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制或外购的决定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自制或外购的决定因素

在以战术层面来考量自制或外购的问题时,有两个因素是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的,那就是成本与可利用的产能。然而,要作出明确的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在这两个基本因素之外,还需评估许多较不具体的因素。下列所考虑的问题,即会影响公司决定那些使用在已完成之产品或营运的项目上,是要自制或是外购:

1.偏向自制的考量

1) 成本考量(当制造某零件较为便宜时)。

2) 希望整合工厂的营运作业。

3) 运用过剩的产能,来帮助吸收固定的经常性开支。

4) 有设计保密的需要。

5) 供应商不可靠。

6) 希望维持一个稳定的劳力(在业绩衰退期间)。

2.偏向外购的考量

1)供应商的研发及特殊技术。

2)成本考量(当购买某零件较为便宜时)。

3)需求量少。

4)有限的生产设备。

5)希望维持一个稳定的劳力(在业绩成长期间)。

6)希望维持多个供应商的采购政策。

7)间接管理控制的考量。

8)采购及库存的考量。

成本考量

在某些情况下,成本的考量会指出哪些零件需要由公司自制,哪些是需要由公司外购的。很明显地,成本是相当的重要因素,因为它比其他因素更具多元化的解释,而且更容易造成误解。

自制或外购的成本分析,包含了决定制造某项产品所需的成本,以及将此自制成本与其外购成本作比较。下列的检查项目,提供了在作“自制或外购”的成本评估时,应包含的主要概括要素:

1.自制时

1)购买材料的运输成本。

2)直接劳工成本。

3)任何由品质及相关问题而产生的后续成本。

4)增加的存货持有成本。

5)增加的工厂间接管理成本。

6)增加的管理费用。

7)增加的采购成本。

8)增加的资金成本。

2.外购时

1)零组件的购买价格。

2)运输费用。

3)收货与检验费用。

4)增加的采购成本。

5)任何与品质或服务有关的后续成本。

为能更清楚地了解成本的比较,分析人员必须小心地评估这些成本,并应考虑到时间及产能的利用对工厂的影响。

1.时间因素

成本可以短期或长期为基础来计算,短期成本的计算,倾向于将重点放在直接可衡量的成本。但如此一来,他们经常会少算了加工成本,并忽略那些发生在储存、购买、检验及类似工作上所印发的间接材料成本,而且短期成本分析未能考虑到劳工、材料、运输等相关成本在未来可能有的改变。因此,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在比较自制与外购的成本时,长期的成本考量观点才是正确的。此外,成本的计算还必须包含所有相关的直接与间接费用,且也须反映出预期的成本改变的影响。

也因为很难能预测出未来的成本多寡,于是评估整个时期的平均成本计算即被广泛的使用。虽然对未来成本的估算仍无法完全地精准,不过借由以下例子即可说明其价值。

假设公司的通用性金属冲压模具部所开发的冲模,其零件产能豆油过剩的现象,则公司会随之决定将先前从加工厂采购的冲压件收回自制,因为如此一来,公司即可重新再利用一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冲床,且自制冲压件的成本也会比外购来得低些。然而,冲压的使用者发现,自制冲压件的劳工成本,比加工厂自动化生产

的人工成本来得高,那么当人工成本增加的速度高过其他生产成本时,决定自制冲压件的利基点,将因此很快地消失,所以一个预测公司未来成本的举动,是可以避免一个未来可能不具利益的“自制”决策。

2.产能因素

当计算出1个单位零组件的自制成本后,要确认相关经常性开支,反而出现了一个困难的问题;该问题的根本即来自于产能利用因素。如同大部分管理成本上的分析认为,有关于外购或自制决策的成本,是一种会逐渐增加的成本。在此案例中,若零件购自外部,增加的成本将不会产生。经常性开支的主要问题,在于累增的经常性开支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动,而这些改变是决定于生产设备依现有产量需求的使用程度而定。

举例来说,一家汽车引擎制造厂刚从一家遥远的供应商购进一组活塞栓,由于许多的因素,使制造厂决定自行制造该活塞栓。根据调查显示,此制造厂的现有工作已经饱和,而且此一情形将维持一段可预见的时间。如果该制造厂决定自制活塞栓,而必须购置额外的机器设备,或舍弃现有设备,因而将该制造转包给目前已在从事该产品制造的外部供应商时,在这个情况下,增加的工厂经常性开支的计算,应包括因生产活塞栓而造成的可变动的经常性开支,以及制造活塞栓的固定营运成本。

现在假设这家引擎制造厂决定要自制活塞栓,且现有设备可提供足够的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此生产力过剩的情形将至少维持2~3年。在此情形下,自制活塞栓所增加的经常性开支将会是多少呢,会不会只有制造活塞栓时产出的可变动的经常性开支呢?

在此实例中,固定支出是指不论活塞栓是否自制都需投入的成本,整部机器厂房仍继续有折旧费用的产生,暖气、照明以及看管人员的服务仍会继续提供,机器厂房的财产税不会因产能的变动而有所变化;最后,不论是自制或外购的决定,公司皆需承受这些固定成本。若词类成本发生在生产力闲置的情形下,即属于沉没成本(Sunk Costs),此时若要决定自制或外购,就必须省略此类成本的计算。

最后,考量第三种当该制造厂决定要自制活塞栓时的一般状况。根据调查显示,在这个例子当中,该厂商有足够的生产力来制造活塞栓,然而,管理阶层预期在未来数年后公司业绩将会逐渐成长,而将于明年年底前用尽所有产能空间,在此情况下,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应如何着手呢?

如往常一般,分析的起点仍是自制成本与外购成本之间的考量。厂商在刚开始的1年半~2年之间,因为产能过剩,自制活塞栓的成本将不包括固定的经常性开支,但于第2年之后,则须将该成本纳入。如果不自制活塞栓,而运用因此增加的生产资源来制造其他零组件,在一般营运程序下,也是需要加入整体的固定支出成本。

此外,厂商也可以选择以分开两种时间点(前1年半~2年间及第2年之后),来做自制或外购的决策。此时分析的结果可能已不只是何种决策较具利益,而可能会发现前2年用自制的方式,再第2年后,再采取外购的方式较具利益。在此案例中,必须提供多种定性的因素(Qualitative Factors)作为决定上述方式可行性评估的依据。如果上述方法不可行,另一种方法则是,分别计算自制活塞栓的两个时间点的加权平均成本,此成本数据也可被用来作为整体自制或外购决定的考量。

在实际运作上,有无限多种可能的情况会发生在产能过剩与长能满载之间,并没有一个单一且绝对正确的解决方案,每一种情势皆须依其独特的条件背景,给予适当的分析。

总而言之,采购人员必须了解几个基本观念。首先,累增的成本在实际上与作管理性决定的过程中,总是有密切的关系。其次,在决定制造某个项目的实际成本时,也须对未来的产能作实际的评估。当产能可被现有的业务,或另外的新产品所利用时,制造新的项目所需增加的经常性开支,则须反映在总经常性开支上。

在任何时期,如果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决定制造所产生的经常性开支,就只包括了可变动的经常性开支。而当产能的状况经常在全部满载或部分稼动之间摇摆不定时,针对一个新产品在一段长期间所作的自制或外购的决策时,主要会偏重在整体上的考量,而非仅作成本上的比较。

3.开发性成本上的注意事项

如果一家公司决定向外购买某样在过去是由公司自制的产品零组件,那么,它就应该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估价单作特别的分析。某些供应商可能会因为具有客户并非真的想要购买该零组件的错误印象,而粗心大意地准备估价单;而其他供应商也有可能以不切实际的低价来报价,以试图诱惑客户停止自制,转而同意购买该零组件。一旦客户停止自制,将来如果再要恢复制造,其成本可能会相当昂贵。因此,如果供应商随后将价格提高,客户就只能任其摆布。故在尝试进行外勾某样零组件所需总成本的实际评估时,客户必定要仔细评估所有估价单的可信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