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句式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用“者”或“也”表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2.用副词“乃”“则”“即”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3.用动词“为”“是”等表判断。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没有任何标志,通过语意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晋鄙嚄唶宿将。(《魏公子列传》)
此人力士。(《魏公子列传》)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等表被动。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所……”等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用“见”“见……于……”等表被动。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
4.用“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5、意念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指南录〉后序》)
三、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包括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介词省略和兼语省略等五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成分,省略现象很少。
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3.省略宾语。
(1)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鸿门宴》)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 (《〈指南录〉后序》)
(2)介词宾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常常承上文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 ) 谋!(《鸿门宴》)
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 )击柱。(《廉颇蔺相如列传》)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要补充出来。
例如: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鸿门宴》)
赐之( )彘肩。(《鸿门宴》)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5.兼语省略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置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或突出谓语,常常把谓语放到主语之前,也叫谓语前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二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三是用“之”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同上)
不然,籍何以至此? (同上)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唯利是图。
(三)定语后置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四) 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时置后作补语。
1、介词结构“于……”在古汉语中常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介词结构“以……”在古汉语中常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例如: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表陈述或判断语气。例如:
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类似的还有“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2、……之谓……(说的就是……啊)——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种:表反问或疑问语气。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