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一、引言现代汉语中,兼类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既能充当一种词性,又能充当另一种词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本文将详细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阐述现代汉语兼类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既能作为一种词性,又能作为另一种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多种词性的功能。
2.特点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灵活性: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可以根据语境自由转换,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2)一词多义: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增加了汉语的表达力。
(3)语境依赖:兼类词的使用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三、兼类词的分类及举例1.名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看书:在这里,“书”是名词,表示阅读的物体;“看”是动词,表示阅读的动作。
- 敲门:在这里,“门”是名词,表示敲击的物体;“敲”是动词,表示敲击的动作。
- 打电话:在这里,“电话”是名词,表示通讯工具;“打”是动词,表示拨打电话的动作。
2.动词兼名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又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
举例:- 篮球:在这里,“打篮球”中的“篮球”是名词,表示一种运动项目;“篮球”也可以表示实际的篮球运动场地。
- 游泳:在这里,“游泳”是动词,表示在水中的运动;“游泳”也可以表示游泳这项运动。
- 钢琴:在这里,“弹钢琴”中的“钢琴”是名词,表示一种乐器;“钢琴”也可以表示实际的钢琴演奏。
3.形容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某种特征,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美丽:在这里,“美丽”是形容词,表示外貌好看;“美丽”也可以表示打扮得漂亮。
- 干净:在这里,“干净”是形容词,表示物品整洁;“干净”也可以表示打扫卫生。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又有明 显增加。
如“潇洒、清洁、方便、规范、完善、 严明、涣散、富裕、松懈、清醒、浪漫、突 出、健美、合理、健康、持平”等形容词都 有了动词用法,这些词有的已经在《现代汉 语词典》修订本中增加了使动义项,有的词 的使动用法,虽然还未在《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中单独立项,但已在正规出版物和口 语实际中普遍使用,这说明“欧化”对现代 汉语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只是由于我们已 司空见惯罢了。
另一方面是一部分词在普通话和方言中 都使用,但方言词义和普通话词义“表现为 交叉关系”。
如“光鲜”的普通话义项是“光彩、整洁漂 亮(衣着鲜艳)”,是形容词,方言义项是 “光彩、光荣(总得把事情办得光鲜体面一 点儿)”,也是形容词;而有些词的语法功 能在方言和普通话中是不一致的,这就产生 了词的兼类现象。
二、兼类词产生的原因
(一)词义派生导致一词多义从而产生兼类 问题
对现在汉语而言,词的多义现象或多义词正是 词的兼类或兼类词这种语法现象存在的语义基础。 一个单义词,通过派生的方式(包括引申和比喻 等多种具体方式)扩张为多义词,是语言的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运用有限的词语表达 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的途径。
尽管我们“对每个词义是如何引申的,多项词 义之间确凿而又具体的关系如何,不可能都是一 目了然的。.......期间的过程难于找到可靠地资料 作为证据,也是不易具体回答的”,但“本义和 引申义之间必有联系,这点仍是不能否定的”。
例如:
光:
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它的本义 是“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照耀在物体上,使眼 睛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是名词。
虽然词的方言意义和用法进入普通话而 导致词的兼类不是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的 主要成因,但对上述现象的准确认识,显然 有助于我们辩证地处理错综复杂的现代汉语 词类,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 种与词类有关而本质不同的语法现象,一 般的语法教材或专著在论述其中的一个问 题时必然要牵扯出另外 一个作一番辨析,惟 恐把它们混为一谈。
词的兼类和词的多功能性
第一、不仅同音词不是兼类词,同形词也不是兼类词。例如:
A、背上有一处刀伤
B、背了一捆干柴
C、传给了子孙万代
D、给将军立传
例A的“背”念去声,是名词,例B的“背”念阴平,是动词。例C的“传”念阳平,声母为ch,是动词,例D的“传”念去声,声母为zh,是名词。A与B的“背”C与D的“传”都只是同形词。
D、不走也是可以的。
E、他喜欢走小路。
例D“不走”是主语,“走”受“不”修饰,例E“走小路”是宾语,“小路”是“走”的宾语。
提问者评价
谢谢!不过说的不是很清楚。偶看了几篇论文才搞明白。
1)词的多功能性
英语是屈折语言,以形态的屈折变化为主要语法手段;而汉语没有屈折变化,它以词的多功能性即其语法功能的可容性为主要语法手段;在所有别的语言中用屈折变化生效而产生的大部分结果,在汉语则是以词的多功能性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
(1)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也可以直接修饰名词?
第二、“兼类词”是指在甲语境中具备甲类词语法特点、在乙语境中又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点,不是指在同一语境中同时具备甲乙两类词的某些语法特点。例如:
A、群众感到很方便/方便了群众
B、他很同情/同情他/很同情他
例A的“方便”是兼类词,在前个语境中是形容词,在后个语境中是动词。例B中的“同情”不是兼类词,是心理活动动词,“同情”在同一语境中既可受“很”修饰,又可带宾语。例A的“方便”在同一语境中则不能这样,例如不能说“很方便了群众”。
(4)虚词,是公认的、重要的汉语语法手段之一。虚词,都是从实词“虚化”、即语法化。而来;一些虚词至今还保留实词的功能,语法化为虚词的也往往是兼类而非单一,例如“和、跟、同”;所以,虚词也服从“词的多功能性”原则。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作者:卫翔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第5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卫翔摘要: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明确界定了兼类词,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列举了兼类词常见的几种类型及兼类词的正确判定方法,提出注意兼类词造成的病句或歧义,因此,为避免病句和歧义须考虑语境再来组织句子。
关键词:汉语;兼类词;词类我们在遣词用句中会发现汉语中一个词会兼具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词性。
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概括其类型、特点,无论对汉语本体研究抑或汉语第二语言学习,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传统,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那么兼类词是什么类别,它是不是属于这两类中的一种呢?词的兼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什么样的词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了解兼类词过程中要知道的。
关于兼类词的界定,是指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上指出:“汉语里大部分的词都归属某一词类,只有少数词可以归两类或两类以上,其条件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特征而词汇意义密切相关。
”语言学家们在建立其词类体系时,主观上都期望划归同一类的词的语法功能要有足够多的共同点,不同的词类又要有足够多的不同点。
然而建立了A 类词与B 类词的鉴别准则之后,便从词的全集中划分出集合A 与集合B,很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词既符合A 类又符合B 类,这部分词构成了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C。
集合AC,集合BC 仍然各是A 类词,B 类词。
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汉语词类体系中也承认这种现象。
例图1-1这时候我们要确定交集C 的归属,就需要重新调整词类体系了。
那我们假设新的词类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1) a=AC, b=BC, c=C(2) a=A, b=B(3) a=A, b=BC 或 a=AC,b=B这三种情况第一种交集C 就要另立一类,也要另取一个名字,但现在词类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了,这种做法很显然不可取。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谢晖,贺祝琳(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摘要】现代汉语词的兼类和活用是词类转变表现出的一对特殊的语法现象,从二者的联系中,我们认识到语言的渐变性原则,今天的兼类就是昨天的活用;从二者的区别中,我们应该寻找更科学的界定原则,准确划分其范围。
本文在综述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从概念的产生到今颇有影响的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界定词的兼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划分其种类,阐述其与词的活用之区别与联系,目的在于能正确理解并准确区分、判断这两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保证现代汉语的规范性。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词的活用;界定原则【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示码】J 【文章编号】09-170一、引言汉语和屈折语不同,由于缺乏明显的形态变化和形态标记,所以从《马氏文通》引入西方语法来研究汉语语法起,虽历经百余年,词类的划分和使用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特别是在词的转类使用(兼类和活用)问题上,虽百家争鸣,各有创见,但终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在一些教科书或研学者中因各种原因,对此问题依旧是因循守旧,认识混乱。
本文试就词的兼类问题综述各家观点,条分缕析,提出界定词的兼类的原则,能正确理解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这两种语言现象,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词的转类使用问题打下基础。
二、兼类的界定(一)观点回顾《马氏文通》首先提出“词类通假”、“兼类”说,由于其主张“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
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以“以义定类”、“类随义转”为出发点,全然没有考虑到汉语特有的词的多能性,所以马氏所说的通假、兼类,实际上没有真正解决词类划分和使用的矛盾,最终走入“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死胡同。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主张“把词类跟句子成分的关系固定下来”,根据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来划分词类,词可以跨类,有时甚至跨度极大,类别的判定只能是“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依旧难以逾越“字无定类”的悖论,甚至险些将汉语引入无词类的危险境地。
现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特点现代汉语的特点作者:钟丽来源:华语网点击数:5923现代汉语的特点编者按:本文由华语网钟丽整理,仅供教师或汉语研究者参考,中小学生无太大价值。
现代应用汉语造词方法灵活,其造词方法可以是“词根+词根”的,也可以是“词根+词缀”或“词缀+词根”“词缀+词根+词缀”的,可以是模拟自然声音的,也可以是变化语音的(如轻声、儿化),对外来词语可以是音译的,也可以是意译或音义结合的,而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最为普遍(如“火山”“电视”等,其中“火”“山”“电”“视”分别都是词根)。
3、双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化是现代应用汉语词的结构的主要倾向。
上古汉语里就有一些双音节词,中古汉语里,双音节词逐渐增多,到现代应用汉语里,词的双音节化就成为一个明显的特点了。
首先是大量古代单音节词发展成为双音节词,如:目→眼睛、耳→耳朵、鼻→鼻子、谋→谋求。
其次是一些多音节的短语又简缩成双音节词,有些多音节短语也逐渐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科学技术→科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
多音节词的双音化,既显示了音节节奏整齐化的美,又符合语言实际要求经济的原则和汉民族人民的审美心理汉语叠词读音变调情况一例《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汉语影响其它语种三、语法方面1、汉语的形态变化很少,语序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语法手段。
在汉语中,同样的成分组合,语序有所不同往往会改变结构关系并改变意义。
例如:工人--人工汉语里,同样的组合成分中,用不用虚词或用不同的虚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我的妹妹--我和妹妹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都由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来构成。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现代汉语的特点1.2.1 语音方面①元音占优势;②没有复辅音;③音节结构简单整齐;④有声调;1.2.2 词汇方面①语素单音节;②词根复合构词;③双音化:词汇里词占优势,使用中单音词占优势;1.2.3 语法方面①SVO型语言;②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③句法与词法结构基本一致;④有量词、助词、语气词;⑤词类与句子成分不一一对应(词多功能性);1、语音特点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一、本文概述《关于词的兼类问题》是一篇深入探讨语言学中词汇兼类现象的学术文章。
兼类问题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议题,它涉及到词汇的多功能性、语境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变化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兼类现象的本质、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其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影响。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兼类现象的基本概念,即一个词在不同语境或句法结构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和语义功能。
接着,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对兼类现象的分类、对兼类词的特点和识别方法的分析,以及对兼类现象在语言学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探讨。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兼类现象的本质和复杂性,掌握识别和分析兼类词的方法,并对兼类现象在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有更全面的认识。
本文也希望引起语言学界对兼类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二、词的兼类现象概述在语言学中,词的兼类现象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或语法结构中,能够具备多种词性特征,同时充当不同的语法角色。
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包括汉语。
词的兼类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是语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词的兼类现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例如,在汉语中,同一个汉字或词语可能同时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会根据语法和语义的需要,灵活变换其词性。
例如,“研究”一词既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深入探讨”,也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深入探讨的过程或成果”。
词的兼类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兼类现象有助于减少语言中的冗余词汇,提高语言的经济性。
通过词语的兼类使用,人们可以在不增加新词汇的情况下,表达更加丰富和复杂的语义内容。
兼类现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灵活性。
通过变换词语的词性,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事物、表达观点,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
然而,词的兼类现象也给语言理解和运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语法分析和语义理解过程中,需要准确判断词语的实际词性,以正确理解其在句子中的功能和意义。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是指一个词能够兼具多种词性和承担多
种语法功能的特点。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具有灵活多变的词性和用法,这
是由于汉语词汇的灵活性和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可以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例如,“夜色”一词既可以用作名词表示夜晚的颜色,也可以用作形容词
表示夜晚的颜色深或昏暗,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颜色变暗。
类似的例子还有:“长”、“暖”、“浅”等。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可以同时具备多种语法功能,可以在句子
中担任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多种角色。
例如,“心情”一词可以作
为主语,“她的心情很好。
”也可以作为宾语,“我关心你的心情。
”还
可以作为定语,“我很喜欢这种心情。
”还可以作为状语,“他笑得心情
愉快”。
这种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它可以
使语言更加简洁、明确,并丰富了表达的内涵。
同时,这也为语言学习者
提出了挑战,因为词义转化和多功能性的存在,词语的用法相对灵活,需
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因此,掌握兼类与多功能性的词汇使用,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现代汉语词汇的兼类问题——由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兼类谈起
现代汉语词汇的兼类问题——由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兼类谈起田永焕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2(000)032
【摘要】从语言的类型学角度分,现代汉语属于典型的孤立语,它最根本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少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此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往往可以体现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样的词到底只有一个词性,还是兼有几个词性?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成为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本文试图对语言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做一个简明的概括,另外通过形容词的兼类谈谈判定兼类的原则和标准,最后谈谈兼类与活用的区别.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田永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
2.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看现代汉语自指词项的兼类问题
3.现代汉语兼类问题研究——兼评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重要价值
4.现代汉语词汇兼类现象初探
5.现代汉语词汇兼类现象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
汉语兼类词与词类活用及其他跨类词的几个区别标准
汉语兼类词与词类活用及其他跨类词的几个区别标准欧俊勇【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兼类词与词的活用现象,并结合其他跨类现象本身的语法特点,试图对当中一些界线问题作出一些补充,并提出新的看法,从中窥探汉语词类观的有关现象.【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4)001【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兼类词;活用;语法功能;语义;词义【作者】欧俊勇【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揭阳,5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词的兼类、活用等跨类问题,比较早在《马氏文通》就提出“通名假借”,马建忠认为跨类现象都是词类通假;接着《新著国语文法》主张“转类”与“本类”的对应,黎锦熙认为词的词汇意义决定其本类,转类由句成分决定的“依句辨品”之说[1],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提出词有“本用+活用”,并提到“兼类”的说法[2]。
从此,词的兼类等各种跨类现象就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的重要概念,并牵涉了汉语本身许多问题。
汉语与印欧语系的区别之一,首先在于汉语词本身缺少形态变化,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语中不同词类的词的语法功能相互交错,即一词具有多功能,这往往就产生了跨类现象,跨类现象中有许多情况,包括:兼类词、词类活用、同音词、多音多义词等。
我们结合各种词的跨类现象,着重探讨各跨类现象的区分标准。
(一)兼类词一般认为,兼类词是指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而其词汇意义又有密切的联系的词。
如:(1)打:打鼓打今天起(2)凉:水像冰一样凉凉了一杯水(3)刀:一把菜刀切了三刀菜(4)近视眼:一双近视眼别太近视眼了(5)报告:写了一份报告报告情况第1组中,第一个“打”为动词,指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第二个“打”是介词,表“从、由”的意思。
两个“打”读音词形相同,但意义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两个“打”为语法上的同音词,是两个词,不属于兼类词。
现代汉语兼类词相关成因探析
现代汉语兼类词相关成因探析现代汉语中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兼类词”。
如果你平时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语言,可能会发现有些词,一下子就能扮演不同角色,就像变魔术一样。
比如说“打”,平时我们说“打电话”、“打篮球”,这两个“打”看起来有点不一样,但你仔细想想,好像都能让你想到“用力做某件事”。
说起来,这种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多功能化,更反映了我们语言背后那个灵活、应变的思维方式。
好啦,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些“兼类词”,它们的成因到底是什么?是天生就这样,还是跟咱们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呢?得说“兼类词”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我们可以追溯到汉语的历史,很多词语从古至今都经历过“变身”。
比如那个“行”字,一开始指的是走路,后来又能表示“做某事”——你听,像不喜欢做的事儿,也能说成“行不行”?这就是个典型的“兼类词”现象。
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这些本来有固定意义的词,会在日常使用中变得越来越灵活呢?是不是语言太懒,懒得造新词,直接用老词就好了呢?其实也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毕竟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偷懒”呢?细细琢磨一下,原来,现代汉语的兼类词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和语言文化的推动。
咱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更新也越来越迅速。
这个时候,语言就变得更经济,更高效。
你想啊,大家都忙着赶时间,谁有空去造个新词,或者弄个复杂的表达方式?于是,原本有固定意义的词就被“重用”,它们自己也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比如“开”字。
大家知道,“开”可以指“开车”,“开会”,甚至“开门”……但不管是哪种意思,你都知道它有一个共同的“开启某个过程”的含义。
语言的灵活性,正是因为它可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做出调整和改变。
但是,你要说这种现象是随便“乱改”的,那也不完全对。
很多词的“兼类”是有一定规律的。
比如动词的“兼类”往往跟其动作本身的性质有关。
以“做”字为例,最早是指“做事”,后来就衍生出“做饭”、“做题”之类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作者:马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本文试就汉语词类划分中的词的“兼类问题”进行探讨,追溯汉语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并对汉语兼类词辨析中存在的争议提出异议。
关键词:汉语词兼类活用派生西化与西方形态特征丰富的语言不同,现代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划分汉语词类主要根据词的句法功能。
但汉语的句法功能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复杂,因此汉语词的兼类问题也就成了众多研究者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所谓兼类,是指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分别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
如“代表”一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是名词,在“我代表她感谢你。
”中是动词。
它在不同语境中的词类性质不同,因此可被看作一个兼类词。
要确定一个词的词性,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说:“凡词,依句辩品,离句无品”。
“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一个词属于何种词类。
”[1]兼类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位置、职务也有所不同,但意义上必须相近。
王力先生认为兼类词必须是意义相差很远的异词同形词,而不是意义相近的同形词。
他说过:“一个词可以归入两个以上的词,譬如说‘我写信’的‘信’是名词,‘我不信’的‘信’却是动词。
但必须是意义相差很远,才可以认为词类不同;如果像‘我在家’的‘在’字和‘我在家读书’的‘在’,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就不该分属两类。
”[2]对词的兼类问题,吕叔湘先生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词能不能属于两个类? 当然能。
假若咱们为甲、乙两类词分别找出一些语法上的特点,发现一个词在一种场合有甲类词的特点,在另一种场合有乙类词的特点,那它自然属于甲类,也属于乙类。
举个实例,‘拿把锁把门锁上’。
假如咱们采取这两套格式作为区别名词和动词的标准,那么前一个‘锁’字就是名词,后一个‘锁’字就是动词。
这是真正的一词多类,就是认为两个词也不过分。
”[3]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词是有兼类的,我们只要总结建立一定的词类格式,再依据这些格式来区别词类,那符合几种词类的格式就兼几类词。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摘要:一、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定义和特点1.兼类词的概念2.兼类词的特点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举例1.形容词用作副词2.动词用作副词3.形容词用作名词4.动词用作名词5.副词用作形容词6.副词用作动词三、兼类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1.丰富语言表达2.提高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正文:现代汉语兼类词是指一个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环境和意义,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类的功能。
这种现象在汉语中非常常见,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提高了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首先,我们来看形容词用作副词的例子。
比如“很”和“非常”,它们都可以表示程度的强烈,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来修饰它们,因此具备了副词的功能。
又如“好”和“坏”,在表示程度强烈时,也可以用作副词,如“好好学习”和“坏事变好事”。
其次,动词用作副词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已经”和“还”,它们可以表示动作的发生或持续,放在其他动词前面来修饰它们,因此具备了副词的功能。
再如“再”和“又”,表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也可以用作副词,如“再看看”和“又唱歌又跳舞”。
此外,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例子也很多。
例如“红色”和“绿色”,它们表示颜色,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又如“甜”和“苦”,表示味道,也可以用作名词,如“甜味”和“苦味”。
动词用作名词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跑步”和“游泳”,它们表示一种运动方式,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再如“学习”和“工作”,表示一种活动或职业,也可以用作名词,如“学习者”和“工作者”。
副词用作形容词的例子较少,但仍然存在。
比如“很”和“非常”,它们可以表示程度的强烈,放在形容词前面来修饰它们,因此具备了形容词的功能。
最后,副词用作动词的例子也比较少见。
比如“已经”和“还”,它们可以表示动作的发生或持续,放在其他动词前面来修饰它们,因此也具备了动词的功能。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存在,使得语言的表达更为丰富和多样化,也使得语言更加简洁和准确。
词的兼类与活用
词的兼类与活用六、词的兼类与活用(一)什么是词的兼类在词类划分过程中,一种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将相应的词分别划入相应的词类,但有些词具备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称为词的兼类。
词的兼类好比人的兼职,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兼有几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
如:端正:他们端正了态度(动词)他们的态度很端正(形容词)科学:努力学习社会科学(名词)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形容词)上例中“端正、科学”所代表的意义之间虽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具备不同的语法功能,应该视为词的兼类现象。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的兼类现象,除动词与形容词兼类、形容词与名词的兼类以外,还有名词与动词的兼类、动词与介词的兼类、介词与连词的兼类等。
如:人代会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是名词)他代表大家发言(“代表”是动词)他在教室(“在”是动词)他在墙上写了个通知(“在”是介词)因为这件事,大家挨了批评(“因为”是介词)因为小王迟到,大家的成绩受到了影响(“因为”是连词)(二)以下几种情况不属于词的兼类1、一个词可以出现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而同类的词都具有这种功能,不属于词的兼类。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我走(作谓语)走解决不了问题(作主语)他想走(作宾语)走的人很多(作定语)“走”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宾语、定语等多种成分,这种用法是大多数动词都具有的,因此“走”不是兼类词。
2、不同类的词具有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不属于词的兼类。
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但也可以有条件地作主语、宾语;名词的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但也可以有条件地充当谓语,这种现象不属于名词和动词兼类词。
3、语法功能不同的同形同音词不属于词的兼类。
兼类词必须意义上有联系,读音相同、形体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的同形同音词不属于兼类词。
如:这张纸很白白跑了一趟他老了别老这样这个人很怪心里怪难受的前一组中的“白、老、怪”是形容词,后一组中的“白、老、怪”是副词,它们是同音词,而非兼类词,因为它们的意义之间没有联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
该分 属 两 类 。 ” _对 词 的兼 类 问题 , 吕叔 湘 先 生 也 有 自己 词 是 词 的 兼 类 或 兼 类 词 这 种 语 法 现 象 存 在 的 语 义 基 础 。 如 2 的 观 点 ,他 说 : “ 个 词 能不 能属 于 两 个 类 ? 当 然 能 。 假 “ ” ,本 义 是 “ 阳 、 火 等 放 射 出来 照 耀 在 物 体 上 ,使 一 光 太 若 咱 们 为 甲 、 乙两 类 词 分 别 找 出 一 些 语 法 上 的 特 点 ,发 现 眼 睛 能 看 见 物 体 的 那 种 物 质 ” ,是 名 词 ,在 这 个 意 义 基 础
可 以归 入 两 个 以上 的词 ,譬 如 说 我 写信 ’的 信 ’是 名 兼 类 之 间 的 关 系 , 虽 然 我 国语 法 界 经 过 长 期 争 论 达 成 了 一
词 , ‘ 不 信 ’ 的 ‘ ’却 是 动 词 。但 必 须 是 意 义 相 差 很 致 , 即 “ 认 句法 功 能 是 汉 语 词 类 最 主 要 的甚 至 是 惟 一 的 我 信 承 远 , 才 可 以认 为 词 类 不 同 ;如 果 像 我 在 家 ’ 的 ‘ ’ 字 分 类 标 准 。 ”但 我 们 不 能 因 坚 持 这 个 标 准 而 生 硬 地 切 断 词 在
一
、
每 一 时 期 常 用 的 汉 语 词 数 量 是 有 限 的 , 那 么 怎 么 能
是 动 词 。 它在 不 同语 境 中 的 词类 性质 不 同 , 因 此 可 被 看 作 够用 有 限 的 词 来 表 达 众 多 纷 杂 的 意思 呢 ? 词类 的 活用 和 派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摭谈
(二)动词活用为量词
容词按照双音动词的重叠式重叠起来,例如:
有的动词,一经与数词结合,便被活用为量词。如:
(10)太冷了,我们一起到太阳底下暖和暖和去吧!(学
“一捆草”“一抱柴”“一挑水”中的“捆”“抱”“挑” 生作文)
原是动词,这里都被活用为量词了。动词活用为量词和名词
“暖和”是形容词,“暖和暖和”是它的重叠式,既有
“不国”是“不像国”的意思,“永远‘国’下去”,倾注
二、动词活用
了鲁迅先生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求荣行径的憎恨和讽刺,
动词和名词一样,在特殊的语境中可以活用为其他词
“‘国’下去”即所谓“统治下去”。可见名词活用为动词 性。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往往有一些特有的语法框架,后面往往会带“着”“了”
这里“朦胧”是形容词,例句中却放在主语的位置上, 则会适得其反;而且也必须符合语法规范,否则就成了词语
又有指示代词“这”在它前面,自然是把形容词名物化了。 的误用。
同样,“迷茫”是形容词,在句中作主语,前又有“溅起
的”这个定语修饰,显然也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了。例(5)中 参考文献:
第二个“便宜”也是活用为名词,前面有一量词“个”,表 [1]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
真心为群众谋利益……(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
(1 )张金发哼哼着:高兴?你不会高兴,你把我恨死
方法》)
了,我们是死对头!……(浩然《金光大道》)
(2)学校提倡“青年志愿者”平时要经常做好事,帮困
(2)怎么样呢,在那个苦洼子里扑通了一辈子,闹一肚
送暖。(学生作文)
子苦水,最后像一场梦。(浩然《金光大道》)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13汉语国际教育世丰41325003一.摘要:在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与词的多功能性是不同的。
词的兼类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体现出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词的多功能性则是指同一个词在词性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
词的兼类需要分析的是词的同一性问题,词的多功能性讨论的是其词性有没有变化。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词的多功能性二.正文:(一)词语的兼类词的兼类指的是如果同字同音同义的同一个词具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则认为这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
简称兼类。
叔湘先生曾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这样表述:“一个词能不能属于两个类?当然能够。
假如咱们已给甲、乙两类分别找出一些语法上的特点,发现有一个词在一种场合具有甲类词的特点,在另一种场合具有乙类词的特点,那它自然属于甲类,也属于乙类。
”词的兼类根据一个词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特点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但是总的来说词的兼类现象也要遵循一定的条件:第一,必须是同一个词(读音字形相同,意义相同或者有密切联系)兼有两类或者几类词的特性,并且明显地体现着一类向另一类转化的趋势。
第二,必须经常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特点,即它要有一定的稳固性,而不是临时的,偶尔出现的。
第三,正如先生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提到的,“要建立一个词类,就不要让这一类里的词有全部或大部兼属另一类的可能;如果有这种情形,应该重新考虑划分词类的标准。
”所以兼类词只能是少量,否则分类将毫无意义。
第三,“兼”的场合是非同一的:在甲环境中,某个词体现的是一种类别,在乙环境中又成为另一种。
例子:–科学是客观的真理。
–规、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每一分捐款发挥作用。
两句话中的“科学”读音相同,分别具备名词和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第一个“科学”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第二个“科学”经常作状语,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两个“科学”的词汇意义相关,因而是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词。
词的兼类和活用
词的兼类和活用
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类或多类词的功能。
例如“代表”兼属名词和动词。
作为名词,前边可以加量词短语,如“一个代表”、“那位代表”,前边不能加“不”。
作为动词,前边可以加“不”,后边能接宾语,如“代表大家”。
又如“丰富”、“方便”兼属动词和形容词。
作为动词,后边可以接宾语,如“丰富文娱生活”、“方便群众”。
作为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十分”。
值得注意的是:“了解”、“同意”既可接宾语,又可以加“很”、“十分”,可是它们同时具有这些功能,如“很了解他”、“十分同意你的意见”,这不属兼类。
我们认为它们是动词,因为带宾语是动词的充分条件。
“丰富”、“方便”之类,加了“很”就不能带宾语,“代表”加上“一个”也不能带宾语。
它们带了宾语之后,就不能加“很”或“一个”。
这样才能算做兼类。
活用是词的临时用法,属修饰范畴。
例如:
①如果一路逗号到底,层次必然混乱。
②这一切等等,的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
①是将名词“逗号”活用作动词,②是将名词“堂吉诃德”活用作形容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13汉语国际教育王世丰 41325003一.摘要:在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与词的多功能性是不同的。
词的兼类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体现出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词的多功能性则是指同一个词在词性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
词的兼类需要分析的是词的同一性问题,词的多功能性讨论的是其词性有没有变化。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词的多功能性二.正文:(一)词语的兼类词的兼类指的是如果同字同音同义的同一个词具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则认为这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
简称兼类。
吕叔湘先生曾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这样表述:“一个词能不能属于两个类?当然能够。
假如咱们已给甲、乙两类分别找出一些语法上的特点,发现有一个词在一种场合具有甲类词的特点,在另一种场合具有乙类词的特点,那它自然属于甲类,也属于乙类。
”词的兼类根据一个词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特点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但是总的来说词的兼类现象也要遵循一定的条件:第一,必须是同一个词(读音字形相同,意义相同或者有密切联系)兼有两类或者几类词的特性,并且明显地体现着一类向另一类转化的趋势。
第二,必须经常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特点,即它要有一定的稳固性,而不是临时的,偶尔出现的。
第三,正如吕先生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提到的,“要建立一个词类,就不要让这一类里的词有全部或大部兼属另一类的可能;如果有这种情形,应该重新考虑划分词类的标准。
”所以兼类词只能是少量,否则分类将毫无意义。
第三,“兼”的场合是非同一的:在甲环境中,某个词体现的是一种类别,在乙环境中又成为另一种。
例子:–科学是客观的真理。
–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每一分捐款发挥作用。
两句话中的“科学”读音相同,分别具备名词和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第一个“科学”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第二个“科学”经常作状语,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两个“科学”的词汇意义相关,因而是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词。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讲究•有钱人捐钱一般是讲究回报的。
(动词)•新房布置得很讲究。
(形容词)•兼属动词和名词:–决定•他决定找一个隐蔽地方,吃上一顿再说。
(动词)•这些因素绝不会影响他的决定。
(名词)•兼属名词和动词:–代表•一个代表 / 那位代表(名词)•代表大家(代词)•兼属动词和介词:–通过•我们系的研究生都顺利通过了中期筛选。
(动词)•通过这次大检查,发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漏洞。
(介词)具体来说词的兼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名动兼类。
这一部分兼类词主要有两个来源:1、由动词转化而来。
其中又有两个小类:第一类是转化成名词比较稳定,很容易辨认。
例如(1)翻译站在他的身边。
(2)他的翻译很流畅。
例1中的“翻译”是指“做翻译工作的人”,例2中的“翻译”则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它们分属于名词和动词。
相同类型的词还有“工作、编辑、代表、报告、通知、决定、导演、命令、伤、病、锁、画”等等。
第二类转化为名词不很稳定,不易辨认。
例如“批评、表扬、发展、变化”等等。
2、名动兼类有少量是从名词转化而来。
如“用锁锁了门”。
后一个“锁”的意思是由前一个“锁”引申而来。
它本身带上了动词的色彩,后面跟一个宾语形成一个动词。
这一说法就恰好和“从词义的历时发展来看,‘锁门’的‘锁’是从‘一把锁’的‘锁’引申而来的,两个意义之间的联系比较明显,应当看做一词多类”。
第二类,名形兼类。
其中名词类主要是由形容词转化而来的。
例如“烦恼”一词,在(1)“她很烦恼。
”中指人的情绪状态,是形容词;而在(2)“驱散不去的烦恼萦绕在心头。
”中指人的某种情绪的名称,在这里是名词。
相同类型的还有“科学、困难、精神、痛苦、幸福、秘密、光明”等等。
另外,也存在少数名词转化而来的。
如“理想”一词,我们可以说“他有远大的理想”,也可以说“他的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前一个“理想”是名词,后一个“理想”是形容词。
这一类词还有“道德、自由、经济、内行、标准”等等。
第三类,动形兼类。
这类情况主要是形容词向动词转化形成的,转化条件是词的后面带了宾语。
分别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形容词为例来说明:单音节形容词有“红、低、横、竖、黑、狠”等当在它们后面加上宾语,被用作“黑了心”、“省了钱”、“斜着眼”、“红着脸”时,它们就转化成动词了。
双音节形容词有“端正、纯洁、健全、巩固、方便、便宜、明确”等,表现情况同上。
这两组词词义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充当动词时,含有“使动用法”的意味。
例如“这儿交通很方便①”,“大大方便②了顾客”,方便①就是形容词的用法“便利”,而方便②就是动词的用法即“使顾客便利”。
几乎所有形容词只要带上宾语,那么形成的述宾关系就含有使动意义,如“态度端正”即“使态度端正”,“统一思想”即“使思想统一”,那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即凡是带了宾语的形容词都是动词,其余情况都是形容词。
这里有必要和前面非词的兼类现象的第三种现象相互区别。
第四类,动介兼类。
如“用、在、对、给、比”等。
“给”在(1)“给你带来一件礼物”中不能带“了、着、过”,所以是介词,在(2)“给了你一件礼物”中很明显是动词。
第五类,名量兼类。
如“杯、头、床、拳、巴掌”等。
例如“一杯水”、“打一拳”、“打一巴掌”等都是名词转化成名量词。
第六类,连介兼类。
如“和、跟、与、同”等。
还需要强调的一类特殊词如“热、毒、气肥”等,它们多具有3种词类的语法特点。
“热”在“给锅加点热①”中是名词,在“把饭热一热②”中是动词,在“天气真热③”中是形容词。
类似的词还有“毒、气、肥、规范、保险”等。
依照上文提到的兼类词的条件可以看出,分析一个词是不是兼类的词,需要我们正确把握词的同一性问题——即出现于不同语法位置上的词形字音相同而且意义相同或者有密切联系的词,才是同一个词。
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长期的经验和普遍的共识,以下几类现象业已被排除在兼类现象和词的多功能性之外:第一,多音多义现象。
如:(1)路很长;(2)小树长高了。
由于读音不同,上例中的“长”不属于同一个词,意义也不相同,虽然它们的词形相同,而且分属形容词和动词但却不是兼类现象。
第二,同音现象。
如:(1)花坛里开了许多白花;(2)他白跑了一趟。
两个“白”虽然读音、词形相同但是意义毫无联系。
例1中的“白”是“白色的”的意思,例2中的“白”则是“徒然”的意思,所以它们是不同的词,即使也是分属形容词和副词也不是兼类现象。
利用这类现象我们现在可以解释“一把锁①”和“锁②门”的“锁”是不是同一个词。
两个“锁”虽然读音、字形都一样,而且也分属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但是它们的意义却不相同,锁①表示“安在门、箱子、抽屉等的开合处或铁链的环孔中,使人不能随便打开的金属器具”,锁②表示“用锁使门、箱子、抽屉等关住或使铁链拴住”,所以是两个不同的概括词,不能把它们看成兼类词,(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不同词类具有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不能把它们看成兼类现象。
如:在动词后面加“了”表变化,带“起来”表开始进行。
例如“汽车动了”/“快跑起来”。
而某些形容词也可以如此,如“脸红了”/“房间明亮起来”,在这里我们就不能误把形容词“红”、“明亮”看成兼做动词了。
第四,即词的活用现象。
兼类的词指的是在不同场合经常表现出不同词类的词,它是相对固定的能够独立运用。
活用的词指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被借用充当别的用法的词。
区别则在于一个相对固定,能独立使用,另一个则是临时借用的。
例如“老栓,就是运气了你”(鲁迅《药》)中的“运气”就是名词临时活用作动词,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运气”仍是名词;又如“你比秦始皇还秦始皇”中的第二个“秦始皇”在这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活用的现象通常是为了满足修辞效果的需要把某类词临时抓来充当某种句子成分,也不属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本来属于A类,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由于表达的特殊需要,临时被用作B类词的语言现象,也叫词的转类、变性、转品、词类的变格用法。
词类活用基本上具有三条性质:从语法上看,词的语法功能发生改变,是词的跨类现象;从稳定性看,这只是在特定语言环境里临时性的词性改变,是不固定的用法;从功能作用上看,词类活用往往有修辞性质。
词类活用与兼类都是词的跨类现象,即一个词用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属于不同词类,语法功能不同。
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把某类词临时抓来充当另一类句子成分,这是词类活用;不是为了修辞目的,只是词义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那是词的兼类。
所以二者有两处明显不同:第一,活用的改变是偶然的,临时性很重要,即能活用的词平时只属于一种固定的词类,有固定的语法功能,活用后的词性是临时的不稳定的,使用频率极低。
兼类词则同时属于两种或多种词类,不止一种固定语法功能,兼类词的两种词性使用频率都很高且都符合现行的语法规则。
第二,活用具有修辞目的,而兼类是不同语境所需表意和功能不同时的词类选择,不含特殊修辞效果。
(二)词类的多功能性:汉语词类具有多功能性,指同一个词在词性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
如“劳动”分别在(1)“他劳动”中作谓语;(2)“劳动光荣”中作主语;(3)“他爱劳动”中作宾语;(4)“要关心劳动人民”中作定语。
汉语词的多功能性是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与词的兼类现象不同的是,它虽充当了多种句法成分,但其词义和动词词性并没有发生变化,是同一词性的语法功能的具体体现,而兼类词的词性却是各不相同的。
同样的词的多功能性的例子还有“锻炼”在(1)“锻炼很重要”,(2)“他很喜欢锻炼”,(3)“他正在锻炼”,(4)“锻炼的人走了”中,分别充当主语、宾语、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其词义和动词词性却没有发生变化。
汉语词的多功能性表现在汉语语法的多个方面。
概括说来:(1)体现在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1.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充当主宾语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主宾语的位置上对应的是名词;而在汉语中,主宾语除了可以由名词来充当,动词和形容词也可胜任。
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汉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当其处于主宾语的位置时,它们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动词还是动词,形容词依旧是形容词。
而对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来说,动词和形容词要转化为名词性质的词语之后才能放在主宾语的位置上。
如:以英语为例,我们不可以说“walk is good for our health(散步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必须先将“walk”转换为其分词形式“walking”才能放在句中,所以正确的说法为“walking is good for our health(散步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
反观汉语,“散步”一词的使用则较为灵活,在“我们一起散步如何”一句中可做动词充当谓语,在“散步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一句中又可做主语而并未改变其动词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