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名的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名的翻译On Translation of Book Titles
(1)
耶稣会的陈纶绪神父是我们知道的著名汉学家、史学家,他著的The Glory and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是极有价值的书。

我读完以后发见书里提到的中文书全没有译出书名,一律音译,甚至极容易译的也是一样。

不过书里引用的中文都译了出来,译文极其高明。

他为什么不译书名呢?我只能猜测,汉学家都用音译,陈神父不过是随俗罢了。

等我读了别的英文书,看了里面提到的中文书书名也是这样音译的,我的想法就有了证明。

我查了些书名,终于明白不翻译书名是有理由的。

这件事吃力而不讨好。

不管译者有多高明,也办不到。

当然可以译,不过译出来绝不能表达原文的含义,得写篇短文来解释才行。

就如清末民初俞樾的《春在堂全书》怎么译呢?原来“春在堂”有段故事,俞樾在庚戊举礼部试,复试一等第一名,诗题是“澹(tan)烟疏雨落花天”,他的首句是“花落春仍在”。

曾国藩看了,大为赏识,说咏落花而无衰飒意,和小宋落花诗意相类,要阅卷的诸公给他第一名。

后来俞樾就把自己的书室名为春在堂,书也用了堂名。

小宋是宋朝的宋祁。

宋祁和他的哥哥宋庠(xiang)同举进士,所以叫“小宋”,哥哥叫“大宋”。

他的落花诗很出名,是两首七律。

要译春在堂,就要把这些事全交代出来。

中国读书人全知道这些事,所以一看就明白,英文的读者却不知道,得告诉他们。

如果只有一本书名,译者当然可以加注,可是陈神父这本书里提到的中国书有几百本,如果都这样注起来,比书还多,读者不必读书,读注就读厌了。

也没有一个译者能花这么多时间去考证,写几百本书名的注。

这部书名的注很有趣,可是像明朝朱国祯的《涌幢小品》书名的故事就索然无味了。

他为了别人不懂,自己写了篇文章来解释。

原来他造了个木头六角亭子,像个石幢(石刻碑碣),可择地而移,随意而张,忽如涌出。

他自己在亭子里读书,写文章,所以叫这个书名。

这样一个书名几个字怎么译得出来呢?
不是个个作家都肯告诉读者他的书名是怎样起的。

你得花许多工夫去研究,查许多书,查出来对不对还不知道。

有时还要请教学问渊博的人。

问题是:值得这样费事吗?
很多中国书名和人名一样,有典故,也许引了古诗文。

所以译音是唯一的办法。

(2)
书名是唯一可以完全不顾原文,自由翻译的,唯其如此,更加要小心。

译得不好不但和原书的内容不合,也把读者引入迷途。

林纾把狄更斯的David Copperfield译作《块肉余生述》就不合。

不错,主人公是孤儿,不过书中说的是主人公一生,不仅仅是他的幸存。

傅东华译Margaret Mitchell写的Gone with the Wind为《飘》,要不得,我看了原书,觉得明明可以译为《逝》。

Thomas Hardy的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是由Thomas Gray的一首诗“Elegy in a Country Churchyard”里一句引来的,凡是研究过英国文学的,一看就知道,译者译书名要注出出处。

不过Max Beerbohm最后一本散文集And Even Now看看很简单,可是里面的意思要看了这本书才能猜到。

书里有篇文章“A Relic”,女主角Angelique说过一句话:“To think what I once was, monsieur, 一what,but for him,I might be even now!”这句话和书名的关系还要看作者的序(他不叫序,叫Note,很短),才能明白。

他说,“perhaps a book of essays ought to seem as if it had been written a few days before publication”我猜他的意思是:这本书里的文章虽然是过去十年间写的,现在读来还是新鲜。

所以译书名的人要手头有这本书,要看了这本书才懂得书名的意思,否则译出来会不对。

波兰显克微支(H.Stenkiewicz, 1846-1916)的Quo Vadis叫人以为是Vulgate(拉丁文通行本)《圣经》里《约翰福音》十六章五节引来的(查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可
以知道)。

其实不是。

这本小说最末了作者写宗徒伯多禄(亦译彼得)化装逃出罗马,并不情愿,出城的时候碰到主耶稣进城,他问耶稣,“主,您往哪里去?”(Quo Vadis的意思就是“你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到罗马去给钉十字架。

”伯多禄见到主的显现,明白了,就回罗马,准备致命。

这段故事不在《圣经》的正经(canon)里,却在经外书(apocrypha)Acts Of Peter(《伯多禄行述》)里。

这是比较少人读的书。

显克微支这本小说的末了是,“Quo Vadis, Domine?”(“主,您往哪里去?”按这一句也可以在新版的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里查到。


英国译者碰到法、德的书名,不用译,照写原文就行了。

只有完全不同的外文如中文或阿拉伯文的书名,才要译,或者音译。

读者不懂法文、德文,不能怨译者失职,可是中文或阿拉伯文的音译又怎么样呢?译这些书名等于挟泰山以超北海。

译者是人,办不到就是办不到。

译书名的事谈起来话长,本文只能说明翻译工作有这个现象。

如果把书名另外译得像书名,不理会原文,享受这个自由,就要特别小心。

也可见翻译工作需要很多考证。

如何译中国电影名。

巴适哦!
我有个同学北外毕业,专业英语十级,经常用英文写点十四行诗什么的,看电影坚持开原声关字幕的那种,立志要作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不过,我做了一个假设:即便是他,如果有一天,老外谈及中国电影,他也要大眼瞪小眼。

比如下面这部国产名片,我敢打赌1块钱,他肯定译不出来:
《Farewell My Concubine》(意思是:再见了,我的小老
婆)。

《Farewell My Concubine》可是《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啊。

请看下面的这些译名:(以下英文为IMDB的正式译名,“ -- ”后是其字面含义,括号内为该片原名)
《Be There or Be Square》--在那里或者是平等的(《不见不散》,云山雾罩的还是见了就快点散了吧)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故弄玄虚,《回家过年》)
《So Close to Paradise》--天堂如此之近(《扁担,姑娘》,译名比原名有意思,原名让人想起什么《辘轳,女人和狗》之类的东东,“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东邪西毒》,这个译名意味深长,无论你是东邪还是西毒,武功再高还不是最后都成了时间的灰烬?)《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浒传》,《水浒传》有个英文译名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中国的奥德赛1:潘多拉宝盒(《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这个绝对是入乡随俗了,不过好象都挨不上边耶,葡萄)《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A》灰姑娘(《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至尊宝成了孙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葡萄)
《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明星的葬礼(淡出鸟来,《大腕》)
《Treatment》--治疗(《刮痧》,如果美国法律这么认为就好了)
《Dream Factory》--梦工厂(《甲方乙方》,够NB的)
《Steel Meets Fire》--钢遇上了火(翻译遇上了鬼?《烈火金刚》)
《Third Sister Liu》--第三个姐姐刘(《刘三姐》,典型的不动脑筋)
《Steal Happiness》--偷喜(《没事偷着乐》,直接联想到了“偷欢”,以为是限制级的)
《Red Firecracker, Green Firecracker》--红鞭炮,绿鞭炮(《炮打双灯》,儿童片?)
《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漂亮妈妈》,译名直接,反观原名倒有卖弄风情之感)
《Emperor‘s Shadow》--帝国的阴影(《秦颂》,是说希特勒的?)
《In the Mood for Love》-- 在爱的情绪中(《花样年华》,恋爱中的译者)《Woman-Demon-Human》--女人-恶魔-人类(《人鬼情》,失恋中的译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