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宏观背景:
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2.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
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评价之外,问题。
二、国内背景素质教育
“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展纲要》、199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2001由此展开了素质教育的,名词概念
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
2005,6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关于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及有关建议的报告》将应试教育的批判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
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4、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要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因此站在课程的立场看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或者学得越多越好。而是,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这种机械的教学活动,是靠课程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
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有的教师常年累月就在一两个年级循环,教学模式重复固定,陷入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教师每天只能按照别人规定的“标准答案”备课、上课、改作业,这种年复一年的重复,由于缺乏挑战“教到最后我们教师自己的水平变得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
一、由新教材、新课堂到综合实践活动
1、新教材
首先,
内容编排方面,新教材都作了很大调整,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文本条件。当然,不同学生往往存在着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只有当一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而变通教材,灵活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时,才能够保证各类学生,真正体验新课程并在新课程中获得真正发展。突出了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创新精与能力的培养,删减了繁难的知识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教科书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和应用性。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意在教科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对学生进行爱国注重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义的思
想,
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多数实验教科书具有较
考的机会,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注意设计多样化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部分教科书的课外探究活动设计很有特色。呈现方式新颖,注意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知识的陈述,注意教学方法和学科特点的结合。版面设计新颖,图文并茂,插图制作精美,装帧富有吸引力。强调从整体上去理解自然与社会,体现学科知识的整合。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
2、新课堂
直到目前,新课改所带来的“新课堂”依然不尽如人意。正如一些学者描述的那样,在课程改革决策与设计高端,是完整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到了省市中间层次,渐渐变成新教材试验再往下,简化成学习方式变革,再到乡中心校一级,就成了合作学习,最后到了村校,就剩下拖桌子—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这是新课改一直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试行)中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