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变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肾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肾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肾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概述:肾脏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合理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影像学诊断方法是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提供肾脏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介绍目前常用的肾脏病变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影像学诊断方法一、超声检查超声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手段,具有安全可靠、价格便宜等优点。

在肾脏疾病的初步筛查和定性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1. 肾大小与形态:超声可以测量肾脏大小并评估其形态是否正常。

通过检查输尿管周围是否存在积水,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阻塞性梗阻。

2. 因素回声:超声还可以观察因子回声(echogenicity),即肾实质某些区域异常增亮或增暗。

例如,在急性感染时,受侵袭区域的回声会增亮;而在肾实质疤痕形成时,回声则会增暗。

3. 血流变化:超声检查还可以通过多普勒血流成像评估肾脏的血管供应情况、肾脏动、静脉是否畸形等。

二、CT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大量X线图像组成三维图像的检查方法。

相比于超声,CT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1. 皮质与髓质鉴别:CT可以清楚地区分肾脏皮质和髓质,在某些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肾周围积液中,CT能够帮助确定该液体是来自肾盂或者胰周导管。

2. 病灶定位与表征:CT扫描能在不同平面下以不同方式显示出肿块、钙化等异常变化。

同时结合静脉造影,还可以帮助确诊是否存在恶性肿瘤或者其他血管相关性问题。

3. 对比剂的使用:CT扫描需要注射对比剂,由于某些病人肾功能受损,存在少数不良反应。

因此,在行CT前,需要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和对比剂过敏史。

三、MRI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制成影像的无辐射检查技术。

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对软组织和血流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1. 肿块性质与范围:MRI可以帮助区分肿块是实性、囊性还是混合型,并评估其具体位置和范围,在肾脏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围肾实质 l 其它:肾盂扩张、淋巴结转移、静脉瘤栓
集合管癌
集合管癌
小结
Ø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的最常见亚型 Ø 临床表现为血尿、肾区痛和肿块 Ø 多位于肾皮质,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常伴有出血、
坏死、囊变或钙化 Ø MR上,伴有微量脂肪成分的透明细胞癌,反相位梯度
回波像的信号较同相位有显著的下降; Ø 动态增强:多为富血供肿瘤,皮髓交界早期强化最显
Ø 伴有微量脂肪成分的透明细胞癌,反相位梯度回波像 的信号较同相位有显著的下降;
Ø 多期增强扫描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及“快进快出” 模式
合并改变
合并下腔静脉瘤栓
合并肾静脉瘤栓
合并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鉴别诊断
乏脂型AML
男女比例 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大部分无症状
病灶主体 病灶主体多位于肾脏轮廓之外
嫌色肾细胞癌
嫌色肾细胞癌
鉴别诊断
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 v 罕见,<1% v 多见于13-83岁;平均55岁,男>女(2:1) v 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 v 1/3就诊时已发生转移,不足1/3生存超2年 l 浸润性生长不均质肿瘤,伴坏死、出血及钙化 l T1WI等/稍高 l T2WI低信号,肿瘤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所致 l 增强扫描:乏血供,进行性轻中度强化,低于周
肾细胞癌 男性多见 临床表现典型,有血尿,腰痛和包块 病灶主体多位于肾脏轮廓以内
CT/MR
平扫密度稍高(缺少脂肪,异常 血管及平滑肌成分相对增多,致 使肿瘤CT值相对增高) T2WI信号等/低信号。 强化相对均匀。
由于坏死囊变比例较高,因此平扫密 度稍低,常欠均匀 T2WI高信号 强化欠均匀。
生长方式
肿瘤缓慢生长,可形成“劈裂征” 或“杯口征”等,反映慢性膨胀 性生长的特征

肾癌的CT、磁共振诊断

肾癌的CT、磁共振诊断
淋巴结转移 呈中等信号,较易与邻近的血管鉴 别
邻近器官受侵及术后评价 与CT相似
肾癌淋巴结转移、对侧肾积水
肾癌淋巴结转移、对侧肾积水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肾 癌 术 后 的 CT 评 价
MR
T1WI 为等低信号 , T2WI 多为等低信号 ; 透明细胞癌T2WI为高信号; MR 强化方式与 CT相似;
治疗及预后
目前,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治疗采用肾癌根治术,但 对于小肾癌也可以采用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
与非乳头状肾细胞癌相比 ,乳头状肾细胞癌就诊时 大部分在早期 ,恶性度低 ,5 年生存率为 82 %~ 90 % ,前者仅为 44 %~54 %。
匀,少数有钙化和出血 增强后多血供者增强明显(>20 Hu),少血供
者10 ~20 Hu 动脉期肿瘤等于或高于肾实质,下降快,实质
期病灶呈相对低密度,实质后期及排泄期多为 低密度,分界清晰
小肾癌的CT、MRI表现
CT平扫 大多数小肾癌呈等密度,部分 稍低密度,少数可呈高密度(出 血?),偶见钙化,位于肿瘤中央。
小肾癌缺乏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做其它
检查偶然发现,当肾癌逐渐增大时,常见

的临床表现是: 血尿,疼痛和肿块(三联征):间歇性无

痛性血尿表明肿瘤已侵犯肾盂、肾盏。肿 瘤侵犯邻近结构或牵张包膜引起疼痛。

发热,高血压,血沉快等肾癌的肾外表 现,易与全身其他疾病混淆,发热可能是

由于肿瘤坏死、出血、毒性物质吸收引起; 高血压可能是瘤内动-静脉瘘或肿瘤压迫
假包膜与标本对照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多种肾脏疾病。

为了确诊和评估肾小管功能异常,医生通常会采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肾脏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回声与组织的反射来生成图像。

对于肾小管功能异常的初步筛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肿块、肾结石、囊肿等病变,但对于细微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可能不够敏感。

二、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一种依赖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物质来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方法。

最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技术是肾脏动态放射性同位素显像(DMSA)和尿排空显像(DTPA)。

DMSA显像可以评估肾小管功能和肾单位状况,而DTPA显像则可以评估肾小管的排泄功能。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炎症、肾功能减退等异常情况。

三、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多个X射线图像来生成详细的横断面影像的检查技术。

对于复杂的肾小管功能异常,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图像信息。

例如,CT扫描可以检测肾动脉狭窄、肾囊肿以及肾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

然而,CT扫描需要使用对比剂,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四、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利用磁场和脉冲磁场梯度来生成详细的图像的检查方法。

相比于CT扫描,MRI检查无辐射,对于某些患者来说更为安全。

对于评估肾小管功能异常,MRI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和详细的图像信息。

例如,MRI可以检测肾实质病变、肾上腺肿瘤等患者的病变。

五、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核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一种通过检测肾脏组织中的原子核信号来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方法。

MRS可以定量评估肾小管细胞内的代谢物浓度,并提供对肾小管功能的直接评估。

然而,MRS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超声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CT扫描、MRI检查和MRS等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iga肾病超声诊断标准

iga肾病超声诊断标准

IGA肾病超声诊断标准
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对肾脏进行形态学观察,有助于判断肾脏是否存在异常。

然而,超声检查并不是诊断IgA肾病的标准方法,因为超声检查在肾脏病理学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超声检查中,IgA肾病患者的肾脏可能表现为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形态饱满,肾皮质回声增强,肾髓质回声减弱,集合系统回声增强等异常表现。

但是这些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其他类型的肾脏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表现。

因此,要确诊IgA肾病需要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

肾脏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肾活检等技术手段获取肾脏组织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结构和病变特点,从而对肾脏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型。

总之,超声检查可以作为初步筛查肾脏疾病的方法之一,但要确诊IgA肾病需要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自身健康的疑虑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医学诊断和治疗。

1。

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要点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我深知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要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详细阐述我的专业见解,并通过实际案例为您揭示肾结核的CT表现。

肾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在我国,肾结核的发病率较高,且容易误诊。

因此,熟悉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CT影像学特点1. 肾脏形态改变在肾结核患者中,肾脏体积往往缩小,形态失常。

长轴层面可见肾脏呈锥形或分叶状,边缘不光滑。

这主要源于结核病变对肾脏实质的破坏,以及局部纤维组织的增生。

2. 皮质破坏肾结核患者肾脏皮质可见不规则的破坏区,边缘模糊。

破坏区可局限于一个肾段,也可累及整个肾脏。

在增强扫描中,皮质破坏区表现为低密度影,与正常肾皮质形成鲜明对比。

3. 钙化肾结核病灶易发生钙化。

CT表现为病灶区域出现密度较高的钙化灶,呈斑点状或斑片状。

钙化是肾结核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

4. 坏死肾结核病灶周围可见坏死区,表现为低密度影。

坏死区边缘模糊,与正常肾组织界限不清。

在增强扫描中,坏死区无明显强化。

5. 空洞肾结核可形成空洞,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滑。

空洞内可见干酪样物质,表现为低密度影。

部分患者空洞内有液体积聚,呈液平。

6. 纤维化肾结核晚期,病变区域可出现纤维化。

CT表现为肾脏局部结构紊乱,边缘不光滑。

纤维化区域密度增高,与正常肾组织界限明显。

二、诊断要点1. 临床症状肾结核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初步判断肾结核。

2. 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异常。

血清抗酸杆菌检查阳性,有助于确诊。

3. CT影像学表现结合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如肾脏形态改变、皮质破坏、钙化、坏死、空洞等,有助于诊断。

4. 鉴别诊断肾结核需与肾癌、肾囊肿、肾结石等疾病进行鉴别。

肾癌多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边缘清晰;肾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光滑;肾结石呈高密度影,伴有肾积水。

肾病诊断标准

肾病诊断标准

肾病诊断标准
肾病是一类以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或血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尿检异常或肾功能异常。

对于可能患有肾病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以下是肾病的常用诊断标准:
1.尿检:尿液分析可以检测尿蛋白、尿红细胞和尿白细胞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2.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和代谢功能。

3.肾脏影像学检查:肾脏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CT、MRI、B超等技术观察肾脏的结构和大小,评估肾脏的病变情况。

4.肾活检:肾活检是通过取得肾脏组织样本,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学变化,以确定肾脏的病变类型和程度。

根据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的分类标准,肾病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肾脏正常:尿检和血液检查均正常,无肾脏损伤。

2.肾损伤:尿检和血液检查有异常,但肾功能正常。

3.肾功能减退:肾滤过率(GFR)低于60 ml/min/1.73m2,但没有其他肾脏病的证据。

4.肾衰竭:肾滤过率低于15 ml/min/1.73m2,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5.肾衰竭终末期:肾脏功能完全丧失,需要长期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总之,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而治疗则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肾病采取不同的措施。

若患者有肾病的症状或风险,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肾囊性病变影像诊断

肾囊性病变影像诊断

Bosniak分级
分级
病变性质
影像学表现(CT)
Ⅰ级
良性单纯性囊肿 (不需随诊)
囊壁薄、光滑呈细线样,边界清楚,无分隔、 无钙化、无实性成分、水样密度(0-20HU)、 无强化
Ⅱ级
良性最低级别复 杂性囊肿(不需 随诊)
囊壁薄、光滑,有少许细线样分隔(≤2条, 厚度≤1mm),壁和分隔有可察觉但不明确 的强化;壁或分隔有细小或短段稍厚钙化; 部分位于肾外、≤3cm均匀无强化稍高密度 (>20HU)病变也属于此类
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双肾体积增大,轮廓变形,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肿,水样密度/ 信号,无强化,可伴出血、感染;肾盂、肾盏变形夹于众多囊肿 之间;常合并多囊肝
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又称为婴儿型多囊肾,6号常染色体上PKHD1单基因突变,该基因产生fibrocystin蛋白, 在新生儿中该蛋白缺少表达,导致胎儿集合管扩张和囊状延伸,形成囊肿。
IV级
分类
1
肾局灶性囊性病变
2
肾获得性多灶性囊性病变
3
肾感染性病变
4
遗传性多灶性囊性肾病
1
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一种相对较新的病理类型。组织学特质:类似卵巢间质的间 质成分及组成囊壁的上皮成分
常见于围绝经期妇女(男女比例1:11),平均年龄56岁 与雌激素补充和口服避孕药的使用有关 临床症状:血尿,腰痛等,25%无症状 治疗:难以与囊性肾细胞癌鉴别而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先后或者同时发生 良性或(和)恶性肿瘤。发病率1/31000-53000。

肾脏显影延迟及造影剂外溢相关的病变影像诊断

肾脏显影延迟及造影剂外溢相关的病变影像诊断
肾脏显影延迟及造影剂外 溢相关的病变影像诊断
肾脏显影延迟
• 肾脏显影延迟(延长)代表肾实质摄取造影剂减慢,强化时间延长,以 及尿液排泄延迟。
肾脏显影延迟相关病变
• 单侧的肾脏显影延迟可以由急性输尿管梗阻、肾静脉血栓形成以 及肾动脉狭窄引起。
• 双侧肾脏显影延迟可见于双侧梗阻、造影剂肾病、全身性低血压 以及骨髓瘤肾病。
肾髓质钙化症
• 肾髓质钙化症代表肾髓质锥体的钙化,通常保留有正常肾功能。 导致肾髓质钙化症的病因有:
• 高血钙状态(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结节病等)。 • 髓质海绵肾(远端集合管的囊状扩张;可单侧或节段性)。 • 远端(I型)肾小管酸中毒(RTA)。 • 使用呋塞米的儿童。
肾皮质钙化症
• 肾皮质钙化症是萎缩性外周肾皮质钙化,不累及肾锥体。 • 导致肾皮质钙化症的原因包括: • 急性肾皮质坏死。 高草酸尿症。 • 慢性肾小球肾炎。 Alport综合征(遗传性肾病和耳聋综合征)。 • 慢性移植排斥。
造影剂肾盏外溢
• 肾小管扩张在排泄性尿路造影中出现画笔样条状造影剂分布,从 肾乳头向肾小管延伸。
• 髓质海绵肾为肾小管扩张伴肾髓质锥体钙化。 • 肾盏憩室是集合系统向外突入到皮髓质交界区。可见沉积物者
多发小结石分布于重力的下方。 • 肾乳头坏死,也可导致造影剂肾盏外溢。
肾皮质坏死
• 肾皮质坏死是一种罕见的由急性肾皮质缺血性坏死引起的肾损伤。 皮质坏死可导致肾皮质钙化症。高达50%的病人发展为慢性肾衰。
• 缺血可以由小血管的痉挛或全身性低血压引起。 • 诱发因素包括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和血栓性微血管病。
造影剂肾盏外溢
• 在排泄性尿路造影中,造影剂不应出现在肾盏以外。 • 肾乳头坏死、肾小管扩张和肾盏憩室可造成这种现象。

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

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
分类
根据性质不同,肾脏占位性病变可分 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占位包括 肾囊肿、肾错构瘤等,恶性占位则包 括肾细胞癌、肾盂癌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发生机制较为 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 惯等多种因素。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长期慢性炎症刺 激、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 。
临床表现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
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可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 细胞、蛋白质等成分,有助于判断肾 脏占位性病变是否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或出血肾脏占位性病变可释放特定的肿 瘤标志物,如肾细胞癌相关的癌胚抗 原和铁蛋白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 标,可评估肾脏占位性病变对肾功能 的影响程度。
肾脏孤立性纤维瘤与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临床表现、生长速度
详细描述
肾脏孤立性纤维瘤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少数患者 可能出现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而肾细胞癌的临 床表现较为多样,包括腰痛、血尿、腹部肿块等。从 生长速度来看,孤立性纤维瘤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而肾细胞癌的生长速度可能较快。
肾脏孤立性纤维瘤与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更多依据。
03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已取得一定进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在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提高诊断效率和准
确性。
谢谢观看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临床表现、生长速度
详细描述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而肾细 胞癌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包括腰痛、血尿、腹部肿块等。从生长速度来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生 长速度相对较慢,而肾细胞癌的生长速度可能较快。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性,64Y,右侧腰背部疼痛2周。
鉴别诊断肾结核
• 主要继发于肺结核,其中25%的病人有明确肺结核病史。 • 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 约90%为单侧。 •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发热、盗汗、消瘦等典型结核症状、尿频、尿
急、尿痛、终末血尿、脓尿。 •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脓尿、血尿、蛋白尿(晨尿);尿涂片:抗酸
病理
• 肾脏体积增大,表面散在脓肿。 • 肾盂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小出血点。 • 显微镜下: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多发微小脓肿形成。 • 感染区之间存在正常的肾组织,正常组织与病变相间为特征性
表现。
影像表现
• 平片:多数正常,少数弥漫性 肾肿胀。
• 排泄性尿路造影:肾脏体积增
大,肾脏及肾盏显影延迟(排
率高于Ⅱ型);Ⅱ型:气体影,液体集聚。
双侧气肿性肾盂肾炎。
I型
II型
小结
• 急性肾盂肾炎:女性,症状明显,肾体积增大,实质内水肿/ 出血/脓肿,楔形低强化区,肾盂肾盏壁增厚并不均匀强化。
• 慢性肾盂肾炎:女性,病程长,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表面 多发切迹,肾盂肾盏扩张积水。
•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女性,肾体积增大,实质内多发低密 度灶,肾盂结石,肾周蔓延。
养:阳性。
病理表现
• 肉眼见肾脏体积缩小或肾萎缩,表面可见深浅不一瘢痕凹陷。 • 镜下皮髓质见间质慢性炎症、纤维化及部分肾小管萎缩。 • 肾内血管可发生硬化,造成肾缺血及肾功能减退。
影像表现CT
• 单侧或双侧肾脏体积缩小,或呈局部变小。 • 病变仅累及一侧肾脏时,对侧肾可代偿性增大。 • 肾皮质变薄,表面多个切迹,呈分叶状、局限性凹陷。 • 肾窦脂肪组织增多,肾脂肪囊相对较大。 • 肾盂肾盏变形,扩张或积水。 • 增强扫描示肾功能减弱。 • 尿路造影。 • 肾小盏变形呈杵状(瘢痕收缩-肾乳头收缩,肾盏失去正常锐

肾脏输尿管结石、结核、肾囊肿影像诊断

肾脏输尿管结石、结核、肾囊肿影像诊断

1.肾和输尿管结石
肾结石-X线检查
【造影表现】 造影有助于肾结石的诊断,能确定可疑影是否在肾内 阳性结石显示为充盈缺损 结石的密度可高于、等于、低于造影剂的密度 可了解患肾的功能,是否有继发感染或肾盂扩大
肾结石- CT检查
能够确切发现位于肾盏和肾盂内的高密度结石影。
1.肾和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X线检查 多为小的肾结石下移所致,易停留在生理性狭窄处。 表现为输尿管区黄豆大或米粒大致密影, 其长轴与输尿管走行方向一致 易出现在输尿管的生理狭窄处 输尿管下端近膀胱处的结石多为横行 造影可确定致密影是否在输尿管内, 其上段输尿管常有扩张
双侧肾盏肾盂普遍受压、拉长、变形和分离,呈“蜘蛛足”状改变 CT检查:
双肾布满多发大小不等囊肿 残存的正常肾实质较少甚至难以识别 常并非多囊肝
3.肾囊肿与多囊肾
肾盏受压 变形移位
肾囊肿
多囊肾
谢谢欣赏
2. 泌尿系结核-肾结核
【CT表现】 早期显示肾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缘不整 增强检查,可有结核性空洞 部分肾盏乃至全部肾盏、肾盂扩张 肾盂和输尿管壁的增厚 可见点状或不规则致密影结核灶钙化
2. 泌尿系结核-肾结核
典型 脓腔
3.肾囊肿与多囊肾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肾囊肿多无症状 多囊肾为遗传性病变,成人型多见 随囊肿增多、增大出现症状,
2. 泌尿系结核-肾结核
【X线造影表现】 早期表现为肾盏顶端元钝,边缘如虫蚀状 典型者,可见一团状造影剂影与肾盏相连,
或位于肾盏外方的皮质内、 边缘欠光滑,密度不均, 相应的肾盏边缘不整齐或变形狭窄
病变浸入肾盏肾盂广泛破坏或形成肾盂积脓时, IVP不显影或显影延迟,且密度淡,边缘不整齐
逆行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成一个扩大而不 规则的腔, 波及整个肾脏

肾细胞癌影像诊断报告

肾细胞癌影像诊断报告

肾细胞癌影像诊断报告
临床影像诊断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XXX
年龄:XXX
检查日期:XXX
检查部位:肾脏等摄影
影像器械:XXX(如:CT、MRI、超声等)
临床诊断:怀疑肾细胞癌
影像所见:
在肾脏(左/右侧)上可见(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描述),具有典型的(肿块/病变)特征。

影像显示(肿块/病变)呈
(低/高密度、低/高信号、囊性/实性等),(呈圆形/椭圆形/
分叶状等)。

(如有)增强扫描显示该病变(强化程度和模式描述)。

结论:
基于影像学表现,肾脏(左/右侧)病变高度怀疑为肾细胞癌。

建议进一步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他检查)以获取确诊。

备注:
根据影像所见,考虑与其他肾脏疾病鉴别诊断,并与临床资料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签名:医生姓名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肾脏囊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及Bosniak分级

肾脏囊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及Bosniak分级

“”肾脏囊性病变Bosniak分级(2019版)解剖基础肾脏、肾单位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红褐色,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肾门: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肾窦:肾门凹向肾内形成的腔,称肾窦。

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 织等✓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临床特点✓肾脏囊性病变(cystic renal mass)是指以囊性表现为主的一类肾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较常见的肾脏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人群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发生肾脏囊性病变✓形成原因:①先天性:发育异常、遗传性或基因突变,如髓质海绵肾、多房囊性肾病和多囊肾等②获得性:分泌增加、液体积聚、肿瘤囊变以及肿瘤或增生引起肾小管阻塞导致的继发性囊肿形成等✓分级的意义:①肾脏囊性病变表现多样,关键在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及需要选择的处理方式②囊性肾脏肿块大部分为良性病变,恶变几率及侵袭性小Bosniak分级系统✓是由Bosniak于1986年提出的对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将肾脏囊性病变分为Bosniak I、II、IIF、III、IV五级✓根据影像特征制定,主要依据为:大小、CT值、囊内有无分隔、是否伴有钙化、囊壁及分隔厚度、囊壁分隔是否强化✓MRI具有优越的软组织分辨率,对囊壁和分隔的厚度、数目及实性成分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两者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被泌尿外科和影像科医师广泛采用,有助于预测恶性肿瘤的风险,指导随访或治疗✓不断完善及持续改进中,最新版本于2019年发表于Radiology旧版本分级病变性质影像学表现(CT)Ⅰ级良性单纯性囊肿(不需随诊)囊壁薄、光滑呈细线样,边界清楚,无分隔、无钙化无实性成分、水样密度(0-20HU)、无强化Ⅱ级轻微复杂性囊肿(无需随访)囊壁薄、光滑,有少许细线样分隔(≤2条,厚度≤1 m m),壁和分隔有可察觉但不明确的强化;壁或分隔有细小或短段稍厚钙化;部分位于肾外、≤3cm均匀无强化稍高密度(>20HU)病变也属于此类ⅡF级不能确定(需要随诊)囊壁或分隔轻度光滑增厚,有多发细线样不明确强化的分隔;壁或分隔有粗厚或结节状钙化,但无强化的软组织成分;>3cm或完全位于肾内的无强化稍高密度病变Ⅲ级良恶性难以确定(需手术治疗)囊壁和/或分隔不规则增厚,含粗厚结节状多样钙化(≥2mm),明确强化;分隔较Ⅱ级多Ⅳ级恶性囊性病变(90%)(需手术治疗)具有Ⅲ级囊肿的特点;邻近囊壁或分隔有独立存在的强化软组织成分旧版本缺点⏹主观性强⏹不同Bosniak分级中报告的恶性率存在问题⏹BosniakⅢ级的分类能力差(50%为恶性)⏹不包含磁共振表现2019版解决的问题⏹增加高风险类别的特异性,提高无需随访或者随访的比例,防止过度诊断及治疗⏹对原本模糊的成像术语进行准确定义:提高诊断医生之间的一致性⏹正式加入磁共振表现基本要点✓使用Bosniak分级系统描述肾囊性肿块时是需要注明版本(持续改进中)✓囊性肿块定义:强化的实质成分少于25%的肿块,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免于将实性肿块伴囊变坏死类型纳入分级(囊性肿块的预后较好)✓Bosniak分级适用于排除感染性,炎症性或血管性病因及实性肿块伴坏死后的囊性肾脏肿块✓“囊肿” 仅表示Bosniak I 级单纯性囊肿及被诊断为囊肿的Bosniak II 级肿块,对于其他类型的 Bosniak II 级肿块及Bosniak 类型使用囊性肿块表示✓“囊肿”特指良性的组织学诊断,“肿块” 与组织学类型无关✓如果病变同时具有多个级别的特征时,使用最高级别特征进行表示术语定义术语定义强化所有Bosniak类别均可强化;对比平扫和增强图像时能明确感觉增强或者使用定量的方法明确其强化(强化程度>20HU或T1信号强度增加>15%)均匀密度、信号强度、回声相似,可以有薄壁但不能有分隔或者钙化水样平扫或增强CT上密度均匀,CT值范围为-9-20HUT2上信号均匀,同脑脊液类似超声上表现为无回声伴有后方回声增强隔膜/分隔囊性病灶内连接两个面的线状或曲线状结构少分隔数为1-3条,是BosniakⅡ级的特征多分隔数≥4,如果有强化,则是BosniakⅡF级的特征薄厚度≤2m m,是Bosniak I、Ⅱ级壁或者分隔的特征轻度增厚厚度为3m m,是Bosniak I I F肿块强化分隔或壁的特征厚厚度≥4m m,是Bosniak I I I级肿块强化分隔或壁的特征不规则增厚厚度≤3m m的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强化凸起,与壁或分隔成钝角,Bosniak I I I级特征结节与壁或分隔成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突起;或者与壁或分隔成钝角且厚度≥4m m的局限性凸起术语:强化强化程度>20HU视觉观察明显强化信号强度增加>15%术语:均匀密度、信号强度、回声相似,可以有薄壁但不能有分隔或者钙化术语:水样平扫或增强CT上密度均匀,CT值范围为-9-20HU;T2上信号均匀,同脑脊液类似术语:分隔、少、多分隔:囊性病灶内连接两个面的线状或曲线状结构少:分隔数为1-3条,是BosniakⅡ级的特征多:分隔数≥4,是BosniakⅡF级的特征术语:薄、轻度增厚、厚薄:≤2mm轻度增厚:3mm增厚:≥4mm术语:不规则增厚、结节不规则增厚:厚度≤3mm的局限性或者弥漫性强化凸起,与壁或分隔成钝角,Bosniak III级特征结节:与壁或分隔成锐角的任何大小的凸起;或者与壁或分隔成钝角且厚度≥4mm的局限性突起CT表现分级CT表现Ⅰ级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均匀水样密度(-9-20HU)无分隔或者钙化壁可强化Ⅱ级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①分隔薄(≤2m m)且少(1-3条),分隔及壁可强化,伴或不伴任何形式的钙化②平扫均匀的高密度肿块(≥70HU)③均匀的无强化肿块(CT值>20HU),伴或不伴有任何类型的钙化➃Homogeneous masses -9 to 20 H U at noncontrast CT⑤Homogeneous masses 21 to 30 H U at portal venous phase⑥太小(层厚大于病灶直径的1/2)而无法被描述特征的低密度均质肿块CT表现分级CT表现ⅡF级囊壁光滑轻度增厚(3m m)且强化1个至多个分隔光滑轻度增厚(3m m)且强化有多个(≥4)光滑且强化的薄分隔(≤2mm)Ⅲ级1个或多个增厚且强化的囊壁或分隔(厚度≥4m m)强化的不规则(凸起≤3m m,且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囊壁及分隔Ⅳ级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4m 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MRI表现分级MRI表现Ⅰ级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均匀水样信号(同脑脊液相似)无分隔或者钙化壁可强化Ⅱ级均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①强化分隔薄(≤2mm)且少(1-3条);任何无强化分隔;可有任何形式的钙化②平扫T2上均匀高信号(同脑脊液相似)的肿块③平扫T1均匀高信号肿块,信号强度约为正常肾实质的2.5倍ⅡF级①囊壁光滑增厚(3m m)且强化;有1个或多个光滑增厚(3m m)且强化的分隔;多个(≥4)光滑且强化的薄(≤2)分隔②平扫T1压脂呈不均匀高信号Ⅲ级1个或多个增厚且强化的囊壁或分隔(厚度≥4m m)有强化的不规则增厚(凸起≤3m m,且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囊壁及分隔Ⅳ级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4m 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Bosniak I 级:CT✓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均匀水样密度(-9-20HU)✓无分隔或者钙化✓壁可强化Bosniak I 级:MRI✓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均匀水样信号(同脑脊液相似)✓无分隔或者钙化✓壁可强化Bosniak II级:CT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a)分隔薄(≤2mm)且少(1-3条),分隔及壁可强化,伴或不伴任何形式的钙化b)平扫均匀的高密度肿块(≥70HU)c)均匀的无强化肿块(CT值>20HU),伴a a或不伴有任何类型的钙化d)平扫CT值为-9-20HU的均匀肿块e)门静脉期CT值为21-30HU的均匀肿块f)太小(层厚大于病灶直径的1/2)而无法被描述特征的低密度均匀肿块ca bBosniak II级:CT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a)分隔薄(≤2mm)且少(1-3条),分隔及壁可强化,伴或不伴任何形式的钙化b)平扫均匀的高密度肿块(≥70HU)c)均匀的无强化肿块(CT值>20HU),伴dc或不伴有任何类型的钙化d)平扫CT值为-9-20HU的均匀肿块e)门静脉期CT值为21-30HU的均匀肿块f)太小(层厚大于病灶直径的1/2)而无法被描述特征的低密度均匀肿块e fBosnia II级:MRI边缘清晰、壁薄(≤2mm)光滑①强化分隔薄(≤2mm)且少(1-3条);任何无强化分隔;可有任何形式的钙化②平扫T2上均匀高信号(同脑脊液相似)的肿块③ 平扫T1均匀高信号肿块,信号强度约为正常肾实质的2.5倍Bosniak II F 级:CT✓囊壁光滑增厚(3mm)且强化;✓1个至多个光滑增厚(3mm)且强化的分隔;✓多个(≥4)光滑且强化薄分隔(≤2mm)Bosniak II F 级:MRI✓囊壁光滑增厚(3mm)且强化✓1个或多个分隔光滑增厚(3mm)且强化✓多个(≥4)光滑且强化的薄(≤2)分隔✓平扫T1压脂呈不均匀高信号Bosniak III级 CT、MRI✓1个或多个强化的增厚的囊壁或分隔(厚度≥4mm)✓强化的不规则囊壁及分隔(凸起≤3mm,且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Bosniak III级 CT、MRI✓1个或多个强化的增厚的囊壁或分隔(厚度≥4mm)✓强化的不规则囊壁及分隔(凸起≤3mm,且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黄色瘤病:不适用Bosniak分级Bosniak IV 级 CT 、MRI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 4m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Bosniak IV级 CT、MRI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 4m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Bosniak IV级 CT、MRI1个或多个强化结节(与分隔或囊壁呈钝角但厚度≥ 4mm)或与分隔或囊壁呈锐角的任何大小的结节)未解决的不足⏹超声未被加入分级中⏹Bosniak分级很大程度取决于解剖学表现,非结构信息(灌注、弥散等)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预测病变的侵袭性⏹各个独立特征的预测价值仍未知⏹影像上囊性变不能可靠地与坏死区分⏹肿块的大小未被包括在该分级系统内(无明确阈值)⏹Bosniak分级预测癌症的可能性,而非生物学行为小结Bosniak分级⏹囊性肿块:强化的实质成分少于25%的肿块⏹适用范围:适用于排除感染性,炎症性或血管性病因及实性肿块伴坏死后的囊性肾脏肿块⏹Bosniak将肾脏囊性病变分为Bosniak I、II、IIF、III、IV五级⏹主要依据:有无钙化、CT值、信号、分隔数、囊壁及分隔厚度、强化、不规则增厚、结节形成⏹如果肿块同时具有多个级别的特征时,使用最高级别特征进行表示“”Thank you。

肾静态影像报告解析

肾静态影像报告解析

肾静态影像报告解析1. 引言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排除代谢产物和维持体内水平的平衡。

肾静态影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结合放射性摄影技术,可以展示肾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情况。

本篇文档将对肾静态影像报告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识别报告中的内容。

2. 报告结构典型的肾静态影像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临床信息报告首先会附带病人的临床信息,包括病人的个人资料、主要的症状和疾病状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背景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2) 影像描述接下来的部分是对影像进行详细描述的内容。

医生会描述肾脏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任何异常的发现。

具体的描述可能涉及到肾脏的皮质、髓质、集合系统、输尿管等结构的特征。

(3) 功能评估肾静态影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肾脏功能的评估。

医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肾脏的功能,如测量肾脏的排泄率、滤过率等。

这些功能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肾脏的正常与否,以及是否存在功能异常。

(4) 结论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医生的结论。

医生会根据影像描述和功能评估的结果,得出对病人的诊断意见。

这部分通常是对诊断结果的总结,并可能包括对进一步检查或治疗的建议。

3. 解析示例下面是一个肾静态影像报告的解析示例:临床信息•病人信息:男性,45岁•主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疾病状况:无明显其他疾病史影像描述•左肾大小:正常•右肾大小:轻度增大•左肾形状:正常•右肾形状:轻度变形,显示局部囊性病变•左肾位置:正常•右肾位置:正常•左肾皮质:正常•右肾皮质:异常,显示局部低密度区•左肾髓质:正常•右肾髓质:正常•左肾集合系统:正常•右肾集合系统:正常•左肾输尿管:正常•右肾输尿管:正常功能评估•左肾排泄率:正常•右肾排泄率:轻度降低•左肾滤过率:正常•右肾滤过率:轻度降低结论该病人的肾静态影像显示右肾存在局部囊性病变,并伴有局部低密度区,推测为肾囊肿引起的肾质损害。

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杨宁刚;王海燕;王绍平;王奎【摘要】肾脏占位性病变种类多,临床表现不典型,鉴别良恶性病变较困难,尤其一些不常见的病变,如集合管癌、内分泌癌等更是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难度.目前主要采用B 超、CT、MRI 等检查手段确定诊断,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升级,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的出现,如超声造影、术中超声定位、增强螺旋CT 及MRI 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等,三者的各自优势越发凸显,但他们的临床利用价值说法不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像学检查的模式;二是确定诊断的首选方法;三是性价比.本文就B 超、CT、MRI 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进行对比说明,综述如下.【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1(001)01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肾脏占位性;诊断;B 超;CT;MRI【作者】杨宁刚;王海燕;王绍平;王奎【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1 B超的筛选作用B超在实质性、囊性和混合性肿物的鉴别方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早期肾肿瘤和普查时对小肾癌发现和诊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2/3的早期病变经B超偶然发现[1]。

Jamis报道[2]小肾癌发现率由13%上升到48%,徐朝霞等[3]报道小肾癌诊断准确率提高到70%以上。

肾脏占位性病变B超的典型表现是肿物处的肾结构不甚清楚,肾脏局部隆起,边缘毛糙不清,可发现低回声阴影,回声常不均匀。

因肿瘤出血、液化、钙化等原因,可出现液性暗区或回声增强等表现。

根据密度特点,B超分为两种类型:(1)强回声型:表现为肿瘤区密度细小而增强回声,远端可伴有信号衰减,多见于小型肾细胞癌;(2)弱回声型:肿瘤区表现为密度细小的点状回声,其强度与肾皮质回声近似,多见于中等大小肾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有乳头状结构 密度欠均匀,可有钙化 轻度强化,缓慢而持信号
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病例3乳头状肾细胞癌
嫌色细胞癌
嫌色细胞癌(5%) 起源于肾集合管的暗细胞 一般呈实性结构,质地较均匀,细胞无染色 Hale氏胶体铁染色时呈蓝色 通常密度较均匀,约1/3肿瘤可出现钙化 T2WI 和T2WI/FS以等或略低信号为主 较大肿瘤可出现中央星状/轮辐状瘢痕
似或更高,实质期强化减退
透明细胞性肾癌
透明细胞肾癌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完全由囊腔构成的肿瘤,囊腔间隔内有小灶状透 明细胞,与I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不能鉴别
肿瘤细胞数量很少,囊内为浆液性或血性液体, 20%间隔有钙化
生长缓慢,尚未见有复发和转移
乳头状癌
乳头状癌(10%) 起源于肾近曲小管或远曲小管 少血供肿瘤,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及假包膜,
乳头状癌及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其中尤以嫌色细胞癌预 后最好(5年 和10年生存率为80%~90%、82%和100 %、90%)
集合管癌多数病人生存期小于2年
瘤内出血
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和乳头状癌较易发生出血 嫌色细胞癌相对少见
坏死、液化、囊变
肿瘤中心供血不足;出血灶液化;癌栓致肾小管 或肾小动脉阻塞;肿瘤囊样生长
肾脏病变影像诊断
大纲要求
肾脏囊性病变 肾癌 泌尿系结核
检查方法
腹平片--仰卧位及水平侧位--结石首选 尿路造影--排泄性及逆行尿路造影 DSA--肾血管病变--肾动脉病变的金标准 超声--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首选方法 CT--30秒,2分钟,5分钟,30分钟 MR--组织学特性(脂肪、出血、纤维化) 核医学--肾动态显像(血流灌注〈1分钟〉肾功能) PET-CT
强化模式
强化程度是鉴别肾癌亚型的最有用的参数(特别 是鉴别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癌正确率高于80%)
透明细胞癌呈“快进快出”模式,皮髓质期强化 明显
乳头状癌有延迟强化
外侵情况
集合管癌易侵及肾盂及肾周,静脉瘤栓、淋巴结 转移及远处转移率高
乳头状癌及嫌色细胞癌发生转移及侵犯肾静脉或 下腔静脉少见
肾脏结核
结核 原发结核 90%;血行播散 皮质内小肉芽肿→愈合 结核结节→融合坏死 干酪化→空洞 →纤维化 肾萎缩→肾自截
❖ 影像 显示空洞 钙化 ❖ 空洞大小不一 可累及数段 低密度 边缘模糊
造影剂可进入 可见钙化 ❖ 鉴别 非特异性脓肿,肾盂积脓
肾嫌色细胞癌
集合管癌
集合管癌占所有肾癌病例的不到1% 起源于Bellini集合管主细胞 癌细胞核分级多为Ⅲ~Ⅳ级,浸润性生长,侵袭
性强 少血供肿瘤 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易累及肾盂、肾周脂肪
囊 静脉瘤栓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常见
肾集合管癌
病理亚型与预后
透明细胞癌预后较差(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 76%和70%);多房囊性透明细胞癌预后好,无复发或 转移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经典型(具有脂肪成分),乏脂肪型(CT上无脂 肪成分)和上皮样AML
乏脂肪AML影像特点:a. “生姜状”的特殊形态; b.“劈裂征”;c. T1WI双回波扫描可见少量脂肪, 为可靠诊断依据; d. 相对于肾癌“假包膜”少见; e.强化程度低于典型透明细胞肾癌,皮髓质期扫 描强化呈筛网状或网格状,肾实质期强化均匀减 低;f.部分病例可见增粗血管影
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以及乳头状癌 坏死、液化、囊变的几率较高
钙化
钙化常发生于乳头状癌(32%)和嫌色细胞癌 (38%)
透明细胞癌(11%)和集合管癌少见
瘤肾界面
集合管癌浸润性生长,无假包膜,边界不清,常 累及肾盂、肾盏,并常侵犯肾周脂肪囊和肾筋膜
乳头状癌及嫌色细胞癌多有假包膜,边缘清楚, 无分叶或伴浅分叶
II级-轻微复杂性囊肿,良性(包括分隔性囊肿、 微小钙化囊肿、感染性囊肿、高密度囊肿)。CT 表现:①囊壁薄而均匀,分隔少(<2)而细小 (<1mm)且规则。②囊壁或分隔可有细小钙化。 ③囊壁或分隔可有轻微强化
Bosniak分级
III级-较复杂性囊肿,不定性,包括良性及恶性 (如:多房囊性肾瘤、复杂分隔性囊肿、慢性感 染性囊肿、钙化性囊肿;囊性肾癌)。CT表现: ①囊壁或分隔厚(>1mm)且不规则。②分隔增 多(≥3个)。③囊壁或分隔可有钙化,钙化较多, 囊壁可有较小的实性成份。④分隔或囊壁强化明 显。⑤一部分是良性病变
肾脏囊性病变
1986年Bosniak以CT表现为基础,将肾囊 性肿物分为四级
I、II级为良性,无须手术及随访,III、IV级需要手术切除
1993年Bosniak提出中等复杂囊肿IIF级(F -fallow up随访)CT诊断标准
Bosniak分级
I级-单纯性囊肿,良性。CT表现:①类圆形,无 壁;②均匀水样密度灶(CT值0~20HU);③边 界清晰,边缘光滑锐利;④增强扫描无强化
IV级-明确的恶性囊性肿物,主要是囊性肾癌。 CT表现:①具有III级囊肿的特点。②邻近囊壁或 分隔有独立存在的软组织成份
IIF级(F-fallow up随访)
病灶同时具备II级和III级的部分特征,需要随 访以明确其生物学行为 囊壁及分隔均匀增厚 钙化增多 囊壁及分隔可有轻度强化 直径≥3cm的并且完全位于肾实质内的高密 度囊肿
复杂性囊肿
囊性肾癌
囊性肾癌
肾癌病理分型(WHO)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 集合管癌 肾髓质癌 未归类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癌
透明细胞癌(70%) 起源于肾近曲小管 胞浆透亮,肿瘤内血管丰富,常同时含有实性和
囊性结构 密度/信号极不均匀,坏死、出血、囊变常见 动态增强皮髄交界期显著强化,与肾皮质强化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