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摘要:“教育无痕”是当前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理念,她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高的教育境界:没有夸夸其谈,正襟危坐,训斥责备;有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的融合,智慧的碰撞,生命的对话。

教育无痕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她让被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自悟。

笔者从换位、表扬、宽容等一些教育方法和技巧讲述了三个成功的无痕教育的案例。

关键字:教育无痕换位表扬宽容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极广阔的天地。

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广阔的心灵世界里耕耘,其责任是重大的,其劳动是神圣的!”这是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在他的文章《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里的一段话。

确实,作为负责组织、管理班级的主任教师,作为学校中主要承担道德教育责任的核心教师,班主任的确担负着全面关怀学生生命发展,即“育人”的神圣使命。

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尽善尽美地完成这一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成熟,充分发掘自己的教育智慧,改进和完善教育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无痕”是当前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理念,她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高的教育境界: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有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她让被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自悟。

然而,教育无痕尽管是教育活动的极高境界,但也并非遥不可及。

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牢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多换位、多表扬、多宽容等一些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无痕的教育便随处可见。

下面便是笔者亲历的三个成功的无痕教育的案例。

一、沟通心灵,换位思考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综合二(4)班的印象尤为深刻。

班级纪律涣散,每天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不胜枚举。

班级卫生无人过问,教室、清洁区脏、乱、差。

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每门功课都是年级倒数。

年轻气盛的我,没少与学生致气,每天不是批评他,就是批评你,什么都想改善,什么都没有改善。

我很苦恼,开始怀疑我的管理能力,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无意间读到了这么一则小故事:
“卡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卡耐基先生演讲之后回到办公室,其秘书莫莉小姐笑吟吟地迎上来说:
耐基先生,演讲成功吗?”“非常成功,掌声四起。

”“那太祝贺你了。

”莫莉由衷地笑着说。

“莫莉,你知道吗?我今天去给人家讲的是…如何摆脱忧郁创造和谐‟,我从公文袋里取出讲稿,刚一开口,下面便哄堂大笑。

”“那一定是你讲得太精彩了。

”“的确精彩,我读的是一段如何让奶牛产奶的新闻。

”说着将手中的材料递给莫莉。

莫莉的脸刷的红了,喃喃地说:“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这不会让您丢脸吧?”“当然没有,你这样做使我自由发挥得更好,还得谢谢你呢!”从此以后,莫莉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粗心而造成工作失误。

细细品味,我忽然有些顿悟。

我开始酝酿新的策略,寻找突破口,突然我想到每天的晨操,这可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班学生懶床的特别多,尤其是男生。

对,要有所改变就从一天的开始做起。

于是想每天早上我第一个去操场,等候我亲爱的学生。

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才知道,起早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冬天。

一开始,出操的还是那么几个女生,男生寥寥无几。

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出操的男生越来越多,我暗暗窃喜。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收到卫生的扣分单越来越少,教室慢慢地变得明亮起来了,同学们学习态度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到了学期末,我们班居然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

同学与我都高兴坏了。

想不到,我的一个微不足道“早起”却带来如此多的惊喜。

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直言不讳的批评指责乃至训斥、嘲讽我的学生,只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伤害到学生的自信,也
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

作为老师若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那就看你会不会“换位思考”了,我们最好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等待,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情,通过某种途径达到了解决的目的,可能学生不一定口头表示“我懂了”、“我错了”,但只要信服了,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想要的结果吗?
二、挖掘长处,扬长避短
任何一张白纸都有黑点,若只看到黑点,那是失败的,也是片面的!我们应首先看到白纸,让其光芒逐渐掩蔽那微不足道的“黑点”,岂不美哉!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往往是最让老师厌烦的。

我们应该深信这张“黑纸”上一定有“白点”,认真去发现这个“白点”,将其放大,优点得到肯定,学生自信心会成倍增长,转化起来事半功倍了。

10级(9)班有个杨本铿同学,原是一个特好动且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

我刚接手班级时,他上课从来不听,要么低头自玩手机,要么找周围的同学打闹,座位从最后一排调到老师的讲桌前的第一排,不行了又调回到最后一排,开学一个月就这样折腾了几趟。

每当与他那充满抗拒的目光对接时,都令人心里发颤:孩子啊,拿什么能拯救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的思维特别敏捷,又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上课时就有意地让他起来回答较灵活的问题,然后称赞他的能干。

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便对学习渐渐有了兴趣,手机不玩了,上课开始会听了。

我又找机会让他帮做一些学习外的事情,杨本铿都完成得特别好,于是再表扬他,使他自信心大增,并很快走向了正轨。

今年学校成立校电视台,很荣幸地聘为特约小记者。

现在,杨本铿同学上课依然坐在最后一排,身子直直的,似乎随时准备着抢答问题。

跟老师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要么告诉老师他假日与父母去了哪儿旅游,有什么收获;要么说昨晚怎样预习功课,遇到什么难题……总之,一天到晚都阳光灿烂的,充分地展示了一个中学生原有的活泼可爱,令父母、老师都倍感欣慰。

杨本铿同学的蜕变充分证明了一条真理“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教师要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寻找、挖掘学生的长处,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发起学生自强、自信的勇气。

这样学生的自卑心理就能得以消除。

课堂上,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教师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给予及时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

有些学生由于自控力差,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的批评教育应讲究艺术,不能信口说学生“笨”,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惩罚他们的人,不是“整”他们、“治”他们的人。

三、学生犯错,宽容待之
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

尽管“年轻人所犯的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有些为人师表者,却往往没有了宽容的风度,更不用说宽恕的风范了。

还是让我们看一个被称为“宽容的最高境界”的故事吧。

二战期间,一场激战过后两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友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在森林里艰难的跋涉了十几天之后,用以维生的鹿肉已所剩无几。

战争的枪炮声使得森林里的动物四散逃窜,除了那只小鹿之外,他们再也没有见到其他动物。

一天,他俩再次与敌人遭遇,交战中他们巧妙的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安全时,却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士兵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膀子上。

后面的士兵惶恐的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所幸的是第二天他们的部队找到了他俩。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士兵安德森说:“我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

当他跑过来抱着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

我知道他想独吞那仅剩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去。

当晚,他跪了下来,请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宽容了他。

之后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一个人能够宽容患难与共的战友对他背后开黑枪,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错误,我们何尝不能够以宽容之心待之呢?
在一次检查男生宿舍时发现了几个烟头,经过我的明察暗访,锁定为戴鹏程、王晨、苗泽三位同学所为。

这三名学生平时表现尚可,戴鹏程还是劳动委员,三人犯错,估计是好奇心作祟。

若按惯例:写检查、通知家长、上报学校给与纪律处分是常见的处理程序,但我不能这么做,我应该给我的学生机会。

在冷静思考之后,面对惴惴不安的学生说:“现在有一项重要的任务,给你们两周的时间,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手抄报,在校园内橱窗里公开展览,只要完成得好,就取消对你们的处罚。

”两周后,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吸烟有害健康”的手抄报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成为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更被学校推荐参加县第七届手抄报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老师,您还处罚我们吗?”三个学生忐忑不安的问我,我拿着获奖证书说:“这不是最好的处罚吗?”三个人会心的笑了……
当然,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不要揪着错误不放,置之退学而后快,或者虽然未退学,但是对其错误无限制的上纲上线,硬逼着学生承认自己道德败坏或者不可救药。

我敢断言戴鹏程、王晨、苗泽三位同学将会与吸烟诀别,我更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美丽的惩罚”的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常规的处理效果。

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是蕴涵着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又是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和自觉自悟的过程。

三次成功的教育案例让我想了很多,想法或许不见成熟,不过还是总结出来与各位老师们共勉: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最后让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

参考文献
陆根才《教育艺术》2005年第05期
贾黛雄《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海豚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班主任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6年9 月
朱卓亚《班主任之友》2009年第10期
袁思燕《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