问题也在不断地产生,这也是语言发展中十分正常的现象。

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到来,现代汉语词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此笔者仅就其中的一个问题,即新的兼类问题谈一下个人的思考。

词类大讨论之后,兼类的范围是比较稳定的,大家在科研和教学中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但近十年来,我们习惯了的词类规范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语法的泛化现象在词类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原有的兼类词的范围明显地扩大了。

有些能产生极强的格式已经被普遍地使用,并广泛地进入了交际领域,许多依照原有的规则审视便是错误的新的兼类用法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形式,笔者在此列举其中较常见的三类,以便说明问题。

第一类、动词兼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一向是存在兼类问题的,但仅限于少量动词。

我们以往总结的规则是形容词都能受表示程度的副词“很”的修饰,动词一般不能。

而目前这一限定已被突破。

比如“投入”“进入”原是及物动词,我们常说:(1)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2)他很快进入了角色。

现在我们有了下面用法:(3)我这个人唱起歌来很投入。

(王安忆《荒山之恋》)(4)他读书很进入。

(范小青《文火煨肥羊》)遵照我们旧有的规则,除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诸如“想、喜欢、讨厌”等之外,动词是不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的,而例句(3)、(4)中的“投入”和“进入”都不属表心里活动的动词,却都由“很”修饰,而这恰恰是形容词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这两个动词801兼有形容词的特征,属兼类词。

第二类、形容词兼动词旧有的词类规则说:动词一般都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

因而形容词在可以做句子谓词这一点上与动词中的不及物动词相同,与及物动词不同,因为不带宾词是形容词的句法特点之一。

比如“灿烂”“毕恭毕敬”“敏感”等是形容词,我们习惯于这样的用法:(5)夜空,繁星灿烂。

(6)他对上级一向毕恭毕敬,说一不二。

(7)他这人十分敏感,不好交往。

而时下,“灿烂”“毕恭毕敬”“敏感”这些形容词都堂而皇之地带宾语来了,于是它们具有了动词的特点。

例如:(8)鲜花已灿烂了我的屋子。

(段铤《女儿的礼物》)(9)但薛玉凤十余年如一日地毕恭毕敬处长。

(王蒙《温柔》)(10)作家敏感到语言对人的精神自由的严重束缚。

(钱理群《精神界战士的悲剧》)这里可以带宾语的“灿烂”毕恭毕敬“敏感”可看作形容词与动词的新的兼类用法。

第三类、名词兼形容词名词与形容词的兼类近十年来发展变化很快,已广泛用于交际,尤其是口语交际当中,也是笔者提到的这三类中变化最突出,情况最复杂,带有普遍意义,最值得关注的一类。

我们一向认为只有少数名词可兼做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是我们旧有规则中已经总结出来的名形兼类。

一是“经济、科学、道德、革命”这种抽象名词兼有形容词的特点,可以说“很科学”“不革命”等,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形兼类词;另一种是由“很+有+名词”演变而来的“很+名词”格式,它与“很+形容词”的格式恰好一致,较早适用于这一格式的是抽象名词中表性质意义比较突出的一部分词,如“困难、礼貌、出息、系统”等。

它们既可带入“很+有+名词”的格式之中,亦可省去“有”,直接与“很”构成“很困难”“很出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格式的适用范围在近几年中迅速地扩大,形成了一大批名形兼类词。

而且不仅仅是原来的抽象名词中涌现出许多这样的词,甚至连具体名词也有一部分可以带入“很+名词”这一格式而呈现着形容词的特点。

这一格式的广泛运用又突破了名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界限,不仅“很”,“十分、非常、更”等其他程度副词以及时间副词、否定副词等均有直接修饰名词的实例,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模式,“副词+名词”。

我们试举一些例句加以证明:(10)她说:“人们的服装很新潮,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

(《光明日报》1988.10.10)(11)我想象那天父亲照例把衣领整理得十分逻辑。

(韩少功《鞋癖〗)(12)唐立荣的论文写得又文采又气势。

(王石《雁过无痕》)(13)更青春、更弹性。

(1997.9.14中央电视台、广告)(14)作为一个父亲,他有非常人性的一面。

(《光明日报》1992.10.31)(15)太情调了。

(中央电视台《乐百事》广告、1995.1.28)(16)这样的书家,大概也是他灵魂的最本色的袒露。

(《人民日报》1993.11.19)(17)情人Party,好浪漫,好诗意。

(中央电视台广告,1993.9.4)(18)绅士不绅士。

(《中国青年报》1997.8.21)(19)我的模样很中国。

(《北京日报》1992.8.22)以上例句(10)至(17)均为适用于“副词+名词”模式的抽象名词,这类词已十分广泛地用于日常交际,此外所举例句多选自书面语,其实在口语中这种用法经过不断地类推,衍化,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词族,人们几乎是信手拈来,使用自如,决不可能再人为地通过某一个规则限制它的发展了。

(18)、(19)两例是具体名词带入同一“副词+名词”模式的实例。

这些名词不象抽象名词那样有较强的表性质的意味儿,但同样可以在以上模式中自由运用。

在口语中常用的还有“挺东方”“太空贝”“特哥们儿”等等,可见这一模式有极强的构词能力,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名形兼类词。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模式逐渐广泛地运用于名词之后,原有的名词不受副词修饰的规则就不再适用了,这给现代汉语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

我们对此应有怎样的态度呢?我们都知道,语法形式的泛化,包括词类中的新的兼类现象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只是以上三类情况中,前两类尚未形成广泛使用的局面,但它们有继901续泛化的可能。

而第三类已十分明朗,这种新的兼类现象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它从前被认为是语病,现在则作为新的形式进入交际,在我们的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眼下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关注它,研究它,说明它。

应当看到,不断地打破旧有的词类界限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要求日益增长,作为语言基本构造材料的词汇所肩负的任务也日益沉重,人们希望能以比较简便的方法最充分、最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内容。

词的兼类用法是较好地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句分析说明兼类词在语言运用中的特殊效果。

在例句(3)和例句(6)中,“投入”和“毕恭毕敬”分别为动词兼作形容词和形容兼作动词,仔细体会这两个句子,会使人感到这两个词用得十分妥贴,虽然有一点违规之嫌,但这种标新立异无疑是积极的,它们使得整个句子简洁而富于韵味;再比如例句(11)中的名词“逻辑”以表性状的形容词的用法出现,使得句子生动而又富于幽默感。

如果用“整齐”“替换”“逻辑”句子就失之生动了;假如用“有条理”之类的词替代它,句子便缺乏表意的准确性了。

还有例(12)中的“又文采又气势”和例(13)中的“更弹性”是省去了“有”的模式,显得简练,有节奏感,也很有气势。

如果恢复它的原貌,变成“又有文采,又有气势”“更有弹性”,则会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那真的要缺少点气势了。

而象例(18)(19)中的具体名词“绅士”和“中国”直接由副词修饰,表意仍然清晰,同时还增添了具体名词所不易表达的形象亲切的感觉。

另外,所有这些新用法给人一种整体的感受,那就是富于时代气息,当今社会所具有的那种快节奏,那种简洁和明快的气息,尽管它有些“出格”,但人们很快便接受了它,因为它是新的,是符合新时代人们的追新的心态的,因而也是具有生命力的。

从理论上讲,一词类适当地兼及他类是类推机制充分作用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将它视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语法手段,是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的。

当然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很清楚的,随着新的兼类现象的出现和继续发展,旧有的词类划分中的一些原则显然是需要调整和说明的,有这种必要,也有这种可能。

因为不论旧的还是新的,词类的划分原则都是从语言的交际运用中概括出来的,从语言的共时性看,词类的划分应当相对稳定;从语言的历时性看,语言的运用性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词类的规则自然也要变。

作为语言工作者,我们的态度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同时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分析它,还要以应有的原则规范它。

语言的规范化并不是保守性的代名词,规范化是以更有效地使用语言为目的的。

语言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约定俗成”。

有些用法虽最初可能不合理,但如果它被大众普遍接受了,它将逐渐变得符合规范。

语言就是这样在发展中形成规范,在规范引导下发展。

新的变异总是要突破原有的规范标准,然后再建立起新的规范标准来约束它,使语言保持稳定。

那么,本文提出的兼类现象大都已被大众承认,并在交际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本身就说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完全不必要人为地剔除它们,限定它们。

但是在我们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还需实事求是的说明它。

这样,以往遗留下来的旧问题和时下出现的新问题都会得到合理的解释,现代汉语词类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下去。

[责任编辑 木子]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