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

————————————————————————————————作者:————————————————————————————————日期: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申洪)

一、生理心理概述

1、生理心理学的定义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生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脑机制)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区别

生理心理学以心-身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基本命题,借助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试图阐明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脑在整体形态,细胞和分子等各个水平上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心理生理学:以人类被试为实验对象,在无损伤的条件下测定一些生理功能参数,主要研究脑在整体水平上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不可逆性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性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法、神经化学损伤)

2、脑刺激法:电刺激法、经颅磁刺激、化学刺激法

3、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定义:

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的大脑的电位变化。

ERP的特性:两个恒定:潜伏期、波形。

4、(平均)诱发电位(AEP)的定义:

平均诱发电位(AEP)多次进行重复刺激,对相同刺激下记录到的电位数据进行叠加平均以虑去噪声,得到的与刺激相关的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AEP

5、(平均)诱发电位(AEP)的成分(三种成分及发生的时间)

AEP的成分刺激10毫秒之内出现的5个波为早成分;10-50毫秒之间的5个波称为中成分;50-500毫秒之间的一组波为晚成分

3、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分类(分为结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技术)和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技术PET),(每种成像技术有两个具体的技术,要掌握他们具体的内容。)

三、感觉过程

(一)、视觉过程

1、眼的主要结构

●眼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视神经

2、视网膜的信息传递

3、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

●瞳孔反射:

强光---瞳孔缩小

暗光---瞳孔变大

●瞳孔皮肤发射:

身体任一部位的皮肤---疼痛感,引起瞳孔扩大。

以上两种,对于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主要)、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4、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网膜内有感光细胞层,人类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首先引起光化学反应,这些感光物质在暗处呈紫红色,受到光照时则迅速退色而转变为白色。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它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结合而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与此同时,可看到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再引起其他视网膜细胞的活动。

视紫红质在亮处分解,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人在暗处视物时,实际上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光线愈暗,合成过程愈超过分解过程,这是人在暗处能不断看到物质的基础。相反,在强光作用下,视紫红质分解增强,合成减少,视网膜中视紫红质大为减少,因而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故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与黄昏暗视觉有关。视紫红质在分解和再合成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将被消耗,主要靠血液中的维生素A补充。如维生素A缺乏,则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称为夜盲症。

视锥细胞也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称为视紫蓝质。根据多种动物视锥细胞感光色素的研究,认为它们也是视黄醛和视蛋白的结合物。

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和蓝的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感光色素,称为视觉的三原色学说。由于红、绿、蓝三种色光作适当混合可以引起光谱上任何颜色的感觉,因此认为视锥细胞与色觉有关。色盲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视锥细胞所致。三种视锥细胞感光的三种感光色素都由视黄醛与视蛋白组成。其中视黄醛基本相同,而三者的视蛋白则存在着微小差异,这一差异可能是它们感光特性不同的原因。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

●光生物物理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接受光量子后,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漂白),视紫红质的分解使视杆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是超级化型电位。

●光生物物理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A.静息电位:-30mV

外段膜有一定数量的化学(cGMP)门

控Na+通道开放:

一定Na+内流(暗电流)去极化状态

B.光作用时,视紫红质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化学(cGMP)门控Na+通道关闭, Na+内流→超极化感受器电位→终足释放递质→神经节细胞动作

电位

5、视觉感受野:指视网膜(视野)上的一个区域,照明该区域时则影响某一视觉神经元的电活动,这一视网膜区域就是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6、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编码(编码明暗(关于开闭反应的全部内容)、编码颜色(三原色、对立色、理论的内容))

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GC):同心圆式

感受野一般是由中心区和周边区所组成的同心圆结构,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

开反应:给光时,神经节细胞发放频率升高;

闭反应:给光时,神经节细胞发放频率降低。

撤去光刺激引起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

敏感刺激:光点

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同心圆式

开中心细胞(on-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

闭中心细胞(off-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闭反应,周边区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

7、颜色视觉理论

●三原色学说:

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假设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3种感光色素;•当这3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入视中枢,经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对立色理论:Ewald Hering

假设存在着六种独立的原色(红、黄、绿、蓝、白、黑),耦合为三对拮抗机制,即红-绿、黄-蓝以及黑-白视素。人们对颜色的感知是一对相反的过程:白对黑,红对绿,黄对蓝。

颜色信息并不是以红、绿或蓝等专门通路向中枢传递,而是以成对拮抗的编码形式传递的。除了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视神经节细胞或视中枢能形成“红或绿”、“蓝或黄”和“白和黑”等拮抗性编码。

人的视网膜上共有两种颜色敏感性节细胞:红—绿细胞与黄—蓝细胞。红—绿节细胞能被红光激活而被绿光抑制,或者相反。黄—蓝节细胞则被黄光兴奋而被蓝光抑制,或者相反。即在不同光照下产生性质相反的反应。

因此,在视网膜节细胞水平,三色编码系统被对立色系统取代。

8、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调节和分流处理:(一共有六层细胞.。第2、3、5层:接受来自同侧眼颞侧视网膜的纤维投射,第1、4、6层:接受来自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纤维投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