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美术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美术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活动”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概念,这里指的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切身经验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特征。在教学中,活动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水平,学习各种知识和技巧的最主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美术教育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是以“活动”为中心。“活动”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美术课的活动是指学生身心参与的,积极的创作和欣赏以及美术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过程。在活动中促动审美发展,在制作中学习和训练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原则的基本含义。本文试就本人在美术教学特别是在展开美术科普活动中如何贯彻这个原则谈几点体会。
一、准确处理美术课内课外活动关系
美术活动包括课内、课外活动,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动,是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地说,课堂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外发展的基础;课外活动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堂内的美术教学搞得好,培养了大批美术爱好者,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也就促动课外活动的发展;而课外活动的发展提升,反过来又激发学生探求美术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促动了课堂教学的提升。我在展开美术教育活动中,既注意保证课堂效率,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展开美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素质
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课外活动的题材也很广,手法多样化,展开活动能够单独就某一主题展开,也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科学或学生所关心的当前一些焦点、热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美术课外活动。我经常在校内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如:庆香港回归宣传画比赛,新年贺卡制作比赛,肖像漫画比赛,礼品包装比赛,环保海报设计比赛、环保漫画比赛、可爱的家园绘画比赛、科幻画比赛等……同时,积极参加校外的各种美术比赛活动,如:连续十几届参加由江岸区科技站组织的“希望杯”青少年科普美术比赛,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武汉市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书法、绘画、自编小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既陶冶了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选美的欲望和对美术课的兴趣,又可发挥学生的个人爱好和个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美术的需要。平时,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课外多画日记画的良好习惯。所谓“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使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很多教师可能都会感到在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能够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叫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带有成人的味道,不符合青少年感知规律。好的科幻画作品应反映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我辅导的学生获奖作品的题材绝大部分选自他们的日记画。另外,我还注
意发挥美术尖子生的作品示范作用,这些尖子生,都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经过课外活动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作品作为范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榜样作用,因为学生的理解水平、思想状况相近,所以学生极易受到示范画的感染而得到启发,从而能大大增强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地提升了他们表现形象的水平。
二、把美术课上成生动活泼的活动课
好动是儿童、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年龄特征,如果课堂美术教学只让学生毕恭毕敬地坐着欣赏作品,一味地强调精神方面的领会,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乏味,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有位美学家在分析儿童审美经验时指出:“儿童主要是制作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好动的天性,把美术课上成生动活泼的活动课。这里的“活动”是指学生身心参与积极的创作和欣赏以及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能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活动的局外人或旁观者,而应该积极介入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否则,课堂就会出现混乱,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要使美术课上得“动”而不乱“活”而不散,教师的预先设计和临场控制是关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冷静头脑,稳扎稳打地对待一切必然发生或偶然出现的问题,是应付变化的最佳对策。如我在上色彩的情感与联想课时,布置一个范围要求学生将春、夏、秋、冬或酸、甜、苦、辣的感受,用色块表现出来。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放手作色,无拘无束地借助蜡笔、彩笔、水粉颜料等工具,将他们的感受表现在画纸上。通过放手让学生自由作色,让他们知道画画的目的不但
在于掌握画画的技能技巧,还在于如何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和创作水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由发挥想象,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保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积极参与,全心投入,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三、激发学生的美术活动“动力”
美术课的活动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作用是引发和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除了协助学生理解到美育的重要意义,并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相适合之外,需要教师临场激发学生的美术活动“动力”——即要求投入艺术创作,欣赏中去的期待和冲动。我认为,激发学生活动动力不能靠一味地提示或下命令,而应巧妙地创造一种“审美氛围”。审美氛围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是由特定环境、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场”。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具有情感感染力,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处于乐于情感交流和艺术创造,期望全身心活动的状态。例如:美术作业的布置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和创造余地,不宜强求一律。同样是一个泥塑作业,要求学生做一只杯子和要求学生做一只圆柱形器皿,有明显的不同。前者规定任务过死,抑制了学生的现象力和创造力;后者既包括了前者,又给学生更多创造的机会。美国一位美术教师在上雕塑欣赏课时,针对雕塑艺术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同的“雕塑姿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的多种水平得到了培养,对欣赏的雕塑作品理解也更生动、深入了。
总来说之,活动原则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方法论原则。通过展开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内、课外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理解美、追求美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识美水平。近几年来,市、区组织的各种科普美术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等,我认为这不但是美术课外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课堂美术教学的一种延续,是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发现和培养美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我校近100余名学生先后在各级、各类科普美术竞赛活动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实践证明,展开丰富多彩的美术科普活动,在美术教育中贯彻“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对深化美术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