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养生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胸开阔
《黄帝内经》提到:“游行 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人要 把眼光放宽,把听力放大,要四通 八达。实际上是要我们向圣人学 习,胸怀要开阔,不要计较于眼前 利益,不要局限于自我或者说一个 家庭。这一点对于心理调节、对于 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个著 名的人文景点——六尺巷。这里面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有一天, 清代大学士张英接到一封家书,家 里人说邻居盖房子把墙砌得挨着自 家房子了,希望张英动用手中的权 力,让这户人家往后让。张英在回 信上写了这么一首诗:“千里来书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 曾经给健康下定义,这个定义有几 次修改。一开始的定义是要身体健 康;后来发现光身体健康还不行, 就加了心理要健康;后来发现身体
健康、心理健康还不算真正的健 康,还有社会适应力要健康;再到 后来又发现,光这三个方面的健康 还不够,又加了一条,那就是道德 的完善。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特别强调 人要有“德”,而最高的德就是 “仁”。“仁”字是一个单人加一 个“二”字,本意是说二人的关 系,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所以“仁”就是爱心、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后来就有了“仁 爱”这个词。《黄帝内经》也提到 这一点:“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 朴。”这也是老子《道德经》里面 的话,是说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 是地位低的人,都不要去羡慕别 人,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朴实的、纯 正的状态,这种质朴的天然状态就 是“德”。一个人只有保持这种善 良的本性,才能健康快乐。试想一 个心术不正、成天算计别人、没有 一点仁爱之心的人,他能快乐吗? 一个不快乐的人,他能健康吗?
现代研究发现,人们拥有的 快乐和拥有的金钱往往不是成正比 的,不是说财富越多,人就越快 乐。快乐或者幸福,实际上是一种 感觉。当你心里觉得快乐了,你就 可以变得快乐,这就叫做“境由心
2012年第10期
博览
造”。 我的一个学员刚来上课时总
是板着脸,从来不笑。他说:“张 老师,我不会笑了。”为什么不会 笑?各种烦心的事情压抑的。那怎 么才会笑?一个字:“反”。往反 向想,往对面想,马上会笑。
61
我曾经拜会过中国佛教协会 的一位名师,他跟我说了一句话: “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 的。”说得十分深刻。现代人的一 切心灵困惑不都是因为贪多造成的 吗?越贪多越困惑,越困惑就越贪 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
们说:幸福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计 较的少。
心情快乐
《黄帝内经》讲:“适嗜欲 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以 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是说圣 人能够将他的嗜好调试到和世俗一 样,适应世俗习惯,并且没有恼怒 和愤恨的不良情绪。一切以恬愉、 自得为要务。恬愉就是一种快乐、 悠闲、自足的心态,养生就是要始 终保持这种心态。《黄帝内经》 还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 俗。”我只说“任其服”,其他的 读者自会领会。所谓“任其服”, 就是穿的衣服不在于质量好坏、价 钱高低,你只要觉得它好,觉得它 合身,它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件好衣 服。反之,如果一件名贵衣服穿在 身上,但你认为还有更名贵的,那 就会觉得不合适了。
心地善良
《黄帝内经》里说要“德全 不危”。德要全,而不要有缺失。 《黄帝内经》还说:“天之在我 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 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是生来的时 候就存在的一种天然本性,符合 本性就叫有德。这个“德”就是 天真。心地善良就是要保持一颗淳 朴、天真的心。《黄帝内经》对此 有着详细的论述:“淳德全道,和 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 精全神。”只有保持天然的真气、 天然的品德,才能做到心地善良。
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 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 里人接到这封信之后非常惭愧,就 主动向后让了三尺。隔壁那户人家 深受触动,也主动地让了三尺。这 样就有了六尺的巷,后人把它叫做 “六尺巷”。
要达到心胸开阔,首先就是 要能忍让、能宽容。有一副对联“:让 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还有一副对联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一个心胸开阔 的人,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会 为私利蝇营狗苟,他的精神是快乐 的,身体是健康的。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给一 些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打电话, 问同一个问题:你在干什么?成功 人士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都说我 正在做什么或者我正在想做什么。 非成功人士的回答也基本一个样, 都在抱怨自己的不如意是因为什 么。继续问那些成功人士,以前失 败过没有?失败时怎么想?成功人 士的回答都是失败过,失败好。失 败怎么好?其中有的人失业的时 候,就对自己说失业证明这个工作 不适合我,我正好换个工作。可以 看出,快不快乐主要决定于自己的 心态。
博览
2012年第10期
五心养生法
□ 张其成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中医经典之作,里面记载了大 量关于养心、调心、养神、调神的 论述。我把它们简要归纳为五个 “心”:第一,心态平和;第二, 心情快乐;第三,心地善良;第 四,心胸开阔;第五,心灵纯净。 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 心;养生之法,奥秘精微,究其根 本,养心而已。在中医看来,养生 之高明之处在于养心,养心是养生 的最高境界。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 这个“五心养生法”。
心灵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净
《黄帝内经》调神的方法重 点讲了“四心”:心态平和、心情 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这里 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的说法还要 加上一个“心”——心灵纯净,共 同构成“五心”。这样,在精神调 养方面就全面了。
当今社会,我们过多地关注 物质生活,多少人俗务缠身,多少 人追名逐利。由于心灵被污染,所 以忙乱、烦恼、焦虑、孤独、忧 闷,总觉得太累。
心态平和
“心态平和”,按照《黄 帝内经》的话来讲叫“清净、少 欲”。《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 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治 疗现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黄帝内经》还说了一段 话:“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 苛毒,弗之能害。”一个人只要心 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 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 健康了。
《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 实际上分两个层次 :“恬淡”是说 心态平和,少私寡欲 ;而“虚无” 则是更高一个层次——心灵纯净, 没有杂质。这与孔子的“仁爱”、 老子的“虚无”、释迦牟尼的“虚空” 是一致的。心灵纯净,不仅是健康、 快乐、智慧的源头,更是人生最美 妙、最高明的境界。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管 理学院院长)
《黄帝内经》还有两句话:
60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我 们做的事情可以很多,工作可以很 忙,但心态一定要“闲”。“闲” 字是“门”里一个“木”字,只要 用木头把门闩住,这样欲望、诱惑 就被挡在门外了。就是要以出世的 心做入世的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向好友 佛印学佛。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 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叫书 童乘船送到江对岸的佛印那里,请 他指正。佛印批了两个字:“放 屁”。苏东坡特别地生气,亲自过 江质问他。佛印笑着回了两句: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东 坡一听,自叹佛法没学好。所以, 要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时时刻刻都保 持平和、少欲、清净的心态,才能 真正不受各种欲望、情绪的干扰。
《黄帝内经》提到:“游行 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人要 把眼光放宽,把听力放大,要四通 八达。实际上是要我们向圣人学 习,胸怀要开阔,不要计较于眼前 利益,不要局限于自我或者说一个 家庭。这一点对于心理调节、对于 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个著 名的人文景点——六尺巷。这里面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有一天, 清代大学士张英接到一封家书,家 里人说邻居盖房子把墙砌得挨着自 家房子了,希望张英动用手中的权 力,让这户人家往后让。张英在回 信上写了这么一首诗:“千里来书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 曾经给健康下定义,这个定义有几 次修改。一开始的定义是要身体健 康;后来发现光身体健康还不行, 就加了心理要健康;后来发现身体
健康、心理健康还不算真正的健 康,还有社会适应力要健康;再到 后来又发现,光这三个方面的健康 还不够,又加了一条,那就是道德 的完善。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特别强调 人要有“德”,而最高的德就是 “仁”。“仁”字是一个单人加一 个“二”字,本意是说二人的关 系,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所以“仁”就是爱心、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后来就有了“仁 爱”这个词。《黄帝内经》也提到 这一点:“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 朴。”这也是老子《道德经》里面 的话,是说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 是地位低的人,都不要去羡慕别 人,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朴实的、纯 正的状态,这种质朴的天然状态就 是“德”。一个人只有保持这种善 良的本性,才能健康快乐。试想一 个心术不正、成天算计别人、没有 一点仁爱之心的人,他能快乐吗? 一个不快乐的人,他能健康吗?
现代研究发现,人们拥有的 快乐和拥有的金钱往往不是成正比 的,不是说财富越多,人就越快 乐。快乐或者幸福,实际上是一种 感觉。当你心里觉得快乐了,你就 可以变得快乐,这就叫做“境由心
2012年第10期
博览
造”。 我的一个学员刚来上课时总
是板着脸,从来不笑。他说:“张 老师,我不会笑了。”为什么不会 笑?各种烦心的事情压抑的。那怎 么才会笑?一个字:“反”。往反 向想,往对面想,马上会笑。
61
我曾经拜会过中国佛教协会 的一位名师,他跟我说了一句话: “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 的。”说得十分深刻。现代人的一 切心灵困惑不都是因为贪多造成的 吗?越贪多越困惑,越困惑就越贪 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
们说:幸福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计 较的少。
心情快乐
《黄帝内经》讲:“适嗜欲 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以 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是说圣 人能够将他的嗜好调试到和世俗一 样,适应世俗习惯,并且没有恼怒 和愤恨的不良情绪。一切以恬愉、 自得为要务。恬愉就是一种快乐、 悠闲、自足的心态,养生就是要始 终保持这种心态。《黄帝内经》 还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 俗。”我只说“任其服”,其他的 读者自会领会。所谓“任其服”, 就是穿的衣服不在于质量好坏、价 钱高低,你只要觉得它好,觉得它 合身,它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件好衣 服。反之,如果一件名贵衣服穿在 身上,但你认为还有更名贵的,那 就会觉得不合适了。
心地善良
《黄帝内经》里说要“德全 不危”。德要全,而不要有缺失。 《黄帝内经》还说:“天之在我 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 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是生来的时 候就存在的一种天然本性,符合 本性就叫有德。这个“德”就是 天真。心地善良就是要保持一颗淳 朴、天真的心。《黄帝内经》对此 有着详细的论述:“淳德全道,和 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 精全神。”只有保持天然的真气、 天然的品德,才能做到心地善良。
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 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 里人接到这封信之后非常惭愧,就 主动向后让了三尺。隔壁那户人家 深受触动,也主动地让了三尺。这 样就有了六尺的巷,后人把它叫做 “六尺巷”。
要达到心胸开阔,首先就是 要能忍让、能宽容。有一副对联“:让 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还有一副对联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一个心胸开阔 的人,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会 为私利蝇营狗苟,他的精神是快乐 的,身体是健康的。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给一 些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打电话, 问同一个问题:你在干什么?成功 人士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都说我 正在做什么或者我正在想做什么。 非成功人士的回答也基本一个样, 都在抱怨自己的不如意是因为什 么。继续问那些成功人士,以前失 败过没有?失败时怎么想?成功人 士的回答都是失败过,失败好。失 败怎么好?其中有的人失业的时 候,就对自己说失业证明这个工作 不适合我,我正好换个工作。可以 看出,快不快乐主要决定于自己的 心态。
博览
2012年第10期
五心养生法
□ 张其成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中医经典之作,里面记载了大 量关于养心、调心、养神、调神的 论述。我把它们简要归纳为五个 “心”:第一,心态平和;第二, 心情快乐;第三,心地善良;第 四,心胸开阔;第五,心灵纯净。 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 心;养生之法,奥秘精微,究其根 本,养心而已。在中医看来,养生 之高明之处在于养心,养心是养生 的最高境界。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 这个“五心养生法”。
心灵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净
《黄帝内经》调神的方法重 点讲了“四心”:心态平和、心情 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这里 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的说法还要 加上一个“心”——心灵纯净,共 同构成“五心”。这样,在精神调 养方面就全面了。
当今社会,我们过多地关注 物质生活,多少人俗务缠身,多少 人追名逐利。由于心灵被污染,所 以忙乱、烦恼、焦虑、孤独、忧 闷,总觉得太累。
心态平和
“心态平和”,按照《黄 帝内经》的话来讲叫“清净、少 欲”。《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 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治 疗现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黄帝内经》还说了一段 话:“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 苛毒,弗之能害。”一个人只要心 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 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 健康了。
《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 实际上分两个层次 :“恬淡”是说 心态平和,少私寡欲 ;而“虚无” 则是更高一个层次——心灵纯净, 没有杂质。这与孔子的“仁爱”、 老子的“虚无”、释迦牟尼的“虚空” 是一致的。心灵纯净,不仅是健康、 快乐、智慧的源头,更是人生最美 妙、最高明的境界。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管 理学院院长)
《黄帝内经》还有两句话:
60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我 们做的事情可以很多,工作可以很 忙,但心态一定要“闲”。“闲” 字是“门”里一个“木”字,只要 用木头把门闩住,这样欲望、诱惑 就被挡在门外了。就是要以出世的 心做入世的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向好友 佛印学佛。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 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叫书 童乘船送到江对岸的佛印那里,请 他指正。佛印批了两个字:“放 屁”。苏东坡特别地生气,亲自过 江质问他。佛印笑着回了两句: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东 坡一听,自叹佛法没学好。所以, 要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时时刻刻都保 持平和、少欲、清净的心态,才能 真正不受各种欲望、情绪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