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整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1.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荒漠化的防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影响和危害深远,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
教学荒漠化对自然、社会的危害是本课重点。
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与防治作用及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意义是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2)了解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带来的危害。
提高图文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理小实验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基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的决定性因素。
(2)通过图文分析与综合论证荒漠化的危害探究应对措施。
3、情感和价值观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及荒漠化的威胁,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1、荒漠化的表现及分布特点2、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五、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根据中国地形图、降雨及气温等资料图确定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典型懂得气候特点。
五、教学过程2.1 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到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这些诗句描写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景观(展示西北地区荒漠景观),那你知道荒漠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学习荒漠化的形成(板书)。
那我们能否在中国的地形图和中国的行政图中指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呢?(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行政图,学生回答略)。
荒漠的形成与当地的土地、气候等存在着密切关系。
(教师出示荒漠植被照片,学生观察并总结其特点略)由于植被稀少,所以沙质土的有机质含量也很低,比较松散,地表裸露,更容易被风吹起,又会失去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植被又受到影响,这样恶性循环就逐渐形成了典型的荒漠化景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得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增城中学张华梅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得环境与发展得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得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得问题,了解其危害与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得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得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最大阻力、我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得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得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与发展得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得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得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得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得成因。
荒漠化就是环境自身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得产物,自然因素就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得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得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得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得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就是为了论今,就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得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得案例分析,警示环境得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得辩证关系,树立良好得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得家园。
这就是本节课得重点内容、四、荒漠化得防治得对策与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得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得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得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得“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就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与应用课堂知识得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计算机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 年和2002 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 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2.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1、根据“图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水量变化特征?比较古今城镇在分布位置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古绿洲相继被放弃?2、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所带来的影响。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丰富的图片和资料,采用启发式、兴趣教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一般分析方法和思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设计思路:
本节课总体内容不难,但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以课本的主要知识为框架,从具体的图片、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我授课的这个班学习能力整体纪律特别好,上课时很快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2、这节课可说是上得比较活跃。
因为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精心设计了很多师生互动的环节,所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他们都能来说明荒漠化概念,荒漠化的原因。
3、本堂课内容较多,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
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比如,说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要突出讲根本原因是人口的激增。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2.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4.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2.强调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为家乡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防治的了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以下内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激发他们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本章节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例,旨在让学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1.让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等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查阅资料时注意引用和注明出处。
3.实践作业要求真实参与,注重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观察作业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三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兴趣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学生在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结合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学习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生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教学中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较强,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题,尤其是分析题和讨论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2.撰写小论文: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6.创意设计:设计一项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公益活动,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具有可行性。
7.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时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实践操作: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发展趋势,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与途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二、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知识与技能: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
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技术和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成因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
为确保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前置知识,但对于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一是对荒漠化成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较弱,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三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1.问题探究: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荒漠化案例,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实现生生互动。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任务,如设计防治方案、制作宣传海报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
1.教师简要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的基本知识。
2.结合教材实例,讲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让学生掌握荒漠化在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
3.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技术,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成果,激发他们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实例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鼓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他们勇于接受批评、积极进取的品质。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克服,不断进步。
4.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你们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实例和当地实际情况,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因素。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荒漠化防治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去思考和探讨。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说课标】课标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的解读:依据对课标理念和课改精神的理解,可以明确课标的要求里存在两个不确定和一个确定:两个不确定中一是区域的不确定。
课标里的某一区域没有明确是哪个区域。
另一个不确定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不确定。
一个确定是课标明确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该问题的形成原因,该问题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治理保护。
课标解读的结论:1.就本节内容而言,荒漠化区域生态建设的方法教学应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2.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典型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3.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导学和对迁移案例的自学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同类区域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共性的知识推广应用。
【说教材】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选取了荒漠化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西北地区作为典型的区域研究对象。
教材的主标题是“荒漠化的防治”,副标题则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教材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荒漠化的概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
其中荒漠化的概述统领全节内容,点出了本节的中心思想。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作为典型案例、精选案例占了本节约90%的篇幅,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是作为案例迁移和方法推广而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素材,表面上看,它的位置并不重要,事实上它却承载着新课标的思想精髓,我们是否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关键是看他们是否已经能够使用这些方法了。
教材分析的结论:1.讲清本节内容的中心荒漠化的概况;2.带学生走进案例,精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危害和防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
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
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教师讲述]很好。
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
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一、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 mm~200 mm~400 mm土地生产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能力2.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考】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红色荒漠”属于哪一种荒漠化类型?成因是什么?提示属于石质荒漠化。
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试简要说明。
提示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
3.宁夏沙坡头为什么不造林固沙,而是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提示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流沙活动,树木种植后很难成活,且成活后维护管理成本极高。
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是因地制宜综合整治沙漠的重要一环。
[预习效果自测]1.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解析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其荒漠化类型为风力作用形成的风蚀荒漠化。
答案 A2.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气候干旱④毁林开荒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荒漠化类型为流水侵蚀形成的“石漠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该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 D3.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河西走廊—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解析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由于乱砍滥伐,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表层熟化土层流失后,底层土壤缺乏有机质,肥力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形成荒漠化(也称“红漠化”)。
答案 D4.“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作用是( )A.防治风蚀荒漠化 B.防治水蚀荒漠化C.防治冻融荒漠化 D.防治土地盐渍化解析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A“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
据此完成5~6题。
5.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6.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解析第5题,由“大风、黄沙,穷荒绝漠”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第6题,人为原因是现代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5.A 6.B探究点一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探究活动】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概括我国A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2)简要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
(3)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特大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并说明其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1)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地表径流少。
(2)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盛行西北风。
(3)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
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垦、过牧;不合理灌溉;工矿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反思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1.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的形成西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小、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2.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干旱的气候使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再加上大风日数较多,风沙活动频繁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如下图所示:3.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它对荒漠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即时巩固】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解析第(1)题,干旱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第(2)题,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的降水由东向西递减,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答案(1)B (2)A2.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包括( )A.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B.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面积广大C.外流河为主,河网密集D.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由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分异明显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全球荒漠主要分两种类型: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热带荒漠和分布于大陆内部地区的温带荒漠。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因距海远,降水少而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且由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分异明显;受高原山地的阻挡,加剧了干旱,风力强劲,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沙漠、戈壁广布。
答案(1)B (2)C探究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探究活动】下面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
读图完成下列(1)~(3)题。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该地区荒漠化发展较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主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3)分析图乙所示南部地区河流的大体流向。
该地区河流大多流程短小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向东、向南。
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冬春季西北风强劲。
(3)自南向北。
原因: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反思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人为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樵采过度樵采使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沙丘活化,荒漠化加剧。
其关系如下图所示:2.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导致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3.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规律方法在不同地区判断荒漠化人为原因的技巧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即时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商都县位于半干旱草原农垦区较集中的锡林郭勒草原西部。
下图为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
材料二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沙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 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年均净减少1 717平方千米。
(1)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和潜在的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________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________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类似荒漠的自然景观。
(2)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内蒙古商都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在荒漠化的进程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
但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因素对荒漠化的形成并非起决定作用。
(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答案(1)经济活动自然因素荒漠扩张退化(2)人口数量增多,耕地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增加人类活动(3)降水量气候(自然)(4)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探究点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