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经济学研究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贫困成因研究

非常关注盈利与成本。 对于扩散源来说, 它需要考虑的是创新研 发投人、 技术难度、 风险、 预期收益。对于采用企业来说, 它要考 虑的是采用的成本、 采用后的预期收益以及相应的风险。 如果成 本低、 风险低、 而预期收益较高的话, 将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扩散 就比 较顺利。 3.1.6 与企业目 标的一致性。 某项创新技术如与企业目 标的 一致性较高, 此时, 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就是其实现目 标的工 具。能缓解资源的稀缺程度, 该创新就容易扩散。 . 3 2 创新采用者的自 身条件 . 3 2.1企业规模。这里的企业规模指的是企业的经济规模。
. 3 3.1产业集群模式。实际上油于市场完善程度有所不同, 政府干预程度和所采取政策存在区别, 不同的产业集群具有不
同的特征, 其技术扩散的方式、 渠道和对产业集群的相互促进作 用都有所不同。 33 . 政策法规。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2 对技术创新的扩 散应持鼓励、 支持的态度, 要为创新的供应者、 采用者提供一个 良 好的外界环境, 以利于创新的扩散。 政府通过不同的扩散政策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创新发展。
本的医疗保障、 缺乏覆盖面广泛的对困难群体的 教育救助、 收费制度的不合理和缺乏有效的贫困生评价制度。
关键词: 制 济学; 大学生 ; 贫困 ; 教育 助 度经 贫困 成因 救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高校中 经济困 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 贫困家庭大学生现象日 益突 出, 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 了解这些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以 及从 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致贫的原因, 将可以为我国各级政府 和教育主管机构制定各项资助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008 年第4 期 99
【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 3〕 版社, 8. 19 9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 阅读量:820 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
发展经济学探讨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

发展经济学探讨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科,致力于寻找减少贫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本文将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并分析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一、经济发展与贫困问题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
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总能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贫困依然是全球性问题。
贫困是指人们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缺乏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无法获得必要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权益。
因此,减少贫困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角度1. 外生增长理论外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有助于减少贫困。
通过增加教育、研发和创新投资,国家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2. 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提高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因此,政府应该鼓励资本投资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三、实践经验与案例分析1. 中国的“中国梦”和扶贫政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贫困问题。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梦”,将减少贫困作为其核心目标之一。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
2. 孟加拉国的微贷款模式孟加拉国是一个低收入国家,贫困问题严重。
然而,孟加拉国通过建立类似于“基础银行”的微贷款模式,为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帮助他们创办小型企业。
这种模式通过刺激经济活动和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助于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四、发展经济学的现实应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解决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除了经济因素外,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也对贫困问题产生影响。
中国贫困地区消费行为与经济学分析

中国贫困地区消费行为与经济学分析贫困地区的消费行为是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但是,贫困地区消费行为的特殊性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一、贫困地区的消费问题贫困地区消费问题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缺乏足够的收入和可支配资金。
贫困地区的居民往往只有非常有限的收入来源,这种收入来源可能是通过自己种植或者畜牧业获得的,也有可能是通过打零工或者走亲戚朋友赚到的。
由于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和有限性,许多贫困地区的居民无法获得足够的可支配资金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更不用说享受其他基础设施和服务了。
二、贫困地区的消费行为与市场市场在经济学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的运作方式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贫困地区的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一样,都是市场的主体,贫困地区消费行为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消费者的低收入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还在于对消费所需产品、服务以及生产商的选择上。
在贫困地区,由于生活基础设施的落后,许多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都非常不稳定。
例如,在贫困地区,因为交通设施落后、地形崎岖,导致 certain crops 的产量增长速度缓慢,同时,产品运输成本也高昂。
这就意味着,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会上升。
然而,由于贫困地区的居民经济实力受限,他们无法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进而无法获得可支配资金来购买所需物品。
这个恶性循环不断重复,将贫困地区的消费者置于更加被动的消费市场中。
三、贫困地区的消费行为与政策调控在中国,政策调控被视为解决贫困地区消费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政府的贫困地区扶持计划一系列的针对性政策,例如动员社会各界、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等,都为促进贫困地区消费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这些政策不仅能够改善贫困地区的着陆条件和经济状况,而且能够为居民改善生活提供方便。
然而,除了政府扶持政策外,市场调节也是必须的。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困问题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在发展经济学领域,贫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贫困不仅直接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还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贫困问题的本质、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贫困问题的本质贫困问题是指一部分人因为缺乏物质资源和机会,导致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现象。
贫困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发展经济学认为,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
二、贫困问题的原因1. 结构性原因: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本身可能导致贫困的长期存在。
例如,农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在一些地区过时,并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结构性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教育与技能问题:教育水平低和技能匮乏是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贫困人口面临着失去提升自身能力和竞争力的机会。
3. 制度和政策问题:不公正的制度和政策也是导致贫困问题存在的原因。
腐败、不公正的税收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脱离贫困的困境。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1. 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关键。
通过促进经济产出的增加和就业机会的提供,可以有效减轻贫困问题。
同时,政府应采取措施消除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使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2. 教育与技能培训:投资于教育和技能培训对于贫困人口提升自身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 社会保障与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有享受基本福利的权利,是减轻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同时,改革制度和政策,提高透明度和公平性,减少贫富差距,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综上所述,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议题。
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解读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解读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因素,如经济制度、教育水平、资源分配、市场机制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解读,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背景贫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完美的,它存在着许多缺陷,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
这些缺陷导致了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得一些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从而陷入贫困。
此外,教育水平也是影响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低下,人们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这也会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困境。
二、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解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问题可以被视为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会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公和市场失控。
在贫困地区,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干预的不足,一些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从而陷入贫困。
此外,贫困问题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物品的缺失。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利益但无法排他或收费的物品。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公共服务的缺失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人们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这也会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困境。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方案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干预,完善经济制度,加强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市场机制的监管和管理,减少市场失控和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这包括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问题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问题贫困一直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许多国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有不少地区仍然面临着贫困困扰。
本文将探讨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一、贫困问题的定义与影响贫困是指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充足的物质和资源支持的状态。
贫困问题不仅限于收入水平低下,还包括教育条件不良、医疗资源缺乏、住房困境以及社会排斥等方面。
贫困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贫困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基本的人类需求,心理和生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其次,贫困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贫困人口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脱离贫困的困境,这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性。
二、贫困问题的原因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原因:1. 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过于依赖传统产业或资源型产业,导致收入分配不均。
特别是农村地区,农业收入低下、农村就业机会有限,使农民难以摆脱贫困。
2. 教育和技能匮乏:教育和技能水平是脱贫的重要因素。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普遍匮乏,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导致居民难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
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在一些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无法充分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
4. 过度集中的经济发展: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度集中于特定城市或地区,导致资源和机会的不均衡分布。
这使得贫困地区的发展机会有限,加剧了贫困问题。
三、贫困问题的解决办法1. 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和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减少贫困地区的经济差距。
2. 投资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加对贫困地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3. 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基本的救助和保障措施,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贫困经济学课件

贫困经济学课件贫困经济学课件序—1.关于贫困的概念贫困:就是指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
2.关于贫困的特征主体:是指贫困人口,客体:是指贫困地区。
3.对贫困类型的界定中国的贫困分为制度性贫困和非制度性贫困。
制度性贫困包括:体制性贫困和观念性贫困;非制度性贫困包括:资源匮乏型贫困,生态恶劣型贫困,灾害导致型贫困,人口膨胀型贫困和能力衰弱型贫困。
本书根据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出消除对应的物质贫困、文化贫困和政治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
序二“三P”问题:人口,贫困,污染。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经济学家指出:人们决不能忽视创造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和减少贫困的需要,因为贫困是滋生一切罪恶的温床。
引言一.贫困经济学究的现状综述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美)舒尔茨(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一代大师)1965.5发表文章《贫困经济学》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济学家应将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建立专门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性学科——贫困经济学。
(瑞典)冈纳.缪尔达20世纪60年代里程碑巨著《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富国和穷国:70年代的发展战略》(印度)阿玛蒂亚.森90年代末因对福利经济学和贫困问题研究获偌贝尔经济学奖阿玛蒂亚.森在谈到“9.11”时,也言及恐怖活动和贫困问题有关联的两点,第一,不惜生命投身于恐怖活动的志愿者中许多人抱着有一种对世界的不公平的反抗情绪,而贫困却是不公平的最大问题;第二,恐怖分子有必要制造一种理由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对不公正宣战是一种制造正当化的理由。
第一编贫困的一般理论研究第一章. 贫困的基本概念:贫困和贫困线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经济学与贫困问题

经济学与贫困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现象,对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本文将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讨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与减轻的重要性。
一、贫困问题的定义和影响贫困是指人们生活在缺乏经济资源、基本物质、教育、健康、住房和社会参与的状态。
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和家庭的生存和发展,还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贫困与经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学解析贫困问题的理论基础1. 收入分配不均经济学认为,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收入分配不均。
收入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人拥有过多的财富,而另一部分人拥有过少的财富。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使得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经济学关注如何调整收入分配,以减少贫困现象。
2. 就业和失业就业和失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研究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劳动力供给、需求变化、技能要求等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
经济学通过研究就业问题,探索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从而减少贫困现象。
3. 教育与人力资本经济学认为,教育是减少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提升其获得工作和收入的能力。
经济学通过研究教育的投入产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等问题,为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4. 公共政策与扶贫措施经济学通过研究公共政策和扶贫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参考方案。
从社会福利、优惠政策、社会救助等角度入手,经济学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并评估其成本效益,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启示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1. 经济发展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
经济学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实现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经济发展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教育是最有效的扶贫手段之一。
经济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普及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提高其获得工作和收入的机会,减少贫困的发生。
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贫困一直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度的学科,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聚焦于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内容和对策措施。
一、贫困的定义和测量在研究贫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贫困进行定义和测量。
经济学家通常将贫困定义为一个人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
然而,这个定义可能会因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而有所不同。
因此,经济学通过使用贫困线或贫困指数等测量方法,来对贫困程度进行衡量。
常见的贫困指数包括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绝对贫困线是根据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标准来确定的,例如每天所需的最低食物和住房支出等。
相对贫困线则是根据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来确定的,以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
二、贫困的原因分析在研究贫困问题时,经济学家主要关注贫困的原因。
经济学认为,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经济方面,贫困与产出不平衡分配、就业机会缺乏和低收入等密切相关。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失灵、资本积累不足、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等现象,揭示了经济因素在贫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性别不平等等也被认为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试图深入了解社会因素在贫困问题中的作用。
政治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不稳定、腐败和不公正的政策等因素,经济学家认为都会对贫困问题的加剧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经济学的对策措施在贫困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旨在降低贫困率,改善人民的福祉。
首先,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如投资、创新和贸易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如产业升级、教育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农村贫困女性的经济学分析

1 政 治权 利不 足 。据 考察 , . 社会 权利 的贫 困就 是 指一 批 特 定 的群 体或 个人 , 法享受 社会 和法律 公认 的足 够数 量 和 无
质量 的政 治 、 工作 、 育 、 教 健康 、 名誉 、 闲、 赡养 、 休 被 以及 平 等
的性 别 权 利 , 且 由 于 他 们 应 该 享 有 的社 会 权 利被 削 弱 或 剥 而
在 初 中以下 , 有技术 专 长 , 多为 家 庭 妇女 , 龄偏 大 , 没 大 年 还
( )心理压 力 大 。农村 贫 困妇 女 由 于经 济 上 的低 收 三 入 性 和政治 上 的低 影 响力 , 使得 他们 的心理 焦 虑度更 高 于 一 般 社会 群体 : 生 活前途 悲观 、 望 , 有后 顾 之忧 , 对 失 常 衣食 之
力, 使得 公共 政策 的制 定有 利 于 自己 的利 益 需 求 , 者 至 少 或
不 影 响 自己 的 既 得 利 益 。农 村 贫 困 妇 女 群 体 由 于 较 少 参 与
社会政 治 活动 , 远离 社会 权 力 中心 , 至 有 些 人根 本 就 不 懂 甚 公 共权 力 和政治 影 响力 为何 物 , 加之 社 会 、 化舆 论 对 其 的 文 忽视 , 至蔑 视 , 村 贫 困妇 女政 治权 力 极 度 贫 乏 , 响 力 甚 农 影
均 收 入 , 至 跌 至 贫 困 线 以 下 。 在 其 消 费 结 构 中 , 格 尔 系 甚 恩 数 很 高 , 茅 草 房 、 过 时 衣 服 、 有 文 化 娱 乐 消 费 , 至 有 住 穿 没 甚 些 妇 女 食 不 果 腹 。还 有 最 重 要 的 是 , 农 村 女 童 严 重 失 学 。 在 ( )政 治 影 响 力 低 。 强 势 群 体 可 以 通 过 自 己 的 影 响 二
西方经济学对发展中贫困问题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发展中贫困问题的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发展中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介绍其对发展中贫困问题的研究。
一、贫困的概念及影响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贫困的概念。
贫困一般被定义为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和资源,无法满足其基本需求,丧失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
贫困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着个人的基本权益,还严重制约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贫困阻碍了人们脱贫致富的机会,限制了其发展潜力,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二、西方经济学的贫困陷阱理论西方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贫困陷阱理论,该理论旨在解释为何贫困问题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长期存在并难以摆脱。
根据这一理论,贫困陷阱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因素所致,包括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缺乏基础设施、就业机会不足等。
贫困陷阱理论认为,由于缺乏教育机会和技能培训,人们很难获得高薪工作,从而无法改善其生活水平。
同时,缺乏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也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
三、西方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发展中贫困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首先,教育被认为是改变贫困状况的关键。
通过提供普及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进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其次,西方经济学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适当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等,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融入,提高其发展潜力。
此外,西方经济学家们还强调了贫困地区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性。
仅仅依靠传统产业或农业往往难以脱贫,需要培育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以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
四、案例分析:中国扶贫政策的成功经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中,中国的扶贫政策备受关注。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2003-10-30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阅读量:820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
”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
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
研究经济发展和贫困陷阱的经济学模型

研究经济发展和贫困陷阱的经济学模型经济发展和贫困陷阱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经济学模型,以便揭示贫困陷阱的成因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因素。
一、杜威-帕尔默模型(Delay-Palmer Model)杜威-帕尔默模型是一种传统的经济学模型,用于解释贫困陷阱的存在和持续化的原因。
该模型基于以下两个关键假设:第一,贫困地区的生产力非常低,难以实现经济增长;第二,缺乏投资和技术革新导致贫困地区陷入恶性循环,无法逃离贫困状态。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学家们探讨了贫困地区的动态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会对资源造成进一步的压力,增加了贫困的复杂性。
尽管这个模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因为有时它的假设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二、索洛模型(Solow Model)与杜威-帕尔默模型不同,索洛模型更加强调生产要素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引发经济增长并摆脱贫困陷阱的主要因素。
索洛模型中最重要的变量是资本积累率,这通过增加资本存量来提高经济增长率。
该模型进一步强调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因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每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
索洛模型的优点在于它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并提供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三、劳动力市场模型(Labor Market Model)劳动力市场模型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对经济发展和贫困陷阱的影响。
该模型指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是决定经济增长和脱贫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市场模型认为,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和减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并消除贫困陷阱。
此外,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也是关键。
结论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模型来研究经济发展和贫困陷阱的关系。
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贫困陷阱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要深入理解经济发展和贫困陷阱的复杂性,综合运用这些经济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策制定者等各界人士关注的重要话题。
贫困不仅仅意味着缺乏经济资源,它还关联着教育、健康、社会保障乃至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
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贫困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成因、表现及解决路径。
本文将从贫困的概念与分类、贫困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与贫困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扶贫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贫困的概念与分类在理解贫困之前,首先要明确“贫困”这一概念。
在经济学中,贫困通常被定义为缺乏足够的收入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饮食、住所、教育和医疗等基本人权。
根据国际标准,世界银行将每日收入低于1.90美元的人群定义为极端贫困,而低于3.20美元则被视为相对贫困。
与此相关,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无法获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状况,而相对贫困主要是指在特定社会中,个人或家庭相对于该社会其他成员所处的收入或生活水平较低。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贫困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经济贫困:直接与金钱收入相关的问题,这种形式最常被量化。
社会贫困:包括社会排斥、人际关系缺失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文化贫困:源于缺乏文化资本,如教育不足导致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受限。
二、贫困的影响因素影响贫困现象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微观因素微观层面的因素直接影响个人或家庭的生存状况,主要包括:教育水平:教育是决定个体收入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教育通常会带来更高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许多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更容易陷入长期贫困中。
就业机会:就业机会的缺乏使得一些人难以挣取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在经济不景气或转型期间,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这些都加剧了贫困问题。
健康状况: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工作能力和生产力。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个体能否成功工作的基础,而常见疾病或精神健康问题可能导致个体无法继续工作,加重家庭负担。
宏观因素宏观层面的因素涉及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增长率:整体经济状况对于减少贫困至关重要。
社会经济学解析贫困的根源

社会经济学解析贫困的根源在一个充满机会和繁荣的社会,为何依然存在着贫困?究其根源,社会经济学提供了一些解析。
贫困的产生和存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个多元系统的结果。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教育和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来解析贫困的根源。
首先,贫困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经济结构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系统的组织方式对贫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过于依赖某一特定产业或资源,如农业、矿业等。
这种单一经济依赖性使得当这一产业或资源遇到挫折时,整个经济体系都会遭受重大打击,贫困率也会大幅上升。
此外,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也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剧贫困问题。
因此,为了缓解贫困问题,国家应该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减少对某一特定产业或资源的过度依赖。
其次,教育也是贫困根源的重要因素。
教育在改善人们生活状况、提升社会阶层地位以及减少贫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贫困家庭由于缺乏经济资源,通常难以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给自己的孩子。
这将导致一个恶性循环,贫困代代相传。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也加剧了贫困问题。
富裕家庭通过支付高额学费可以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贫困家庭则无法承担这样的费用。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教育机会,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公平获得教育,从而打破贫困的循环。
最后,社会不平等也是贫困根源之一。
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财富和资源不均衡分配,使得穷人难以走出贫困。
社会不平等还会局部地区贫困化,即使整体社会财富增加,但仍有一些地区陷入持续贫困。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体系来调节财富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目标。
综上所述,贫困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经济结构的问题、教育和社会不平等构成了导致贫困存在不断延续的因素。
通过多元化经济结构、提供平等教育机会以及缩小财富差距,我们才能够根治贫困问题,实现一个更加平等和繁荣的社会。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贫困问题的经济原因和影响,来寻找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贫困的经济原因1.1 低收入水平贫困的最直接原因是低收入水平。
低收入意味着人们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房和教育等。
低收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1)就业机会不足: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是导致低收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或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大量人口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
(2)教育水平低:教育水平低也是导致低收入的重要原因。
教育水平低意味着人们缺乏技能和知识,难以找到高薪工作。
此外,教育水平低还会导致人们缺乏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
1.2 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政府的不公平政策或者社会制度的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资源分配不均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进而导致贫困问题的加剧。
1.3 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在面临意外事故、疾病或失业等风险时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导致贫困。
二、贫困的经济影响2.1 经济增长受限贫困问题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
贫困人口的消费能力低,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此外,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低,缺乏技能和创新能力,也会限制经济的发展。
2.2 社会不稳定贫困问题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贫困人口由于生活困难,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不满和不安。
社会不稳定会影响投资环境和社会秩序,进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2.3 资源浪费贫困问题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由于贫困人口缺乏基本生活条件,他们不得不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生活所需,如偷盗、抢劫等。
贫困发生的经济学解释

贫困发生的经济学解释贫困是指生活水平极低,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一种社会现象。
贫困既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国内亟待解决的社会痛点。
贫困形成的因素众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影响贫困的因素可以分为供需两大方面。
供给方面:1. 劳动力供给不足受教育水平低,技能匮乏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至城市,但这样的劳动力往往没有在城市就业前受到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也无法适应城市的工作环境,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又或者对就业前景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进行误导,进一步增加了失业率。
2. 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原因,有些地区存在明显的利益差距,贫困人口数量较多,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这样的帮扶力度很难扩大。
短期内,财政投入不足也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因为这样势必导致了当地市场消费低迷,企业因此难以维持运营。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且产业成本较高,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难以避免,一旦某一产业面临消费低迷、淘汰、自然灾害等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就会大受挫害,导致生活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
需求方面:1. 需求方向偏窄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商业环境薄弱,核心经济活动单一,消费者缺乏多样的选择。
反过来,经济环境的单一性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难以为当地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导致消费者需求方向的偏窄,限制了当地的交易。
2. 贫困人口资本散失贫困人口可能没有听到市场变化的消息,没有受到过应对新市场的培训,因此无法正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也缺乏基本的理财能力,导致个人资本损失。
3. 贫困人口储蓄水平低贫困人口的储蓄水平低,很难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应对,导致财务危机。
这也意味着农民在经济形势恶劣的背景下较难获得资金支持,有时可能会失去全部生产基地。
以上是贫困的经济学解释,未尽事宜也请读者关注更多区域的经济变化、社会变迁,从而积极揭示贫困发生的深层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上 ,中外学者有关贫困的定义 ,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造成贫困的制度性因素 。本文认 为 ,贫困是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或家庭不能获得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的一种生存状态 。这个定义与传统贫困定义的区别在于 ,充分考虑到造成贫困的制度性因素 ,同时强化 了除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以外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
关 键 词 贫困 减贫 收入贫困 人文贫困
Schutz (1965)《美国经济评论 》第 40卷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贫困经济学 :一位经济学家关 于对穷人投资的看法 》,首次提出贫困经济学这一概念 ,随后一大批发展经济学家投入到贫困经济学的理 论研究当中 。缪尔达尔和阿玛蒂亚 ·森因在贫困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虽然贫困 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因其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尚未建立 ,但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诸如经济增 长与贫困 、贫困的度量和界定 、反贫困战略等等展开了持续不断的讨论 ,本文拟对有关贫困经济学理论探 讨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 ,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述 。
① 国内一些学者 ,如童星 、林闽钢 (1993) 、国家统计局 (1990) 、江亮演 ( 1990)以及康晓光 ( 1995)虽然也给贫困下了定义 ,但从实质 上看他们也是从“缺乏 ”的角度界定贫困 。
世界经济 3 2005年第 9期 ·72·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一 经济增长与缓解贫困
早期的研究文献对经济增长与缓解贫困都持肯定态度 ,认为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决定性因素 。近 十来年的研究文献表明 ,经济增长对缓解贫困有积极作用 ,但仅仅依靠经济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收入差 距不断扩大和贫困问题 ,反而有可能带来贫困的进一步增加 。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人类有史以来 的首次社会发展峰会 ”通过了一项《宣言和行动纲领 》,召唤消除贫困 ,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整合 。峰会 强调 ,单凭市场不可能消除贫困 ,也不可能获得公平和公正 。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 》旗帜鲜明地提 出 :“我们评价一个国家 (从计划到市场 )的转轨是否成功 ,并不单纯看国家财富 、投资或生产率的统计数 字 ,而且要看居住在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 ”。世界银行《2000 /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 》明确指出 :减贫 有赖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减少收入贫困的强大动力 ,但是 ,减贫程度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增长 。第
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同时也可以反映贫困人口内部不同收入组群的收入分布状况 ,其计算公式为 :
G
=
2 n
( 1y1
+ 2y2
+ … + nyi )
-
n- 1 n
(3)
式中 G为基尼系数 , n为样本户数 , yi为每户收入与 n户收入的比率 , i = 1, 2, 3, …, n,为按收入由 小到大排列 。基尼系数等于零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当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大时 ,基尼系数则逐渐
二 贫困的内涵 、度量及其类型
(一 )贫困的内涵 要真正解释经济增长和缓解贫困之间的关系 ,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对贫困进行准确度量 ,而进行度量 的前提条件是弄清如何界定贫困 。 Townsend ( 1979 ) 、Oppenheim ( 1993 ) 、世界银行 ( 1980 ) 以及雷诺兹 (1993,中译本 )主要从“缺乏 ”的角度界定贫困 ,他们所关注的是贫困的表象 ,范围从单纯的物质的“缺 乏 ”到无所不包的社会的 、精神的 、文化的“缺乏 ”。① EEC (1993)和世界银行 ( 2001)则从“社会排斥 ”的 角度界定贫困 ,认为贫困是由于贫困者资源有限 ,以致他们被排除在所在国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 方式之外 。另一种对贫困的界定 ,是从能力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世界银行 ( 1990)就将贫困定义为“缺乏 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
叶普万
率来反映 ,计算公式为 :
I
=
g
π
q
=
ππ
y
(2)
q
其中 , I为贫困缺口率 ;π为贫困线 ; q为贫困人口总数 ; y 为贫困人口平均收入水平 , y = Σ yi / q ( i = i=1
q
1,
2,
3,
…,
q) ,
yi为第
i个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
g为贫困缺口总和
,
g
=
Σ
i=1
3 叶普万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西安市雁塔西路 74号 710061 电话 : 029 - 88091619 电子信箱 : ypw125@163. com。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运行和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 05DJY059 )的阶段性成果 。在写作过程 中 ,尤其是关于贫困度量的数学表达及其评价方面 ,得到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冯根福教授的指导 ,匿名审稿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 修改意见 ,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贫困经济学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
叶普万 3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回顾了 20世纪 60年代以来贫困经济学领域关于经济增长和缓解贫困 ,贫 困的内涵 、度量和类型 ,减贫战略及其演进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的研究 ,并进行了简要评述 ,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在宏观上将减贫战略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 、微观上将瞄准机制直 接瞄准穷人和进行制度扶贫等政策建议 。
目标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15年单靠 目标 (每千例 2015年单靠增长
增长 ( % )
活产儿 ) (每千例活产儿 )
100
19
26
100
15
26
95
17
30
96
25
41
99
43
69
56
59
151
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 (2004) :《让服务惠及穷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世界经济 3 2005年第 9期 ·71·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贫困经济学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
济增长和减贫出现反向运动的有效路径 ,不能局限在经济增长和减贫关系的线性思考上 ,应从更深层次 的制度因素上考量 ,如市场化水平 、对外开放度以及国有化水平等制度变量 ,将经济增长和推进贫困地区 的制度变迁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 ,将减贫战略纳入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中 ,“中国推行的西部开发战略 和减贫战略相结合的方式 ,使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 ”(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 , 2003) ;第三 ,在经济增长模式和公共政策的选择上 ,将实行就业优先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和改善社会公 共服务 (教育 、卫生和通讯服务 )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既能给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又能提高贫困 人口的发展能力的双重目的 ;第四 ,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 ,尤其在增长 - 分配组合的次序选择和轻重 缓急的处理上 ,既不能过分强调先增长后分配 ,也不能偏好重分配轻增长 ,应该走一条增长与分配相兼顾 的中性模式 ,以免出现奉行先增长后分配模式的国家所出现的“墨西哥病 ”,即追求高速经济增长时所带 来的两极分化和贫困加剧现象 ,以及重分配轻增长模式所出现的经济低增长甚至经济停滞和贫困反弹现 象 ,实现经济增长与缓解贫困的双赢局面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 》指出经济增长对减少收入贫困是必要的 ,但经济增长与 收入贫困减少之间的联系远非自动形成 。在印度尼西亚 、波兰和斯里兰卡 , 20 世纪 90 年代尽管经济有 所增长 ,但收入贫困人口却增加了 。艾尔泽 (2000,中译本 )在《减少贫困的政治 》一文中也指出 :“经济增 长的一种结果 ,不如说是目标 ,仍然是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剧 。经济增长使部分人口获得了好处 ,但同时无 论从绝对意义还是相对意义上看 ,它也加剧了贫困的程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2003)在《缓解中国贫 困的一体化战略 》中指出 ,“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大降低了收入增长对促进减 贫的潜在效果 。尽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显著的经济增长 ,但是不平等的迅速加剧 ,还是使得 最贫困人群难以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并导致城市出现了新的贫困阶层 ”。森 ( 2003,中译本 )在其 《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 》报告中指出 :“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消除贫困方面比现在要更为 明显 ……然而 ,中国经济增长在消除贫困方面 ,尽管还是很明显 ,但已经相对减弱了 ”。 20世纪 90 年代 以来 ,中国的 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了大幅度增加 ,但同期城市贫困人口也大幅度增加 , 贫困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 90 年代初期的 4. 6%上升到 5. 3% ,绝对数量增加了一倍 (国家统计局 , 1998) 。因此 ,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解决了贫困问题 ,而往往是原有的贫困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贫困 问题 。要使经济增长和减贫沿着正向轨迹演进 ,在战略思路上至少应做如下几点改进 :第一 ,寻找解决经
世界经济 3 2005年第 9期 ·70·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叶普万
一 ,经济增长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额外收入在一国内部的分配情况 。如果经济 增长能使最贫困人口所获得的收入份额增加 ,贫困人口收入的提高就会快于平均收入的提高 ,减贫幅度 就大 ;如果经济增长使最贫困人口所获得收入减少 ,贫困人口收入的增长就会滞后于平均收入的增长 ,贫 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就会愈发深重 。第二 ,经济增长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增长的地区和部门的构成情 况 。如果经济增长绕过贫困地区 ,并且贫困人口不能轻易地转移到机会更多且充满活力的发达地区 ,那 么增长可能会导致不平等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第三 ,经济增长对削减贫困的影响与初始不平等密切相 关 。初始不平等程度很低的国家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减贫效果达到不平等程度很高时的将近 2倍 。该报 告还提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还应考虑增长是否会引起环境的退化 ,环境退化导致健康状况恶化和 劳动生产率的降低 ,从而破坏经济增长 ,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 。世界银行 ( 2004)《让服务惠及穷人 》的 年度报告也指出 ,单纯的经济增长能降低多维贫困层中的收入贫困 ,但仅靠此还远远不能解决贫困层面 的许多问题 ,诸如教育和健康问题 ,世界银行并以“实现所有的千年发展目标 ,单纯靠经济增长是不够 的 ”为标题 ,对经济增长和减贫做了测算 (见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