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从白居易诗中看无声音乐的美

从白居易诗中看无声音乐的美

从白居易诗中看无声音乐的美李腾凤【摘要】理解音乐需有一定的文学底蕴,阐释文学当有一定的音乐涵养.白居易擅"自援琴,操宫声",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悟与体验,读白居易描写音乐方面的诗更是如此.自古人们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来创造形象、表达情感,但在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中,音响(有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其对应的另一方面即是"无声",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在无声的情况下,怎样体现其艺术性?人们将怎样去感受音乐的美?无声在整个音乐作品中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本文将从文学音乐家白居易的诗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14【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无声音乐;音乐美;休止符【作者】李腾凤【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文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着高超的修养和卓越的成就,爱音乐,通音律,一生作有大量诗篇,其中与音乐有关的近700首,内容涉及歌唱、弹奏、舞蹈等方面(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因此可以说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

本文将通过分析白居易诗中关于无声音乐的描述以及其和老子的“大音希声”、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对比来寻找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音乐美。

有这样一种说法,听到的音乐很美,听不到的音乐会更美,这似乎与老子的“大音希声”有点相似。

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是理想中的一种音乐,“大音”指音乐本身,是音乐的“道”,从它本身的性质来说,就是“听之不闻”的。

“听之不闻名曰希”,这“希”不是说没有声音,而是说我们听不到。

但如蔡忠德先生所说,这种看似是在说无声之乐胜于有声之乐,实则是以抽象的无声之乐来否定具体的有声之乐,老子把形而上的“道”看得比形而下的“物”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属于唯心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表现。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

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

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

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

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

2(一)崇雅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

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

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音乐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文从节奏与韵律、曲调与旋律、音色与表现方式、编曲与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琵琶行》进行分析,揭示了白居易在诗意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文章探讨了这首诗歌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琵琶行》的音乐性和诗意的结合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读者对此诗歌作品的欣赏视野。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分析、节奏、韵律、曲调、旋律、音色、表现方式、编曲、演奏技巧、情感表达、音乐性、诗意、影响、结合。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情感真挚而著称。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悲愁心境,表达了对逆境中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坚持。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该诗作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文人雅士们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白居易正是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政治生涯中屡受挫折,被贬谪到岭南地区,这种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政治理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琵琶行》,展现了他对生活坎坷遭遇的感受与独特见解。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诗意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作品概述白居易的《琵琶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最具有音乐性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琵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流浪艺人弹唱琵琶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作品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表现方式,使整个作品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作者:何炯妍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享誉盛名,驰名海内外。

作品通俗易懂,韵律优美,本文主要分析了白居易音乐思想形成的大环境原因,从文学性与音乐性两个方面对其诗作里的音乐思想进行探究,这也是对古代诗词认识的一个新的视角,以此提高人们对音乐与文学的认识,具有知识普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思想;分析一、中国的乐教传统世界各国学者公认:音乐和舞蹈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形式,早在人们学会使用文字符号记录之前,就已经懂得唱歌及舞蹈,歌舞一直是一体化的。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以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用我国习惯的说法则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但是郭沫若先生认为音乐的地位高于其他艺术,他在《青铜时代》里提到:“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绘画、雕镂、建筑等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连依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包含其中。

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发展乐,使人的感受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但它的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

”(1)尔后的漫长发展,乐及禮逐渐成为教育的内容,乐教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儒家论学即有乐学之说,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学而》首章即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把“乐”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认为“乐”、“诗”与“礼”是并列,甚至乎,孔子认为懂不懂“乐”是一个人成熟并且有所成就的标志。

他强调:“不能诗,与礼谬;不能乐,与礼素。

”中国古代文人受此影响至深,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传统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根深蒂固。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论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作品,和他的《渔家傲》、《江城子》同样引以为傲。

它反映出不仅是空灵的浪漫情绪,更是琵琶音乐的美妙,深受聆听者喜爱。

“琵琶行”以运用和声形式,把照应和谐、曲调灵动有力写出,旋律清新淡雅而又富有抒情意味;曲调节奏谐谑、明快生动,和奔放的尾声使曲调更具有张力;弹奏时带有琵琶独有的韵律,直指人心。

此外,“琵琶行”在弹奏中极具张力,带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运用到的一首“秦楼月”更是颇具传奇色彩,表面上用来描绘英雄歌唱,暗地里折射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壮阔的抒情气势,深深把聆听者震撼。

“琵琶行”以它朴实犀利的抒情,将情感动人、诗意流泻、律动神怡的激情凝结成一种独特的美妙乐章,让人忘却喧嚣,进步独特的宁静空间,开拓独特的感官享受。

凝练中又华丽、精炼中又有夺目的思考灵动,使“琵琶行”成为一首历久弥新的琵琶乐章,把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传达给聆听者,彰显出白居易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才高八斗。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白居易《琵琶行》不仅仅是我们学习欣赏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多种元素的结合体。

一、音乐之美源于“情”1、“无”声中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转动旋轴,先轻轻地弹了三两下,还“未成什么曲调”,便露出了她那无限的深情。

作者不仅在写琵琶女,而且也流露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限情怀。

2、“有”声中的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本来白居易对音乐就极强敏感,更何况,突然听到的又是具有“京都韵味”的琵琶声。

诗人昔日在京城为官,今日远贬他乡,此声不禁牵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扣动了他的心扉。

于是诗人不禁问道:“寻声暗问弹者谁?”又不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见到琵琶女后,听着她那“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的琵琶声,又将作者带入了那无尽的回想境界。

3、“断”声中的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的突然停止,不仅没让听众有不适之感,反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之所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的填充才使无声之美胜于有声之美吗?二、音乐之美出于“技”诗文中也有一部分是描写琵琶女神情姿态的。

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琵琶女“始出来”,并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见她不是以貌和技取悦于人的轻浮女子,她具有含蓄、朦胧和羞涩之美,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琵琶女自身涵养之美。

然而,描写琵琶女的自身涵养之美是为她的演奏技巧做铺垫的。

因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是建立在琵琶女超高的琵琶技巧之上的。

比如:“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曲终收拨当心画” 中的“拢”、“ 拈”、“ 抹”、“ 挑”、“当心画”都是对琵琶的演奏技能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诗人运用“声音听觉的无形” 比喻“形象视觉的有形”把琵琶的各种音色、音量描绘得生动可见,使音乐成为成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子进入高潮段落,此时琵琶声像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像铁骑奔突,刀枪齐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006.,琵琶女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在四弦齐响中结束了乐曲。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反对“夷声”,有音乐亡国论倾向。 反对“夷声”
2、道、释杂糅
⑴道家之“淡” 道家之“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 ——《夜琴》
▲强调政治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决定作用;反 对是古非今;主张“ 对是古非今;主张“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 音”;兼及审美主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对审 美结果的巨大影响。
⑵复兴礼乐 臣闻议者曰:“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 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 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旌、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 则乐不能和矣。” 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 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 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 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 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 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礼本于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策林》 ——《策林》
▲继承“物动心感”说,主张艺术应言之有 继承“物动心感” 物,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主张应采取适当形式让老百姓把心中的 情感发泄出来。
⑷“恶郑之夺雅也” 恶郑之夺雅也”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 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邓鲂张彻落第》 ——《邓鲂张彻落第》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徐明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他一生的际遇有很大关联。

其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基本强调的是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平和”审美中有关音乐与政治及社会伦理属性的传统;崇雅贬夷,否定俗乐;出发点不离“和”与“兼济”;后期,他所喜欢的对象除了古琴乐曲之外,也有很多的俗乐和民间音乐。

相比传统的儒家正统音乐理论,在音乐欣赏中他更注重内心对于艺术本身的感受和体会。

白居易中对民间音乐的态度是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的,因为早期思想上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正统音乐理论的教育,所以在理论层次对于民间音乐是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期,接触民间音乐后发现并欣赏到了俗乐的美。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态度在他的诗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诗文的落脚点从前一时期的兼济,转为了“独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矛盾性,首先应从他个人的际遇来看。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官场中的一个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思想与官僚身份的要求,导致他的一些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随着后期生活际遇的变化使他的思想也随之而改变,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来看。

被贬江州,显然就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前后发生转变的分界点。

在此之前笔者将其划分为白居易前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此之后,笔者将其划分为后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和系统地体现在其诗作当中,从题材来看,描写乐舞的要多一些:如《策林》(卷六二至卷六五)与《试策问制诰》(卷四七)。

《策林》共有七十五门,其中《议礼乐》《沿革礼乐》《复乐古器古曲》三门专论礼乐;在其他的篇幅中也略有所提及。

从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上来看,还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策林》中白居易写到:“贞观之功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

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的功用在于它能够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从情感上觉得接受各种等级观念是理所当然的,音乐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礼乐制度的施行有利于帮助统治者维护国家统治,从而使内外和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生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初期,其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即使在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核心,探讨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并思考它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他不仅擅长长篇叙事诗,其浅墨扁笔的诗句更是令人着迷,例如他的《清明》、《神仙》、《潭州》等经典诗词,无一不是真情流露的动人之作。

但就其诗歌的类型而言,他最出名的要属以音乐为主题的“乐府诗”。

他的音乐诗写出了大自然令人着迷的神奇美景,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温馨情感,同时还提出了他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到理解:一种于节奏而非声乐完美结合的美,是音乐最深层次的魅力。

白居易在他的音乐诗中,把自然中节奏与人类内心的感受结合得恰到好处,将节奏吟咏出令人动容的美,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他认为节奏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基础,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歌既陶醉了草木,正可满足静中之心”,“歌乐如此,柔和入耳;百愁已尽,只应一声”。

正如白居易所言,音乐动人心魄,可使人感受到和睦、安逸和快乐。

在其“清明”中,白居易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歌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真挚理解。

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首先,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节奏的力量,即用节奏去表达感情,此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节奏,以实现自我表达;其次,他的节奏诗也可以令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去体验音乐的力量,了解其对生命的足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诗体现了人们对节奏的尊重和遵循,并藉此表达自身的情感,白居易的音乐诗更是给予我们美丽且可贵的智慧。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诗人之一。

他的音乐诗深受千百年来众多读者的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仅是有关音乐的诗歌,而且还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这些音乐思想从抽象的角度探讨了唐宋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则。

一、白居易的音乐诗白居易的音乐诗,按生活经历分成三部分:早期的浪漫抒情诗歌,中期的绅士主义和清新风格诗歌,以及晚期的谨慎思考诗歌。

早期的诗歌受到周代桂林民歌的影响,诗句朴实恬静;中期的诗歌则通过个人独白表达了他的思考和渴望;晚期的诗歌则更多地反映了他的音乐价值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追求。

白居易还编排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包括抒情性的诗歌、柔和浪漫的曲调、热情洋溢的抒情音乐、充满情感的吟唱诗歌、简单明了的旋律等等。

他常常将这种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独特而吸引人的音乐诗。

二、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是一种力量,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也可以抚慰灵魂。

他认为,音乐的创作可以促进人的思想及精神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

为了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白居易鼓励人们把心灵的渴望与优美的旋律相结合。

他认为,以美的旋律把深刻的思想融入音乐中,可以带来深刻的思想体验。

此外,他还提倡探索不同风格的音乐,发掘其中的精髓,将其融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一种统一而具有感染力的高品位音乐。

例如,他将西洋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抒情感染力的音乐诗,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

总之,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深深注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史,并且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他的音乐诗歌仍然被广大众多的爱乐者和文艺爱好者所熟知,并用以倡导对古老文化不忘初心,继续探究深层次的理念和艺术精髓。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居易诗词的⾳乐思想 ⽩居易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也是卓越的⾳乐评论家,他写下了许多感⼈⾄深、流传深远的华丽篇章。

⽩居易,唐朝伟⼤的现实主义诗⼈。

他⼀⽣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其中与⾳乐有关的有近700⾸。

诗中对各种⾳乐要素理解透彻,描写细致。

同时,这些篇章也是极为珍贵的⾳乐⽂化遗产。

⼀、⽩居易与乐器 ⽩居易酷爱⿎琴并善弹之。

正如他在《好弹琴》中所云:“本性好丝桐”,“⼀声来⽿⾥,万事离⼼中。

”⼜云:“七弦为益友,两⽿是知⾳”(《船夜援琴》)。

琴成为他赖以寄托、抒发情怀的精神⽀柱:“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阴⾬》)在诗⼈的⼼⽬中,除读书弹琴外,别⽆所求。

在《履道新居》中写着:“琴书中有得,⾐⾷外何求。

” ⽩居易不仅爱琴,⽽且弹得⼀⼿好琴。

“⾃觉弦指下,不是寻常声”(《寄崔少监》)。

在他家中还专门建造了⼀个琴亭,为弹琴会友所⽤。

他最喜爱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与”,其“韵甚清”。

琵琶也是⽩居易的喜爱,⼀⾸《琵琶⾏》更是将⾳乐的美妙与⽂学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绝⼊神。

诗⼈在《听曹刚琵琶兼⽰重莲》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的曹刚⼿,插向重帘⾐袖中。

”对“胡啼”“番语”和胡⼈曹刚弹琵琶的⾼超技巧⼤加赞赏。

诗⼈在《云和》诗中写道:“⾮琴⾮瑟也⾮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欲散⽩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

”⾸句“⾮琴⾮瑟也⾮筝”就是指琵琶,“云和”为阳刚神灵之象征,从题名“云和”及诗意来看,诗⼈“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只⽤美丽的⼥⼦弹“两三声”琵琶,即可消除⼀切烦恼——“千万恨”,可见诗⼈对⾳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琵琶的钟爱。

除琴、琵琶之外,⽩居易对筝、筚篥、芦管等都有研究。

诗⼈在⾳乐⽅⾯可谓有着深厚功底,这显然与他平⽇对乐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将⾳乐和⽂学结合得⽔乳交融,恰如其分。

⼆、从《琵琶⾏》看⾳乐在⽩诗中的表现 ⽩居易的《琵琶⾏》历来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中国诗史上写⾳乐的`最为杰出的⼀⾸,其写作技巧⾮常⾼妙。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22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何炯妍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小学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享誉盛名,驰名海内外。

作品通俗易懂,韵律优美,本文主要分析了白居易音乐思想形成的大环境原因,从文学性与音乐性两个方面对其诗作里的音乐思想进行探究,这也是对古代诗词认识的一个新的视角,以此提高人们对音乐与文学的认识,具有知识普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思想;分析一、中国的乐教传统世界各国学者公认:音乐和舞蹈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形式,早在人们学会使用文字符号记录之前,就已经懂得唱歌及舞蹈,歌舞一直是一体化的。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以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用我国习惯的说法则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但是郭沫若先生认为音乐的地位高于其他艺术,他在《青铜时代》里提到:“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绘画、雕镂、建筑等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连依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包含其中。

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发展乐,使人的感受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但它的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

”①尔后的漫长发展,乐及礼逐渐成为教育的内容,乐教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儒家论学即有乐学之说,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学而》首章即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把“乐”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认为“乐”、“诗”与“礼”是并列,甚至乎,孔子认为懂不懂“乐”是一个人成熟并且有所成就的标志。

他强调:“不能诗,与礼谬;不能乐,与礼素。

”中国古代文人受此影响至深,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传统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根深蒂固。

二、音乐与诗词的关系《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也。

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白居易诗歌、文集所折射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白居易诗歌、文集所折射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的坚决捍卫者 。在如何推行礼 乐的问题 上,他 又提 出要 “ 行礼 乐之情 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礼 乐之饰” ,对 本末倒 置、食 古不化 的腐儒 思想
进行 了有力的批判 。白居 易曾 自比陶潜 ,追求一种恬淡 、 怡然 的情趣 。 从他 的诗歌 文集中不难发现 ,道家音乐关学思想也深 刻影响 了他的审 美趣味 ,使他 的音 乐美学思想 当中呈现 出儒 、道、佛 三者融合 的意味 。 关键词 :正始之音 郑卫之 声 礼 乐 美学思想
时的高超技艺 , 继而又 从听众 中一位方士 赏乐后 的反应来侧
面 描 写 时人 对 五 弦 弹 的喜 爱 和 痴 迷 程 度 , 这 些 描 写 都 不 是 但
白居 易 是 唐 代 继 杜 甫 之 后 又 一 位 伟 大 的现 实 主义 诗人 。
他一生爱好音乐 ,能弹琴 ,善鉴赏音乐更擅长用诗文描绘音 乐 。自居易有 自编 的 《 白氏长庆集 》传世,收录诗文计三千 七百余篇 , 中论及音乐 的大约有三十余篇 ,从中可 以管窥 其 其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 。 中国古代文人大 多“ 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在这方面 ,白居易是一个典 型;中国古代

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融融曳曳召元气 ,听之不觉
心平和 。人情 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 。更从赵璧艺成
来 ,二 十 五 弦 不 如 五 。
这 首诗先 从正面 来描写琵 琶演奏 家赵璧在 演奏五 弦弹
1 5・ 】
2 1年第六期 《 02 音乐创作 》
之今 古 也 。何 以考 之 ?若 君 政 骄 而 荒 ,人 心 动 而 怨 ,则 虽 舍 《 原 磬 》与 《 国乐 》真 是 一 对 矛 盾 的观 点 ,颇 有 意趣 。 华 骠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热爱音乐,并在音乐美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

其音乐美学思想有生平阅历的特色、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有转变、矛盾的一面,在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时要结合他的生平和诗作论着才能达到“知人论世”。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Abstract:Bai Juyi,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loved music all his life and had its own unique views on music aesthetics.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usic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experience, but a positive side,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has changed, contradic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usic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his life and poetry works to achieve “zhirenlunshi”.Keyword:Bai Juyi; music; aesthetic thought;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热爱音乐擅弹古琴,精于欣赏并着有上百篇关于赏、咏、琴、歌、舞、乐的诗篇,更有专门文章论述自己对音乐鉴赏、音乐改革等的见解,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策林·六十二·仪礼乐》、《六十三·沿革礼乐》、《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等专门的音乐论着,对音乐美学的贡献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研究价值。

一、白居易积极向上的音乐美学观(一)音乐与政治互通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琵琶行》将听觉抽象为一种视觉的形象,表达出了音乐的连续性与过程性。

文章主要从音乐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是唐朝的伟大诗人,其诗歌形式多样,涉猎范围广泛,语言朴实无华,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疾苦,白居易的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等,即使过了千年,这些作品依然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中,《琵琶行》兼具文学与音乐的特点,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就从音乐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一、《琵琶行》中对于音乐效果的把握琵琶是由历史的曲项琵琶与直项琵琶发展而来,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是最早的,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则发展成为主要的演奏乐器,有效的推动了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

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创作中很好的把握住了音乐效果,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句中即可看出琵琶女丰富的情感,要演奏出美好的音乐,必须要具有深刻的情感,一首音乐如果失去了感情就等于失去了生命。

这句话更是为后续琵琶女的演奏奠定好了基础。

琵琶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演奏中,利用各种手法将自己的情思化为琵琶语。

诗人在琵琶女的歌曲中了解到了她的情思与惆怅,在演奏戛然而止时,诗人并未觉得不妥,反而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琵琶女演奏完成后,听者还沉醉在她动人的演奏中,极力的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思。

音乐是有声的,无声是一个短暂的存在,这种短暂的`存在让作品中蕴含出独特的韵味,在声音戛然而止之后,听众可以顺着琵琶女的演奏思绪来分析其中的情思,这种无声很好的表达出了音乐没有的东西。

在音乐戛然而止之后,很多听众认为演奏已经结束了,但是其实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刚劲急促,情绪饱满,表现出了琵琶女对现实与命运的愤懑,满腹的忧愁宣泄而出,这是琵琶女的心碎声,也是白居易内心的悲愤。

除此之外,《琵琶行》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给读者营造出了身临其境的效果,月下降水茫茫,船中寂静,水面弥漫着精妙的琵琶声,一种悲凉的情愫从中而生,引发了在座每一个听众的共鸣。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864年),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出生在河南省郑县。

二十八岁(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三十岁中“拔萃”甲科,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考试,以第四名入选,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

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武身亡,裴重伤。

白居易因上疏请速捕贼,得罪了当政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得到朝中要人的援助,升为忠州(治所在临江,即今四川省忠县)刺史。

以后又曾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晚年寓居洛阳,号称“香山居士”,人称“白香山”。

曾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现存诗近三千首,不仅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而且有许多传世的名篇。

白居易恰好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时期,他自己从入仕到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段,在政治上都是积极进取的,曾写出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意见。

在诗歌理论方面,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故这些诗能紧密地结合现实,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乃是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成绩卓著的革新运动。

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平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白居易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他的音乐、舞蹈诗的数量之多,冠居唐代诗人的首位,其艺术成就堪称第一。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创作。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使得整首诗音韵和谐,抒情动人,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美学。

本文将从韵律、押韵和声调等方面来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一、韵律的运用《长恨歌》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每句都包含五个字,整首诗的韵律非常规整。

白居易通过精确的配韵,使得诗句音韵流转自然,带有一种旋律感。

例如,“旌旗”“扫地”“献宝”“阶前”,这些押韵的词语使得诗句在音乐上产生了一种回旋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二、押韵的奇妙《长恨歌》中的押韵非常巧妙,不仅有平仄的对应,还有韵的对仗。

例如,“落”与“阔”,“孤”与“步”,“不”与“罢”,这些押韵的词语构成了整首诗的音乐主题,使得诗句更具韵味。

同时,白居易还巧妙地运用了叠韵和交替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的音乐性更加丰富多样。

三、声调的表现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通过运用不同的声调,使诗句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旌旗”、“燕子”、“武陵人”这些词语,通过平仄的变化和声调的落差,使得诗句中的景物和人物更加鲜活立体。

声调的运用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音乐美。

总结:《长恨歌》通过运用精确的韵律、巧妙的押韵和恰当的声调,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美学。

整首诗在音乐上有一种流水般的流动感,使人如沐春风。

白居易通过音乐的方式,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表达融入其中,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永恒的经典之作。

此文500字,如有需要,将继续进行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约公元772~846年),西晋末期的伟大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著名诗作《渔家傲秋思》通过平实而幽默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宁静渔家生活的思索,这首诗也被称为“白氏宗室”。

白居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有关音乐的诗歌,这些诗都有着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就是针对白居易的音乐诗,试图从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音乐诗描述的是宁静的景象,但又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

他创作的诗极具诗意,深具哲理,朴实而又能够表达真情实感。

例如,《秋思》在唐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其中有一首诗:“晚风又细雨,天气有变。

早知今日,到明日了。

”这里充满诗意,象征性的表达了一种忧郁的情怀。

另一首《春夜喜雨》的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有秋风两股劲。

”这里简洁而又富有诗意,说明白居易以隐喻的手法把几乎所有的景物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诗歌之中,从而发挥出更丰富的美学效果。

他的作品中,多采用绕口令的诗句,发挥出韵律重复、韵脚跳跃等特色,也极富音乐性。

《青玉案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杨柳依依千条斜,桃花尽日独自开”就有着相当优美的节奏,它将抒情清新的静谧融入了形象优美的描写之中。

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以美景为主的情节中,宛如演唱者的吟咏,又能使人们体会到深层的哲理。

最后,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但能融合文学与音乐,还让诗歌变得更深刻,他的音乐诗歌表达的正是他的美学思想:感受芳草的美,感受山水的宁静,最终可达至“心无瑕”的境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无论是形象的传达还是诗篇的安排,都能体现出他坚持的美学思想:“芳草衰荣易自知,宁静美貌最是难”。

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强调的是心地真挚、表达的淳朴、心灵的宁静以及清新的景色。

白居易通过他的音乐诗,把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是具有深刻诗意抒情和美学思想的作品。

它既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情思考,又重现了音乐上的抒怀情感,从而发挥了丰富的美学效果,这也是白居易诗歌不可多得的魅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