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

我国加工贸易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8月在广东省签订第一份毛纺织品来料加工协议,随后在珠海创办中国的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开始,我国加工贸易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在国外并没有与我国“加工贸易”一致的概念,而相似的表述主要有“原始设备制造”(OEM),“对外加工装配”,“委托加工出口业务等。在国内,学术界有关学者和专家对加工贸易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加工贸易进行界定。本文引用隆国强对加工贸易的定义:“从理论上看,广义的加工贸易是指国外企业以投资的方式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利用东道国原有的生产能力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到东道国境外销售;狭义的加工贸易是指国家对来料加工采取保税监管的贸易;

从政策上看,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由外方提供原、辅材料、零部件等,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生产加工,加工成成品再由外商进行销售。进料加工是指由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原、辅材料、零部件等,经过加工后再自行复出口。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原料来自国外,加工成品销往国外,加工制造在国内;或者说,产品研发设计、销售在国外,加工制造在国内。其实质是以加工贸易生产厂商为主体、以加工组装为特征、以商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而一般贸易是指企业绝大多数是利用本国的资源、环境,使用本国的原辅材料进行生产,并由生产经营企业进行销售的贸易活动。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区别:首先,一般贸易主动权大。加工贸易来料加工中进口料件以及出口都受外方控制,仅仅负责加工组装环节;而一般贸易自主采购、自主生产、自主出口、自负盈亏。其次加工贸易享受的优惠政策多,尤其是税收政策。加工贸易进口国外料件不征税出口也不征增值税;而一般贸易如果从国外进口要征税,出口先征税后部分退还。最后,加工贸易利润空间小。不管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生产厂商仅仅负责的是加工环节,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用,而这个环节的附加值最低,利润空间小;而一般贸易囊括了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生产经营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生产、销售,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

二、现状

第一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5),这一阶段加工贸易的发展相对比较稳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下。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展开,加工贸易也逐步开始发展,1978年6月国家研究制定了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

的有关政策,来料加工业务开始迅速的发展,广东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优先发展起来。这个阶段是加工贸易的起步阶段,其地位难以与一般贸易相比,到198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5.9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696亿美元的10.91%。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来料加工发展迅速,并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进料加工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来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3.3亿美元,占当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9.8%。

第二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5),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75.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320.7亿美元,增加了16.4倍;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10.91%上升至1995年的47.02%,提高了36个百分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加速,由于亚洲“四小龙”国内货币的升值,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提高,其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削弱,亚洲“四小龙”面临调整和转移其从美、日、欧承接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我国抓住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1987年国务院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并于1988年出台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也称“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政策,加快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为鼓励企业开展进料加工,先后颁布了《以进养出试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料加工进口货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强化了对进料加工的鼓励和扶持,使得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的主体。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进料加工发展迅速,并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来料加工增速开始放缓。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达192.5亿美元,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出口额,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987年的9.1%上升到1989年的17.2%,比来料加工1989年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高出2.1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成熟发展、转型升级阶段(1995-至今),这个阶段虽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还是一直在增长,从1995年的1320.7亿美元增加至2007年的9860.35亿美元,提高了6倍,但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50%左右,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在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55%左右,相对趋于稳定,但从1999年开始比重有所下降。在这个阶段,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我国除了承接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加大了产业转移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制造工序转移到我国,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加工贸易产业构成逐渐从劳动密

集型产业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方向发展;同时加工贸易产品构成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并重方向发展。但是在这个阶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所获得的利润空间比较少其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于是,为了促进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以此来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商品结构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初期,资本缺乏,韦糙业技术落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正是我国当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主要以服装、纺织、鞋类、玩具、五金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从事加工贸易,把一些熟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带入中国,使中国的加工贸易链条得到延伸和补充,开始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7296.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4%。其中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4815.1亿美元,增长23.1%,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8%。以加工贸方式进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总额为5063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51.3%的比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为3147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51%。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已经开始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但相当部分仍属于加工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的产品,如部分金属结构件、铸锻件、链条、标准紧固件、望远镜、电动工具、低压开关及插头插座、水表、煤气表电度表电子元器件等

3、主体

我国加工贸易早期主要以国内企业为主,由外商进行投资,提供机器并进行生产管理,国内企业负责加工装配,这些企业没有外贸权,通过外贸公司进行进出口操作,外商投资企业在早期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并不高,1990年才达到28.8%。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外商投资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迅速攀升,1994年就超过一半,达到56.1%,2003年之后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加工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但是增速逐渐放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则分别保持10%和6%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外商投资己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力军,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多家在我国进行了投资。

2008年外商投资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至7.1%,国有企业减少1.2%,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