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者的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管理者的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论管理者的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赵曙明1[1]
(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93)
摘要职业化是一个社会和一个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传统体制下,我们将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看成是一种职位,纳入到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中。政府主管部门对组织管理者的管理沿用的也都是对政府行政人员的管理方法。论文认为要解决传统体制下存在的一系列人事管理问题,实现管理者职务化到职业化的转变,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中国加入WTO以后,职业管理者市场的国际化将是不争的现实。论文提出了职业管理者国际化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职业化是社会或某一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各行各业讨论很多的的话题就是职业化,例如足球的职业化、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教育的职业化、政府行政人员的职业化甚至还有军队的职业化。职业化目前在中国已经得
1[1]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到了广泛的重视。2001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与2000年相比,全国新增职业超过了10个,职业总数也由2000年的1838种增至1850种。新增的职业有电子商务师、多媒体制作人员、职业指导员及职业经理人等等。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职业化的程度还是有差距的。笔者曾经在美国呆了十来年,其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职业化的程度相当高。其实,中国专业化人才数量和素质,并不比美国的差,但中国人的职业化程度显得不够。一个行业和组织要发展,不可能只靠一两个职业化的个人,真正需要的是营造职业化的环境。人才的职业化将是入世后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化不仅已经成为我们很多行业改革的动力,同时也成为很多行业改革的最终目标。由于管理者在社会和组织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我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管理者的职业化问题。实际上,在目前我们改革过程中,除了在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上研究和探讨的比较深入以外,对教育、政府和卫生行业的职业化研究还不是十分充分。实际上,职业化不仅仅是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职业化包含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化。职业化是一个发达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职业管理者不仅包括企业职业经理人,也包括职业教育管理者、职业政府管理者等等。另外,本文认为职业化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职业
化与市场化和国际化相联系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市场化也就无所谓职业化。我们以前对国际化强调的不是很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将越来越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管理者市场也不例外。职业管理者市场的国际化将是不争的现实。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本文中,将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放在一起讨论。
一、管理者职业化与职务化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门的职业,如医生、老师等等。但管理者作为一种职业的产生相对来说要晚的多。首先在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现代两权分离的工商企业的迅速发展,专职的管理者阶层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后来,这样一种管理者的职业化趋势,在教育、卫生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管理者的职业化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职业化是指普通的非专业性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某一行业职业化的构成因素是:(1)系统的知识体系;(2)专业的判断标准;(3)专业的道德和信条;(4)获得社会的认可;(5)一套专业的文化(Greenwood,1962)。Hall(1968)对职业工作者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限定:(1)专业化职业的从业者依靠系统的专业知识而非特殊的培训,来获得专门的技术;(2)专业化职业的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享有
一定的自主权,他们的顾客无资格对有关的专业问题做出判断;(3)专业化职业的从业者们组织了专门的协会来管理内部事务和对外交涉;(4)接纳新成员的工作受到现有专业化职业从业者的谨慎控制。任何人只有通过必需的考试,取得一定的资格,才能进入专业化职业的岗位;(5)各专业化职业都有一套约束其成员行为的道德规范,不遵守这套规范,将受到被除名的惩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职业化成为衡量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Greenwood (1962)提出社会职业分布的连续谱论。他认为在连续谱的一端,是那些以被认可或已成定论的传统专业化职业,如医生、律师等,在连续谱的另一端,是专业性较低的职业,如售货员、操作机器的工人等;其余职业则分布在两极之间。由此,社会上各行各业便能按序排列在这条线性连续谱上,形成一个职业序列。基于这个连续谱的构想,许多学者以传统的、被社会认可的职业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建立起一套具有普遍性的职业特质,通过各种职业化程度衡量指标把职业化行业和非职业化行业区分开来(Sake,1983;Goode,1969;Greenwood,1962;Hall,1968;曾荣光,1984)。
短短的一百年间,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迅速成为主流。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因此说管理劳动从一般
劳动中独立出来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表现。管理劳动从一般劳动中独立出来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者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由此推断劳动分工的细化必然使得从事管理劳动的经营者必然走向职业化。职业化的经理就是依赖于能力而非自身来取得地位;依赖自身知识,而不是依赖于提供资本获得回报。美国在30年代兴起了一股建立现代组织制度,即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组织制度的一股热潮,这就是所谓的经理革命。职业化的管理离不开职业化的经理。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管理者往往作为一种具有专业技能的、独立的职业存在,而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人们对于管理者的定位往往是从职务的角度。对各行各业管理者的管理一般都是按照政府管理官员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的,因而社会上非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也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例如,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的管理也纳入到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中,有党委和政府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规定企业管理者的行政级别。这种管理者职务化的倾向在教育领域同样非常普遍。政府的各个行政管理部门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各个高校也相对应于一定的行政级别,如副部级或厅级单位等。高校行政人员的待遇也是按照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的待遇进行的。总之,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管理者角色存在严重的职务化倾向。西方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