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的总体设计与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与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与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
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
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
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1)用户第一原则: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
sae j1100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

sae j1100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sae j1100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1. 引言在车辆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了解和遵守相关的尺寸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SAE J1100标准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机动车辆的尺寸和布置相关要求。
本文将以SAE J1100标准为主题,深入探讨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2. SAE J1100标准概述SAE J1100标准是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旨在规定机动车辆的尺寸和布置要求,以确保车辆设计符合相关的安全、可靠性和性能标准。
该标准包括车身长度、宽度、高度、轴距、悬挂高度、悬挂系统、轮胎尺寸、车轮轴距、悬挂系统等内容,涵盖了车辆的各个方面。
3. 深度解读SAE J1100标准3.1 车身长度、宽度和高度SAE J1100标准对车身长度、宽度和高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整车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等。
这些尺寸的合理设计对于车辆的操控性、空气动力学性能和行驶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遵守标准要求。
3.2 轴距和悬挂高度轴距和悬挂高度是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的重要参数,SAE J1100标准对这些参数的设计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以确保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稳定性和平顺性。
3.3 轮胎尺寸和车轮轴距轮胎尺寸和车轮轴距的合理设计对车辆的抓地力、悬挂系统和悬挂几何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参数也是SAE J1100标准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SAE J1100标准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动车辆尺寸中文版总布置必学标准。
遵守这些标准可以确保车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达到相关的安全、可靠性和性能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能。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该标准的应用和发展,为车辆制造和设计提供更好的参考和依据。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SAE J1100标准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之一,极大地推动了机动车辆制造和设计行业的发展。
汽车乘用车冷却系统布置及主要零部件设计规范

乘用车冷却系统布置及主要零部件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½T ⅛F∏车冷知姿统布置及主更零部件的设计杓想、设计要求、BeMhi U ark 和灾效模式“ 本标准适用丁本公司皮F Λ SLV 、轿年齒总布置设计中冷知系统的布宣及主要谷部件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乂件的用用足必不町少的。
凡足注日期的引用丈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足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rtsa 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CC JT (K )2-2011汽车取热躊 技术条件汽年用输术掾胶软待技术条件 汽车散热辭电动・风塌技术条件 溢水罐总成技术条件 水冷式油冷器总成技术条件 内燃机 晦乐空代冷却器 技术条件 Q/CC JT33O —2012凤冷式油冷器 技术条件 Q/CC JT342—2012 HT-ACMjfi 轮增圧胶曾技术条件3设计构想 3.1功能要求发动机运∙⅛髙湿燃弋相技处的号部件受如采不加以适当冷却J 会使发动机过热,充气系 数卜降.导致燃疣不止常(辉熾、早燃等)、机油变质和烧损,不那件的障擦和管损加剧,引起发动机 的动力性、经济性、可维性和咐久性全面恶化.但是如采冷却过强,汽油机混合U 形成不良,伍St 表面 机油彼燃油烯驿造成气缸曙损增加.丙此,冷却系统的主亜任务足保证发动机在适合的温度状态下正常 运魚3.2顾喜、市场要求3.2.1 —个良好的冷却累统应诛满足下列件项娶求:a ) 敵热呢力能满足发动机在备种T 况卜远转的%要・当丁况和坏境条件变化时•仍能;保证发动机 可塑的工作和维持的最佳冷却水ISJ 支?b ) 柱規定的时间内,排除系統内气淹IC )膨胀水辑的总容枳应•包含占冷却系统总容枳6%的膨胀容段、占•冷却系统总容⅛1 10%的储⅛∙容 枳以及必备的残射容枳;d )貝有较离的加木運率,初次加注IE 能达到系统容枳的X%以h :e ) 在发动机离速运转时•泵统乐力打开时,水帝进水口为f ) 保址一定的缺水丁作能力,Wt ⅛ft 人于笫一次未加满的容积:g ) 设置水温报警驶置Jh ) 密封性较好,不允许StiS :I ) 冷却系统消耗功率小,启动后,龍在短时州内达到止⅛∙MT 作溫度:J ) 可靠性、寿1⅛要有保障•,同时制造成本低亠Q/CC JToI4—2008 Q/CC JTI47—2OID Q/CC JTl 56—2009Q/CC JTl 72—Q/CC JT305—2011 承圧式淋朮罐总成技术*件 Q/CC SY0B2—2013 整千保安防灾评价3.2.2随右冷却系统的发展,电控冷却系统即将取代传統的冷知系统,冷却系统部件也随之增加" 33相关法规要求相关的法规莹求见本标准在条款中所规范性引用的冇关文件, 4设计要求41冷却系统的总体布直4 1 1冷却系统总布罢主翌考坦两方面:U)空气流通系统:b)冷却術坏系统,4 1. 2在设汁中必须做JiIffir⅛St风系数和冷却液循坏中的散热机力亠4 1.3尽Mffiδ⅛ft进K系敎,总的进址口有效面族和散热器芯休疋面枳之比不小T* 15⅛ CCFKOlI车型实测及验证数Ie).・故热模块茴端需要加导风装負使风能有吹到故热器的正荷秋上,捉高散M器的和用率,冷空气从车头而罩流入,经散热器芯部,空气温反升高,热空气被入机舱,从发动机两側和底部甘出,在布置过程中应特别注说以F二点:H)冷却枳块曲端尽可能不被阻挡,否则会造成空代进代配力增加从而降低JSK^数;D 由于风席丁作后,会造成风朗的前后斥差较人,部分储空气通过周者朮它路轻从后部高乐处冋流到丽端低圧处,所权必须增加密钊装負:C)风扇中心偏离散热器茁部中心不atiiΛ4o轴向护旳过近,否则κ⅛,⅞⅞能不能得封充分发挥,容品左Ift烛养上形成气流“死金",便气流产生人^i⅛i⅛或者iffi流损失亠4 14 —农完整的冷却.系统示心见圈1・系统中的主更不部件布置间隙应符fr Q/CC SY082-2013中飽相关规定。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车辆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规范涵盖了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安全性能、环境表现等方面,以保证汽车在所有方面都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达到安全性能、经济性能和环保性能的要求。
首先,汽车设计规范要求外观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保证乘坐舒适性和操作便捷性。
车身外形应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和噪音。
同时,要遵循品牌识别和设计风格,确保每款车都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
其次,汽车的结构设计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车身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能力,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
底盘设计要合理布置零部件,确保车辆在各种路况下稳定性和操控性。
安全性能是汽车设计规范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个方面。
主动安全要求车辆具备良好的操控性和制动性能,以便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被动安全要求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减少乘员伤害。
这包括安全气囊、防护结构、安全带等安全装置的合理设计和配置。
另外,环保性能也是汽车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汽车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
汽车设计规范要求车辆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清洁动力,能够减少尾气排放,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轻量化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保要求,通过采用轻量材料和结构设计的优化,降低汽车的油耗,减少能源消耗。
除了以上方面的规范,汽车设计还要考虑人机工程学、噪音振动、耐久性、可维修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汽车设计规范的严谨和细致,不仅对于车辆制造商来说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对驾驶安全和舒适性的保障。
总之,汽车设计规范是汽车制造行业的重要指导标准,它涵盖了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安全性能、环境表现等方面。
通过遵从这些规范,车辆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保障驾驶安全、舒适性和环保性能。
同时,在不断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汽车设计规范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XXXXXX有限公司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100000000发布 20100000000实施XXXXXX有限公司发布目录一概述 (2)二整车设计基准 (2)1.1 整车坐标系 (2)1.2 整车设计状态 (2)三整车总体设计硬点 (3)3.1整车外部尺寸参数控制硬点 (3)3.2底盘系统布置主要控制硬点 (5)3.3人机工程布置设计硬点 (8)四结束语 (9)一概述整车的总布置设计过程是设计硬点(Hard Point)和设计控制规则逐步明确、不断确定的过程。
设计硬点是确定车身、底盘与零部件相互关系的基准点、线、面及控制结构的统称,主要分为安装装配硬点(简称ASH,包括尺寸与型式硬点)、运动硬点(简称MTH)、轮廓硬点及性能硬点等四类。
设计硬点的确定过程就是总布置设计逐步深化的过程,后续的设计工作必须以确定的设计硬点为基础展开。
但随着设计的深入和方案的修改完善,部分设计硬点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所有硬点值都是在整车坐标系下的坐标值,长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
角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用度分秒表示时书写到分。
长度单位未注明均为mm,角度单位未注明均为°。
所有未注明的安装硬点均指与车身配合面上车身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例如:配合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车身圆孔圆心坐标,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方形孔的坐标指配合面对角线交点的坐标。
二整车设计基准1.1 整车坐标系电动乘用车设计过程中,整车总布置在设计软件三维环境下进行。
整车坐标系采用右手坐标系,它是总布置设计和详细设计中的基准线。
整车坐标系与设计软件中整车文件的绝对坐标系重合。
整车坐标系的定义如下:高度方向,取汽车车架中间平直段的上平面为Z轴零线,上正下负;宽度方向,取汽车的纵向对称中心线为Y轴零线,以汽车前进方向左负右正;长度方向,取通过设计载荷时汽车前轮中心的垂线为X轴零线,前负后正;整车坐标系原点即为三个坐标轴的交点。
(完整版)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完整版)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长春北车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设计规范CBD-YF-DP-GF.1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单位姓名⽇期单位姓名⽇期编制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审核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审核技术研发部技术研发部批准⽬录1 范围 (2)2 规范性⽂件引⽤ (2)3 术语和定义 (3)4 设计准则 (3)1 范围本标准主要介绍了客车底盘总布置的简要设计流程,规范了设计步骤,明确了底盘总布置的设计结构等。
本标准适⽤于我公司6--12⽶的⼤中型营运客车的底盘总布置设计。
2 规范性⽂件引⽤GB/T 13053-2008 客车车内尺⼨GB 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法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GB/T 5922-2008 汽车和挂车⽓压制动装置压⼒测试连接器技术要求GB/T 6326-2005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GB/T 13061-1991 汽车悬架⽤空⽓弹簧橡胶⽓囊QC/T 29082-1992 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QC/T 29096-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法QC/T 29097-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QC/T 293-1999 汽车半轴台架试验⽅法QC/T 294-1999 汽车半轴技术条件QC/T 299-2000 汽车动⼒转向油泵技术条件QC/T 301-1999 汽车动⼒转向动⼒缸技术条件QC/T 302-1999 汽车动⼒转向动⼒缸台架试验⽅法QC/T 303-1999 汽车动⼒转向油罐技术条件QC/T 304-1999 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台架试验⽅法QC/T 305-2013 汽车液压动⼒转向控制阀总成性能要求与试验⽅法QC/T 465-1999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分类的术语及定义QC/T 470-1999 汽车⾃动变速器操纵装置的要求QC/T 479-1999 货车、客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法QC/T 483-1999 汽车前轴疲劳寿命限值QC/T 491-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系列及技术条件QC/T 494-1999 汽车前轴刚度试验⽅法QC/T 513-1999 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法QC/T 523-1999 汽车传动轴总成台架试验⽅法QCT 529-2013 汽车液压动⼒转向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法QCT 533-1999 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法QCT 545-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法3 术语和定义上述标准中确⽴的符号、代号、术语均适⽤于本标准。
C73010316汽车内饰总成设计和节点评审规定

扬子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文件编号:YZ/质C73010316-2014版本/修改:A/0 页次 1/21文控编号:汽车内饰总成设计和节点评审规定2014-8-30发布 2014-10-15实施扬子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发布汽车内饰总成设计和节点评审规定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公司对汽车内饰总成和零部件的设计准则、总布置设计、材料选用、性能设计、设计计算、设计评审要求、装车质量特性验证、设计制图和输出图样及文件的明细等要求。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车身内饰总成设计和过程各阶段适宜性评审。
其他如客车、特种车辆、工程机械等的车身内饰总成设计和评审也可参照执行。
3、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文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所包含的条文和内容,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考虑到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3.1通用基础标准1、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2、GB/T 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3、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4、GB/T 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5、GB/T 3181—1995漆膜颜色标准6、GB/T 3977—1997颜色的表示方法7、QC/T 1—1992汽车产品图样的基本要求8、QC/T 17—1992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9、QC/T 18—1992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术语10、QC/T 265—1999《汽车零部件编号规则》11、QC/T 266—1999汽车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QC/T 267—1999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3、QC/T 268—1999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4、QC/T 269—1999汽车铸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5、QC/T 270—1999汽车钢模锻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6、QC/T 272—1999汽车用铝合金铸件技术条件17、QC/T 273—1999汽车用锌合金、铝合金、铜合金压铸件技术条件18、QC/T 276—1999汽车零件热处理硬度规范19、QC/T 29017—1991汽车模制塑料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20、QC/T 29087—1992汽车焊接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21、QC/T 2—1992汽车产品图样格式22、QC/T 3—1992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23、QC/T 4—1992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采用与更改办法24、QC/T 5—1992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25、QC/T 6—1992汽车产品明细表编制规则26、QC/T 7—1992汽车产品设计文件编号规则27、QC/T 625—1999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3.2整车标准1、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2、GB 4094—1999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3、GB/T 12546—90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4、GB/T 12782—91汽车采暖性能试验方法5、GB/T 13053—2008 客车驾驶区尺寸6、GB/T 17867—1999 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3.3 车身与附件标准1、GB 11550—1995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2、GB 11552—1999轿车内部凸出物*3、GB 11555—94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4、GB 11556—94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5、GB 11562—9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6、GB 14167—93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7、GB 15083—94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8、GB 15084—94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9、GB 15085—94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10、GB/T 11563—1995汽车H点确定程序11、QC/T 11559—1989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12、QC/T 244—1997汽车安全带动态性能要求和试验13、QC/T 207—1996汽车用普通气弹簧14、QC/T 246—1997汽车风窗玻璃电动洗涤器技术条件15、QC/T 323—1999汽车门锁16、QC/T 43—1992汽车风窗玻璃气动刮水器技术条件17、QC/T 44—1997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技术条件18、QC/T 45—1992汽车风窗玻璃气动刮水器型式与尺寸19、QC/T 46—1992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型式与尺寸20、QC/T 490—2000汽车车身制图21、QC/T 531-2001汽车后视镜22、QC/T 55—1993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试验方法23、QC/T 586—1999汽车门铰链24、QC/T 629—1999汽车遮阳板25、QC/T 634-2000汽车水暖式暖风装置26、QC/T 636-2000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27、QC/T 656-2000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28、QC/T 657-2000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29、QC/T 658-2000汽车空调整车降温性能试验方法3.4 汽车电器标准1、QC/T 198—1995汽车用开关通用技术条件2、QC/T 218—1996汽车用转向管柱上组合开关技术条件3、QC/T 29009—1991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4、QC/T 29010—1991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5、QC/T 29011—1991汽车用点火线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6、QC/T 29013—1991汽车用蓄电池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7、QC/T 29106—2004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8、QC/T 414—1999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9、QC/T 415—1999汽车用点烟器技术条件10、QC/T 417.1-200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11、QC/T 417.2-200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12、QC/T 1417.3-200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13、QC/T 1417.4-200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尺寸和特殊要求14、QC/T 420—2004汽车用熔断器15、QC/T 632—2000汽车用翘板式开关技术条件16、QC/T 707—2004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3.5 汽车非金属标准1、GB 8410—1994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2、GB/T 18948—2003轿车和轻型商用车辆冷却系统用纯胶管和橡胶软管3、QC/T 15—92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4、QC/T 216—1996汽车用地毯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5、QC/T 236—1997汽车内饰材料性能的试验方法6、QC/T 29089—92汽车软化仪表板表皮7、QC/T 484—1999汽车油漆涂层8、QC/T 56—1993汽车座椅衬垫材料性能试验方法9、QC/T 639-2000客车门窗用橡胶密封条10、QC /T 640-2000客车门窗用植绒密封条11、QC/T 641-2000客车门窗用塑料密封条12、QC/T 642-2000车辆用植绒密封条磨损试验方法13、QC/T 643-2000车辆用密封条的污染性试验方法14、QC/T 703-2004汽车转向盘聚氨酯泡沫包覆层技术条件15、QC/T 704-2004汽车转向盘聚氨酯泡沫包覆层整体硬度试验方法4、术语手工样件:按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采用简易工装或手工方式试制得到的样品。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2005-09-28 发布2005-09-30 实施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TJI/YJY·03·111-2005前言在新车型的开发、研制的初始阶段,经过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提出整车设想并对汽车的主要参数以及发动机和车轮进行选择后,应进行汽车总布置图的绘制。
侧视图和俯视图是总布置草图及总布置尺寸控制图的主要视图,当然还应辅以汽车的前视(外形)图以及必要的横向剖面图和剖视图。
在侧视图上,应将汽车置于面向左方的位置。
本标准于2005年9月30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恒德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1范围本标准是对M1类车型,总布置二维图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M1类车,其他各种汽车和汽车列车可以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 11565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T15759 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GB/T 17346 轿车脚踏板的测向间距GB/T 19234 乘用车尺寸代码QC/T 490 汽车车身制图3术语和定义3.1X基准平面(X0基准平面线)在车头部位通过某基准孔位或平面并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定义为X0基准平面,在整车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X0基准平面线,它是标注汽车各纵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3.2Y基准平面(Y0基准平面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定义为Y0基准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汽车的中心线。
它是标注汽车各向尺寸的基准线。
3.3Z基准平面(Z0基准平面线---车架上平面线)车架前纵梁较长的一段上平面并垂直于X基准平面和Y基准平面的水平面定义为Z0基准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Z0基准平面线。
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的总体设计与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与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与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
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
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
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1)用户第一原则: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为了保证中重型载货汽车在道路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制定一系列设计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中重型载货汽车的总体布置设计规范,以确保车辆的可靠性和行车安全。
1.载荷分配规范:载货汽车的货物应均匀分配在车辆上,以避免重心偏高或偏向一侧。
货物的重量应按照设计要求和道路车辆的载荷限制合理分配,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2.车身结构规范:车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车辆载荷和道路条件的冲击。
车辆的结构设计应满足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车身长宽高的比例、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等。
3.车辆底盘布置规范:载货汽车的底盘布置应合理,以确保各个部件的协调工作。
底盘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强度,以承受道路冲击和车辆操控所带来的应力。
4.悬挂系统设计规范:悬挂系统应具有适当的刚度和阻尼,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悬挂系统的布置应考虑到车辆的载重情况,以及道路不平等的情况。
5.制动系统设计规范:制动系统应满足国家标准,具有足够的制动能力和可靠性。
车辆的制动布置应合理,以确保车辆在急刹车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动力系统设计规范:动力系统应根据车辆的载重要求和行驶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发动机的布置应考虑到散热、气流阻力等因素,以确保发动机能够运行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
7.尾气排放规范:载货汽车的尾气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环保标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尾气处理系统的设计应满足排放要求,并保证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8.安全设备规范:载货汽车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如安全带、ABS防抱死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等,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车辆的灯光、反光镜等配件也应满足国家标准。
以上是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
制定这些规范可以保证载货汽车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并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同时,这些规范也有助于提高载货汽车的能源利用率和环保性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站区规划和总布置设计规范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站区规划和总布置设计规范一、站区规划1.站区规划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电动汽车需求的规模。
2.站区规划应考虑建筑的功能性、可持续性、景观性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并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站区规划应考虑交通便利性,确保进出站区的车辆和行人流动畅通无阻。
4.站区规划应考虑储能和能源管理的要求,确保电动汽车电池更换和充电设施的高效运营。
5.站区规划应注重安全性,包括灭火设备、监控设备、紧急逃生通道等。
二、站区功能布局1.站区功能布局包括电池更换区、充电区、维修区、停车区等。
2.电池更换区应设置专门的更换台,确保电池更换的安全和效率。
3.充电区应根据电动汽车的充电标准设置快充和慢充设备,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4.维修区应设置专门的维修车位和设备,用于维修和保养电动汽车。
5.停车区应根据站区规模和需求设置足够多的停车位,以适应站区内外的停车需求。
三、站区道路布置1.站区道路应设置主要通道和次要通道,以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流动。
2.主要通道应宽敞平整,符合道路交通规范,并设置标识和标线,以方便车辆和行人的导航。
3.次要通道应考虑进出站区的车辆和行人的流量,设置合理的导向标志,以减少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道路布置应考虑停车区和维修区的需要,确保车辆进出站区的便利性。
四、充电设施布置1.快充设备应布置在交通便利性较高的位置,以方便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
2.快充设备应满足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需求,并设置合理的数量和容量,以适应电动汽车的增长和发展。
3.慢充设备应布置在停车区和维修区附近,以方便长时间停放的电动汽车的充电。
4.充电设施应设置合理的标识和标线,以方便电动汽车的停车和充电。
以上是关于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站区规划和总布置设计规范的一些建议,旨在建设高效、安全、环保的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以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和更换需求,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整车人机布置设计规范-齐亚磊

XXXXXXXX有限公司整车人机布置设计规范编制:校对:审核:批准:2017- - 发布 2017- - 实施前言本规范的主要目的在于依据开发需求制定合适的布置方案。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本规范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QC/T 490-2013 汽车车身制图QC/T 576-1999 轿车尺寸标注编码GB/T 17867-1999 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GB 14167-201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11556-1994 轿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65-1989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GB 11562-201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T 13053-2008 客车车内尺寸SAE J1100 机动车辆尺寸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整车总布置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3.2 设计硬点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概述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在于整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部件结构和尺寸是否符合整车尺寸和参数的要求,使其达到最佳组合,得到合理的总布置方案。
5、主要设计内容5.1 整车的外廓尺寸;5.2 轴距和前、后轮距;5.3 前悬和后悬长度;5.4 电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5.5 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5.6 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5.7 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5.8 前簧中心距;5.9 后簧中心距;5.10 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5.11 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5.12 前簧作用长度;5.13 后簧作用长度;6、设计规范6.1 参数确定原则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总布置-人机工程-视野尺寸关联设计规范

总布置-人机工程-视野尺寸关联设计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前档玻璃造型、仪表台布置、后视镜及雨刮器、除霜装置和除雾装置结构设计与设计数据的关系。
本规范可作为其他M1类车前档视野设计参考。
本适用于菱形车车型的开发。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单位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562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T 11563汽车H点确定程序GB/T 11559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GB 11555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56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65—89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GB 15084—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三维坐标系指汽车制造厂在最初设计阶段确定的由三个正交的基准平面组成的坐标系统这三个基准平面是:X基准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通常规定通过左右前轮中心;Y基准平面——汽车纵向对称平面;Z基准平面——垂直于Y和X基准平面的水平面。
三维坐标系用来决定图样上设计点的位置和实车上这些点位置之间的尺寸关系。
3.2主要基准标记指车体上的孔、表面上的标记符号。
所使用的基准标记在三维坐标系的X、Y、Z坐标和相对设计地平面的位置,由汽车制造厂规定。
这些基准标记可以用作车身总成的控制点。
3.3汽车测量状态指由各标记点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所决定的汽车位置。
3.4座椅靠背角指座椅靠背与铅垂线的夹角。
3.4.1设计座椅靠背角指通过R点的铅垂线与由汽车制造厂规定的靠背位置上的三维H点装置躯干线之间的夹角。
3.4.2实际座椅靠背角指座椅处于最低和最后位置时,通过H点的铅垂线与三维H点装置躯干线之间形成的夹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肖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支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 (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00 (轻型货车绍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为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为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绍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羽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至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昌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为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为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 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b. 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满足以下要求:(1)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25mm以上的间隙。
(2)操纵机构的布置。
(3)发动机维修接近性。
c •车架外宽(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1.2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a. 左右后轮胎外宽:通常要小于车厢地板外宽40mm以上。
否则,要加后车轮挡泥板。
b•双胎中心距:(采用后双胎可增加不足转向趋势)不得小于标准规定值,且要考虑加大轮胎的可能性。
c •后轮胎与板簧的最小间隙:轻型货车一般不小于30mm(与国内同类车型比照验证其合理性)d•后板簧断面宽度尺寸:由悬架设计人员确定,也可参考同类车型确定。
e•后板簧中心距:由上述结构参数限制、确定。
通常希望尽量加大该尺寸来有效地提高后悬架的侧倾刚度,控制转弯时车厢侧倾角不致过大,一般要求在0.4g侧向加速度时车厢侧倾角不大于4°但另一方面将减小不足转向趋势。
(验算:横向稳定性;对转向性能的影响分析)f •后板簧、后骑马螺栓与车架间隙:静态间隙一般为30mm左右,动态校核不能有干涉。
g •车架外宽(后部):希望后部车架外宽尺寸大一些,以提高车架的扭转刚度,降低车架复合应力。
同时可增大发动机的维修空间。
但要兼顾车架中部外宽尺寸,尽量改善纵梁工艺性。
2、前后悬架布置:2.1前悬架:2.1.1前轮中心线处车架离地高:(验算:空载、最大装载状态)a. 前轴下沉量:b. 前板簧与骑马螺栓总高度:c .前悬架动挠度:fd=(0.7-1.0)fc, (铁碰铁、缓冲块压缩2/3或1/2,根据缓冲块结构定,缓冲块刚度小者取上限,反之取下限)(悬架静挠度的范围:fc=50-110mmd.前轮中心线处车架纵梁断面高度:(验算或比照同类车型进行验证)2.1.2前簧参数确定:a. 前钢板弹簧伸直长:要与悬架设计人员协商确定。
从悬架本身设计、整车行驶稳定性方面要求长一些有利,但要受安装空间限制,故要综合考虑。
b. 前钢板弹簧后倾角:(1)主销后倾的需要;(平头车 1 °以上,带助力转向的可1.5。
以上,板簧压平状态)(2)改善转向特性的需要;(3)前悬架与转向协调工作。
c .前簧后吊耳长度:长一些对行驶稳定性有利,但对其本身受力状况不利。
d.前簧支架高度:在保证前悬架的动行程及卷耳安装空间要求前提下尽量降低支架高度。
2.1.3前减振器行程:根据车辆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阻尼力的减振器,并校核减振器行程,保证板簧在下跳和上跳到极限状态时,仍有足够的行程。
2.2车架与地面夹角:空载:不宜超过2°设计满载:推荐1 °-1.5 °超载:可有小的负夹角(即稍有”塌屁股”2.3后悬架:2.3.1后轮中心线处车架离地高:a •后桥板簧托至后轴中心高度差:b •后钢板弹簧与骑马螺栓总高度:c. 后悬架动挠度:fd=(0.7-1.0)fc 不平路面取上限,(铁碰铁、缓冲块压缩2/3或1/2,根据缓冲块结构定,原则同前悬架)(悬架静挠度的范围:fc=50-110mm fc2=(0.7-0.9)fc1 ,设计载质量偏大者取上限)f .货厢地板离地高:(1)原则上尽量降低,以利于装货,提高整车稳定性。
(2)保证车轮的跳动空间。
对于长途运输或北方山区使用的货车还需要留出装防滑链的空间。
2.3.2后悬架参数确定:a后钢板弹簧伸直长:b后钢板弹簧前倾角:改善转向特性的需要,根据具体车型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后单胎车型要大于后双胎车型;微型车要大于轻型车。
c后簧后吊耳长度(满载状态下吊耳夹角:5°左右)3、发动机及动力线的布置:3.1发动机的布置:3.1.1发动机的后倾角:一般不大于4°,也可根据发动机厂家提供的倾角数值。
3.1.2发动机与水箱的前后距离:发动机风扇前端与水箱散热芯距离大于50mm3.1.3发动机与水箱的上下距离:最理想的是将风扇的中心与散热器芯部中心想重和或偏上20~30mm3.1.4发动机油底壳或曲轴带轮与前轴或横拉杆的间隙:在前悬架铁碰铁状态时,之间的最小间隙应大于15mm并且发动机油底壳不能比前轴低。
3.1.5发动机与车身地板的间隙: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水平方向的间隙要适当加大,保证发动机晃动时有20mm、可隙。
3.1.6发动机与车架纵梁及板簧的间隙:应保证最小间隙25mm以上。
3.1.7发动机左右位置:a一般情况下,发动机的中心线同汽车的纵向中心线一致。
b根据实际情况发动机可以左右偏置。
3.2后桥主减速齿轮中心线倾角:一般与动力线平行,有利于传动轴等速传动3.3传动轴夹角:一般推荐不大于3°其最大夹角不大于6°4、转向器4.1转向器在车架上的安装位置:4.1.1前悬架与转向协调工作。
4.1.2前轮转向角与纵拉杆间隙。
4.1.3转向器与车身地板的接口。
4.1.4翻转车身还要初步进行运动校核4.2转向管柱与车架上平面夹角:要满足人机工程的需要4.3转向盘直径:4.4转向摇臂布置角及最大有效转角:4.5前轮最大转向角:前轮最大转向角:保证最小转弯直径要求。
4.6转向梯形底角:与底盘设计人员共同确定。
4.7转向摇臂、转向纵拉杆、转向梯形臂与周边零件最小运动间隙:一般不小于10-15mm5、发动机附件布置:5.1空滤器:尽量布置在发动机进气一侧,便于管路最少,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布置在另一侧。
5.2油箱:尽量布置与发动机输油泵同侧并靠近发动机,便于输油管路走向。
5.3蓄电池:尽量靠近发动机启动机,电源线尽量最短。
6、自卸系统布置:6.1套筒式油缸;6.1.1油缸运动时与后桥或传动轴的间隙应大于30mm6.1.2油缸的行程校核6.1.3静止状态油缸与货厢横梁是否存在干涉6.2工程顶式:6.2.1静止状态油缸、三角臂与车架横梁、货厢横梁、变速箱、手制动鼓之间的间隙6.2.2运动过程中,三角臂与货厢地板的最小间隙623校刻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死点624在同样的举升力下,优化各点四、整车受力分析、计算1计算整车的最大承载能力a. 该车的主要用途和同类车型用户的经常载质量。
可参考项目建议书确定。
b. 货箱容积:可以按2000kg/m3比重计算货箱的最大装载质量•c. 轮胎负荷能力计算(要考虑车速对负荷的影响):希望前后轮胎负荷均匀,负荷率在90%-100沱间。
后轮胎最大负荷率一般不得大于120%d. 前桥的最大负荷能力(初步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e. 后桥的最大负荷能力(初步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f. 车架强度、刚度计算(初步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g. 悬架的承载能力计算注:为确保超载后整车系统的安全性,要使悬架设计承载能力适当小于车架和车桥的设计承载能力。
2传动系统的受力分析a.发动机的最大扭矩b •离合器的后备系数c .变速器的最大允许输入扭距d. 传动轴的扭转强度校核e. 后桥最大允许输入扭距3转向系统的强度校核,如转向球销、转向节臂、转向臂等。
a. 转向器强度校核b. 转向操纵力计算:(要符合GB7258要求的不大于245N的切向力)五、整车主要性能计算、分析1、整车动力和经济性能计算和动力系统的选型意见a. 最高车速计算(绘制功率平衡图及按传动比计算)b. 最大爬坡度c. 动力因数计算(轻型货车的直接档最大动力因数不小于0.03-0.10, —档最大动力因数不小于0.3)d. 限定工况百公里油耗计算:e. 经济车速分析、计算:(可根据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进行计算)2. 整车纵向、横向稳定性计算分析(GB7258规定:货车、农用车在空载状态的最大侧倾稳定角不小于35°3 •最小转弯半径计算(计算值往往偏小,可根据样车试验值进行修正)4 •制动系统初步分析计算(行车和驻车制动器型式、制动力矩、制动器容量、制动踏板或手制动手柄操纵力、是否需要真空助力等)5. 举升能力计算六、运动校核1 •转向系与前悬架的运动协调性分析图2.传动轴跳动分析图3 •减震器行程校核分析图:4. 转向横拉杆、前轴、后桥的跳动空间校核图5. 前轮与轮罩间的跳动空间校核图6. 后轮与车厢地板间的跳动空间校核图7. 转向器行程及最大转向角校核图8. 自卸系统运动校核图9. 前翻车身前翻校核图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