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思。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二、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设计必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②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⑤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⑥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⑦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⑧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确立的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不是财、也不是物,而是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尤其是教育观念,它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怎样进行数学学习的?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反映不同的数学教学的价值观、学生观和课堂教学的效率观。传统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把拥有知识的多少作为判断人才优劣的标准,教师的备课就以教材为中心,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以下的观念:
1、如何看待数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字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听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育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加为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学生今后要滨数学全教给他们,而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
2、如何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出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原则问题,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老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评价,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礼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如何看待课堂教学?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面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双基”应该是扎实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情感体验应该是积极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对学生后继学习还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应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备课,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从而对教学材料进行再组织,设计出教学方案的过程。尽管这一系列活动的具体任务完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际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2、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必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教学设计很重要一点就是能帮助老师顺利地实施教学目标。
3、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体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按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起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撰写等。下面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分别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笔者曾设计了一张20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去做,许多学生对于算出正确答案并不成问题,有还能把算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说明,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