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病人的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妇科恶性肿瘤化疗病人的护理

【章节框架】

第一节常用药物

一、常用药物的种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很多,根据其药物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

1.烷化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邻脂苯芥、硝卡芥、氮芥、环磷酰胺。一般以静脉给药为主,副作用有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

2.抗代谢药物能干扰核酸代谢,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常用的有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甲氨蝶呤为抗叶酸类药物;氟尿嘧啶为嘧啶拮抗剂。

3.抗肿瘤植物药临床常用的有长春碱、长春新碱、紫杉醇。

4.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常用的有放线菌素D、平阳霉素、阿霉素。

5.其他抗肿瘤药物如顺铂。

二、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化疗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为:

1.影响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

2.直接干扰核糖核酸(RNA)的复制。

3.干扰转录,抑制信使RNA(mRNA)的合成。

4.阻止纺锤丝的形成。

5.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三、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

1.造血功能障碍(骨髓抑制)这是化疗过程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一般均能自然恢复,且有一定规律。一般在用药期间血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经过多程化疗者例外),白细胞常在用药一周左右开始下降,并于停药8~9天达到最低点,在最低水平维持2~3天即开始回升,7~10天后可恢复至正常,血小板一般下降稍晚,但下降速度快,同时恢复也快。

白细胞下降后,病人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感染,严重时会出现败血症;血小板下降,病人可出现体软乏力、精神淡漠、反应迟钝,严重者会出现全身的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尿血、便血,甚至于内脏出血。

2.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道溃疡;腹痛、腹泻。

(1)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不同的药物引起反应的机制不同。用药一开始症状即很明显,主要是化疗药物刺激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所致;药物刺激胃肠黏膜,主要表现为用药几天后开始出现症状,且

逐渐加重。

此项不良反应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但若病人长期不能进食,恶心、呕吐严重,可引起病人体重锐减、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代谢性中毒,同时也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消化道溃疡:常用的化疗药物中以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氮芥发生溃疡最多且重,氟尿嘧啶则较少。主要发生于唇颊黏膜,严重可延及咽部、食管、胃肠以至肛门,少数可波及尿道及阴道。溃疡多发生在用药后5~6天,一般至停药一周左右逐渐愈合。溃疡除因疼痛而影响食欲外,如此时正值白细胞下降,易引起全身感染而发生败血症,导致不良后果。

(3)腹痛、腹泻:化疗药物刺激肠蠕动、损伤胃肠黏膜而引起腹痛、腹泻。一般在化疗一周左右,病人先出现腹痛及大便次数增多,继而大便性质改变,较重者为水样便,停药5~6天后即可恢复。在病人腹泻期间,护理时应密切注意病人大便的次数及性状,观察有无伪膜性肠炎的发生。

3.皮肤、黏膜的损伤

(1)皮肤反应: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药物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炎性反应,表现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皮疹、全身瘙痒,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2)毛发脱落:因毛囊上皮生长迅速,对化疗药物敏感。尤其是抗生素类中的放线菌素D最为明显,病人应用化疗1~2个疗程后即可造成毛发全部脱落,包括腋毛、阴毛,停药后即可生长。

(3)组织坏死:某些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性较大,如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阿霉素、氮芥等,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损伤、溃烂、甚至坏死,形成硬结,经久不愈。

4.肝、肾功能的损伤多数化疗药物在肝脏代谢,大剂量的化疗对肝脏均有一定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增高而出现肝功损害的早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一般停药后可自然恢复,但恢复时间较长,因在此期间不能再行化疗,从而可能会延误治疗,使病情恶化。

多数化疗药物均由肾脏排泄,大剂量应用时其代谢产物溶解性差,尤其在酸性环境中易形成沉淀物,堵塞肾小管,导致肾衰竭。如顺铂、甲氨蝶呤等。环磷酰胺以原形排泄,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5.其他不良反应

(1)其他脏器损伤:阿霉素、紫杉醇等药物可造成心功能损伤,表现为脉搏增快和心电图上“T”波倒置,停药后可恢复。平阳霉素、依托泊苷等药物可造成肺功能损伤,过量使用可出现肺纤维化。

(2)周围神经毒性:某些药物如长春新碱的应用可出现指、趾端麻木,有针刺样感。

第二节化疗病人的护理

一、化疗前准备

(一)护士的培训

1.护士应熟练掌握化疗的基础知识,了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化疗病人的护理。

2.护士在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

3.作好化疗防护工作。护士在配药、给病人进行操作时均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以防止化疗药物不慎接触裸露的皮肤,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有条件的应使用生物安全柜配制化疗药物。

(二)病人的准备

1.心理护理主动向病人讲解相关知识,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同时向病人介绍化疗的效果,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为病人讲解化疗的相关知识,使病人对化疗有些初步了解,消除其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治疗。同时护士要取得病人家属的配合,共同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化疗期。

2.体重测量测量体重的方法:首先核准磅秤,宜在清晨,病人应空腹、排空大小便后,只穿贴身衣裤,不穿鞋,由护士测量,必要时需二人核对。

二、化疗中的护理

1.根据医嘱严格三查七对,正确溶解和稀释药物,并做到现配现用。

2.注意保护血管,从远端开始,有计划地穿刺;同时熟练静脉穿刺技术,尽量提高成功率。

3.加强巡视,保证化疗药物准确、按时输入。

三、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

(一)造血系统反应的护理

1.白细胞减少的护理

(1)保持环境的清洁,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病室除每天作好清洁外,还要定期进行大扫除;要保持病室内的空气新鲜,每日要定时通风,特别是冬季;严格控制家属探视陪伴人数,减少病室内人员流动,必要时对病人实行保护性隔离;定期进行病室空气培养,掌握病室环境的细菌状况,以便进行空气消毒。

(2)病情的观察:应随时注意病人的血象变化(白细胞及分类细胞数目)。如病人的白细胞下降,每天应监测3~4次体温,若体温超过38.5℃时,及时通知医生,抽血做细菌培养,给予物理降温和抗生素治疗;同时应注意病人易发生感染部位有无炎症反应,如病人有无咽痛、咳嗽、口腔溃疡、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营养支持:应指导病人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类食物的摄入,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但应注意饮食卫生,生吃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4)卫生指导:保持口腔的清洁,除每日早晚刷牙外,其他时间可以使用盐水或硼酸水漱口。嘱病人每日要清洁外阴,勤洗澡及更换内衣裤,但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5)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6)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升粒细胞药物,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血小板降低的护理

(1)病情观察:应随时注意病人的血象变化(血小板计数)。如在病人血小板下降期,要密切注意病人的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因血小板下降引起的出血,特别是隐性出血。显性出血易被发现,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阴道出血、尿血、便血。隐性出血不易被发现,表现为皮下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

(2)根据病情,适当限制病人的活动,防止活动时因体弱无力、贫血而发生外伤及出血意外,有颅内出血或其他内脏出血倾向的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

(3)嘱病人用软毛刷刷牙,不要使用牙签剔牙,防止牙龈出血,严重者有必要禁止刷牙,用盐水、硼酸水漱口或给予口腔护理。

(4)嘱病人改掉不良习惯,如抠鼻、咬指甲等,以预防出血。

(5)饮食指导:给予升血治疗的同时,应改善病人的饮食,以达到食疗配合药疗的效果。可多食用红枣、花生衣、红豆粥、菠菜等有助于升血象的食物;忌食辛辣、坚硬粗糙的食物,防止因过强的刺激造成消化道出血;多喝水、吃新鲜水果及蔬菜,避免病人出现便秘,防止因用力排便引起肠黏膜损伤和潜在性的颅压升高发生脑出血。

(6)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时应动作轻柔,尽量避免肌肉、静脉注射,慎用止血带,注射后要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至无出血。

(二)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护理

1.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的护理

(1)心理疏导:恶心、呕吐给病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很大,使病人难以坚持治疗,造成焦虑和恐惧。

(2)饮食指导: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以增进食欲。鼓励病人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少食多餐,食用自己平常喜爱的食物。

(3)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时,及时清理呕吐物,且协助病人漱口,更换污染的衣被。

(4)详细记录病人的呕吐量,以利医生参考,及时补充水、电解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