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面变化问题的

液面变化问题的
液面变化问题的

一类液面变化问题的推导和应用

房山二中黄海霞在复习浮力综合问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这种类型的问题:液体装在柱状容器中,柱状物体放在液体中,当物体在液体中沿竖直方向移动时,液面的变化高度与物体在竖直方向变化高度的关系怎么确定?下面分类推导:

(1)如图1和2所示:当物体相对液面移动的距离为△h时,液面上升的距离为△H,则:△hS物=S容△H,

图1 图2

如图1和图2中:容器的底面积为S容,物体的底面积为S物,容器中液体的深度为H1、H2,物体底距离液面的距离为h1、h2.当物体相对液面移动的距离为△h= h2—h1,液面上升的距离为△H=H2—H1时。则:△hS物=S容△H,推导过程如下:

设液体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总体积为V总1和V总2,

因为V总1=V水+h1S物=H1S容①

V总2 =V水+h2物=H2S容②

所以②-①.得:△hS物=S容△H

(2)如图3和图4中,当物体相对容器移动的距离为△h时,液面上升的距离为△H,则:△hS物=△H(S容—S物),推导过程如下:

如图3和图4中:容器的底面积为S 容,物体的底面积为S 物,容器中液体的深度为H 1、H 2,物体底距离容器底的距离分别为h 1、h 2. 当物体相对容器底移动的距离为△h= h 2—h 1,液面上升的距离为△H = H 2—H 1时。则:△hS 物=△H (S 容—S 物)。设液体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总体积分别为V 总1 和V 总2,

因为 V 总1=V 水+(H 1—h 1)S 物 = H 1S 容 ①

V 总2=V 水+(H 2—h2)s 物=H 2 S 容 ②

所以②-①.得:△hS 物=△H (S 容—S 物)

有了这个结论,象下面这种问题就不难理解了:(2011年东城二模)

23.如图14所示,底面积为S b 的圆柱

形容器内盛有适量的水,另一底面积为

S a的圆柱体A 有部分体积浸在水中,当

圆柱体A 相对于容器下降高度为h 时,

水没有溢出,圆柱体A 也未全部没入水

中,物体A 所受水的浮力增加

了 。

h2 图4

甲 图9 乙

解:当圆柱体A 相对于容器下降高度为h 时,设水面上升的距离为△H 。则:△H=hS a/(Sb-S a),因为水对容器底增加的压力就是物体A 所受水的浮力增加量。

所以:△F 浮=△F 压=△P Sb=ρ水g △H Sb=ρ水g hS aSb /(Sb-S a)

23.如图9甲所示,装有部分水的试管竖直漂浮在容器内的水面上,试管内水面与容器底部的距离为h ,试管壁粗细均匀、厚度不计;现将一物块完全浸没在该试管水中,

发现试管内水面与容器底部的距离恰

好仍为h ,如图9乙所示,若试管横截面积与容器横截面积之比为1:5,则新放入的物块密度为____ kg/m3 。

23.如图13所示,装有某种液体的圆柱形平底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其底面积为250cm2。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底面积为

125cm2的圆柱形物块,从容器上方某一高度缓

慢下降,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

底面与容器底部接触为止,如图10所示是圆柱

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

高度h变化的图像。整个过程中没有液体溢出,

则当物块静止在容器底部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800 Pa 图

13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精品优秀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第9课时:商的变化规律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 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

(物理)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

(物理)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 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1.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计,符合实际的是() A. 成都中考时教室里的温度大约为 B. 成都的快速公交车里空调的额定电功率约为 C. 成都三环路全长为350km D. 一名参加成都中考的考生坐在教室里,地球对他的吸引力约500N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15℃-30℃之间,A不符合实际; B、快速公交车里空调的额定电功率约为1×103W,B不符合实际; C、成都三环路全长约为51公里,C不符合实际; D、一名中学生质量约50kg,地球对他的吸引力G=mg=50kg×10N/kg=500N,D符合实际。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叫估测法,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0.05m3 B. 教室楼层之间的高度约为5米 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 D. 空调电流约1A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 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体积在V= = =0.06m3左右.故A符合实际;B、学校广场上的国旗旗杆高度在6m左右,教室楼层高度大约是此数值的一半,在3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 D、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10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5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3.我国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图所示是我市某公园

液面变化专题定量计算

初三物理专题提高练习 浮力之液面变化定量计算 知识点回顾: 1、压强公式:P= ,求压力F= 。 2、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 3、液体对容器底面积的压力求解方法:先求液体对底面积的压强P= ,再求压力F= 。 4、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 浮= 。 例题1:如图1甲所示,一底面积为80cm 2 的直筒型容器内装有 h 1=30cm 的水,将一底面积为60cm 2 的物体A 浸入一部分时,如图1乙,水面上升了6cm ,求: (1)物体A 浸入的体积? (2)物体A 浸入的深度? (3)物体A 所受的浮力? 例题2:如图2甲所示,一底面积为80cm 2 的直筒型容器内装有h 1=30cm 的水,放入物体A 后,物体A 漂浮,如图2乙所示,水面上升至h 2=40cm ,求: (1)此时水对底面的压强? (2)放入物体前后水对底面的压强差? (3)此时水对底面的压力? (4)放入物体前后水对底面的压力差? (5)物体所受的浮力? 1 图1 乙 甲 图2

练习1:如图3甲所示,底面积为80cm 2 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液体,放在水平桌面 上;底面积为60cm 2 的圆柱形物体A 悬挂在细绳的下端静止时,细绳对物体A 的拉力为F 1。将物体A 浸没在圆筒形容器内的液体中,静止时,容器内的液面升高了7.5cm ,如图3乙所示,此时细绳对物体A 的拉力为F 2。已知F 1与F 2之差为7.2N 。不计绳重,g 取10N/kg 。求: (1)物体的体积? (2)液体的密度? 练习2:如图4甲所示,一底面积为80cm 2 的直筒型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一圆柱形物体A 漂浮于水面,水面高度为40cm ;若将其取出,如图4乙所示,水面下降了10cm ,求: (1)物体A 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A 漂浮时所受的浮力? (3)物体A 的重力? (4)取出物体前后水对底面的压力差? 练习3:如图5甲所示,一底面积为80cm 2 的直筒型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 一底面积为60cm 2 ,高10cm 的物体A 完全浸没在水中;将A 提出一部分,此时水面距离A 上表面8cm ,如图5乙,求: (1)物体A 完全浸没时所受的浮力? (2)物体A 浮力变化了多少? (3)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了多少? (4)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多少? (5)水面高度变化了多少? 图3 乙 甲 图4 乙 甲 图5 乙 甲

完整版浮力液面升降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液面升降问题的分析 冰浮于液面的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各类试卷中经常出现,但由于这类问题的现象不太明显,观察需要的时间较长,不为一般的学生所重视?即使一部分学生有意识地去进行观察,出会现因为问题类型比较多,而结论只有“升”和“降”两种,常常出现而把现象和条件的对应关系混淆的现象,导致认识的偏差。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引起液面“升”、“降”的原因,准确把握条件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各类问题进行分类处理,从最基本的漂浮在液面上的冰熔化成水后液面的升降问题为基点,逐步展开思考形成系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把许多有关物体浮沉及液面变化问题连成一个整体。 一、液面升降的主要类型有: 类型一:纯冰浸于液体,熔化后判断液面升降 1、纯冰在纯水中熔化; 2、纯冰在盐水(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熔化; 3、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熔化; 类型二:冰块中含有其它杂质,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1、含有木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2、含有石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3、含有煤油(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类型三: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类型四: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 1、固态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固态物质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3、固态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二、解题关键:液面上升也好、下降也好,关键在于我们比较的问题是什么,确立好问题就知道如何下手。实际上我们要比较的是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三、判断方法 1、比较体积变化法:比较的是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2、比较压力变化法:比较前后容器底部受到压力的变化。F前=P前X S底=p液gh前S底 F后=P后X S底=p液gh后S底根据前后压力的大小关系得出液体前后深度的关系,再判断液面的升降情况。 3、比较浮力变化法:比较前后浮力的变化判断液面的升降。若F前浮〉F后浮,则液面下降; 若F前浮v F后浮, 若 四、各类型问题的分析解答 类型一:1、纯冰在纯水中熔化——液面高度不变 例1:有一块冰浮在容器的水面上,当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高度将怎样变化? 解析:这是一道最典型最基础的题型,我们理解后,可作为其它类型题解决的知识点直接分析。液面升降取决于冰融化后这部分水的体积与冰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变化,所以 方法一比较体积变化法 当冰漂浮时,依漂浮条件可知,F浮=G冰即p水0/排=G冰=m冰g ??? V排=m 冰/呼冰化成水后,冰的质量与 水的质量没有变化即m 化水=m 冰?? V 化水=m 冰/ p水 所以V排"化水即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高度不变。 方法二变化前后总压力不变 冰熔化后仍在容器内,所以容器底部所受总压力不变。熔化前容器底部所受压力由液体水提供,熔化后容器底部所受压力依然由液体水提供。 F前=卩后即p前S器底=P后S器底p水0前S器底=卩水切后S器底?- h前=h后即液面不变。 方法三比较浮力变化法 因为浮力F浮=p液?g?V排,对于这种液体密度p液不变情况,浮力大小只取决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而V排的大小就决定了液面的高度。 《液面升降问题的分析》第1页共5页 这样,对这类问题只须比较前后两种情况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如果浮力变小,即F 前浮〉F后浮,则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液面下降。同样,如果浮力不变则液面高度不变,浮力变大则液面上升。对这道题:熔化前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内容是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才是商不变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商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两个部分颠倒过来讲,先讲商不变规律,只有先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规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商变化规律。 2、以游戏形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商不变规律,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3、结合生活中实例,探究商不变规律。 为了探究商不变规律,我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桃子个数乘几,猴子只数也乘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学生自然结合除法算式,得出结论: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0除外),商不变。接着,我让学生反过来看,即桃子个数除以几,猴子只数也除以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

不变。于是,另外类似的一个结论“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也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学生也得出来了。 4、以教师位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不变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的不太科学。 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花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弄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探究商变化规律太过勉强,学生自然而然“囫囵吞枣”,无法当堂消化。如果分两节课教学,第一节探究商不变规律,第二节课探究上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2、没有完全放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尽管只有少数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汇报,但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只要稍微点拨,真得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游。“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应该主要是学习方法。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检测 姓名 得分 一.请你来选择(每选3分,共36分) 1. 如图1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 2. 下列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 .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B .盛夏,湿地中水的蒸发 C .金秋,夜晚草叶上形成露珠 D .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3. 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禁止抽烟” 、“请熄火”、“请不要使用手机”等 .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 .液化 B .汽化 C .凝华 D .升华 4.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如图2所示,上方分别盖有一块玻璃A 和B , 过一会看到( ) A .A 、 B 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 B .A 、B 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 C .A 玻璃外侧、B 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 .A 玻璃内侧、B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5.我国为了积极响应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节能减排”, 建造楼房时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列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像的是( ) 6. 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 ) A .冰全部熔化 B .冰有少部分熔化 C .水有少部分凝固 D .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春天里冰雪消融 A B C D

7.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变熟 B .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 .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 .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8.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B .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C .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D .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 9. 如图4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 A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C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D .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10.如图5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 .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 .CD 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 .物质的初温是40℃ D .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 11.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如图6所示,一天,企鹅妈妈和小企鹅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它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小企鹅:妈妈,这么冷,我都没温度了 B .企鹅妈妈:是呀,是我们的羽毛不能产生温度了 C .小企鹅:冰天雪地的,可能连水蒸气都没有了吧 D .企鹅妈妈:呵呵,水蒸气倒是有的,因为冰是可以升华的呀 12.如图7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在第2min 时是固态 B .甲在ab 段不吸热 C .甲的熔点是48℃ D .乙是石蜡

浮力专题:液面变化及其解题技巧

浮力专题:液面变化及其解 题技巧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液面升降问题的分析 各种情况都包含,配有详图 2019年2月11日 对于液体中的物体由于某种变化而引起的液面升降问题的形式出现,本文介绍一种简便快捷的判断方法——“状态法”. (一)、状态法:就是对液体变化前、后的物体所处的状态进行比较来判断液面的上升、下将、不变的方法. (二)、状态法迅速判断液面升降方法: ①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不变; ②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下降; ③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升高; 说明:变化前后液体中物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不变. (三)、证明 设液体中的物体的总重为G,变化前后在液体中所受的总浮力分别为F浮、F浮′. 若变化前后均无沉体出现,由浮沉条件知 ①F浮′=F浮=G,ρ液gV排′=ρ液gV排, 则V排′=V排,液面不变. ②若变化前无沉体,变化后有沉体,由浮沉条件知F浮=G,F浮′<G, 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下降. ③若变化前有沉体,变化后无沉体,由浮沉条件知 F浮<G,F浮′=G,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上升. 一、液面升降的主要类型有: 类型Ⅰ:纯冰浸于液体,熔化后判断液面升降 ①、纯冰在纯水中熔化; ②、纯冰在盐水(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熔化; ③、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熔化; 类型Ⅱ:冰块中含有其它杂质,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①、含有木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②、含有石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③、含有煤油(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类型Ⅲ: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类型Ⅳ: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 ①、固态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②、固态物质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③、固态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二、解题关键:无论液面上升或者下降,关键在比较的问题是什么,确立好问题就知道如何下手。 关键问题:比较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 ⑴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 ⑵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力学专题液面升降问题

液面升降问题考查要点 液面升降问题是中考压轴题的考查热点,近三年(2014-2016年)的中考压轴题都是考查这方面的问题,以液体的压强和浮力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浮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题思路 利用量筒的原理 1.基本思路: 【例1】如图17-1所示,容器内分别装有水和盐水,在液面上浮着一块冰,问:(1)冰在水中熔化后,水面如何变化?(2)冰在盐水中熔化后,液面如何变化? (a) (b) 图17-1 【思路点拨】容器中的液面高度变化是由于容器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体积之和发生变化引起的。根据,因容器内原来的水的体积不变,关键是比较两个体积,一个是冰熔化前,排开水的体积,一个是冰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求出这两个体积,再进行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解】(1)如图(a)所示,冰在水中,熔化前处于漂浮状态。 = = =① 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求得:==② 比较①和②,= 也就是冰熔化后体积变小了,恰好占据了原来冰熔化前在水中的体积。 所以,冰在水中熔化后液面不变 (2)冰在盐水中:冰熔化前处于漂浮,如图(b),则 = = =③ 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推导与问题(1)相同。 =④ 比较③和④,因为< 所以> 也就是冰熔化后占据的体积要大于原来冰熔化前在盐水中的体积。 所以,冰在盐水中熔化后液面上升了。 【答案】(1)冰在水中熔化后液面不变。(2)冰在盐水中熔化后液面上升。 【变式练习】冰放在密度小于冰的液体中,静止后处于什么状态,熔化后,液面又如何变化? 【例2】如图17-2所示,底面积为的圆柱形容器内盛有适量的水,另一底面积为的圆柱体A有部分体积浸在水中,当圆柱体A相对于容器下降高度为h时(水没有溢出,圆柱体A也未全部没入水中),求: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以及试题

物态变化知识点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 体温计的温度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 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 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 温度使用应注意: 1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 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 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8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 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 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热 12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拓展知识点与同步训练第二章商的变化规律苏教版

一.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正好相反,即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就缩小(或扩大),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几; 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同,即商随被除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几. 二.商不变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三.根据商不变规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中,有, 但要特别注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会发生与被除数、除数相同的变化.四.根据商不变规律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会更简便.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但余数发生了变化,去掉几个0,余数的末尾就要加上几个0. 典型例题(1)计算下面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 (2)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算:__________. 名师学堂(1)计算出结果后,进行比较. 正确解答, (2)计算出结果后,将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进行比较. 举例验证. 正确解答, , , ,.从上往下观察: 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计算:. 方法一:直接用竖式计算. 商的变化规律

方法二:利用商不变规律简便计算.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即同时除以10,商不变. 计算.观察算式,利用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都乘4,把算式转化成 除数是整十数的算式,使计算简便. 正确解答,. (4)利用商不变规律简便计算.可以利用商不变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即同时除以10,商不变.但是此题有余数,余下的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所以本题的余数应是40. 正确解答,. 重点:通过计算、填表、观察、比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难点: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口算. 易错点:根据商不变规律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易出错. 题模一: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例2.1.1 根据240÷80=3填空。(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240○□)÷80=6 (2)240÷(80○□)=6 (3)(240÷4)÷(80○□)=3 (4)(240×2)÷(80÷3)=□ 【答案】(1)×,2(2)÷,2(3)÷,4(4)18 【解析】(1)×,2(2)÷,2(3)÷,4(4)18 例2.1.2 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乘3,除数除以3,商就乘9。() 【答案】√ 【解析】√ 例2.1.3 不计算,直接写出每组下面两题的商或积. 64÷8=8 65×6=390 128÷16=650×60= 64÷4=65×3= 【答案】 8 16;39000 195 【解析】 8 16;39000 195 例2.1.4 两个数相除,如果被除数乘10,除数除以10,商怎样变化? 【答案】商乘100 谜底:苏步青

液面变化专题

液面变化专题 一、专题指导 同学们,每当你做到有关浮力、液体压强及其变化问题时,你是否还在为题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液面变化的问题而烦恼?你是否还为减与不减底面积的问题而迷茫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时常纠结在你们的心头,痛苦、烦乱、暗自神伤甚至潸然泪下……,由于液面变化问题的不清,致使与此有关的问题都显得无从下手,亦或一出手就是错误……。同学们,如果你有上述问题,请你不要着急上火,因为我们会在这个专题中就液面变化问题进行破解,你只要跟着我们同行,你就会在轻松和愉快中掌握此类问题的分析方法,解开困惑在你心头的那个疙瘩。现在请你收拾一下心情,跟着我们一同走进本专题吧。 液面变化问题,主要是要清楚液面变化对应的体积变化,以及在变化中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不要太死记公式,还是弄清楚分析思路为要。至于减不减面积的问题,这个没有定论,主要是看你所求 而定。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个典型的液面变化问题。 模型1:如图1所示,一个底面积为S 1的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有适量的水,水的深度为H 0。现在有一个底面积为S 2的圆柱浸在水中的深度为h 1,如图2所示,此时水面的高度为H 1,液面变化的高度为ΔH ,则有: ①V 排= S 2 h 1=(H 1-H 0)S 1=ΔH S 1 ②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的变化Δp =ρ水g ΔH ③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的变化ΔF =Δp S 1=ρ水g ΔH S 1=ρ水g V 排=F 浮 图1 10 图2 11

④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p =ρ水g h 1 ⑤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F = pS 2=ρ水g h 1S 2=ρ水g V 排=F 浮=ΔF 模型2:如图3所示,一个底面积为S 1 的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有适量的水,一个底面积为S 2的圆柱浸在水中的深度为h 1,水的深度为H 1。现在将圆柱体向上提高h 3后,物体浸在水中的深度为h 2,如图4所 示,此时水面的高度为H 2。水面下降的高度为ΔH 1,则有: ①圆柱体上提引起物体排开水体积的变化 ΔV 1= h 3S 2=(S 1- S 2)ΔH 1 ②水面下降引起物体排开水体积的变化 ΔV 2=ΔH 1S 2 ③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ΔV 排=ΔV 1+ΔV 2=(S 1- S 2)ΔH 1+ΔH 1S 2=ΔH 1S 1 ④圆柱体所受浮力的变化ΔF 浮=ρ水g ΔV 排=ρ水g ΔH 1S 1 ⑤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的变化Δp =ρ水g ΔH 1 ⑥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的变化ΔF =Δp S 1=ρ水g ΔH 1 S 1=ρ水g V 排=F 浮 模型3:如图5所示,一个底面积为S 1的圆柱形水槽,里面装有适量的水,一个底面积为S 2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一个实心金属球,容器竖直漂浮在水槽的水中,容器浸在水中的深 度为h 1,水的深度为为H 0。现在将容器中的金属球取出,轻轻放置在水槽中,金属球沉底,如图6所示,此时水深为度为为H 1,容器浸在水中的深度为h 2。液面变化的高度为为ΔH ,则有: 图3 11 图4 1 2 图5 1图6 1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1时,c 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 在进行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因数为0时的特殊情况。 (四)分数乘法混合运算 1、分数乘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历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物态变化)

最近十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分类解析专题3--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 (2013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在严寒的冬季,小明到滑 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 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 而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1所示。 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下 图1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答案:B 解析: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选项B正确。2.(2012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预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A、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 B、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答案:D 解析: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的原因是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选项D正确。 3.(2012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统称为“雾霾天气”。关于雾和霾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 B.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C.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 D.雾和霾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 解析: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选项B正确。 答案:.B 4(201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如图所示的4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

浮力专题:液面变化及其解题技巧(很全面、很详尽)

液面升降问题的分析 各种情况都包含,配有详图 2018年2月11日 对于液体中的物体由于某种变化而引起的液面升降问题的形式出现,本文介绍一种简便快捷的判断方法——“状态法”. (一)、状态法:就是对液体变化前、后的物体所处的状态进行比较来判断液面的上升、下将、不变的方法. (二)、状态法迅速判断液面升降方法: ①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不变; ②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下降; ③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升高; 说明:变化前后液体中物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不变. (三)、证明 设液体中的物体的总重为G,变化前后在液体中所受的总浮力分别为F浮、F浮′.若变化前后均无沉体出现,由浮沉条件知 ①F浮′=F浮=G,ρ液gV排′=ρ液gV排, 则V排′=V排,液面不变. ②若变化前无沉体,变化后有沉体,由浮沉条件知 F浮=G,F浮′<G, 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下降. ③若变化前有沉体,变化后无沉体,由浮沉条件知 F浮<G,F浮′=G,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上升. 一、液面升降的主要类型有: 类型Ⅰ:纯冰浸于液体,熔化后判断液面升降 ①、纯冰在纯水中熔化; ②、纯冰在盐水(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熔化; ③、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熔化; 类型Ⅱ:冰块中含有其它杂质,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①、含有木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②、含有石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③、含有煤油(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类型Ⅲ: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类型Ⅳ: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 ①、固态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②、固态物质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③、固态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二、解题关键:无论液面上升或者下降,关键在比较的问题是什么,确立好问题就知道如何下手。 关键问题:比较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 ⑴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 ⑵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三、判断方法

四(上)人教版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预习: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4、数位顺序表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是数位,一(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从右往左每四个数位分一级,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

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8、写数: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补足。 9、改写和省略 (1)改写去掉末尾的四个0,将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如:450000=45万 去掉末尾的八个0,将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如:200000000=2亿 (2)省略去掉末尾的四位数字,将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去掉末尾的八位数字,将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用“四舍五入”法,要注意看清去掉部分的最高位,如果是5或比5大,要向前一位进一。)如:54340≈5万 56070≈6万 720023000≈7亿 459800000≈5亿 改写和省略的区别: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用 = 连接如:450000=45万 200000000=2亿 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用≈连接如:54340≈5万 720023000≈7亿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学生版液面变化浮力压强变化

1.如图1所示,甲、乙、丙三个质量和底面积相等的容器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内分别盛有等质量的液体,其中甲、乙容器中的液体密度相同,乙、丙容器中的液体深度相同。若将小球A 放在甲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 静止时漂浮,此时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 1,桌面对甲容器的支持力为N 1。若将小球A 用一段不计质量的细线与乙容器底部相连,并使其浸没在乙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 静止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为T 1,液体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 2,桌面对乙容器的支持力为N 2。若将小球A 放在丙容器的液体中,用一根不计质量的细杆压住小球A ,使其浸没且不与容器底接触,小球A 静止时细杆对小球的压力为T 2,液体对丙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 3,桌面对丙容器的支持力为N 3。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F 1 = F 2 ,N 1>N 2 B .F 2<F 3 ,N 2= N 3+T 2 C .F 2>F 3 ,T 1<T 2 D .F 1<F 3 ,N 1= N 3-T 2 2.图2中,A 、B 、C 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体积的水,现将三个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实心金属 球甲、乙、丙分别浸没在A 、B 、C 三个杯子的水中(水均未溢出),且各杯中的水面达到同一高度。下列关于甲、乙、丙对杯子底部压力的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最大 B .乙最大 C .丙最大 D .一样大 3.如图3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置于水平桌面上,甲装密度为ρ1的液体,乙装密度为ρ2的液体,两杯子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相等,甲杯中液体质量为M 1,乙杯中液体质量为M 2。当把小球A 放在甲杯中时,有1/4体积露出液面,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 1;当把小球B 放在乙杯中时,小球全部浸在液体中,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 2(两次液体均 未溢出)。已知ρ1: ρ2=5:4 ,两球体积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 1>M 2 P 1=P 2 B.M 1P 2 D. M 1P 2 4.如图4所示,甲、乙两圆柱形容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容器质量不 计)。甲容器中装有质量为m 的水,乙容器中装有质量为3m 的酒精,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分别为p 甲、p 乙。已知:两容器底面积之比S 甲: S 乙=3 : 5,ρ酒 精=0.8ρ水。若把密度为ρA 、质量为m A 的实心物体A 放入其中一种液体中,A 沉底且浸没液体中(液体无溢出),此时A 受到的浮力为F 浮,两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且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则 A .p 甲 > p 乙 m A = 2m B .p 甲 < p 乙 m A = 3m C .ρA = 2 ρ水 F 浮 = 0.8 m g D .ρA = 2.5 ρ水 F 浮 = 0.8 m g 5.如图5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薄壁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深度相同的A 、B 两种 液体,且ρA =2ρB ,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 甲和S 乙,且S 乙=2S 甲。现将两个相同的小球 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中(没有液体溢出),小球在B 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放入小球前,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B .放入小球后,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等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甲 乙 图3 图1 甲 乙 丙 B 图2 C A 图4 甲 乙 B A

浮力习题中的液面变化问题-2019年文档

浮力习题中的液面变化问题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浮力习题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求液面变化的问题。这种问题的综合性较强,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考查。本文由生活中初春开化时河面将如何变化这一问题引入,对漂浮于水面的冰块融化后液面将如何变化这一问题做了讨论并以此展开联想,分别论述了浮力习题中经常涉及到的求解液面变化的几种情况。 每当初春河开化时,我们都会发现河面上漂浮着很多冰排,那么当这些冰排融化后,河面将如何变化呢?我们可以把漂浮在河面上的冰排看作是漂浮在量杯中的冰块,计算冰块融化后量杯内液面示数的变化,并对冰中混有石子、汽泡、油滴、蜡块这四种情况加以讨论。 例:纯冰漂在水面的情形 水槽中装有体积为V的水,水面上漂浮着重为G的一块冰。求冰融化后,液面示数将如何变化? 分析:设冰块的重力为G,其质量为m,所受浮力为F1,排开水的体积为V1,冰块的体积为V2,冰块未融化时液面以下的体积为V12,冰块融化成水的体积为V3,冰块融化后液面以下的体积为V13,水的密度为P1,冰的密度为P2。 在冰块未融化之前,由于冰块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故 F1=G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1=P1gV1 G=mg=P2gV2 整理可得P1gV1=P2gV2 当冰块熔化后,冰块融化成水的体积为V3 此时 故 也就是说,漂浮在水面上的冰排开水的体积恰好等于冰化成水的体积,所以冰融化后液面保持不变。从这道题可以看出当纯冰漂浮在水面时冰融化后液面不变化。但是漂浮的冰的内部混有其他物质时,液面将如何变化呢?下面我们对以下几种情况对该题进行讨论。 变试1:冰中混有石子的情形 量杯中装有体积为V的水,水面上漂浮着重为G的一混有小石子的冰块,小石子的重力为G0。求冰融化后,液面示数将如何变化? 分析:设冰块的总重力为G,其质量为m,纯冰部分重力为G1,所受浮力为F1,排开水的体积为V1,冰块的体积为V2,冰块未融化时液面以下的体积为V12,冰块融化成水的体积为V3,冰块融化后液面以下的体积为V13,水的密度为P1,冰的密度为P2,小石子的质量为m0,小石子的体积为V0,密度为P0。 在冰块未融化之前,由于冰块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故 F1=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