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西斯篇》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西斯篇》之我见

王琛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内容介绍

《吕西斯篇》主要是一篇苏格拉底和一群幼稚的少年讨论什么是友谊的对话。文章从苏格拉底在去吕克昂的路上被希波泰勒拦住开始到仆人的突然阻断而结束,可以说是完全是即兴的一篇对话。羞涩的希波泰勒想要和美少年吕西斯交朋友,自己写了溢美之词赞美吕西斯却又羞于直接交谈。苏格拉底决定去体育场找吕西斯交谈,从而向希波泰勒示范如何与自己爱慕的人交谈。于是这篇对话就开始了。这篇对话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苏格拉底与两位少年吕西斯和美涅克塞努的谈话。当然,谈话的开始苏格拉底询问吕西斯和美涅克塞努谁年纪大,谁更漂亮,谁更高几个简单的问题,试图吸引吕西斯的加入。对话的中途,美涅克塞努被人叫走。从而苏格拉底开始了与吕西斯单独的对话,话题转向吕西斯的父母是否爱他,然而却推出了一系例矛盾的结果:赶马车会被奴隶阻拦,摆弄母亲的织布机会被母亲打,在学校还会被老师管等。然而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吕西斯却享有较大的自由权,苏格拉底有用了一系列的论证最终得出获得知识就会有朋友的结论。第二场谈话在苏格拉底与美涅克塞努中进行,问题转为如何交到朋友,什么是友者,好的事物,坏的事物以及不好不坏的事物能否成为朋友,最后得出来一个暂时的结论,然而苏格拉底却马上否定了这个结论,致使谈话再次陷入了僵局。这时,谈话被打断就此结束。给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猜测和争论。

2.情节分析

《吕西斯篇》的情节有它的诡异之处,本应该是主人公的希波泰勒在苏格拉底与吕西斯和美涅克塞努的对话之中却一言不发,甚至羞红了脸。这篇对话的情节转化也十分奇怪,在各种话题之间不断切换,最终也没有得到什么是友谊的最终结论,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有的学者称之为“一次失败的哲学推演”的原因。

这篇对话以苏格拉底的自己叙述为全篇内容,这在整个柏拉图的作品中是少见的。对话发生在城外的体育场(其实是一个摔跤场),柏拉图这样设计环境的目的在于,友谊和身体密切相关,同时暗示这是一场言辞的较量[1]。苏格拉底在对话中试图寻找友谊的本质是什么,在爱者与爱人,恨着与被恨的人,好人与坏人,坏人与坏人,以及不好不坏的事物之间来回寻找,最终却不了了之,令人唏嘘不已[1]。对话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最终的答案留给读者自己去寻找。

3.柏拉图的友爱观

3.1谁是谁的朋友

《吕西斯篇》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语言阐释了自己对于友爱的看法。对话中有一段非常令人晕眩的谈论:一个人如果成为了另外一个人的朋友,是那么是他们中间哪一个成为了朋友,是那位被爱着成为了爱者的朋友还是爱者成为了被爱者的朋友?或者说两种说法实际上一回事?[2]在这个问题上,苏格拉底出现了的得出了几个相互矛盾的结论,首先是彼此相爱才能成为朋友,然后是爱者是

所爱对象的朋友,无论被爱者如何,这就导致许多人是爱他们的人的敌人,是恨他们人的朋友,这又是不可能的。爱在一般意义上是双向的,即两个人互相相爱,甚至得到回爱是施爱的目的之一,但是也会有单方面的的爱,比如父母有可能会被孩子痛恨,但他们永远是孩子们最高意义上的朋友;人爱动物,但却很难得到回爱。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单向度的爱可以是君主制中的爱,而严格意义上的交互性友爱是民主共和政治所特有的爱[3]。笔者认为,苏格拉底在交谈的时候把两种实质上不同的爱混合在一起谈论是导致最终矛盾结果的原因。

事实上,有时候得到回爱并不是爱者施爱的原因,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要求回报的,恋人中有时候会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爱着对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条件的爱。同时,在没有办法得到被爱着的回爱的情况下,我们的爱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们爱动物,动物会给予我们其它方面的支持(虽然这些有时候不被定义为回爱);我们爱体育,我们会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体育这个事物本身是没有办法给予我们爱的。

3.2 相同还是不同

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观念:相同的人不会成为朋友,越是不同的人越会成为朋友。他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论证:陶工、工匠、乞丐之间会相互竞争,而冷与火、苦与甜等对立事物却十分友好。而敌对的事物成为朋友在苏格拉底看来又是不可能的,结果再次矛盾。

笔者认为,苏格拉底采取的举例论证很多情况下都是片面的,或者说是过于极端的。在这个论点上他认为两类食物只有相互有用才会爱上对方,这个前提本身就不正确。我们在交朋友时,朋友与我们会有相同之处,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正是相同点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不同点形成互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同与不同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而苏格拉底提出的相同是完全一样,不同是水火不容吗?其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4.总结

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将两位本自认为是好友的少年问得不知所措。他们尽管是朋友,却弄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友谊,当然苏格拉底自己也不清楚其是何物。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讽刺有的人像希波泰勒一样疯狂赞美恋人,却找不到正确的接近方法,有的人自称自己知道某物却弄不清楚其意义何在[1]。

再次回想开篇提到的那个问题:“这是一次失败的哲学推演”。这真的是失败的吗?笔者认为不然。这篇对话是一篇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没有最终的结论。对话的意义就在于其讨论问题的方式。苏格拉底能从多个角度去讨论友谊这个话题本身就体现了他的哲学高度。纵然没有既定的结论,读者们却学习到了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可以迁移到其他的问题上。苏格拉底的这种对话方式奠定了他在西方哲学史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群:《与高贵的灵魂为友》博士后论文2009年1月

[2]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王叔君:《论柏拉图吕西斯篇的友爱观》[J] 文化学刊2016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