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应用思路探析-曹家豪,南彦武,张卫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
第16卷 第12期 2014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12 Dec .,2014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开创
了疾病的内伤学说;他从损伤脾胃之气加以论述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形成了脾胃学派。
补中益气汤是李氏诸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剂,东垣在《脾胃
论》中创制59首方剂,其中共用药109种[1]
,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是人参、陈皮、升麻、当归、白术、黄芪、柴胡、甘草等,这些正是补中益气汤的典型组成,其比较全面的反应了李氏“益气升阳、兼泄阴火”的思想。
而其治疗病证可大体分为:脾胃气虚证候和火
热亢盛证候[2]
;补中益气汤之化裁方就有多个,皆是从其脾胃内伤理论出发来组方的;其用药特色主要体现在:甘温除热、升阳除湿、升阳散火等方面。
以下将详加论述。
1 病 证
脾胃内伤病的临床特征复杂多样,这一特点是由于东垣的阴火概念宽泛,加之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影响造成的,其表现或为全身症状,或为局部症状,或为形似外感热病表现,但均可概括为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两大症候群,并与外感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一点,东垣在其撰写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中从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气少气盛、辨头疼、辨筋骨四肢、辨渴与不渴、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等方面与之进行鉴别,具体
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脾胃气虚症候群
脾胃气虚症候群是脾胃系统疾病的一大症候
群,该症候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声低、头痛目眩、精神少、纳差乏味等。
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外感六淫。
脾气运代脏气,这一点正是脾胃为枢的时空体现,即人体五脏与时空是协同演化的,在空间上表现四周脏气的运转,在时间上表现为四时脏气的更代。
这一点正如《内经》所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又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十之法成”。
皆提出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与脾胃运代脏气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而六淫概念是自然界六种正常气候太过所导致的致病因素,因此人体在感受外感六淫之邪之后,亦会对其脾胃的运代脏气的功能产生影响。
内伤七情是导致脾胃气虚的另一因素,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仓廪之本,又是气机升降之枢,二者相互关联,七情致病,影响气机,而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失常亦会导致七情的异常,因此,在临床上应考虑到七情对脾胃的作用而进行方药及生活规律方面的调整。
以上两方面皆是导致脾胃气虚的重要因素。
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
《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应用思路探析
曹家豪1,南彦武2,张卫华1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北京 100053)
摘 要:“补中益气汤”是东垣诸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剂,最能反应李氏在中医辨证中“益气升阳、兼泄阴
火”的思想,其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也相当完备。
因此,该文通过对“补中益气汤”所治疗的临床病证、其方药化裁,以及该方应用思路等方面总结,来探讨“补中益气汤”在《脾胃论》中的应用思路,对提高经典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脾胃论;补中益气汤;辨证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12- 0161- 03
收稿日期:2014-05-04
作者简介:曹家豪(1989-),男,陕西武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推拿治疗痛症和内分泌疾病的临床与机理研究。
通讯作者:张卫华(1958-),男,陕西富平人,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治疗痛症和内分泌疾病的临床与机理研究。
Applications for Buzhong Yiqi Decoction in Stomach-Spleen Theory CAO Jiahao 1,NAN Yanwu 2,ZHANG Weihua 1
(1.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Shaanxi,China;2.Guang'anm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53,China)
Abstract:Buzhong Yiqi Decoction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 of LI Dongyuan,reflecting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ought of LI. Its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subjects are quite completed. Therefore,this article aimed on studying Buzhong Yiqi Decoction's treatment of clinical syndromes and its modified decoctions to summarize ideas and other aspects of its applications. It 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ideas of Buzhong Yiqi Decoction in Stomach-Spleen Theory for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classic recipe'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Spleen-Stomach theory ;Buzhong Yiqi Decoc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12.058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6卷
源。
脾胃一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其荣养四肢百骸、充养精神魂魄的功能就显得不足。
故会出现临床以上症状。
1.2 火热亢盛症候群
火热亢盛症候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另一大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身热,烦躁,恶热,手心热,气高而喘,口渴,肌热不欲更衣,脉洪大,皮肤不任风寒,蒸蒸燥热、得凉则止等。
而这些证候的产生东垣主要将其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东垣秉承《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经旨认为元气的不充或不畅导致阴火上僭,提出胃气一虚,五脏受病,就会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就会出现以上症状。
又指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火盛则乘其土位”,因此在治疗上提出了要解决“升阳”与“泻火”的矛盾,首先以“益元气”为主的见解,元气旺,自然阳气升而阴火降,创“甘温除热”之大法。
这是贯穿《脾胃论》全书内容的主要精神。
再次,这里所描述的“火热亢盛”并非后世所指的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阴虚发热的虚火、阴盛格阳的“假火”。
东垣所指的阴火,系由于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失枢致元气衰而郁滞,是郁而所化之火。
这种火是自身生理之火变为的病理之壮火,是气机郁滞,火自内而发,故成阴火。
其在心为君火,在脾、肝、肝、肺、肾为相火,诸火在五行属火归心,故东垣又把阴火称之为心火、包络之火,在此应当细辩。
2 方药化裁
整部《脾胃论》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的方剂众多,如: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助阳和血补气汤、升阳汤、升阳除湿汤、益胃汤、生姜和中汤、强胃汤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如: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
现将其方义大略做一归纳:升阳汤: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
其组成为:柴胡、当归、橘皮、升麻、甘草、黄芪、益智仁、红花。
即补中益气汤去参术的守补,重用黄芪佐以升、柴,使清阳上行,橘皮导滞降浊,甘草和中护胃,加红花助当归以引气入血,有利于清阳上升,溏泻属大肠有寒,加益智仁温中止泻,泻止则小便自利。
东垣根据“春生、夏长,皆从胃出”及《内经》“病在下,取之上”的理论而立本方,既不同于淡渗利小便,又不同于纯用风药以胜湿,而是止泻在于升阳。
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组成为:生甘草、防风、炙甘草、升麻、葛根、独活、白芍药、羌活、人参、柴胡。
即补中益气汤去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加生甘草、防风、葛根、二活、白芍药而成,其补益之力减而散伙之用强。
乃东垣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原理,制得此方,以矫正见热投凉的时弊。
升阳除湿汤: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
组成:甘草、大麦芽、陈皮、猪苓、泽泻、益智仁、半夏、防风、神曲、升麻、柴胡、羌活、苍术。
即补中益气汤去黄芪、人参、当归,加猪苓、泽泻、神曲、麦芽、半夏、防风、益智仁、羌活,换白术为苍术。
此
方补益气血之力弱而除湿升阳之功倍增。
《内经》云:“湿盛则濡泻。
”此处乃是脾虚生湿,而湿盛更易困脾而表现脾胃更加虚弱。
因此治疗该病的关键是除湿,除湿也是为了健升脾阳,故制升阳除湿汤。
升阳益胃汤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药、防风、羌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
即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当归,加半夏、白芍药、防风、羌独活、茯苓、泽泻、黄连。
此方秋旺而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而补肺,用意深远,内经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东垣指出这是脾气升必达肺的根源。
而临床上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3 用方思路
东垣根据升降浮沉之理,针对脾胃内伤之脾胃气虚、清阳下陷、阴火上冲三个环节,尊崇《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在“火郁发之”理论指导,提出补益脾胃、升发元气、潜降阴火等治疗方法,形成了以下特点。
3.1 甘温除热
东源尊崇经旨:“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指出凡病生于内,起于元气伤者,可有两个方面:饮食居处,伤及脾胃,致使元气不充亦不畅;另一方面情志变化可直接伤及元气之运行。
人身之元气不充或不畅,皆会导致阴火上僭,而出现火热亢盛证候。
在临床上应将此类发热与外感发热相鉴别,脾胃气虚失枢、阴火上冲之证颇与外感风寒所得证候相似,都有怕冷、发热、上气、头痛、口渴、心烦等症状,症状疑似但实大有差异。
饮食劳倦内伤,乃伤脾胃的元气;外感风寒所伤,乃伤形体的肌表。
风寒外伤,是客邪有余之证,有余之证当泻其实,用麻黄汤、葛根汤等发汗,是泻其有余的方剂;脾胃内伤,是元气不足之证,不足之证当补其虚,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等益气,是补其不足的方剂。
临床上需将二者鉴别清楚,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东垣谨遵经旨,创制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
《古今名医方论》对补中益气汤的方解如下:“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开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之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
此用药相须之妙也。
”
3.2 升阳散火
“脾阳不升,阴火上僭”是本法形成的根本原因,东垣认为“脾阳不升,阴火上僭”是以脾气升清失调为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证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东垣将补中益气汤去黄芪、白术、当归等补益之药,加陈皮、生甘草、防风、葛根、二活、白芍药以加强其散火之力,而组成升阳散火汤,其补益之力减而散火之用强。
乃东垣根据《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原理,制得此方,以矫正见热投凉的时弊。
与河间
162
163
第16卷 第12期 2014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12 Dec .,2014
心脏康复是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主动而满意
的生活、预防心脏事件再发生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复体力、心理和社会功能,是心脏疾病患者治疗的重要部分。
心血管患者因过度情绪应激出现焦虑、抑郁、惊恐等心理问题。
同时,心理因素加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理疾患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因此,“双心健康”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恢复其心理社会价值的重要保证。
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其“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与“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相符合。
因此,中医康复对于心血管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况恢复有重要意义。
1 中医康复的理论渊源
春秋时期,人们已通过运动锻炼和饮食调节来养生和促进疾病康复。
《吕氏春秋·和乐》云:“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道之”,《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云:“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内经》则提出养生康复的原则和方法,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了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起居作息、运动锻炼和调摄神志,以生长化收藏之道指导人们保健康复。
同时,《内经》建立了情志理论及情志疗心脏疾病中医康复探讨
梁武健,方显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心脏康复在内容及模式上具有多样性、多形式的综合治疗特点,在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
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非药物治疗作为中医康复特色疗法,为心脏疾病的康复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关键词:心脏疾病;中医康复;非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12- 0163- 03
收稿日期:2014-05-14
作者简介:梁武健(1989-),男,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方显明(1952-),男,广西柳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habilitation for Heart Disease LIANG Wujian,FANG Xianm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Abstract:Cardiac rehabilitation has multi-form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nt and
mode of divers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play. Non-drug therapy is traditional Chines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haracteristics and it can provide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heart disease.
Key words:heart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rehabilitation;non-drug therapy 着眼于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之发火郁而清里热之法有所不同。
在此应当注意鉴别。
3.3 升阳除湿
本法主要为“脾为湿困,阳气不升”所设。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一书中提到:“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
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2]
指出太阴湿土,阳明燥土,胃燥之证没有脾湿之证多,而临床大多以湿困脾阳为主。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在阳旺之体,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而其化热则一。
”指出湿困脾胃是
脾胃系统疾病的一大病理现象,因此升阳除湿是其另一大治疗特色。
东垣以补中益气汤化裁制成升阳除湿汤,使得该方补益气血之力弱而除湿升阳之功倍增。
4 结 论
通过对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思路,探析
东垣的学术思想,对临床医家诊断治疗内伤杂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提高经典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地位亦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1 ] 李成文.中医各家学说[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40.
[ 2 ] 黄元御.四圣心源[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4.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1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