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
阮籍与嵇康音乐思想分析与比较——以《乐论》与《声无哀乐论》为例

阮籍与嵇康音乐思想分析与比较——以《乐论》与《声无哀乐论》为例王菁【摘要】《乐论》与《声无哀乐论》同为魏晋时期的论乐著作,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别.阮籍论乐是站在儒家的角度,为道德礼乐的存在而辩护,目的在于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嵇康却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对儒家的礼乐观.因此,他们在对音乐的自然观、音乐中的“和”、对郑声的看法以及乐的社会功能的观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音乐的角度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以论“乐”为中心,一个则以“声”为中心.【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6【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嵇康;阮籍;乐;和;自然观;音乐观【作者】王菁【作者单位】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铜陵2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1《礼记·乐记》有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1]468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乐音是有规律的振动,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律的。
所以“声”如果单独存在并不能构成“音”和“乐”,而是要有人为的加工和创作加上律吕才能成为“音”。
即“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而乐的产生带有了伦理的色彩,比“音”又高了一个层次。
所以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礼记·乐记》)而只有“德音”才能称之为“乐”。
阮籍推崇正乐、雅乐,贬斥淫声。
他认为只有正乐、雅乐才能易简、庄重,调节人心,所以只能用“乐”论。
而嵇康把声比作五味,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哀乐之分,所以“声”无哀乐。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是反对儒家礼乐观的,全篇的主旨是强调音乐的独立性。
认为音乐不能表达人的情感,因而不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他崇尚音乐自由发展,反对将音乐与政治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其自然观是认为音乐是自然界的自在之物,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现象,就像气味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
《乐论》中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

《乐论》中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一、对《乐论》的作者及其历史的综述阮籍,魏晋著名的玄学名士,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与裕康齐名。
怀“济世之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
体现其美学思想主要见《乐论》、《大人先生传》、《清思赋》等论著。
《乐论》作为阮籍的论乐专著。
关于《乐论》的撰写时间,历史学家高晨阳先生对阮籍的《乐论》和刘勋的《乐论》也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刘勋也是受到了阮籍思想的影响。
应当将其撰写时间看作是正始元年至正始二年的作品。
二、阐述《乐论》中音乐美学的儒道家思想阮籍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是承袭了儒家学派“中和”的音乐美学思想,阮籍根据儒家音乐思想中关于“乐者乐也”的审美准则和要求,批评了“以悲为乐”的审美态度和倾向。
从理论上要求音乐审美必须以愉悦快乐情感体验为其特征。
竭力排斥音乐活动中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
同时其哲学思想也受到老庄影响。
在当时思想界“名教”与“自然”问题上,调和“名数”与“自然”的关系。
以“和”作为乐的顺乎自然的本质属性,视“顺天地之体。
成万物之性”为行乐的目的。
要求以协和阴阳的音声律去适万物之“情气”。
阮籍音乐美学思想核心,一是为求得音乐与天地自然乃至人心的谐和,以“和”为美:再是要求音乐审美必须以快乐的情感体验为特征,以“乐”为情。
其音乐思想既非超越伦理教化的自然美学观,也并非具有什么纯粹美学的倾向,而是援道入儒,将传统儒家音乐思想染上一层道家的色彩。
其目的仍是为礼乐教化的实现。
三《乐论》中音乐美学体现的哲学问题魏晋时期“人的自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旋律,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人物的阮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借用道家的观点对儒家的乐论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挥,所以其审美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总特征上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更能在音乐美学中体现出哲学的思想。
1.《乐论》的音乐美学中体现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阮籍在《乐论》中称颂的是“先王之乐”,是“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的音乐。
综述阮籍的美学思想及其研究概况

1 阮籍的美学思想
谈及阮籍的美学思想, 其《乐论 》 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乐 “刘子” “阮先生 ” ( 即阮籍) 讨论乐的问题, 论》 是通过 与 围绕儒 “移风易俗, , 家所谓的 莫善于乐? ” 通篇一问一答, 实则来阐发阮 “夫乐者, 籍的思想, 尤其是其音乐美学思想 。 他认为 天地之体, 【 4】 “乐 ” ; “合其体, 万物之性也” , 提出了 的本质 得其性, 则和; 离 【 5】 “乐” 其体, 失其性, 则乖” , 进一步指出 的本体内蕴。 这一点与 【 6】 “和” 、 《 “乐者, 儒家所谓的 礼记 · 乐记 》 中 天地之和也 ” 是相 通的, 也可见阮籍早期的观点深受儒家等先秦思想的影响 。但在 此基础上, 他又有超越于儒家正统礼乐观的地方: 阮籍所谓的
⑤同上, 第 40 页 《 , 1986 年, ⑥ 礼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 209 页 《 ( 第二卷上) , ⑦李泽厚、 刘刚纪主编, 中国美学史》 北京: 中 1987 年,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 107 页 ⑧同上, 第 196 页 《魏晋清玄 》 , 1993 ⑨李春青,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 社, 年, 第 59 页 《诗品注 》 , 瑠( 梁) 钟嵘着, 瑏 陈延杰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 1961 年, 社, 第 23 页 瑡同⑦, 瑏 第 199 页 《阮籍审美思想研究 》 , 1997 瑢孙良水, 瑏 台湾: 文津出 版 社, 9 年, 第 页
( 上接第 232 页) 体现完美性: 演唱者的心理、 气质各有差异, 对生 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同样, 他们对艺术的见解和表演也就体现 出了不同的艺术个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表演发展的技术和 方法, 扬己所长, 避己所短, 走自己的声乐表演道路, 才是保持声 乐表演艺术个性, 从而体现出艺术的完美性 。展示自然性 ( 6 ) 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 — —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 成。艺术想象力的产生, 来自一种旧的内容重新复活的需要 . 它 产生自一种新的见解, 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 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 歌唱的二度创作 力的凝聚, 是歌唱者对原作即旧的内容重新复活并赋予新的形式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演唱者对歌曲作品内在情境的想象必须通过表演 来实现, 也就是说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 。 表演者通过艺 术想象力的功能, 依据原创作品提供的彼时 、 彼地、 彼人、 彼物、 彼 景等材料, 结合自己的艺术底蕴进行表演 。 让自我在忘我的角色 情境中生活, 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凝聚了歌唱者 自身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 从而把音乐作品完美的表 取得声情并茂, 感人至深的演唱效果。 现出来, 当然表演激发想象力, 想象力推动表演, 二者是相辅相成, 互 。 , “ ” “ ” 相作用的 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 声 与 情 的完美结合是非 常重要的, 而表演则进一步促进了声情并茂地演唱 。 对初学声乐 的人来说, 选用一些初级经典的中外民歌或歌剧片段来练习 、 表 “情 ” 演、 观摩是很有必要的。 边唱边演, 并在演的带动下, 以 带 ·234·文学界 “声” , “声” “情” 以 传 地唱, 很容易找到歌唱的感觉! 这样的结果 就是: 学习兴趣提高了, 悟性增强了, 情感融入了, 表演也就顺其 自然的丰富自然了, 同时也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 。 但 是, 声乐表演是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把握自我的, 有些演唱者的 自我感觉往往因紧张而显得手足失措 。 要想在艺术实践中确立 良好的自我感觉, 就要了解表演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 首先歌唱演 员此时要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全身心的投入 到表演上去, 达到忘我的境界, 紧张自然就会消失。 然后再相应 以达到稳定的自我感觉 。 在表演过程中, 演 的带动内心的情感, “忘我 ” “自我 ” 唱者要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 的前提下走进角色, 用 的真情实感去体现角色的喜怒哀乐 。 这需要演唱者在艺术实践 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感觉, 并且要懂得运用表演来促进 艺术实践中的自我感觉的确立 。 以上阐述了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其立足点是通过 对声乐演唱范畴内表演的内涵 、 一般机理、 基本要求的论述, 阐明 了声乐演唱中的表演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 、 促进声情并茂、 促进 要充分认识到 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等问题 。 其宗旨在于, 良好的音乐修养、 扎 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 必须认识到, 实的演唱技法, 为演唱者提供了发展艺术才华的基础, 而不断探 索和研究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才可使声乐演唱得到不 断升华。
音乐美学提出者

音乐美学提出者:鲍姆嘉通影响较大: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荀子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向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墨子音乐思想集中于《非乐》,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阮籍三国魏音乐美学思想《乐论》古希腊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艺术起源人类的模仿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人:毕达哥拉斯启蒙时期的第一起争论:“旋律派与和声派之争”18世纪音乐论坛的第三次争论是围绕歌剧创作。
孔子:一是提出“尽善尽美”;二是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三是提出正乐(整顿音乐)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韶》、《武》一类的雅乐;四是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荀子:一是论音乐的特征,认为音乐的表现形态的特征是“审一定和”;二是批判墨子的“非乐”(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思想,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三是明确提出“中和”范畴,强调“中和”必须以礼为本;四是强调区分审美层次的高下,认为重在得“欲”的是小人,重在得“道”的是君子。
主张用道德引导欣赏活动约束享受音乐的欲求,使人通过欣赏,既感受到音乐之美,也感受到音乐之善,从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特征: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
这种思想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礼乐思想、吕氏春秋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音乐美学思想有明显的杂家色彩,其特点是用阴阳五行学说统摄儒道两家思想,而又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蝴蝶》与《野蜂飞舞》的区别:用十六分音符半音级进行短距离上行接大音程突然下行,以及附点音符的节奏与大音程上下跳动,准确地表现了蝴蝶那种不规则的上下飞行与翅膀上下翻飞的动势。
以辅以协和性为主的和声给人轻松、愉快的感受,与美丽的蝴蝶使人产生的情绪体验形成联觉上的对应关系。
这些动态与情绪感受结合在一起,就使人产生“蝴蝶”的联想,而不是“野蜂”之类快捷、历害的飞行物的联想。
事物“动象”在音乐中的表现例举: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其“形象”的原因在于音符出现的速度、半音级进的边贯性以及向一个方向的“冲为”与“野蜂”飞行的运动之间构成了运动状态的联觉相似性,发音的速度与半音级的紧张度又与人们关于“野蜂”历害、凶猛的体验发生的联觉上的对应性。
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观

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观作者:张传国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22期摘要: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魏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他在《乐论》提出先“雅颂”合“自然之道”,而后提出“平和恬淡”的审美标准,提出音乐必有整齐的形式,更要合乎严格的规定,贬斥了“淫声”,否定了悲乐,主张“正乐”、“正礼”,音乐既善且美,方成“雅颂”之乐。
关键词:阮籍音乐思想阮籍(公元210~263)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魏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陈留尉氏人。
阮籍少年时代虽说好《老》、《庄》但他的态度与嵇康是不一样的。
他饱读儒家经典,以孔子得意弟子颜渊、闵子骞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楷模。
后因世态动乱,才寄心于《老》、《庄》不问世事。
公元262年,嵇康被害,作为朋友的阮籍,情绪坏到了极点,公元263年,阮籍在抑郁中死去,时年54岁。
《乐论》是阮籍的早年之作,这篇反映他音乐思想的作品其实是为参与一场宫廷辩论而写。
景初三年,因刘劭著《乐论》,4篇,支持高堂隆的“劳役费损以伤德政。
非所以兴礼乐之和,保神明之休也”的观点,以为制礼作乐,可以移风易俗,阮籍遂作《乐论》以对之。
阮籍是唯心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先儒后道、先名教后自然的过程。
《乐论》开篇便提出问题:“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夫礼者,男女之所以别。
父子之所以成,君臣之所以立,百姓之所以平也,为政之具靡先于此,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
夫金石丝竹、钟鼓管弦之音,有之何益于政?而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乎?他首先确立音乐的“自然之道”之说。
他说“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
”阮籍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体现天地的精神、万物的本性,符合天地的精神,保存万物的本性,如此音乐就和谐。
认为音乐能使“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浅析音乐111班高洛机阮籍在《乐论》中吸取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的观点,他的道家音乐理论,把音乐、天地与人联系起来,比起儒家在范围上有着明显区别。
同时,阮籍指出音乐必须遵循“白然之道”,即宇宙万物的本身规律,向简易、平淡的方面发展,这反映了阮籍的道家音乐理论与道家“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的主张的密切关系。
阮籍强调音乐与“无欲”的关系,这种思想正来自于老庄的“清心寡欲”、“返朴归真”的论点。
历史上,道教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贡献很大,如千古绝响《高山流水》中《流水》就出自青城山张孔山道长整理的《天闻阁琴谱》,《流水》可谓道家“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意境最完美的再现,试想黄衫道长端坐一侧抚琴,琴声淙淙流淌,让人也心静如水,蓝衫道长在琴声中打着太极,收放自如,于无形中发出的力道却有一种撼人的气场,在动与静之间,红尘间的烦恼统统抛开,让人感觉几千年的岁月就这么无声流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其中的“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大音希声”命题的提出对探求音乐之玄妙意境自有其重要作用,它所蕴含的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当然,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中,我们这些世俗凡人不能留在大音希声的境界中,但道家对音乐的主张,随着近年来我对道家学说的了解,对我也产生一些影响。
所以,平时是越来越少听流行歌曲,少听那些离不开风花雪月的靡靡之音,越来越喜欢的是一些纯音乐和民乐,如凯丽金的萨克斯、理查德的钢琴、宁静的古筝演奏、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挪威的神秘园、日本的喜多郎的音乐作品,都是我喜爱的。
道家,反对音乐,《老子》:“五音令人耳聋”,反对享乐。
但是,道教曲目比较恬淡,隐逸,幽静,空灵,这是由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决定的。
论阮籍前后期美学思想的转向——以其音乐美学思想为例

承 了我 国传统 的“ 的观念 , 音 乐 美学 的 践行 【 和” 在 1 1 渴 望实 现与 自然一 体 、 与万物一 体 , 达到心性 灵明和
谐 的审美境 界 。因此 , “自然 ” 为他 音乐 审 美情 趣 成 的 主旋 律 。然 而 , 由于 受 礼法 之 士 那种 以周 礼 为
概括 。
在颇 为热 烈 的 “ 阮 ” 氛 围 中 , 也 深 受 感 研 的 我
染 , 产生 浓厚 的兴趣 。本 文试 图从 阮籍 音 想 转 向的心 理 历 程 和 从
当前 , 研究 阮籍 音 乐美 学 思想 的学 者们 根 据 汤
用彤 先 生这一 提示 , 阮籍 音 乐 美 学思 想 的转 向进 对 行 了多姿 多 彩 的探 索 : 的探 索 其 音 乐美 学 思 想 转 有 向的过 程 , 李 耀 南 先 生 的 《 与 逍 遥— — 论 阮 籍 如 和
转 向 的标 志及其 原 因诸方 面作初 浅 的探 索 。
阮籍 的音 乐美 学 思想 总 的 来说 : 分 为 前儒 后 它 道 两期 。前期 充满 着 浓 厚儒 家 音 乐美 学 色 彩 , 秉 它
的美学思想 及其嬗 变》 为深 刻地揭 示 了阮籍从 较
“ 到“ 和” 逍遥 ” 的美学思 想嬗 变 的过 程 , 魏 晋 易代 从 的历 史背景 和玄 学 思 潮演 进 中 , 为 合 理 地解 读 了 较 阮籍 美学 思想 转 向的 价值 和 美学 意蕴 聊 。有
阮籍 的音乐 美 学思 想 随着 他 的人 生 观 、 值 观 价 的变化 而变 化 , 由前期 的儒 家 “ 人世 ” 学 观 转变 为 美
道 家 的“ 超世 ” 美学 观 。他 这 一 巨大 的转 向 , 正是 魏 晋 文化 思想 转 向的一 个投影 , 如汤 用彤先 生所 说 : 正 “ 魏晋 时期 ) 想 中 心不 在 社 会 而 在 个 人 , 在 环 ( 思 不 境 而在 内心 , 在 形 质 而在 精 神 。 于是 魏 晋 人 生观 不
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之我观

《 乐论 》 中还 要 求音 乐必 须 整齐 划 一, 节 成 ? 音 必 4 阮 籍 在他 的 、 《乐论 》 中透 出他 的愚 昧 《 乐论 》 阮 籍 的早年 之 作 , 篇反 映他 奏 、 调 不 得 逾越 , 须 效 法 合 乎 先 王 之 规 是 这 音 乐 思 想 的作 品其 实 是 为参 与 一 场 宫 廷辩 定 , 崇雅 颂 之 乐 , 斥 郑卫 之 音 。 推 贬 为达 到 贬 思 想 这和他 所处 的年 代环 境有一 定 的关 系。 用 论而写。 景初 三 年 , 因刘 劭 乐论 》 4 , 1 篇 支 斥之 目的, 在《 他 乐论 》 中论 述 了“ 淫声 ” 危 幼 稚 的认 为 可 以用 音 乐规 范 百姓 的 思 想, 之 死去, 时年5 岁 4 、
音 不 儒 家思 想。 以《 所 乐论 》 的逻 辑是 “ 道德 平淡 ” , 题 的片 面 性 , 乐只 能 是 喜 乐 , 能 是 悲 乐 , 音 如 公 元2 2 嵇 康被 害 , 为朋 友的 阮籍 , 决 定音 乐平 和恬 淡 , 乐 平 和恬 淡 能使 人 心 对 伤 感音 乐 进行 了彻底 的否 定 , 果真 是 这 6 年, 作 情 绪 坏到 了极点 , 公元 2 3 , 籍 在抑 郁 中 6年 阮 平 气定 、 使人 无欲 , 人无欲 则天 下太 平。 样 的话 , 将相 作古 后 , 只 能用喜 乐 不 帝王 难道
魏晋时期音乐美学作品之人文精神

魏晋时期音乐美学作品之人文精神一、魏晋时期音乐美学作品及其代表人物阮籍的《乐论》表现了他对音乐美学的一些思想。
在阮籍看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好的音乐就是平和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够让人平心静气、衰而不竭。
与此同时,阮籍最反对的就是声音就是衰音音乐,他认为这种声音会导致人们情绪的较大波动,诱导人们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让人们的内心充满压抑和恐惧感,阻碍人们内心压抑心情的释放和发泄。
音乐所指就是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释放的同时人们的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阮籍看来,音乐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越来越大的改变,不过不管它如何改变,始终离不开最终它存在的主旨。
《乐论》中有多处都反复提到平和,这被阮籍视为音乐之本,他提倡的主要思想是要遏制人们对音乐思想的强烈欲望,这从客观上来说实质上就是阻碍了人们自发的激情,同时这也侧漏除了阮籍对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的崇尚。
面对这样的想想,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出发来分析原因,就是由于当时年代恶略的政治环境所引起的,了另外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这是那个时期的文学者对世俗的不满情绪十分高涨。
同时期末的琴家、音乐学家嵇康的作品《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所描述的主要是琴曲方面的内容,他指出琴曲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他还在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琴曲的历史价值和发展价值。
嵇康对儒家的音乐思想从始至终都是持反对的态度。
在他眼中,音乐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音响罢了,而哀乐则是当人们的感情被触动之后所产生的另一种情感,它们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另外,他提出,音乐的本体是将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手段将美想结合。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音乐本身的变化是美还是不美,完全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与人们的感情毫无关联。
不过,他还指出,有些音乐虽然好听,但是却不能够称其能够起到移风易俗的特殊功效。
他的这种观点就显然与孔子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嵇康更多的是从音乐的本质问题出发,在他看来,音乐作为一种自然赋予的产物,它的存在并不是由人心而生。
从《酒狂》与《乐论》中浅析阮籍的音乐思想

97品 评从《酒狂》与《乐论》中浅析阮籍的 音乐思想索文燕阮籍不仅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玄学代表人物,还是“竹林七贤”之一,拥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他一生写过许多著作,《乐论》是其最著名的音乐论述作品之一。
受到魏晋时期动乱的政治背景、战争背景影响,阮籍常常寓情于酒,创作了著名古琴曲《酒狂》。
本文将深入分析《乐论》和《酒狂》,结合阮籍音乐理论和音乐作品,共同探讨阮籍的 音乐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的政权争夺最为激烈。
由于政治上的分歧,整个天下被封建割据多块,战火纷争,政权更迭频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时期,时局动荡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文化领域注入了活力,催生了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玄学。
作为玄学的代表人物,阮籍积极从中获取灵感,以主张心性和谐的态度,书写了《乐论》这一著名音乐代表著作,创作了《酒狂》琴曲,让人看到他脱离世俗和不凡的音乐思想。
一、阮籍简介阮籍(210-263),字嗣宗,魏晋时期玄学代表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
阮籍有很高的理想追求,然而黑暗的政治环境和纷飞的战火让他空有济世之志。
在失望之中,阮籍选择隐居世外桃源,不问世事,不涉朝政,不入是非,借酒惆怅满怀之志。
人的行为可以被限制,理想可以被摧毁,然而思想和心灵是永远不会被禁锢的。
从阮籍的诗句中,人们可以看到他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无奈。
所以,他将酒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阮籍的内心处于激情与失望的矛盾中,因而放浪形骸之外,在《乐论》的理论基础上,他创作出《酒狂》这一佳作,为世人所感叹。
98品 评二、《乐论》与《酒狂》简介(一)《乐论》简介阮籍的《乐论》是一部融合玄学思想的音乐美学巨著。
《乐论》大部分与儒家传统乐论中表达的观点相似,他充分汲取了我国第一步音乐美学专著《礼记·乐记》中的精华。
鲁迅曾经指出,文化自觉是魏晋时期最为明显的文化特征,这一时期人的精神思想得到解放。
阮籍在《乐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和谐统一。
阮籍主张以音乐为载体,融合“名教思想”与“自然本真”,使道、儒相结合,最终达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作用。
声无哀乐论的内容及评价

《声无哀乐论》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阮籍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来完成。
《声无哀乐论》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
“声无哀乐”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嵇康提出了“心之为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感情是主观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他肯定了音乐的审美作用,但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音乐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段的内在统一,音乐对人的哀乐情感的产生,只是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
文中还提出,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德行和个国家的风俗。
《声无哀乐论》的出现,是对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思想,将音乐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大胆挑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娱乐及养生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标志着人们开始着眼于音乐的特殊性,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加以探究,具有进步意义。
文中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在道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一环。
它一方面肯定有声之于乐,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
但另一方面,它虽立足于道家,却因其承认礼乐的教化作用,规定音乐必须具有平和的精神、持崇雅排俗的态度,而又接近于儒家。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代表魏晋时期音乐艺术上由传统封建政治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个性,崇尚自然。
它要求尊重艺术自身特有的规律具有“自律论”色彩,与西方十九世纪著名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非常相似,在世界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万志全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2期[摘要]阮籍和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在玄学思想影响下有着既相似又相异的音乐美学思想。
在审美目的论方面,他们都认为音乐具有“怡情养性,畅神求虚”之审美目的。
在审美功能方面,阮籍偏于儒家,倡导“合道和人”的音乐审美功能;嵇康偏于道家,倡导“超越哀乐,以求平和”的音乐审美功能。
[关键词]玄学影响;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008-03阮籍和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性人物,两人皆为朝廷命官,却都喜欢老庄,并受当时玄学(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的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1]思想之影响,都曾试图调和“名教”(以宣扬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为主旨)与“自然”(以宣扬道家“适性自然、无为无争”思想为主旨)之矛盾,都在儒家“仁、义、礼、智、信”熏陶中,愤而从黑暗现实中“出走”,转而追求道家无为逍遥之境。
而“外儒内道,亦儒亦道,既入世又出世,既愤世又平和”的玄学心态,也影响了两人的音乐美学思想,亦即都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认为音乐来自自然,体现天地的精神、万物的本性,都认为天地的精神、万物的本性决定音乐的特性,音乐应以平和为审美准则。
[2]下面从“玄学影响下二者共有的音乐审美目的论,阮籍偏于儒家的音乐审美功能论,嵇康偏于道家的音乐审美功能论”三个方面,论析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之主要风格。
一、玄学影响下二者共有的音乐审美目的论:怡情养性,畅神求虚阮籍和嵇康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在音乐思想方面,都不属于原始道家(原始道家的音乐思想包括“五音令人耳聋”所暗含的“反音乐审美思想”,以及“大音希声”所蕴含的“抛弃人为创作的音乐,追求大自然的无声音乐”思想),而是属于魏晋玄学,亦即都肯定音乐的怡情悦性功能(此处偏向于儒家),认为应该让音乐引领人们步入道家思想境界(此处偏向于道家)。
从《酒狂》看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酒狂》看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曹漪曹蜜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8期【摘要】阮籍,字嗣宗,魏晋时期的代表思想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乱,战争不断,人人自危而惶惶不可终日。
阮籍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于酒中,创作了《酒狂》,这也是他唯一留下来的一首古琴曲。
文章通过对《酒狂》的解析来探索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阮籍;《酒狂》;音乐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导致了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连绵不断,与之相应,思想文化领域也异常活跃,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玄学,也就是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想,阮籍就为这一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
其音乐代表著作《乐论》被后人熟知,但《乐论》却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其实不然,《乐论》从玄学当中汲取养分,主张个体心性的和谐,探讨了音乐对于个体人的作用,其实质是玄学的人本精神,我们也能从阮籍的琴曲《酒狂》中看到其音乐美学思想上的真正主张。
一、阮籍及《酒狂》简介阮籍(210~263),字嗣宗,魏晋时期的代表思想家、文人家、音乐家。
阮籍本在政治上有济世之志,由于政治黑暗,加上连年的战争,导致了人人自危而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他采取了积极避世的态度,拒绝参政,不涉是非,明哲保身。
为了不涉政治,最好的方式就是装糊涂,而装糊涂的最好方式就是喝酒。
司马氏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
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竞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由此可见,阮籍以酒作为他的护身符,他的一生注定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于酒中,所以也不难理解琴曲《酒狂》为阮籍所作。
《酒狂》阮籍留下来的唯一一首古琴独奏曲,也是一首在中国古代琴曲中独树一帜的琴曲。
朱权的《神奇秘谱》中说道:“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
嵇康与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绪 论自汉末以来,政治荒淫腐败,宦官掌权并发动了“党锢之祸”,士人们受到了为之尽忠效命的朝廷的沉重打击,儒学信仰危机进一步加深,两汉经学也由于它的过于繁琐而逐渐走向衰落,玄学思潮应运而生并一度风靡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美学史家称为是黑暗的苦痛时期,然而却也是思想极为活跃、精神极度自由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识丰沛、见解深刻、人格高远、艺术才华突出的名士,阮籍和嵇康就在其中。
一、选题理由阮籍和嵇康同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同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们两人的著作和思想历来受到学界的研究和重视,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
笔者在知网上进行初步检索,发现研究阮籍和嵇康个人的文献共计有800余篇,足可见后人对这两位先贤的关注度之高。
阮籍与嵇康是关系密切的朋友,又都非常喜欢音乐,在思想上同时受到道家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分别写有重要的音乐著作,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著有《乐论》一篇,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一篇,关于嵇、阮两人各自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人也颇多,特别是嵇康,通过检索发现,研究嵇康个人音乐思想的文章就达到200余篇。
作为同时代的两人,他们在音乐美学思想上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虽然对嵇、阮个人的研究文献很多,但综合比较两人音乐美学思想的文章仅有2篇① ,也说明本课题仍有较大的写作空间。
笔者认为,对两人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两人的人生、作品与音乐思想,对在音乐美学学科内部如何掌握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同一背景下的比较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可以为音乐美学史中相同性质的差异比较提供一个丰富的个案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全面深入的对嵇、阮两人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而要做好两人的比较分析,先要对两人各自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充分和全面的认识,任何①这两篇文章分别为蔡仲德先生的《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异同论——兼论其整体思想与人格之异同》与叶明春先生的《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阮籍评传》四、阮籍与嵇康

《阮籍评传》四、阮籍与嵇康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2004年高考重庆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
话题2:心灵的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2002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心在刃上选择》节选)话题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阮籍诗歌的艺术成就:①便显出意蕴含蓄,深沉之美。阮籍是个大量表现忧
生之嗟,感叹政治险恶,人生苦短。②多用典故,比兴,象征手法。③清逸玄远,熔情感、哲理、意象于一炉。
篇二:阮籍嵇康简介及作文材料
【稽康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6、广陵散绝
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
阮籍及其在《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阮籍及其在《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阮籍,字子瞻,号蝉嗣,又号梦得,汉族,南宋书法家、文学家、乐理家,为宋代文学家中的翘楚。
他的作品被誉为“宋文
学的经典”,是宋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大家。
阮籍在《乐论》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音乐美学思想,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应该以其自身的特点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不是以技术来衡量。
他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它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绚烂多彩,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技术的练习。
阮籍认为,音乐的美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音乐的结构上来看,它应该有节奏感和和谐感;二是从音乐的表达上来看,它应该有艺术感和情感感。
阮籍还认为,音乐的美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比如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有完美的技术表现,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有完美的艺术表现。
总之,阮籍在《乐论》中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后世的音乐家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标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音乐的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的学后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的学后感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有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开始面向一些新的领域,将注意力转到认识音乐自身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方式上来,对某些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促成了音乐朝着与过去不完全相同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阮籍。
以他们各自的论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产生的背景开始,论述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他们的主要理论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乐论》中。
阮籍从他的中心论点出发,认为最好的音乐就是“平和之声”,反对哀音淫声认为音乐的功用可以“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
”他之所以斥责哀音,因为哀音使人情绪波动变化,使人内心的压抑得到某种认同与宣泄。
所谓的淫声,就是对人的情感意绪的自然放纵,也即依据人的感性需要,从而满足这一需要。
阮籍也认为音乐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得只是形式,至于“乐声”要达到的审美的人的心灵趋于宁静,这样不悲不喜,灵魂哪儿来大起大落的震荡?阮籍这篇短短的《乐论》,多次提到的“平和”,并把它树为音乐之本,“平和之声”也是要扼制人的欲望,减弱人的创造激情与活力。
阮氏的音乐思想,客观上是捆缚阻碍人的激情与生命活力的,是儒家音乐思想的忠诚继承者。
其中透出的儒家文化的理性精神,愈来愈走向了文明的反面,变为窒息人扼杀人的音乐创造力的精神桎梏,更可忧虑的是这一桎梏隐形地深埋渗透在我们的血脉中,使它化为一种深层意识而暗暗地规定制约着我们的现在。
虽然《乐论》所表达的观点基本上同儒家传统乐论一脉相承,但并不是儒家乐论的转述,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儒家乐论的阐释发挥,因而其审关观念在思维方式及总体特征上呈现出新的面貌。
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当代音乐2018年第2期MODERN MUSIC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万志全[摘 要]阮籍和嵇康是 竹林七贤”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在玄学思想影响下有着既相似又相异的音乐美学思想㊂在审美目的论方面,他们都认为音乐具有 怡情养性,畅神求虚”之审美目的㊂在审美功能方面,阮籍偏于儒家,倡导 合道和人”的音乐审美功能;嵇康偏于道家,倡导 超越哀乐,以求平和”的音乐审美功能㊂[关键词]玄学影响;阮籍;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008-03[收稿日期]2017-11-19[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5WX14)㊂[作者简介]万志全(1970 ),男,江西东乡人,博士,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㊂(南昌 330099) 阮籍和嵇康是 竹林七贤”的代表性人物,两人皆为朝廷命官,却都喜欢老庄,并受当时玄学(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的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1]思想之影响,都曾试图调和 名教”(以宣扬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为主旨)与 自然”(以宣扬道家 适性自然㊁无为无争”思想为主旨)之矛盾,都在儒家 仁㊁义㊁礼㊁智㊁信”熏陶中,愤而从黑暗现实中 出走”,转而追求道家无为逍遥之境㊂而 外儒内道,亦儒亦道,既入世又出世,既愤世又平和”的玄学心态,也影响了两人的音乐美学思想,亦即都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认为音乐来自自然,体现天地的精神㊁万物的本性,都认为天地的精神㊁万物的本性决定音乐的特性,音乐应以平和为审美准则㊂[2]下面从 玄学影响下二者共有的音乐审美目的论,阮籍偏于儒家的音乐审美功能论,嵇康偏于道家的音乐审美功能论”三个方面,论析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之主要风格㊂一㊁玄学影响下二者共有的音乐审美目的论:怡情养性,畅神求虚阮籍和嵇康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在音乐思想方面,都不属于原始道家(原始道家的音乐思想包括 五音令人耳聋”所暗含的 反音乐审美思想”,以及 大音希声”所蕴含的 抛弃人为创作的音乐,追求大自然的无声音乐”思想),而是属于魏晋玄学,亦即都肯定音乐的怡情悦性功能(此处偏向于儒家),认为应该让音乐引领人们步入道家思想境界(此处偏向于道家)㊂其中,阮籍认为音乐的审美目的即为 寂寞无听,泰志适情”,嵇康认为音乐的审美目的即为 宣和情志,恬虚乐古”㊂(一)阮籍的音乐审美目的论:寂寞无听,泰志适情据‘晋书㊃阮籍传“记载: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㊂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㊂博览群籍,尤好‘庄“‘老“㊂嗜酒能啸,善弹琴㊂当其得意,忽忘形骸㊂”阮籍蔑视礼法名教(曾说过 礼岂为我辈设耶?”),尊崇老庄,醉心玄学,能诗善文,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主要论述有‘清思赋“和‘乐论“㊂其中,‘清思赋“宣扬恬淡无欲的审美目的论,亦即审美不是为了美本身,而是为了提升人格境界㊂他从玄学中汲取养分,立足于个体心性的和谐,探讨了音乐在个体全身养气中所起到的作用㊂[3]‘清思赋“起首即曰: 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㊂”在阮籍看来,审美欣赏不能局限于外在形态和颜色之美,或是欣赏音乐的动人之处,而应在无形之中观赏形态之窈窕,在无声之中欣赏音乐之清雅: 是以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淑清㊂”(‘清思赋“)像这种超越审美对象的外在风貌,直接追求内心安宁,以达恬淡无欲审美境界的审美目的论,在道家音乐美学观中亦属高妙㊂阮籍进而要求欣赏者抛弃世俗人物执着于审美对象声色形貌之习俗, 既不以万物累心兮”(‘清思赋“),以体会美妙人生的虚无之美: 夫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遥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㊂”(‘清思赋“)(二)嵇康的音乐审美目的论:宣和情志,恬虚乐古据‘晋书㊃嵇康传“记载: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㊂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㊂恬静寡欲,含垢匿8瑕,宽简有大量㊂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㊂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㊂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㊂”嵇康偏爱老庄,倡导玄学(主张 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文俱佳,在音乐方面通晓音律,醉心弹琴,曾作‘广陵散“,后成绝响㊂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于‘琴赋“和‘声无哀乐论“中,他依据玄学 修本废言” 言不尽意”之旨,否认音声系于人情[4],主张音乐应该使人在宁静虚无之中,超越哀乐之类的情感束缚,达到心境平和的高级审美心态,促使整个社会无为而治㊁更加美好㊂在‘琴赋“中,嵇康表达了对音乐的由衷喜爱之情: 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㊂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音乐可以涵气养神㊁宣泄情绪㊁陪伴孤独,而嵇康从小就喜欢音乐,长大后更是爱不释手,认为它胜过一切滋味㊂在‘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第十四首)中,他也表达了类似的音乐审美目的观: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㊂”抬眼仰望鸿雁飞去,低头挥洒琴弦,不管是抬头还是低头,都那么悠然自得,因为高雅的心灵早已在玄静的宇宙中自由翱翔了㊂嵇康认为,音乐审美之目的即为宣泄情怀,使人归于平静: 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更唱迭奏,声若自然㊂流楚窈窕,惩躁雪烦㊂下逮谣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别鹄“,犹有一切,承间簉乏,亦有可观者焉㊂然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吝;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㊂”(‘琴赋“)因此,只有不为世俗所动㊁心态旷远㊁宁静放达的人才能懂得高雅的琴曲之妙,并获得心灵的解放㊂在嵇康看来,音乐的确可以感荡心志㊁发泄幽情,音乐能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 若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㊂间辽故音痹,弦长故徽鸣㊂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㊂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㊂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欨愉欢释,抃舞踊溢,留连澜漫,嗢噱终日;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㊂”(‘琴赋“)因此,内心忧伤的人听到音乐时心里会更加悲痛欲绝,内心安乐的人会更加欣喜若狂,内心平和的人则会更加恬淡虚静㊂前两种人都不是嵇康心目中理想的音乐欣赏者,只有第三种人才符合他的审美目的,才是其同道中人㊂二㊁阮籍偏于儒家的音乐审美功能论:合道和人阮籍认为,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 合道和人”㊂音乐是天地风貌及万物本性的表达,它承载着协调阴阳㊁安定万物的义务,在不知不觉中,使人们乐于接受音乐的教化,努力向善,并使风俗越来越好: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㊂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㊂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㊂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㊂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祇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㊂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㊂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㊂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㊂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㊂”(‘乐论“)圣人作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在欣赏音乐之际,理解万物本身,不扭曲万物之本性,以让天地万物自由生长㊂因此,制作出来的雅乐会显得无声无味,以使人们回归平淡恬静的本性㊂而在音乐鉴赏之际,只有悟道者才有资格品味音乐: 故达道之化者可与审乐,好音之声者不足与论律也㊂”(‘乐论“)因为音乐既然是道的反映,那就应该使人顺应 道”,在内心的平和中体会 道”: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㊂”(‘乐论“)因此,古代圣王制造音乐的本意就是令人内心平静和谐: 夫雅乐周通则万物和,质静则听不淫,易简则节制全,静重则服人心㊂此先王造乐之意也㊂”(‘乐论“)而 匏㊁土㊁革㊁木㊁石㊁金㊁丝㊁竹”八种乐器,以及 宫㊁商㊁角㊁徵㊁羽”五音都有其本来习性及自然风貌: 故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㊂有自然,故不可乱,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㊂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滨之磬,其物皆调和淳均者,声相宜也,故必有常处㊂以大小相君,应黄钟之气,故必有常数㊂有常处,故其器贵重;有常数,故其制不妄㊂贵重,故可得以事神;不妄,故可得以化人㊂其物系天地之象,故不可妄造㊂”(‘乐论“)这就告诉人们,音乐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调和各种乐器和音阶,以便创造出连通天地元气㊁安定万物精神的音乐,让人体会生命之真实内涵: 昔先王制乐,非以纵耳目之观,崇曲房之嬿也㊂心通天地之气,静万物之神也㊂固上下之位,定性命之真也㊂”(‘乐论“)三㊁嵇康偏于道家的音乐审美功能论:超越哀乐,以求平和在音乐的审美功能方面,嵇康提出与儒家 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㊂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声无哀乐论“)的 声传哀乐”音乐美学思想截然不同的道家音乐审美功能论,此即 声无哀乐”(音乐本身没有哀乐之分,但音乐能诱导欣赏者产生情感波动,欣赏者感受到的只不过是内心的哀乐;音乐只有善恶之分;音乐应该抒写万物之和,使欣赏者内心趋和)㊂一方面,嵇康认为声音传达的是天地本性,它的本性不会随着人的爱憎㊁哀乐而改变: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㊂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㊂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㊂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㊂岂以爱憎易操㊁哀乐改度哉?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㊂故人知情不9万志全: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可恣,欲不可极故,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斯其大较也㊂”(‘声无哀乐论“)声音可以显示善”或者 恶”的特性,但不会显示 哀”或者 乐”的特性㊂哀或乐发自人的情感,与声音无关: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㊂”(‘声无哀乐论“)虽然声音没有哀或乐的特性,不过,它会引发人们的哀或乐,就像酒只有甜或苦的特性,而喝醉酒的人却生出喜或怒的情绪一样,音乐本身的特性与所引发的情感是两码事: 哀乐之作,犹爱憎之由贤愚,此为声使我哀而音使我乐;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矣㊂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㊂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㊂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㊂故前论已明其无常,今复假此谈以正名号耳㊂不为哀乐发于声音,如爱憎之生于贤愚也㊂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㊂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㊂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㊂”(‘声无哀乐论“)另一方面,嵇康也认为音乐主要的功能在于表达大自然的和谐,而不是表露人的感情: 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㊂”(‘声无哀乐论“)音乐欣赏的任务不在于揣测演奏者的感情: 心能辨理善谈,而不能令内龠调利,犹瞽者能善其曲度,而不能令器必清和也㊂器不假妙瞽而良,龠不因惠心而调,然则心之与声,明为二物㊂二物之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㊂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声无哀乐论“)音乐欣赏的任务主要在于使欣赏者的内心平静下来,最终渐趋平和: 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听静而心闲也㊂夫曲用不同,亦犹殊器之音耳㊂齐楚之曲,多重故情一,变妙故思专㊂姣弄之音,挹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侈于众理;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㊂然皆以单㊁复㊁高㊁埤㊁善㊁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而容端,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㊂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㊂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美,而口辄识之也㊂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㊂美有甘,和有乐㊂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安得哀乐于其间哉?然人情不同,各师所解,则发其所怀;若言平和,哀乐正等,则无所先发,故终得躁静㊂若有所发,则是有主于内,不为平和也㊂以此言之,躁静者,声之功也;哀乐者,情之主也㊂不可见声有躁静之应,因谓哀乐者皆由声音也㊂且声音虽有猛静,猛静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㊂”(‘声无哀乐论“)另外,嵇康还认为,要使音乐达到移风易俗的功能,首先应该在无为而治的社会中使每个人内心充满和气,然后再以音乐㊁舞蹈等保养好神奇的和气,让内心更加和美㊂因此,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无为而治,音乐只是这种美好社会的艺术反映: 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㊂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㊂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㊂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㊂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㊂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㊂若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诚,穆然相爱,犹舒锦彩,而粲炳可观也㊂大道之隆,莫盛于兹;太平之业,莫显于此㊂故曰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㊂乐之为体,以心为主㊂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㊂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不在此也㊂”(‘声无哀乐论“)由此可见,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现了道家 无为而治㊁淡泊平和”的审美需求,他在探讨音乐本质特性的同时,阐发了 音乐与情感㊁政治无关”的玄学美学观,他否定音乐的功利性,倡导在平静的心境中欣赏音乐的和谐,感悟宇宙的神奇,这是其音乐美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超拔之处㊂结 语综上所述,阮籍的 寂寞无听,泰志适情”与嵇康的 宣和情志,恬虚乐古”在音乐审美目的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亦即追求 怡情养性,畅神求虚”㊂阮籍的 寂寞无听”与嵇康的 恬虚乐古”含义相当,阮籍的 泰志适情”也与嵇康的 宣和情志”意思相近,二者的提法大同而小异㊂不过,他们虽然都阐发了具有玄学意味的音乐审美目的论,但在音乐审美功能论方面,阮籍较为偏向于儒家,他追求音乐的教化功能,因而其 合道和人”的音乐审美功能论,与偏向于道家的嵇康 超越哀乐,以求平和”之音乐审美功能论还是意趣各异的㊂毕竟阮籍笃实礼乐的儒学情怀较为深厚,嵇康崇尚逍遥的道家情怀更为浓烈;二者的生活态度也不相一致,阮籍是借酒避世,嵇康是舍命求道㊂因此,他们虽然同属玄学人物,但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还是同中有异㊁儒道分明的㊂[参考文献][1]余敦康.阮籍㊁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J].文史哲,1987 (03):4.[2]蔡忠德.阮籍㊁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异同论[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04):62.[3]刘 莉.阮籍‘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再评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01):1.[4]孔 繁.玄学对音乐㊁美术思想的影响[J].文史哲,1987 (04):49.(责任编辑:崔晓光)01当代音乐㊃2018年第2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
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了日本、朝鲜、泰国等东亚国家的文化元素。
他的音乐美学理念源于朱熹的思想,受到了韩愈、李商隐、唐代诗人特别是杜甫的影响。
阮籍着重表达的是“和以美”的文化思想,他认为,音乐有其精粹之美,必须和抒情、篇章、文案、思想等多种因素共同达成完美的效果。
因此,他提倡在音乐中充分挖掘人文因素,
通过多种思维方式让音乐产生更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阮籍还认为,音乐美学理念应当和表达手法相结合,可以通过配合古老的音乐曲,形成一
种新的表现形式,并用不同的对比、抑制、联想等手法来表现出细腻的情感。
这种独特的
表现形式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文化含义。
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他希望通过音乐以及特定的表现方式,表现
出东方文化所在的精髓。
他希望能够将音乐和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不仅是人们所感受到的优美、恬静、宁静、和谐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