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着力于女性美好形象的描绘,但呼之欲出经世长存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却并不多见。
而柳泉居士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则是一个成功的美的纯洁的憨直的完美的少女艺术形象。
作者在描绘这个形象时,思想大胆而新颖。
在当时的社会无人能出其右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枷锁使千千万万女子如失去了甘露的小草憔悴枯黄,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里面,却生活了这样一位少女: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仿佛一朵未经尘世沾染,生长在遥远天山的雪莲花。
在《婴宁》这篇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及其嗜花爱笑的特征。
在婴宁出场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寥寥数字刻画出婴宁的风华绝代:“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恰恰是这数十字,作者已经为以后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
足见作者之用心良苦。
而作者又紧接着对王子服的神态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婴宁的美貌。
比如“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子服是怎样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也许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是不足以描绘出婴宁的美貌,于是又通过小婢讥笑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来描写王子服当时初见婴宁则惊为天人的呆样,更是衬托了婴宁的美貌不可方物。
而对于王子服一副登徒子的好色相,婴宁竟然“笑语自去”,足见她内心的纯洁,丝毫没有被封建礼教世俗枷锁所污染。
在文章以后较长一部分篇幅里,作者专写王子服的相思之苦:怎样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卧床满脑子都是婴宁的倩影,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啊。
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描写王子服的“忽忽若迷”,其实也是为描写婴宁的外貌如仙所服务的。
要知道,正是婴宁的美丽,才使得王子服神魂颠倒。
后来王子服按照他表兄弟吴生的指引,去寻访婴宁。
找寻之后作者不再是用寥寥数句话对婴宁进行概括的描写,而是不惜重墨,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婴宁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使得婴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
作者首先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烘托婴宁的性格。
首先描写婴宁生活的环境“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李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桀其中。
”生活在这样一个如花似锦的环境里,婴宁的性格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顺理成章的是那样的纯真无邪。
后来搬到王家,她仍然物色佳种继续养花。
看来婴宁是十分离不开花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那样。
她生命中最大乐趣似乎就在于养花,花仿佛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她是一个为花而生的女子。
花是一种美好高尚的象征。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生活的人的性格也与花一样憨直,开朗。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特定典型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
其次,外部形象的描写,也同样能够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用“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这十三个字对婴宁进行描写。
虽然只是十三个字,但对描写婴宁的形象趋势十分概括传神的,也为后文描写婴宁的形象提供了依据。
婴宁,一个嗜花爱笑的女孩子,在她的每次出现中都伴随着鲜花与笑容。
而美丽的花儿
又正好衬托出她的美好容颜;灿烂的笑容,使其形象更是充满了活力。
全文共有二十七处描写婴宁的笑态,七处描写婴宁的爱花拈花。
而这些描写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在具体的人物行动中去描写的。
比如描写婴宁的笑就有“笑语自去”“含笑而入”“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俯仰”“狂笑欲堕”“且下且笑”“笑又作,倚树不能行”“笑”-------有纵情大笑,有含蓄微笑,有孜孜憨笑,也有忘情狂笑。
一个人能够有这么多纯真而又绝无雷同的笑容,其内心的纯洁可想而知,正所谓像由心生。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是找不到的,也许只有鬼狐才能完成作者的创作理想。
婴宁赏花的举动也是如此,有手执花者,有爱花自簪者,有攀树摘花者,也有遗花地上者,拈花而入者,观察桃碧者------其行为各有特点。
作家以细腻绵密的写作手法,通过婴宁爱笑赏花的精神动态的反复描写,着重抒发她的真情,使这一人物活灵活现,让读者有如见真人的感觉。
而用花来衬托笑,则把一个美的个性,不仅形诸于精神意韵之中,而且还表现于她的整体形象之外。
艺术仿佛把内在的真情和外在的形象都化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她不仅通过这样的眼神去洞察人间的世界,而且也是通过这双眼睛才被我们所认识。
此外作者还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婴宁这个人物形象。
比如秦妪唤婴宁进屋与王生见面的那个场面:“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一会婴宁便“以袖掩口,细碎莲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是婴宁与王子服在屋内会面的一个场景,把婴宁怎样笑着被由远而近的拉来,怎样在门
外笑着不肯进去,小荣又是怎样推了她一把,她在王子服面前又是怎样捂着嘴笑个不停;经秦母责怪后,她又是怎样闭唇忍笑的婷立一旁;王子服问她年龄时,她又是怎样地笑得直不起腰来;小荣对她耳语之后,她又是怎样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最后她是怎样地迈着细碎小步走出门外,才又纵情大笑起来。
作者描绘婴宁的各种笑态,并未用过多的形容词,下笔可以说十分简约,却又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读者也置身其中,这其实就是细节描写的妙处了。
再比如,当婴宁到王子服家后,王的表兄吴生想见她,当她听到这个消息时,她笑意正浓,不愿出见。
在王母的再三催促下,她才咬着嘴唇勉强而出,又面向墙壁站了一会儿,才转向吴生施礼,而礼还没来得及施完,她又立即转身进入室内。
接着又放声大笑起来。
在我们看来,这些十分普通的应酬交际,对于婴宁却使她每每忍不住大笑。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她是鬼狐,对与人间一系列的繁文缛节感到好奇,这从中也表现出她原有的天真乐观。
婴宁是笑的象征,是花的象征,更是代表了天真、乐观。
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笑,哪里就是花的海洋。
在山间自己家中是这样,而跟随王子服回家之后,情况也是如此。
到了王家之后,王家不时传出她嗤嗤的笑声。
这笑声很具感染力,使王家邻居也“合欢忘忧”。
婴宁是纯真的,单纯得不食人间烟火。
她见王子服第一面时便嬉戏笑语,无所顾忌。
这在当时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当王子服大胆向她表达爱慕之情时,她的表现是“不知所云”她竟然不知道天下竟有爱情这种“东西”。
理所当然的,她对“夜共枕席”之类的话也是
大惑不解。
更为可笑的是,她还把与王子服的对话完完全全的告诉母亲,仿佛在她看来这与每天跟母亲问安没多大区别,丝毫不知道其中的避讳。
而当王子服埋怨她这样做时,她还振振有辞:“背他人岂能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她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很理直气壮。
在别人看来,也许婴宁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女,其实这正是婴宁特有的憨直、爽朗。
她这种性格其实是人间已经泯灭的纯真感情。
我们何不把她的“不通世故”理解为“不食人间烟火”呢?岂不更好?
婴宁是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形象,作者本人甚至称她为“我婴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它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
在封建社会女子是受到多方压制的,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有所谓“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青年男女是不能随便接触的;所谓“女子第一是安贞”,大声大叫更是明令禁止的。
但这些纲常礼教对婴宁是丝毫不起作用的,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
她可以大大方方的将花枝遗落在一个陌生男子之前,也可以与男子在花园中自由自在的对话,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而作者却赋予婴宁这些“叛逆”的性格,就足以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和对于反朴归真的人性的向往。
作者在怎样处理婴宁这一角色时是花了大功夫的。
她将婴宁处理为狐女,又将她安排在远离尘寰的深山之中。
这说明作者也承认婴宁的反朴归真只是一种理想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存在的。
婴宁到了王家后,婆母嫌她“太憨生”,她任情恣性的惩治了荒淫无礼的西邻之子结果险些被逮到公堂,经过婆母一番
关于封建礼教的训诫,婴宁“矢不复笑”,天真烂漫的理想性格就此消失了。
这种性格的悲剧性结局虽然使我们感到惋惜,却符合残酷的社会现实。
作者能够以这种悲剧来结束性格,足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认识的深刻,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忧愤。
然而婴宁也并不是一味的纯真,一味的“憨生”。
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邪恶的势力,固执的偏见时,她也是会变通的。
而她的改变就是以牺牲她的天真淳朴为代价。
这样的结局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却符合了当时严酷的生活规律。
比如她略施小计惩罚了贪淫无礼的西邻之子后差点惹上官司,经过婆母的一番说教“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婴宁便“矢不复笑”。
天真的性格被残酷的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了,在那样的一种禁锢的社会,天真纯洁的婴宁无疑是一个异类。
她越是纯洁便越要遭受社会的压制打击。
是无情的社会现实吞没了她那银铃般的笑声。
婴宁也会伤心,也会哭泣。
“凄恋鬼母”就导致了她“反笑为哭”。
其实婴宁怀念她的鬼母而伤心哭泣只是一个表层现象,而真正使她反笑为哭的是丑恶的社会现实。
婴宁从大笑到不笑,又转而为哭,这一过程是她性格内在衍变的必然逻辑。
婴宁这一形象的构成是复杂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她是人与鬼的结合。
如果单从她的为人处世来看,那又是两种个性的结合。
例如她的鬼母几次说她“少教训”,并嘱咐她到王家“少学诗礼,亦好事翁姑”。
而她到了王家之后未学诗礼就懂得“昧爽即来省视”、“操女红精巧绝伦”,这些简直就是无师自通。
她在母亲面前直言不讳地说“大哥欲我共寝”,而与王子服成婚之后,“生以其憨痴,恐泄露房中隐事。
而女殊秘密,不肯道一语。
”由此可以看出婴宁不是一味的如其母所讲的憨痴,她是有心计的。
只是绝大部分的时间里她的笑掩饰了这一点。
又如前面所讲,她也会恶作剧惩治西邻之子,也会凄恋鬼母反笑为哭。
这些再清楚不过的告诉我们“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只是她的外表。
在外表下面还隐藏了另一个通达人情事故、聪明而又有一点狡猾的她。
婴宁的这两种性格相映成趣,使她的形象越发的显得可爱逼真了。
一个人物两种性格,两副面目,在人世见恐怕是很难找出这样的例子的,也许只有那长于变幻的鬼狐才能这样。
这样写又使婴宁的狐女形象变得真实,具有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
从《婴宁》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蒲松龄在创作小说时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来进行缜密的构思,通过血肉丰满的形象来寄予自己的社会、生活理想。
他不是单纯的讲述鬼的故事,也不是为了劝善惩恶的目的而使小说人物变成一种摆设。
他的写作是这二者有机的结合,这样小说创作就上升到艺术创造的高度。
《婴宁》是《聊斋志异》里面的精品,更是我国文学遗产里面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