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的“破窗”理论现象与修补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中的“破窗”理论现象与修补浅
谈
摘要:“破窗理论”是一种从社会现象上升到理论的研究,社会各界都试图用它来破解行业难题,其中不乏成功典型的实例。
在教育教学中早有人尝试应用这一理论,且收获不少。
本人就此问题多方查询资料,结合已有工作经验,尝试在教学中应用,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也有所增强,由此证明,它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破窗理论正面引导现象修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
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破窗理论反映了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对此更进一步的任何探究都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类似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自习上大家正在安静学习,两个同学的悄悄话渐次升级,还不时放出些笑声来,受这种情绪的感染,周围又有几位开始交流自己的开心事,没过多久教室里便逐渐炸开了……宿舍里有人想抽烟,因怕有人告密,便给有点威望又跟自己要好的同学也点了一根,为了避开舆论的诘责,还放言说“连烟都不敢抽,还算什么男人”,看着几个男生所谓的“潇洒”,又有几个加入这个烟雾缭绕的团伙。
教室、宿舍里满地垃圾无人问津,就连平时讲卫生的也学会了乱扔乱放。
打架得不到有效控制,同学之间便结下了不解仇怨,斗殴就成为解决矛盾的流行方式,直至升格为群殴群斗。
细想以上情况,无不与破窗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种现象的发生,又跟人类潜在的几种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一,弃旧心理,本已破烂的东西,无所谓,再踏上一脚;满地垃圾,再扔上些,也无人问津。
其二,从众心理,大家都以留长发为美,我剪短不成另类了吗。
其三,攀比心
理,大家都有手机,我不闹腾一个,别人还小瞧我寒碜呢。
其四,心理暗示,大家都在吵闹,且班干部也不作处理,吵闹有理,咱也释放一下。
当出现所谓的“破窗”以后,最重要的是及时修补,这也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笔者就对自己想法进行梳理,供同仁指正。
一、正面引导是比被动修补更为常用且重要的方法
正如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策略一样,正面引导重视礼仪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它假定”人之初,性本善”相信绝大多数人是善良的,通过礼仪教化人性,这也是古代社会政治的一种管理方法。
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
如《理想实现与自我约束》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抒写切实的理想,然后通过自我剖析,小组评定,直至明晰自我,最后从小处入手一点一点改掉不足,逐渐达到自我完善。
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应努力营造一个肃穆、庄严的氛围,如在国歌声里,团旗底下,端正衣着,握拳誓词,还要设立监督,定期验收,目的就是在这种健康、向上的环境中逐渐抑制、湮灭他心中的恶念。
我们许多好的活动之所以没见成效,原因主要不在策划,凡事重在坚持,在坚持中探索,在探索中成熟。
二、惩处是一种快速修补“破窗”有效且有力的方法
俗话说:“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我们祖先总
结的教育方法大都是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
轻易摒弃,盲目跟从所造成的教育滑坡,对一个民族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国家已明显意识到这一问题,在2009年秋学期伊始,明确指出班主任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尤其在制止混乱,阻断恶习膨胀等方面,惩处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校处分没有威力,一班制度形同虚设,都是教育失误的表现。
三、因材施教是修补“破窗”的最佳办法
形成违纪的过程可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造成违纪的动机却因人而异。
我们习惯于愤怒状态下劈头盖脸的质问、责罚,但重要的是探究造成事实的心理过程。
人大都是感性重于理性的,出现问题多是一时冲动、头脑发热或不假思索,而接受批评、自觉改正也是在深受感动的情况下真正有效。
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剖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动机,人性化地予以理解,策略性地进行教育,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很多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级一段时间以后,会觉得班级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特殊学生特别头疼。
这些学生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他们通常比较调皮好动,经常犯错,而且成绩也不怎么样。
但是正是他们总是招三惹四挑起争端,以至于矛盾不断,班级里总是显得不太平。
由于没有及时地严肃处理特殊学生,班级中其他学生对于特殊学生的行为产生认同感,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可以
被原谅的,或者是被允许的。
起初会有一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班主任还是没有提高警惕的话,就会有四个五个,以至于越来越多,这些跟随的学生就成了随后出现的几扇破窗,长此以往,破窗越来越多,这个班级就会成为令人头痛的“乱班”“差班”。
四、完善班级管理是做好长期预防重要而关键的一步
教师再耳听八方,神通广大,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管理都是有限的。
完善的制度、得力的班委会是及时修复“破窗”的重要举措,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已是不容置疑的定论。
以上四点仅是个人对此问题的浅薄认识,教育管理的复杂性远不是用几个原理就能药到病除的,复杂的人性往往使问题的发生难以预见,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完善管理,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