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 附庸。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 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 的物种”。 电视媒体的盛行,使得人类的思考空间被大幅挤占了,使得人类的思维 方式变得扁平和浅层。电视媒体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是严肃的还是 轻松的,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街边小事,都以娱乐化的方式表现传达给 了受众。这些信息较之以往,我们从书本、报纸或者其他的媒介中获得 的,更加直观、简单、明快,易于理解。人类会很轻易地接受这样的传 播方式,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依赖这样的传播方式,并将之作为一种生 存方式
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波兹曼认为,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 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介的形式极为 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 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现在,媒介在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 实世界。这种“愚民政策”来的消无声息却又不 可小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被他左右,我们的 道德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都因媒介的改变而变化。
波兹曼相信,奥维尔的预言已经落空,而赫胥 黎的预言则可能成为现实,文化将成为一场滑 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 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 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 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Neil Postman
波茨曼在书中说道: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 另一种就是
六小龄童“被死亡”问娱乐底线
3月13日凌晨,有微博网友爆料称,83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演 员六小龄童去世。六小龄童本人随后通过微博辟谣,并表示已委托律 师处理,将对造谣者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六小龄童“被死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据他本人回忆:“1987年 我拍《西游记》时,播完前11集后因继续拍摄没有再播,也曾有谣传 说我摔死了,那不属于恶意造谣,还是属于善意关注的。”六小龄童 第二次莫名其妙地“被死亡”,完全属于无耻诽谤,难怪六小龄童出 离愤怒,要用法律手段讨回公道了。
曾靖喜 2010013034
• 奥威尔在《1984》写道强制禁书的律令是极权主义统治中文化的窒息,是暴政
下自由的丧失。害怕人们像他写的“一九八四”里面那样被别人关起来,被剥夺 真相,被恐惧控制。
•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忧虑的是我们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还愿意
去读书,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害怕 人们像他写的“美丽新世界”里面那样被自己关起来,被“快乐”和感官刺激控 制,娱乐至死.
李良荣教授的一段引述与论断颇生动切题:“‘在大家都以为 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林则徐是‘误 国’的罪人;孔子的‘标准像’可以用来申请专利;俄罗斯人 质危机的死亡人数被用来竞猜;‘麻将’堂而皇之登上电视屏 幕,发出‘碰碰碰’的声响„„观今日之媒体,此类现象不胜 枚举。名著被阉割,历史被戏说,经典被肢解„„„ 人们崇拜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偶像在笑声中坍塌„„几千年的文 明,与现代文化的精髓,一登上媒体,就都成了‘娱乐’的脚 本与商业利益的道具。”
现在杜甫被恶搞成这样的形象!!
“杜甫很忙”——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杜甫的涂鸦图
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 ,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
网友反映:
“杜甫很忙”引发了网络热潮和集体围观,围观的网友对此评价“据说 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没有被杜甫很忙涂鸦,不能算大 家”。 七律-杜甫很忙文/老街味道 冷落诗门车马稀 一朝惊诧老头皮 喻今讽世争难见 信笔涂鸦总不宜 幸也斯文堪扫地 悲哉德信早分歧 飞鸿有志无人解 尽是寒鸦笑雪篱
明星“被死亡”,早已不是新鲜事
--从2007年8月8日琼瑶“被病逝”,到当年12月洪金宝“被异乡暴毙”;从 余秋雨“被病故”、张国立之子“被捅死”,到任达华酗酒过度“被猝死 ”;从言承旭“被意外身亡”,到杨丞琳“被跳楼自杀”、刘德华“被枪杀 ”,尤其是文坛重磅人物金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两次遭遇恶意造谣:一次 是2010年6月“被去世”,一次是同年12月6日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在 香港圣玛利亚医院“被去世”„„近几年网络上传出的明星去世的消息,内 容基本为杜撰,而消息的时间、地点俱全,描述得绘声绘色,因而在很短的 时间内造成了网友的疯狂关注。
杜甫草堂回应:
2011年3月26日21点52分和21点53分,对于此事杜甫草堂发了微博:“现阶 段的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我们打开网页,看到的是:‘孩子们的顽劣天性 、无邪童真,枯燥课业带来的繁重压力,祖国未来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力’;调皮的孩子,无奈的杜甫,‘南村群童’再次调侃诗圣,公若在世, 何处?拄杖一叹,宛然一笑而已。” 宛然一笑之后,杜甫草堂又说:“但这是童心吗?这是幽默吗?这就是潮流 吗?这值得鼓励吗?这已丧失了对人格最起码的尊重,何况是对这样一位被 尊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伟大诗人?包容有尺度,娱乐有底线,世界文化名 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礼遇,‘杜甫很忙’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
每个家庭、每张桌子、每个手掌乊间都有一个屏幕、一个监视器、一部智能手 机,一面反映时下现实的黑镜子。
当今年代,网络的娱乐化程度较电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候,网路和电视是 同步的,有时候网络的信息比电视更具有灵活性,鼠标轻轻一点随处就是链接, 我们无法去过滤,因为被吸引,所以被埋没。就这样,我们坐在了这些高信息流 量的器材面前,任凭他们呼噜呼地将东西倾倒给我们的大脑,我们看到了娱乐, 感到好笑。那就笑吧,笑声中,头脑就被冲刷了,变得麻木了。
谢谢老师的课程,学习了媒介综合知识,很有意思O(∩_∩)O哈哈~ 希望以后能向老师学习有更多的交流 Ps:老师辛苦了
曾靖喜 2010013034
新的科学技术使得信息源源不断增加的同时,信息的重要性一落千丈。信息后浪 推前浪地进出于人们的意识,并带给人们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在 瞬间传递、不断更新的信息浪潮中,每个信息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被割裂 开来,受众所接受的只是“碎片化”的语境,甚至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信息所存在 的语境。这些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常会让人产生错 觉.
首先, 要在全社会要形成健康向上的风气和树立正的舆论向导.
其次, 要在法律、道德层面上对媒介行为进行规范。
最后, 要在素质上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业者有较高 的新闻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准确地从新闻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 值的东西来,而不是一味地去娱乐搞笑。同时, 它也要求记者首先是一个 人, 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人, 真正担负起社会瞭望者的职责。
在学者专家的争议之中,四川大学教授、四川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周啸天却一点也 不为李白成为古惑仔而着急,周啸天说,“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来说这本书,这主 要是网络造成的,网络需要吸引眼球的东西,媒体在这一方面也是这样,檀作文 的这本书书名又具备这样吸引眼球的特点,所以就出现了这么热闹的场面。”
以前,杜甫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是诗圣, 忧国忧民,不慕功名
李白——谪仙人、酒仙、浪漫诗人,在娱乐 至死的年代,这不够我们娱乐。
北大博士檀作文的论断则改变了这一现状,檀作文首次为李白贴上了古惑仔的标 签,不但如此,李白还是一个驴友、一个吃软饭的行家、一个有恋足癖的人„„ 总之,我们在课本中熟悉的那个正襟危坐的李白不见了,在无数现代标签指引下 ,“诗仙李白”一下就变成“凡人李白”,其中的落差恐怕已经不能用“飞流直 下三千尺”来形容了。 作家陆天明表示,这种玩弄知识,投机取巧的做法值得人们怀疑和深思,“李白 是以自己的作品站住脚跟的,不论有文化没文化的都读过,诗人的艺术品位是不 需要论证的。他这样的做法和‘芙蓉姐姐’没有什么差别,有很大的欺骗性,还 不如一个做假药的。这样只会给自己丢脸,有损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祖宗头上 动土,简直就是耻辱。”
希望我们在不断地自我 反பைடு நூலகம்中拯救人类的文化
参考资料: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童年的消逝》 《1984》 《美丽新世界》 英剧《黑镜子》 (美)尼尔 ·波兹曼 著 (美)尼尔 ·波兹曼 著 (英)乔治·奥威尔 著 (英)阿道司·赫胥黎著 (英) Charlie Brooker
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实际却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意味深长的是,波兹曼自己也曾在互联网上开设论坛,开展公共讨论。他在 回答网友的问题时曾指出:
对于新技术的迅疾发展我们可能无能为力,但如果我们对技术的历 史不社会心理学有更清醒的理解,就有可能控制我们自己对技术的 使用,而丌至于完全被技术摆布。
此外,面对媒介娱乐化的过度发展,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范:
娱乐无极限,但娱乐有底线。六小龄童“被死亡”,娱乐的底线在哪里?
当下,人们面临工作、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多重压 力,需要释放、需要发泄、需要娱乐。当今时代是个“娱 乐至死”的时代,但并非每个人都必须达到“娱乐至死” 的境界。
英国年度剧集《黑镜子》,每集拥有不同的角色阵容、故事设定和社会现实,却 统一以黑童话式的气质释放出人们对于现代社会和科技的种种不安:
高浓度的科技是否如毒品般带来上瘾后的喜忧参半?
高度讯息化的世界是否带来了道德感的混乱? 极度兴盛的消费主义是否造成文明的消亡?
请观看以下视频→
如果说科技是毒品,它的确也会让人上瘾,那么它带来的副作用是什 么?
《黑镜子》正是把镜头聚焦在欢乐和不安之间的区域。在过去10年间,在我们 有机会和时间思考和质问之前,科技就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