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法不可违》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比如大闹机场、旅游景区留言、地铁上吃有气味的食物……。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根据回答,我会适时点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实则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是要被

处以不同的罚款的,更严重的甚至面临着刑事处罚。可见《法不可违》,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现在来开展我们的司法一日游活动。

运用学生身边常见到的行为现象引出课题,可以更好地让同学们关注课堂,进入到即将所讲的内容当来。而且在课堂的伊始,就创设情景,让同学们能更好地参与课堂。

【过渡】因为开展一日游活动,需要让同学们对法律、违法行为等概念进行理解,所以设计了两个普法的小活动,解决第一个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活动一】抢答大比拼

请学生阅读课本46页违法无小事下面两段话,2分钟的时间。随后合上课本,进行抢答比赛。

我会设置抢答的问题:(1)什么是法律?(2)法律规定了什么?(3)法律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人民的行为底线?

学生回答完毕后,我进行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的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这个活动是自学加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进行学习,对学习的结果检测充满竞争性。既能传递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又能调动课堂的氛围。

【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这就进入到第二个活动。

2.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

【活动二】智慧大碰撞

课件通过呈现三个例子。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手表不归还,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依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捡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做出起哄、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三:赵某多次持刀抢劫小学生的赃款一千多元,法院认定其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刑罚。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三则案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什么是违法行为?

②以上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我会总结讲述:三则案例,相同之处都是行为主体做出了侵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同是受到惩罚的法律依据是不一样的。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如欠债不还的行为、捡到物品不归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乱涂乱画破坏文物、扰乱机场秩序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如故意杀人的行为、偷窃行为等。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让难懂的法律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

【过渡】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但对违法行为具体的表现这些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还不了解,需要有警醒教育,这就正式进入到司法一日游的活动中来,首先是去看看铁警如何说。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铁警行动

播放有关高铁违规行为的视频。视频内容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