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聆听孩子们的心声问课最重要的是问学生李发良我看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这本书后,读着这些一线教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实效谈着关于如何问课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我只知道教学反思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先前想法是狭隘而肤浅的。
问课比反思更多面,更深刻,也更全面。
以前要上课前,我一般是先读一读课文,再翻阅一下资料,看看教学参考书等,了解一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自己的脑海里简单的设计一下教学过程就好。
可是说也奇怪,自从看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后,我总会在自己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思考更多的问题:这一课对我班的孩子来说,哪些词语是需要多讲的,哪个字是要教学书写步骤的,哪个字的结构孩子是要掌握的,对不同的段落就会想这样的提问合适吗?我这堂课应该从哪个地方切入,哪个词语应该怎么引导理解?这个地方是不是我自己班学生的重难点呢?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课前问吧。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孩子上课时的表现,发言时的情况,他们的学习态度,他们的语言、表情这就是书中所提到的课中问。
1 / 4
而课堂结束后,针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剖析,对自己课堂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引起更多的思考,总结课堂的优缺点,这就是课后问了。
如果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天天问一问,问自己,问同行,问学生,那又何愁不能授之学生以鱼的同时,更授之学生以渔呢!纵观自己的教学,我觉得问课最重要的就是问学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在课堂上我们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朋友式新型师生关系,达到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在课堂上自然爱听,乐听了。
如果在课堂前我们能多多了解孩子,针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的学情分析状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适合孩子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何愁孩子不认真听讲,不好好学习呢。
因此我觉得要想在课堂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多问学生,也必须问学生。
只有让学生对课堂,对知识有了一种旺盛的求知、学习的欲望,那孩子自然爱学乐学了。
可是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只有七八九岁,他们并不可能对老师的课堂进行多少理性分析及概括总结,但是孩子们对事物的感觉表达的是最本能的,正因为他们的纯真,他们对老师的表现反应会更加的表面与直白,自然也就更真实。
而我们老师就是为这些孩子服务的,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
---------------------------------------------------------------最新资料推荐------------------------------------------------------
中最重要的是问学生,问学生的年龄特征,问学生的心理特征,问
学生的课堂表现,问学生的习得效果。
因此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学情,有的放矢有这么一句话形容见风使舵的人,那就
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话虽不好听,不过如果在我们教学
过程中若能上能下,针对年级的不同,学生年龄的差异,学生认
知的情况而进行相应的教学,那倒也不失为一名好老师的本分。
二、察言观色,笑满课堂前几年我所任教的是中年级,这
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同时他们也是非常的感性的,都说人非草
木,孰能无情人的情绪是最有感染力的。
比如当我们听到孩子们整齐的声音,响亮的发言,认真的样子
时,我们会不知不觉心头大悦。
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和言悦色孩子们学习起来自然也会情绪高
涨。
而我们课堂对孩子们的表现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孩子们的
好与不好及时给以评价,让孩子在第一时间明白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
做才是正确的。
同样在教学的过程,我们也可以从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的表情,上
课时的表现,感受自己这堂课是不是成功。
因为我们的教学就是为孩子服务的。
如果孩子课堂上的反应不热情,面无表情,那就说明我们的课
3 / 4
堂有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好好反醒自己的课堂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如何把握(这时就可以在课后多问问孩子了)反之如果孩子在上课的时候频频举手,随着课堂做出相应的反应,那自然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学习,去探究。
用心感受,用爱聆听,让我们从问学生走入课堂,从课堂问回到教学,让我们用教学热情去感染孩子,让我们用仁爱之心引领孩子,让孩子们从乐学,爱学开始步入文学殿堂。
使学生学会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同时我们自身也得到了修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