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生命的价值
——科学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造就奇迹
罗竹悉
(10300680165 经济学类)
摘要:不论人文还是科学,都是一种工具,都在为人生寻求一个意义,都是在寻找一个“怎么”和“为什么”。
本文将从学术研究、日常生活与生命意义三个角度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终极关怀;批判性思维;人才
正文:
文理科的分离教育,让人不免陷入二元论的误区:似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对立的,一个只求真,奠定了世界的物质基础却丝毫没有人性;一个执着于把善与美植入人类的精神家园,浪漫却不讲实际操作。
然而实际上,一方面不论何种科学工作实则均属人为,因而必然融合进了科学工作者的性情、追求与精神;另一方面,人文学科的原本也是对人内心的科学研究。
它们本是不可分离的,当初为了区别而以概念定义,哪知却因此荼毒,把它们彻底割裂在银河的两端。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朽的传奇,让我们不断警醒两种精神的不可分割。
法拉第十年。
人的一生有多少十年可以全心全意投入于自己钟爱的事情。
看似枯燥的实验,不间断地思考同一个问题,不断地改进磁铁的强度,改进电流计的灵敏性。
十年会有多少实验,每一个都有严谨的记录。
十年会有多少次失败,每一个都不曾让他放弃。
如果就在他努力了三千六百四十九天,有人发布论文扬言发现了感应电流,那么这一切有何意义。
难道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十年支撑他的是怎样的兴趣与执着,怎样的好奇?
另外一个伟人,用十年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人文革命——这就是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而红楼里偏又有,“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能成旷世稀有之事业”。
两颗伟人的心旷百年而相感,天差地别的是他们执着的领域,然而这一份常人甚至难以想象的毅力,却是同样闪耀的人文精神。
芹溪工工整整的草稿,一遍一遍的修改,这份字斟句酌、力求符合情理的认真也更是科学精神的光芒。
人之所以能够“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
[11]人们从事科学研究,一方面探究自然的本质, 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愉悦精神世界, 使人的生存与生活更有意义与价值。
而人文学科的最高追求当属哲学,千百年来人们围绕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
里去”展开了无数精彩的论辩。
日本佛学家阿部正雄曾说:“人心注定不得安宁。
……这种永无穷尽的探求源于人的一种基本需求。
正因为他生活在今世, 他欲探求某种超世的东西。
正因为他身处在个别现象中,他欲探求某种普遍的东西。
正因为他体验到生死的无穷变化,他欲探求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
”[14]这种对广义形而上学,即本体论的追逐,不也正是科学所一致致力的目标么——统一理论么?
归根结底,不论人文还是科学,都是一个工具,都在为人生寻求一个意义,都是在寻找一个“怎么”和“为什么”。
生命科学思考生命的代代相传,宇宙学探究宇宙的形成,宗教学侧重终极关怀,经济学衡量最有意义的资源分配……
那么,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在社会普遍心态烦躁的今天,在经济泡沫不断膨胀的今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能够带给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什么启迪呢?
一、研究要达到更深境界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不论是人文和科学,都是在研究,只不过一个研究客观世界,一个研究内在心灵。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人文与科学文化的相依关系也是如此。
如果缺了任何一方,那么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将只能是一场等待戈多。
过去的科学太信奉“绝对客观”,然而正如现代物理学所揭示的,观察者本身会影响观察的结果——这不正是科学在告诫我们,想再向前研究上帝的心思,就必须关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眼睛么?再比如,自由夸克的无法分离体现了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不可分离;考古研究运用同位素推断年代……
不论是哪一个领域,在现代都已经走到了无法闭门造车的境地。
如果不借助彼此的力量,那么无异固步自封。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交叉学科也就应运而生:如科学哲学、科技伦理学、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人类学、科学政治学、科学社会学、物理经济学、文化生态学、科学史等等。
[11]以笔者的专业经济学来说,这门学科建构的基础在于“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映”,这是心理学的结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像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分支;利率、物价水平、供给和需求的朝引起变动的相反方向变动,正是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
而前沿方面,金融市场的波动特性、国民财富和收入分布、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增长等多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依赖诸如随机矩阵定理、标度理论、混沌理论等等的支持。
二、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必然需要
当今社会,人们每天在被动且不加选择地接受汹涌而来的大量信息。
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记者,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 “电视上说”,“报纸上说”,“书上说”,却唯独没有“我认为”。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不知道如何批判,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
《宇宙的琴弦》[9]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进步都是踩着伟人的成就,也是踩着伟人的错误义无反顾地前行。
就连天才爱因斯坦的错误也不会被宽恕。
在一次对话中,玻尔和爱因斯坦如此争执: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10]
在这一点上,法拉第又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解释。
在一次市哲学会的讲演中他指出:
“自然哲学家应当是这样一些人:他愿意倾听每一种意见,却下定决心要自己作判断;他应当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对某一种假设有偏爱,不属于任何学派,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当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他的首要目标。
”
这样一种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态度,正是我们所稀缺的。
在高中的教育系统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标准答案,而教师的权威也极大。
实际上,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不是博闻强识,把书全背下来的人——这是对人的智力的一种浪费。
既然参考文献都可以简单地在网上搜到,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取舍它,利用它,或者质疑它。
三、工作、意义和爱
科学的视角让人谦恭。
科学到极致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与敬畏,这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是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这也更是达尔文所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实际上,科学规律的对于不同对象的客观普遍性,本身就具有一种简洁有力的、和谐的美。
科学让人懂得感恩。
在浩瀚华美的寂静宇宙中,竟存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小星球,在它之上进化出了生命与智慧,这是多么让人惊喜!生命与命运如此奇妙,对自然的感恩会让人心中充满快乐。
这大概也就是爱因斯坦曾提到的宇宙宗教情绪吧。
我们总是有太多的工作,却没有工作的意义;我们总是有太多的生活,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如果能够慢下来,回头想一想已潜移默化不以为然的东西,就能重新以婴孩的眼光看这世界,重新清醒地看着自己。
每一个人在幼年时期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人在变老?为什么……?可是极少有人能够执着地去思考这些问题,而这些极少的人,就是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哲学家与科学家们。
也许这不是一个适合提出问题的场合,但我仍然想问,如果时间与空间并无质的差别,那么为什么时间有一个箭头,而空间没有?如果在我们所不能感知的地方,时间也有多维,那么它是否也会弯曲,多维的时间也会像一个球体,有限而无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所追逐的“最初”,还有意义么?又或者,真的存在时间吗?
在有些人看来,这些问题毫无现实意义。
然而人一旦进入哲学的思考,就没有办法停止思考。
即使最后得不到结论,那么从深切的思考中走出的头脑,也已经与原来大不相同:它已经学会了一种更高更远的视角,那么以后不论遇到怎样的纠结,都不会迷失方向。
意义是由自身去定义的。
在[9]的后记中,有这样的描述:“过去我们爱问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看过这本书之后,我们大概会问,如果‘终极理论’找到了,还会有什么问题吗?实际上,这就是那个问题。
”也许,一切科学问题最终都是要回到我们自身来的,因为宇宙的琴弦是我们拨动的。
总之,如加来道雄所言,“……两个因素使生命有了意义。
第一,要实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才干,不管它是什么。
不论命运给了我们多么不同的才能和力量,我们都应该努力去把它们发挥到极致,而不要让它们萎缩衰变。
在生活当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些人,他们没有能够实现孩提时代展现的才华。
其中许多人为自己本可以成为什么样子而背上了包袱。
我想我们不应该抱怨命运,而应该如实地接受自己,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使它变得比我们降生时更好。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可以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论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清理环境、为和平和社会正义而工作,还是作为启蒙者和指路人,培养年轻一代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
[2]
这是我们的使命。
”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
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
——居里夫人
参考文献:
[1] 倪光炯,王炎森. 物理与文化——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2](美)加来道雄. 伍义生,包新周译.平行宇宙.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5
[3](英)Stephen W. Hawking. 许明贤,吴忠超译. 时间简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
[4] 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方小敏编著.改变世界的物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2
[5] 林正行.无所不在的物理量.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1
[6] (Australia)Paul Davis. 傅承启译. The Last Three Minute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
[7] 杜欣欣,吴忠超编著. 无中生有——霍金与《时间简史》.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8] (英)R.L.普瓦德万. 胡凯衡,邹若竹译. Travels In Four Dimension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
[9] (US)B·Green.李泳译.The Elegant Universe.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
[10] 曹天元. 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9
[11] 赵玲. 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途径问题的研究.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