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摘要: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在人称、数量、表示时间的词语、声调等方面与外国语的不同,使汉语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
这决定了汉语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她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独到的特性。
只有了解了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才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对现代汉语进行学习。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学习
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1.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
现代汉语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面,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在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它们都处在定语、状语、补语的后面,口语中三个de没有区别。
现代汉语的补语与其他语言不太一样,它通常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这些补语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事件的发生时间上后于谓语核心表述的行为。
语言学家们将这一现象归入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即,现代汉语中,若干谓词的排列顺序遵循时间先后的原则,这一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结构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被动句的结构为:受事+(被)施事+动词短语
现代汉语在表达类型上,属于话题侧重型语言,句首成分通常是后续成分序列的表述对象,或谈话的起点、背景等。
话题语的后面通常可以插入“啊”等语气词,将话题语和后面的表述语隔开。
1.2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
语言学家通常使用的四级基本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
在语言单位的界线上,由于现代汉语中的音节通常对应于语素,所以单纯词之间的界线十分清楚,但是合成词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汉语拼
音的“词儿连写”问题相当突出,相对词的界线,短语的界线又比较清楚,比短语大的单位“句子”之间的界线不清楚,因此现代汉语句子标点符号的任意性比较明显。
现代汉语基本单位的界线问题困惑了不少学者,也影响了不同学者采取不同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在语音上严格遵守“声韵调”的拼合形式,语音上的可感觉基本单位是单音节,音节和音节之间的界线十分清楚,超音段音位的声调作为内部屈折形式绝大多数表现为词汇意义的对立,很少表现语法关系意义的对立。
现代汉语的语音节奏组规则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语法结构的样式。
比较典型的是一些单音节语素不能单说,但是便换成双音节语素就可以单说(例如:老张,去掉“老”不能单说),三音节组合在句法的限制就更为突出。
拿“动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的组合来说,如果整体结构的功能为名词性的,节奏上通常为“2+1”,如果变换成“1+2”节奏,多数不能成立(例如:研究生*研学生);相反,如果整体结构为动词性的,节奏上通常为“1+2”,如果变换成“2+1”节奏,多数不合格。
(洗碗筷*洗刷碗)。
有些组合,三音节不能成立,必须换成四音节才能成立,节奏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机制,它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法格式。
此外,现代汉语丰富的量词、语气词也是语法上较为突出的一点。
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式,例如所谓的“把”字句、兼语句等。
1.3现代汉语的语法手段
汉语中最为普遍的语法手段是:语序、虚词。
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它通常用来表示“主谓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等。
“狗咬人”和“人咬狗”主谓关系完全不同;“团结群众”是动宾关系,“群众团结”是主谓关系;“报告老师”是动宾关系,“老师报告”是主谓关系;“漂亮姑娘”是偏正关系,“姑娘漂亮”是主谓关系。
语序不同,不仅语法意义不同,命题意义也不相同。
一方面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语序在一定条件下又表现出灵活性。
这些条件主要是:话题化、附着义的存在句、数量分配句。
例如:
这件事儿我们都不知道/我们都不知道这件事儿(前一个句子的话题语由后句宾语的话题化而来);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作在台上(附着义存在句);一锅饭吃了十个人/十个人吃了一锅饭(数量分配句)。
一般来说,在语序的灵活性方面,说话人选择什么样的语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对语用意义的表达,由语用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一语序。
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主要是:助词、介词、连词、副词。
助词中最重要的是结构助词“的”、“得”。
使用还是不使用结构助词,通常表现不同的语法关系,例如:“买书”和“买的书”、“看电视”和“看的电视”;“老师报告”和“老师的报告”。
再如:“吃下一碗饭”和“吃得下一碗饭”、“看见那个人”和“看得见那个人”。
介词在汉语中的作用通常是用来表示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各种角色关系,例如表示时间地点的“在”、表示处置对象兼次话题的“把”、表示一般对象的“对”、表示协同对象的“和”/“同”、表示工具的“用”等。
连词,有时候使用不使用连词、使用什么样的连词,关系意义完全不同。
例如国内的公路旁常见的广告语:“吃饭,停车”,可能的连词解释有:如果吃饭,就停车;因为吃饭,所以停车;吃饭,并且停车。
再如:“木头房子”和“木头和房子”,前者通过语序手段表达的是偏正关系,后者通过“和”表达的是并列关系。
副词中最能够表现不同语法关系的是所谓的“关联副词”:“就”、“才”、“也”等。
例如:“我来,他才来”和“我来,他来”这两个句子内部的关系意义并不相同。
此外,黏着性的动词词尾、重叠形式、重音形式等形态性手段也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中表示时体意义的“着、了、过”,使用不同的词尾,时体意义完全不同;动词的重叠形式也可以表现相应的时体意义,形容词的重叠、量词的重叠也都表现不同的意义。
参考文献:
黎锦熙(19955)《新著国语文法》(19955年校订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982a)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中国语文》1期。
朱林青(1991)《汉语语法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