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仲舒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政治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
于社会规律的阐释,用五行的生胜关系来解释王朝的更 “五德从所不生, 迭, 从而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虞土、 夏木、 “凡帝王之将兴也, 殷金、 周火 ” , 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 之时, 天先见大蚊大缕, 黄帝曰: 土气胜。 土气胜, 故其色尚 黄, 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 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曰: 木气 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 水。 汤曰: 金气胜。 金气胜, 故其色尚白, 其事则金。 及文王 之时, 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 集于周社。 文王曰: 火气胜。 火 气胜, 故其色尚赤, 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 天且先见水 气胜, 水气胜, 故其色尚黑, 其事则水。 水气至而不知, 数备 ( 《吕氏春秋・有始 》 ) 将徙于土 ” 。人类历史的发展按五行 相胜的原则, 每个帝王占有其中的一德, 德衰, 便由五德中 “五德终始 ” 胜过它的那一德来代替。邹衍的 思想, 反映出 “类同相召, 了 气同则合, 声比则应 ” 的感应原理, 初步奠定 了阴阳五行学说与政治的结合。 “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 ” ( 《史记・封禅书 》 ) 邹衍虽 , 但 是, 由于他的学说玄而又玄, 无法解决现实中的社会危机, 因此, 他的学说并未在关东六国施行开来。但它并没有沉 寂下去,当秦国即将统一天下时,这一学说很快就在秦国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自齐威、 找到了生存之地。据 载: 宣 之时, 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 及秦帝而齐人奏之, 故 ”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 始皇采用之。 于是 以为周行火德, 秦代周德, 从所不胜, 方令水德之始 ” 。这样就从理论上说 明了秦灭六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秦始皇还根据阴阳五行 “改年始, 和五德终始说, 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 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 法冠皆六寸, 而舆六尺, 六尺为 步, 乘六马。 更名河曰德水, 以为水德之始 ” 。 都充分说明五 德终始说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汉朝的统治者继承了阴阳五行和五德终始说, 以缓和 《史 阶级矛盾, 并论证自己获取政权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据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 ‘始皇得 纪・封禅书 》 载, 孝文帝时, 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 见。宜改正朔, 易服色, 色上黄。’ 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 以 是, 其符也。年始冬十月, 色外 为汉乃水德之始, 故河决金阝 黑内赤, 与德相应。 如公孙臣言, 非也。 罢之。 后三岁, 黄龙 见成纪。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 事” 。 不管是土德胜还是水德胜, 都说明这一理论对秦朝政 治的影响。 至董仲舒,则以鲁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为基础,吸收齐 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等, 将齐、 鲁文化整合在一起, 建立了系 《汉书・五行志上 》 “汉 统的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故 云: 《公羊春秋 》 兴, 承秦灭学之后, 景、 武之世, 董仲舒治 , 始推 阴阳, 为儒者宗。 ” “天 ” 相比较而言, 邹衍的 是受五行法则支配的, 是依 “天 ” 据于五行之理的最高主宰, 是五行胜克的指示器。 是 机械的、 被动的、 神秘化的五行法则的体现者。 董仲舒的阴 “天 ” “天 ” 阳五行则强调 的主宰性。在他看来, 不仅是自然 的苍穹,而且是宇宙间所有秩序的本原与依据,人世间的
管子学刊
%&&! 年第 " 期
经学论苑
论董仲舒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政治化
郑明璋
(山东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
! 摘要 " 阴阳五行学说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 首先是齐人邹衍将之与朝代的兴衰更迭联系 在一起, 随后, 汉代的董仲舒又将儒家的仁义、 伦理等因素与之结合, 并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 ! 关键词 " 董仲舒;阴阳五行;政治化 ! 中图分类号 " -%."/ 0 ! 文献标识码 " 1 ! 文章编号 " )&&% ’ .2%2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郑明璋 ( )*!+ ’ , , 男, 山东临沂人, 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 副教授。
离; 通若道, 然后有行。……然后作立五行, 以正天时。” 后 来人们为简便, 才以地下五种物质元素水、 金、 火、 木、 土代 称天上五行即辰星、 太白、 荧惑、 岁星、 慎星等五星。 接着又 把金、 木、 水、 火、 土称为五行了。由此可见, 五行本与人们 观测天象密切相关。 到了战国中期, 邹衍等人吸收了齐燕等地的图谶及各 种神话传说,将阴阳说与五行说结合起来,用阴阳消长之 道, 说明五行的相生相克, 形成阴阳五行说, 并进而用五行 相胜说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王朝的更替, 从而使阴阳 五行观念带上了神秘色彩。 邹衍把原始的阴阳、五行说引申到历史观中,提出了 “五行生胜说 ” “五德终始 ” 和 说。邹衍认为, 五行的排列顺 序为木、 火、 土、 金、 水,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 “五行相生 ” 生木, 这就是 。 五行不仅相生, 而且相胜, 即: 木 胜土, 金胜木, 火胜金, 水胜火, 土胜水。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由五行的生胜关系决定。从发微阴阳五行入手, 邹衍在追 究宗教神学的过程中,上溯传说中的黄帝,结合西周以来 的德治理论,将五行演绎为五德,以五行相胜的原理运用
!"#$ %&"#$’&( )#* +&, -"./+/0/1)+/"# "2 +&, +&"($&+ "2 3/#4)#$ )#* 5(6/#$
34567 8967:4;67
( !"#$%&#’%$ ($)&%#*$+#, ,-&+(.+/ 0+"1$%2"#34 5"+&+ ,-&+(.+/ %0&)&&)
78’+9)0+: <45 =4>?74= >@ A96B;67C?D967 4;E ; 7F;E?;G E5H5G>I967 J=;75 96 ;6K956= L496;。 M6 =45 E5H5G>IN56=, 3>?B;6 96 O9 P>96=5E 1@=5F =49J, Q>67 34>67J4? 96 R;6 QB6;J=B ;GJ> P>96=5E 9= C9=4 =45 =4>?74= >@ L>6@?K9;69JN, 9= C9=4 =45 K4;67967 >@ E9@@5F56= EB6;J=B 。 ;6E I>96=5E >?= =45 JBJ=5N >@ =45 7>E ;6E S5967J/ :,4 ;"9*’: Q>67 34>67J4?; A96B;67C?D967; T>G9=9K9:;=9>6 阴阳和五行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 起初它们是 两种以理论思维来掌握世界的哲学学说。 阴阳起初的意义 《诗经・大雅・公刘 》 “既景乃 也和后世相去甚远, 中提到: 岗, 相其阴阳。” 这里的阴阳只是指是否向着太阳。大约在 春秋时期,它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且也被引申到社会 《汉书・艺文志 》 “阴阳家者流, 现象中去。 曰: 盖出于羲和 之官, 敬顺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 此其所长也。 及 ” 拘者为之, 则牵于禁忌, 泥于小数, 舍人事而任鬼神。 又据 《史记・封禅书 》 “八祠 ” “八神 ” , 齐地古有 , 主祀 , 其中有阳 主之祠和阴主之祠。 可见齐人早就注意了阴、 阳现象, 并在 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渐渐被赋予积极的科学意义和神 秘内涵。 《尚书・洪范 》 “五行: 关于五行, 中说: 一曰水, 二曰 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 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 ” 从中可以看出, 所谓的五行就是指 五种物质元素, 并没有后世所说的神秘色彩。 随后, 五行与 《管子・五行 》 “经纬星历, 天文历法联系起来, 说: 以视其
一切都是在天的名义下进行的,天具有鲜明的至上神色 “天 ” “天者, 彩。 为百神之长、 万物之祖。 他说: 万物之祖, 万 ” ( 《春秋繁露义证・顺命 》 《春秋繁 物非天不生。 , 以下所引 “天地者, ( 《观 露》 , 只注篇名 ) 万物之本, 先祖之所出也。 ” ) “天者, ( 《郊祭 》 ) “天者, 德》 百神之大君也。 ” 百神之大君 ” ( 《郊义 》 ) “天 ” 也, 王者之所最尊也。 是人之成为人的本原 “人之所由受于天也。 ” ( 《循天之道 》 ) 和依据, 董仲舒说: “为生不能为人,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 ” ( 《为人者天 》 ) 曾祖父也。 人依于阴阳五行而类于天, 天人 “以类合 同类。天有五行, 人有五脏; 天有四时, 人有四肢。 ( 《阴阳义 》 ) “天地之符, 之, 天人一也 ” 。 阴阳之副, 常设于 身。身犹天也, 数与之相参, 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 数成人之身,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 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 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 ” ( 《人副天数 》 ) “人之身, 。 首坌而员, 像天容也; 发像星辰 也; 耳目戾戾, 像日月也; 鼻口呼吸, 像风气也; 胸中达知, (腰 ) 像神明也; 腹饱实虚, 像百物也; 百物者最近地, 故要 以下, 地也。天地之象, 以要为带。颈以上者, 精神尊严, 明 天类之状也; 颈以下者, 丰厚卑辱, 土壤之比也。 足布而方, ( 《人副天数 》 ) “天 ” 地形之象也 ” 。人是 依阴阳五行而成的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 最优之物, 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 ( 《人副天数 》 ) 也, 故超然有以倚。 ……为人独能偶天地 ” 。 “天 ”是君权神授的依据: “君之所受命,天之所大显 ” ( 《郊语 》 ) “王者, ” ( 《尧舜不擅移, 也。 天之所予也。 汤武不 ) “天 ” “天子 ” 专杀 》 。由于 是宇宙万物之至上主宰, 那么 代 “天 ” “唯天子受命于天, 立言, 就为人世间的最高主宰, 则 “天执其道为万物主, 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 ” , ( 《天地阴阳 》 ) “海内之心悬于天子 ” 君执其长为一国主 ” , ( 《奉本 》 ) “犹众星之共北辰, 。因此, 臣民对君主应当 流水 ( 《观德 》 ) “事天不备, ( 《郊 之宗沧海也 ” 。 虽百神犹无益也 ” ) 语》 。 人类社会中的政治一统、 王权一统是符合天道的。 故 “天子祭天地, 诸侯祭社稷, 诸山川不在封内不祭。有天子 ( 《王道 》 ) 在, 诸侯不得专地……大夫不得废置君命 ” 。 董仲舒还把阴阳五行与天道人伦、 忠孝等观念结合为 一体, 因而他心中的天, 更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他把儒家思 “仁 ” “天 ” “天 ” 想的 同阴阳五行学说的 结合, 认为 具有神 “仁之类者在于天。天, ( 《五道通 奇、 仁爱等性质: 仁也。 ” ) 之》 他把仁、 义、 礼、 智、 信与阴阳五行相比附, 将君臣、 父 子、 夫妇与天地、 阴阳结合在一起, 认为这些纲常伦理的尊 “天为君而覆露之, 卑是象天地、 永恒不变的。是 地为臣而 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 夏 为子而养之, 秋为死而棺之, 冬为痛而丧之, 王道之三纲, ( 《基义 》 ) “故四时之行, 可求于天 ” 。 父子之道也; 天地之 ( 《王道通三 》 ) “是 志, 君臣之义; 阴阳之义, 圣人之法也 ” 。 故人之受命天之尊, 父兄子弟之亲, 有忠信慈惠之心, 有礼 (同 义廉让之行, 有是非逆顺之治, ……为人道可以参天 ” “王道之三纲, 上) 。 正因为 可求于天 ” , 故以君为臣纲、 父为 子纲、 夫为妻纲为核心的贵贱尊卑的道德之序就有了源于 “天不变, 天的依据, 万世不易, 道亦不变 ” 。 这样, 董仲舒就
!"
以阴阳五行为中介, 沟通了天与人。董仲舒在把阴阳五行 与君臣父子之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特别强调阳的决定作 用和主导地位, 认为万物的生长变化固然是由阴阳的相互 运转助化,但是阳在其中却起着决定的作用,占绝对主导 “阴者, 的地位, 阳之助也; 阳者, 岁之助也。天下之昆虫随 ( 《天辨在人 》 ) 阳而出入, 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 。又说: “阳始出, 物亦始出; 阳方盛, 物亦方盛; 阳初衰, 物亦初衰; ” ( 《阳尊阴卑 》 ) ……以此见之, 贵阳而贱阴也。 天道既分阴 “阳尊阴卑 ” 阳, 人类社会也分阴阳。 从 的法则出发, 董仲舒 提出了三纲五常学说。先秦时代, 孔孟讲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和朋友五伦,董仲舒把它发展成为君臣父子夫妇三纲: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 臣为阴; 父 为阳, 子为阴; 夫为阳, 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 其始也, 不 得独起, 其终也, 不得分功, 有所兼之义。 是故臣兼功于君, 子兼功于父, 妻兼功于夫, 阴兼功于阳, 地兼功于天。…… ” ( 《基义 》 ) 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这是说在自然界中阳气 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人类社会中, 阳性也居于统治地位, 所 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取法天道建立起来 的伦理纲常。 董仲舒就是运用这套形而上学的理论来确立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 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这就是公羊学派所说的春秋大义, 他吸收阴阳五行学说是 为他的社会道德及儒家伦理思想寻找理论上的依据。 三纲五常的核心之一是忠孝,因此,为了强调忠孝精 “夫孝, 神的重要性, 董仲舒将忠孝与天紧密结合。 他说: 天 ” ( 《五行对 》 ) 之经, 地之义。 这种天经地义的忠孝之道仍是 “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 通过阴阳五行来表征和宣扬的, ( 《五行之义 》 ) 行” 。 尤其是五行之序、 五行之位更是孝与忠 “天有五行: 的象征。他说: 一曰木, 二曰火, 三曰土, 四曰 金, 五曰水。 木, 五行之始也; 水, 五行之终也; 土, 五行之中 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 生木, 此其父子也。木居左, 金居右, 火居前, 水居后, 土居 中央, 此其父子之序。 相受而布。 ……诸授之者, 皆其父也; 受之者, 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 天之道也。是故木 已生而火养之, 金已死而水藏之, 火乐木而养以阳, 水克金 而丧以阴,土之事火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 ( 《五行之义 》 ) “天 ” “孝道 ” “圣人知 也。 ” 正是由于 的 , 所以 ( 《五 之, 故多其爱而少严, 厚养生而谨送终, 就天之制也 ” ) “以子而迎成养, 行之义 》 。具体化为阴阳五行, 则是 如火 ( 《五 之乐木也。 丧父, 如水之克金也。 事君, 若土之敬天也 ” ) 行之义 》 。 董仲舒不仅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同时,他还借助 “天 ” 为人间君主的肆意妄为设置了一道屏障。他认为, 天 “为人君者, 子作为天之子, 必须顺天行事, 法天而行, 其法 ( 《天地之行 》 ) “与天同者大治, 取象于天 ” , 因为 与天异者 “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大乱 ” , ( 《阴阳义 》 ) “天 ” 。在董仲舒这里, 通过阴阳五行的灾变来 表达自己对人主施政的态度, 即所谓的祥瑞灾异。天子必 “天 ” 须参天而治, 否则就会受到 以阴阳五行灾变的形式所 表达的谴告甚至被移天命。 参天而治就是配阴阳, 参五行,
!"
于社会规律的阐释,用五行的生胜关系来解释王朝的更 “五德从所不生, 迭, 从而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虞土、 夏木、 “凡帝王之将兴也, 殷金、 周火 ” , 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 之时, 天先见大蚊大缕, 黄帝曰: 土气胜。 土气胜, 故其色尚 黄, 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 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曰: 木气 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 水。 汤曰: 金气胜。 金气胜, 故其色尚白, 其事则金。 及文王 之时, 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 集于周社。 文王曰: 火气胜。 火 气胜, 故其色尚赤, 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 天且先见水 气胜, 水气胜, 故其色尚黑, 其事则水。 水气至而不知, 数备 ( 《吕氏春秋・有始 》 ) 将徙于土 ” 。人类历史的发展按五行 相胜的原则, 每个帝王占有其中的一德, 德衰, 便由五德中 “五德终始 ” 胜过它的那一德来代替。邹衍的 思想, 反映出 “类同相召, 了 气同则合, 声比则应 ” 的感应原理, 初步奠定 了阴阳五行学说与政治的结合。 “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 ” ( 《史记・封禅书 》 ) 邹衍虽 , 但 是, 由于他的学说玄而又玄, 无法解决现实中的社会危机, 因此, 他的学说并未在关东六国施行开来。但它并没有沉 寂下去,当秦国即将统一天下时,这一学说很快就在秦国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自齐威、 找到了生存之地。据 载: 宣 之时, 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 及秦帝而齐人奏之, 故 ”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 始皇采用之。 于是 以为周行火德, 秦代周德, 从所不胜, 方令水德之始 ” 。这样就从理论上说 明了秦灭六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秦始皇还根据阴阳五行 “改年始, 和五德终始说, 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 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 法冠皆六寸, 而舆六尺, 六尺为 步, 乘六马。 更名河曰德水, 以为水德之始 ” 。 都充分说明五 德终始说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汉朝的统治者继承了阴阳五行和五德终始说, 以缓和 《史 阶级矛盾, 并论证自己获取政权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据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 ‘始皇得 纪・封禅书 》 载, 孝文帝时, 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 见。宜改正朔, 易服色, 色上黄。’ 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 以 是, 其符也。年始冬十月, 色外 为汉乃水德之始, 故河决金阝 黑内赤, 与德相应。 如公孙臣言, 非也。 罢之。 后三岁, 黄龙 见成纪。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 事” 。 不管是土德胜还是水德胜, 都说明这一理论对秦朝政 治的影响。 至董仲舒,则以鲁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为基础,吸收齐 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等, 将齐、 鲁文化整合在一起, 建立了系 《汉书・五行志上 》 “汉 统的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故 云: 《公羊春秋 》 兴, 承秦灭学之后, 景、 武之世, 董仲舒治 , 始推 阴阳, 为儒者宗。 ” “天 ” 相比较而言, 邹衍的 是受五行法则支配的, 是依 “天 ” 据于五行之理的最高主宰, 是五行胜克的指示器。 是 机械的、 被动的、 神秘化的五行法则的体现者。 董仲舒的阴 “天 ” “天 ” 阳五行则强调 的主宰性。在他看来, 不仅是自然 的苍穹,而且是宇宙间所有秩序的本原与依据,人世间的
管子学刊
%&&! 年第 " 期
经学论苑
论董仲舒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政治化
郑明璋
(山东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
! 摘要 " 阴阳五行学说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 首先是齐人邹衍将之与朝代的兴衰更迭联系 在一起, 随后, 汉代的董仲舒又将儒家的仁义、 伦理等因素与之结合, 并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 ! 关键词 " 董仲舒;阴阳五行;政治化 ! 中图分类号 " -%."/ 0 ! 文献标识码 " 1 ! 文章编号 " )&&% ’ .2%2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郑明璋 ( )*!+ ’ , , 男, 山东临沂人, 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 副教授。
离; 通若道, 然后有行。……然后作立五行, 以正天时。” 后 来人们为简便, 才以地下五种物质元素水、 金、 火、 木、 土代 称天上五行即辰星、 太白、 荧惑、 岁星、 慎星等五星。 接着又 把金、 木、 水、 火、 土称为五行了。由此可见, 五行本与人们 观测天象密切相关。 到了战国中期, 邹衍等人吸收了齐燕等地的图谶及各 种神话传说,将阴阳说与五行说结合起来,用阴阳消长之 道, 说明五行的相生相克, 形成阴阳五行说, 并进而用五行 相胜说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王朝的更替, 从而使阴阳 五行观念带上了神秘色彩。 邹衍把原始的阴阳、五行说引申到历史观中,提出了 “五行生胜说 ” “五德终始 ” 和 说。邹衍认为, 五行的排列顺 序为木、 火、 土、 金、 水,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 “五行相生 ” 生木, 这就是 。 五行不仅相生, 而且相胜, 即: 木 胜土, 金胜木, 火胜金, 水胜火, 土胜水。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由五行的生胜关系决定。从发微阴阳五行入手, 邹衍在追 究宗教神学的过程中,上溯传说中的黄帝,结合西周以来 的德治理论,将五行演绎为五德,以五行相胜的原理运用
!"#$ %&"#$’&( )#* +&, -"./+/0/1)+/"# "2 +&, +&"($&+ "2 3/#4)#$ )#* 5(6/#$
34567 8967:4;67
( !"#$%&#’%$ ($)&%#*$+#, ,-&+(.+/ 0+"1$%2"#34 5"+&+ ,-&+(.+/ %0&)&&)
78’+9)0+: <45 =4>?74= >@ A96B;67C?D967 4;E ; 7F;E?;G E5H5G>I967 J=;75 96 ;6K956= L496;。 M6 =45 E5H5G>IN56=, 3>?B;6 96 O9 P>96=5E 1@=5F =49J, Q>67 34>67J4? 96 R;6 QB6;J=B ;GJ> P>96=5E 9= C9=4 =45 =4>?74= >@ L>6@?K9;69JN, 9= C9=4 =45 K4;67967 >@ E9@@5F56= EB6;J=B 。 ;6E I>96=5E >?= =45 JBJ=5N >@ =45 7>E ;6E S5967J/ :,4 ;"9*’: Q>67 34>67J4?; A96B;67C?D967; T>G9=9K9:;=9>6 阴阳和五行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 起初它们是 两种以理论思维来掌握世界的哲学学说。 阴阳起初的意义 《诗经・大雅・公刘 》 “既景乃 也和后世相去甚远, 中提到: 岗, 相其阴阳。” 这里的阴阳只是指是否向着太阳。大约在 春秋时期,它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且也被引申到社会 《汉书・艺文志 》 “阴阳家者流, 现象中去。 曰: 盖出于羲和 之官, 敬顺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 此其所长也。 及 ” 拘者为之, 则牵于禁忌, 泥于小数, 舍人事而任鬼神。 又据 《史记・封禅书 》 “八祠 ” “八神 ” , 齐地古有 , 主祀 , 其中有阳 主之祠和阴主之祠。 可见齐人早就注意了阴、 阳现象, 并在 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渐渐被赋予积极的科学意义和神 秘内涵。 《尚书・洪范 》 “五行: 关于五行, 中说: 一曰水, 二曰 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 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 ” 从中可以看出, 所谓的五行就是指 五种物质元素, 并没有后世所说的神秘色彩。 随后, 五行与 《管子・五行 》 “经纬星历, 天文历法联系起来, 说: 以视其
一切都是在天的名义下进行的,天具有鲜明的至上神色 “天 ” “天者, 彩。 为百神之长、 万物之祖。 他说: 万物之祖, 万 ” ( 《春秋繁露义证・顺命 》 《春秋繁 物非天不生。 , 以下所引 “天地者, ( 《观 露》 , 只注篇名 ) 万物之本, 先祖之所出也。 ” ) “天者, ( 《郊祭 》 ) “天者, 德》 百神之大君也。 ” 百神之大君 ” ( 《郊义 》 ) “天 ” 也, 王者之所最尊也。 是人之成为人的本原 “人之所由受于天也。 ” ( 《循天之道 》 ) 和依据, 董仲舒说: “为生不能为人,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 ” ( 《为人者天 》 ) 曾祖父也。 人依于阴阳五行而类于天, 天人 “以类合 同类。天有五行, 人有五脏; 天有四时, 人有四肢。 ( 《阴阳义 》 ) “天地之符, 之, 天人一也 ” 。 阴阳之副, 常设于 身。身犹天也, 数与之相参, 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 数成人之身,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 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 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 ” ( 《人副天数 》 ) “人之身, 。 首坌而员, 像天容也; 发像星辰 也; 耳目戾戾, 像日月也; 鼻口呼吸, 像风气也; 胸中达知, (腰 ) 像神明也; 腹饱实虚, 像百物也; 百物者最近地, 故要 以下, 地也。天地之象, 以要为带。颈以上者, 精神尊严, 明 天类之状也; 颈以下者, 丰厚卑辱, 土壤之比也。 足布而方, ( 《人副天数 》 ) “天 ” 地形之象也 ” 。人是 依阴阳五行而成的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 最优之物, 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 ( 《人副天数 》 ) 也, 故超然有以倚。 ……为人独能偶天地 ” 。 “天 ”是君权神授的依据: “君之所受命,天之所大显 ” ( 《郊语 》 ) “王者, ” ( 《尧舜不擅移, 也。 天之所予也。 汤武不 ) “天 ” “天子 ” 专杀 》 。由于 是宇宙万物之至上主宰, 那么 代 “天 ” “唯天子受命于天, 立言, 就为人世间的最高主宰, 则 “天执其道为万物主, 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 ” , ( 《天地阴阳 》 ) “海内之心悬于天子 ” 君执其长为一国主 ” , ( 《奉本 》 ) “犹众星之共北辰, 。因此, 臣民对君主应当 流水 ( 《观德 》 ) “事天不备, ( 《郊 之宗沧海也 ” 。 虽百神犹无益也 ” ) 语》 。 人类社会中的政治一统、 王权一统是符合天道的。 故 “天子祭天地, 诸侯祭社稷, 诸山川不在封内不祭。有天子 ( 《王道 》 ) 在, 诸侯不得专地……大夫不得废置君命 ” 。 董仲舒还把阴阳五行与天道人伦、 忠孝等观念结合为 一体, 因而他心中的天, 更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他把儒家思 “仁 ” “天 ” “天 ” 想的 同阴阳五行学说的 结合, 认为 具有神 “仁之类者在于天。天, ( 《五道通 奇、 仁爱等性质: 仁也。 ” ) 之》 他把仁、 义、 礼、 智、 信与阴阳五行相比附, 将君臣、 父 子、 夫妇与天地、 阴阳结合在一起, 认为这些纲常伦理的尊 “天为君而覆露之, 卑是象天地、 永恒不变的。是 地为臣而 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 夏 为子而养之, 秋为死而棺之, 冬为痛而丧之, 王道之三纲, ( 《基义 》 ) “故四时之行, 可求于天 ” 。 父子之道也; 天地之 ( 《王道通三 》 ) “是 志, 君臣之义; 阴阳之义, 圣人之法也 ” 。 故人之受命天之尊, 父兄子弟之亲, 有忠信慈惠之心, 有礼 (同 义廉让之行, 有是非逆顺之治, ……为人道可以参天 ” “王道之三纲, 上) 。 正因为 可求于天 ” , 故以君为臣纲、 父为 子纲、 夫为妻纲为核心的贵贱尊卑的道德之序就有了源于 “天不变, 天的依据, 万世不易, 道亦不变 ” 。 这样, 董仲舒就
!"
以阴阳五行为中介, 沟通了天与人。董仲舒在把阴阳五行 与君臣父子之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特别强调阳的决定作 用和主导地位, 认为万物的生长变化固然是由阴阳的相互 运转助化,但是阳在其中却起着决定的作用,占绝对主导 “阴者, 的地位, 阳之助也; 阳者, 岁之助也。天下之昆虫随 ( 《天辨在人 》 ) 阳而出入, 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 。又说: “阳始出, 物亦始出; 阳方盛, 物亦方盛; 阳初衰, 物亦初衰; ” ( 《阳尊阴卑 》 ) ……以此见之, 贵阳而贱阴也。 天道既分阴 “阳尊阴卑 ” 阳, 人类社会也分阴阳。 从 的法则出发, 董仲舒 提出了三纲五常学说。先秦时代, 孔孟讲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和朋友五伦,董仲舒把它发展成为君臣父子夫妇三纲: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 臣为阴; 父 为阳, 子为阴; 夫为阳, 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 其始也, 不 得独起, 其终也, 不得分功, 有所兼之义。 是故臣兼功于君, 子兼功于父, 妻兼功于夫, 阴兼功于阳, 地兼功于天。…… ” ( 《基义 》 ) 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这是说在自然界中阳气 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人类社会中, 阳性也居于统治地位, 所 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取法天道建立起来 的伦理纲常。 董仲舒就是运用这套形而上学的理论来确立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 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这就是公羊学派所说的春秋大义, 他吸收阴阳五行学说是 为他的社会道德及儒家伦理思想寻找理论上的依据。 三纲五常的核心之一是忠孝,因此,为了强调忠孝精 “夫孝, 神的重要性, 董仲舒将忠孝与天紧密结合。 他说: 天 ” ( 《五行对 》 ) 之经, 地之义。 这种天经地义的忠孝之道仍是 “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 通过阴阳五行来表征和宣扬的, ( 《五行之义 》 ) 行” 。 尤其是五行之序、 五行之位更是孝与忠 “天有五行: 的象征。他说: 一曰木, 二曰火, 三曰土, 四曰 金, 五曰水。 木, 五行之始也; 水, 五行之终也; 土, 五行之中 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 生木, 此其父子也。木居左, 金居右, 火居前, 水居后, 土居 中央, 此其父子之序。 相受而布。 ……诸授之者, 皆其父也; 受之者, 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 天之道也。是故木 已生而火养之, 金已死而水藏之, 火乐木而养以阳, 水克金 而丧以阴,土之事火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 ( 《五行之义 》 ) “天 ” “孝道 ” “圣人知 也。 ” 正是由于 的 , 所以 ( 《五 之, 故多其爱而少严, 厚养生而谨送终, 就天之制也 ” ) “以子而迎成养, 行之义 》 。具体化为阴阳五行, 则是 如火 ( 《五 之乐木也。 丧父, 如水之克金也。 事君, 若土之敬天也 ” ) 行之义 》 。 董仲舒不仅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同时,他还借助 “天 ” 为人间君主的肆意妄为设置了一道屏障。他认为, 天 “为人君者, 子作为天之子, 必须顺天行事, 法天而行, 其法 ( 《天地之行 》 ) “与天同者大治, 取象于天 ” , 因为 与天异者 “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大乱 ” , ( 《阴阳义 》 ) “天 ” 。在董仲舒这里, 通过阴阳五行的灾变来 表达自己对人主施政的态度, 即所谓的祥瑞灾异。天子必 “天 ” 须参天而治, 否则就会受到 以阴阳五行灾变的形式所 表达的谴告甚至被移天命。 参天而治就是配阴阳, 参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